首页 百科知识 大力弘扬践行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

大力弘扬践行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弘扬共同价值观,扩大共同思想基础,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因此,提炼总结“当代浙江人的价值观”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更加艰巨的任务是如何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共同价值观,让共同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个体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觉践行共同价值观,主动传播共同价值观。因此,要从家庭、群体、社会三个层面入手,为弘扬共同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新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在这种情况下,弘扬共同价值观,扩大共同思想基础,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因此,提炼总结“当代浙江人的价值观”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更加艰巨的任务是如何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共同价值观,让共同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个体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觉践行共同价值观,主动传播共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浙江的大众化,才能推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进一步形成。

在这方面,既要营造氛围、优化环境,为弘扬践行共同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内涵、拓展外延,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四个核心词为骨干构建共同价值观体系;还要注重实践养成,切实把共同价值观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要创新传播载体和活动载体,切实把共同价值观渗透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中去。

一、营造氛围,优化环境,在社会成员心中牢固树立共同价值观

共同价值观最终必须落实为个体价值观,并运用于个体价值判断的实践之中。但是,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强烈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未成年阶段,个体价值观由家庭环境所主导;形成核心家庭、开始职业生涯后,个体价值观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终其一生,社会大环境始终影响着个体对社会的价值判断。因此,要从家庭、群体、社会三个层面入手,为弘扬共同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对养成价值观的熏陶作用

家庭是个体走向社会的大门。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由于非常缺乏公共活动空间,成年人只能生活在国家和家庭的两极社会中,更没有针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的公共教育体系。因此中国传统儒家学说认为,人的一切良好的价值观(包括伦理观念、道德规范、行为礼仪)必然而且只能在家庭中形成。在当代社会中,家庭在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有所下降,但是在人的成长发育阶段,家庭的影响仍然是决定性的。首先,未成年人在形成自我人格和独立判断能力以前,不加分辨地接纳了家长(主要是父母)的价值观,在具体的价值判断中,未成年人也模仿家长的价值判断。这种后天习得的价值观,会在成年后的很长时期内成为个体的主流价值观,对部分人而言,其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其次,家庭本身也是一个价值判断的客体对象。家庭内部的各种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兄妹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了个体对建立家庭的信心,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中成长的个体,成年后的价值观更加正面;在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中成长的个体,成年后的价值观更趋向于负面、消极。最后,家庭环境对个体尺度的形成至关重要,人的人格特征、意志品质、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这些都构成了主体进行价值判断的主体尺度。

从现在的情况看,家庭伦理内涵于“向善”这一核心词之中,在共同价值观中的地位不够突出。建议今后党委、政府在宣传共同价值观的过程中,把家庭伦理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广泛宣传孝敬老人、夫妻恩爱、兄弟和睦的道德模范。

2.高度重视群体环境对奠定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群体环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主要指介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之间,由个体的日常生活场景塑造的中间环境,包括个体所处的人际关系网络(地缘、学缘、业缘)、个体所属的社会阶层,以及各种身份认同(民族、宗教、政治)所构成的环境。特定的群体、阶层内部都会形成某些共同的价值观,作为不同于其他群体、阶层的差异性标志。个体在成为社会一分子,建立了以自身为主的核心家庭后,就主要生活于群体环境中。随之,个体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会受到挑战、修正,乃至扬弃,个体的价值观会被所属的阶层、网络的价值观所同化。当所属的阶层属于优势阶层、所属群体属于强势群体时,个体必然会形成正面的、强势价值观。反之,个体的价值观就容易倾向于负面、消极。

同家庭、社会相比,群体环境居于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助于消弭社会共同价值观和群体内部的共同价值观的差异;不合理、不公平的制度安排,会引发某些群体和阶层对社会的敌视和负面价值观。党委、政府一定要关注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内部形成的价值观,尤其是要重视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的群体价值观,尊重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的价值诉求,不断开拓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向强势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流动的渠道,努力防止社会流动性下降。

3.高度重视社会环境对持守价值观的保障作用

社会大环境包罗万象,但主要由经济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三者构成。经济环境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物质生活富裕程度,这些是主体进行价值判断的直接客体对象。经济环境如果与主体的尺度相一致,能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满足主体的各方面需求,就有助于形成正面的、积极的价值观;如果主体的物质需求经常落空,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那么其对社会本身的价值判断必然是负面为主,由此形成的价值观自然也是消极的,乃至颓废的。

