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各专业频率发展情况

各专业频率发展情况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套节目采取的是频率自营方式,即原电台广告部的大部分人集中在一起,成立中国之声的广告经营部,并负责中国之声的广告活动和品牌推广,其广告收入一半来自驻全国各地40多家记者站。自营不会是中国之声广告经营的最终模式。出于对经营风险的考虑,中国之声还未能完全摒弃这类广告,正处于逐步转轨的过程中。

三、各专业频率发展情况

(一)中国之声

1.频率介绍

中央台第一套频率经过重新打造,以“中国之声”为呼号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开播,覆盖全国(重点城市收听频率参见表8.2),定位于新闻综合广播,全天播音21小时30分钟,是国内综合影响力最大的广播频率。

表8.2 重点城市收听频率表

img136

2.改革调整概况

(1)改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前,一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节目总体布局不合理,节目风格不统一,特色不鲜明,频率品牌效应不明显;部门分割,机构重叠,反应迟缓,多头操作,效率低下,内耗大于合力;广播特点不明显,与广播发展规律不相符,难以发挥广播优势;计划管理模式,机关化作风,行政化倾向明显;频率因机制问题而缺乏内在发展动力和凝聚力,难以适应新闻生产的快速反应机制。

(2)改革理念

● 强化新闻性,频率专业化改革势在必行

“新闻立台”是广播新闻从业者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专业新闻频率的建设却一直是频率专业化改革中的弱项。新闻是基础,新闻是主体,加强新闻性是媒体扩大影响力的核心要求。就总体而言,中央台新闻节目在新闻性、动态性上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中央台新闻报道总体上信息源不足,快速反应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

● 打造频率品牌,顺应广播发展规律

新闻频率是专门播出新闻节目和具有新闻属性的节目的专业频率。国家电台应当通过频率专业化,打造新闻频率的整体品牌,这既是中央台进一步走向市场化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提高国家电台的地位,进而扩大自身影响力,发挥作为新闻权威资讯平台的作用。

3.机构改革——机构设置扁平化,部门精简化

原第一套节目由新闻中心、社交中心、文艺中心三大中心组成。其中新闻中心包括新闻节目部、新闻编辑部、新闻采访部、新闻评论部、新闻专题部、国际部、体育部、时政部、播音部九个部;社教中心包括社会生活部、法制部、农村部、午间节目部、理论部、少儿部、策划部七个部;文艺中心则包括综合部和节目部。三个中心各自相对独立,分管相应节目。

改革后,中心取消,机构设置扁平化,部门精简化。原来的三大中心及二十几个部门合并归类,压缩为九个部门。中国之声的频率总监由总台一名副台长担任,原来三个中心的主任担任频率副总监,二十几个部变成了八个部,并新设广告部负责频率的广告经营。这样,就构成了中国之声的九大部门:(1)总监办公室;(2)新闻编播部;(3)时政新闻部;(4)新闻评论部;(5)经济新闻部;(6)新闻社会部;(7)文体新闻部;(8)文艺部;(9)新设广告经营部(负责经营活动)。

4.节目改革

中国之声原来是综合频率,包括了新闻、社教、文艺等节目类型,其中新闻节目比例占40%以上,社教节目占20%以上。在2003年频率专业化改革过程中,第一套节目定位为以新闻为主的新闻综合频率,新闻节目大概占2/3。

中国之声的节目改革思路主要为:

第一,强化新闻性。这是中国之声定位于新闻综合频率以及突出新闻广播特点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定时新闻的线形推进”,即同时开设整点新闻和半点新闻两组固定组合。这些新闻信息节目除最新综合信息外,每天突出安排一些进行式的事件新闻,实现新闻节目的动态播出。另外,由新闻性谈话节目(专题)构成节目的重要部分。多种形态、不同时段的广播评论谈话节目紧随新闻信息,加上必要的背景,形成信息量和纵深感的全方位立体新闻空间。

第二,强化广播特色,从节目播出形态上强化直播和互动,发挥广播快捷与灵活的特点。

第三,社教类对象性节目向新闻专题性节目靠近。

第四,用连线报道手段体现广播特色。利用广播在播报突发性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快捷优势,通过与各种社会力量合作,利用直播间与现场记者连线,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传播信息,大大提高广播新闻的实效性和现场感。

过去,一套的栏目风格充满了说教味,高高在上,令人生畏。中国