制度环境是指全社会的总体的制度安排。对于社会成员而言,最直接影响其价值观形成的,是主体的各项权利能否得到满足,社会公共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分配,公共事务能否得到高效的治理,社会秩序能否维持安定。这其中,收入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合理安排、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有序参政议政、生态保护和食品安全、卫生健康和医疗资源分配,都是当代社会大众最敏感、最直接的价值评判对象,执政党和政府能不能优化这一揽子关系大众切身利益的制度安排,优化治理结构,最终决定了个人的价值观。

同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相比,文化环境对个人价值观形成最重要、最直接的元素,就是全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导向。所谓“普遍的价值观导向”,绝非统计学意义上的判断,甚至往往不代表大多数公众的价值导向。因为这种“普遍”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传媒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新闻、影视、广告,等等),向受众灌输某些特定的价值观,而社会大众经常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了这种价值观导向。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很难维持长时期的价值观导向,然而也正是由于其开放性,主导乃至操控互联网空间中的价值观主流的门槛很低,成本很小,容易形成短期的价值观导向,“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更容易引起突发性的群体事件。对于党委、政府而言,如果不能把握传统主流媒体,善用互联网空间中的话语权,弘扬主旋律也就无从谈起。

以上所述的经济、制度、文化三种环境,不仅作为环境要素影响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更构成了个人价值判断的客体对象,因此社会环境奠定了个体价值观中最基础、最根本、最核心的那一部分,决定了个体能不能在复杂多变的生活场景中坚守共同价值观。只有这样,大力改善社会环境,弘扬践行共同价值观才不是空中楼阁。

二、深化内涵、拓展外延,构建以价值观核心词为核心的共同价值体系

要构筑当代浙江人的精神家园,必须在凝练共同价值观核心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共同价值观体系。而“务实、守信、崇学、向善”还只是价值观的核心词,而不是价值观本身,全社会共同信守的价值观是一个层次丰富的价值体系。因此,要对这四个词展开研究,深化内涵,拓展外延,使得价值观核心词纲举目张、羽翼丰满、自成体系,最终形成共同价值体系。只有在共同价值体系中,各种价值观才能形成层次和顺序,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各取所需、片面理解的现象出现。因此,要继续走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群众讨论、专家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上下联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四个核心词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

共同价值观核心词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具有清晰的逻辑联系,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存在相互抵消、相互否定的可能。在这个四个核心词中,守信、向善代表了价值的规范性,相当于“义”,务实、崇学则偏重于价值定位的实现和价值诉求的满足,相当于“利”;守信、向善代表了“守”,务实、崇学代表了“为”。“有守”与“有为”,“义”与“利”的冲突是当代人经常遭遇的伦理两难陷阱。在特定的情况下,价值的规范性会抑制价值的实现和价值诉求的满足。而且,“诚信”与“向善”在特定情况下也存在交集,在理解上引起混淆。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分析和科学研究,向群众通俗可信地加以解释。

2.深化四个核心词的内涵

深入四个核心词内涵的重点是四个宾语,“实”、“信”、“学”、“善”。在日常语言中,对这四个宾语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要从历史的角度,在各个历史阶段下这四个核心词的特定含义,避免各取所需,各自表述。

对于“务实”,浙江人向来以务实著称,因此“实”的思维不是欠缺,而是过分了,乃至有时候把“实”片面理解为工具理性,具有鲜明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特征,而轻视理论思考,这种意义上的“务实”不可取。

对于“守信”,要全面理解诚信。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人格诚信,还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诚信。譬如同行之间的产业诚信,是浙江经济实现块状模式的重要原因,应继续发扬光大;譬如企业内部的员工和管理者、管理团队内部,都存在着管理诚信的问题,管理诚信缺失对我省企业用工“民工荒”的出现有一定的影响,今后要大力增进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的关系。总之,我们一定要准确、完整、全面地把握诚信原则在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科学总结教训,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弥补拉低全社会整体诚信水准的短板,而不是笼而统之地宣传“诚信”。

对于“崇学”,浙江人向来有崇文重教的风气和传统,“崇学”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要警惕“重智育、轻德育”倾向,警惕群众中普遍存在的对“应试教育”的追捧,盲目崇拜“第一学历”、“全日制学历”的“学历至上”主义和“学历高消费”现象,警惕鄙视职业教育,轻视动手能力,轻视蓝领岗位等不良风气。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推广“崇学”价值观,鼓励终身教育,反对“一考定终身”;鼓励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并重,大力发展技校和职高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美誉度。

“向善”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善”。要让群众明了,“善”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善”是具体的,同时又是崇高的,在大力宣传英雄模范和见义勇为先进事迹的同时,也要向群众传达这样的理念:每一个普通人,只要他每一天干好本职工作,构建和谐家庭,就是完成了“向善”的规定动作,就是践行了社会共同价值观。在宣传“向善”时,一定要反对假大空,不要把脱离群众思想实际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过高道德要求强加给普通群众,要使群众感到“善”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善”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可以“行善”。

3.丰富四个核心词的外延

在四个核心词中,“向善”和“守信”的外延比较明确,近几年来,我省先后制定下发了《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浙委〔2004〕1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浙委〔2005〕13号)和《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浙委办〔2010〕8号)等文件,对于个人的道德规范和思想教育都有很清晰的规定。相比之下,作为共同价值观的核心词,“务实”、“崇学”的外延就比较模糊,下一步,要将其丰富化、具象化、条理化,让群众清清楚楚地明白,什么样的行为和观点符合“务实”、“崇学”的价值观,什么样的行为和观点违背“务实”、“崇学”的价值观。

4.理顺核心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撑,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精神旗帜,对全国各省(包括浙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个共同价值观核心词反映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价值观问题,是浙江转型升级、创业创新的迫切需要。因此,四个核心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不能相互取代。

四个核心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阐释。“务实”、“崇学”是浙江人在改革开放30年中敢为人先、发奋图强的法宝,是改革开放的创业精神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和具体反映;“守信”和“向善”都包含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之中。因此,四个核心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本上相通的。

三、自觉践行,循序养成,将共同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意愿和行为

弘扬和践行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既是一个党和政府积极倡导、大力创建的过程,也是一个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身体力行、积极实践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

一要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践行共同价值观,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认同,培育文明风尚。党员干部的言行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因此,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践行共同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知识分子特别是各界知名人士、公众人物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影响很大,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传播共同价值观,积极为完善、丰富共同价值观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要按照共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对现有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整合、修订,使共同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同时,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共同价值观理念,增强人们的认同感。

三要把共同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在建设共同价值观中的示范作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创造,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共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要把共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目标和任务体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各项活动,也要围绕这一目标和任务来开展,使创建过程成为灌输正确思想、弘扬社会新风、提高文明素质的教育过程,努力为共同价值观建设提供实践途径和群众基础。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以文明社区创建为基础,倡导广大市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提升城市整体的文明形象。在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中,以文明单位和文明示范窗口创建为基础,注重服务规范,提高服务质量;注重文明礼仪,提高员工素质;注重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在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中,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文明户创建为基础,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大力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着力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四、创新载体,全频覆盖,让共同价值观渗透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

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高度凝练为四个核心词,以何种载体传播这四个核心词、以何种形式表达这四个核心词,是弘扬践行共同价值观的抓手所在,更是难点所在。

1.有效融入热点媒体,唱响弘扬共同价值观的主旋律

在信息爆炸、媒体繁荣的今天,主流媒体的信息量大,内部结构复杂,而主流媒体的热点板块是主流媒体的重心所在,受众面最广泛,优质资源最集中。弘扬传播共同价值观,仅仅靠占有主流媒体上的一隅之地,满足于“电视有像、广播有声、报纸有文”,是远远不够的。要高度重视相关信息的到达率和覆盖面,让社会大众在主流媒体的黄金时间、热点板块接收到相关的信息。因此,要树立“借大船、驶远洋”的观念,积极探索与主流媒体的热点板块、黄金时间合作,将共同价值观的内容渗透到具体的环节和内容中。为此,有必要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配合宣传的热点板块给予某种形式的奖励,实现理论宣传与市场效益的良性互动。

2.深度结合制度载体,构建践行共同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制度是稳定的、外在的,具有效力不等的强制力和鲜明的导向性,只要共同价值观与制度深度结合,就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和思维定势。因此,弘扬践行共同价值观,必须构建相应的制度载体,从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和社会管理,保障共同价值观的效力,树立共同价值观的威信。

首先,要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把共同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的权威来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其次,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政策都有利于弘扬践行共同价值观,防止具体政策与共同价值观相背离。要加快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褒奖体系建设,用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加强对如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行为的政策激励,以弘扬社会正气。再次,各种社会管理具有维护生产生活秩序的作用,也应承担起倡导、落实共同价值观的责任。各级各类社会管理部门要把倡导共同价值观作为分内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受到制约。

3.不断创新活动载体,营造践行共同价值观的社会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发挥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对社会成员进行集中性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要适时在全省组织开展共同价值观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教育活动,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切忌一刀切。要结合我省实际,通过多种形式把共同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大众化,使核心价值理念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融入现实,努力提高教育效果,扩大社会认同,达成思想共识,使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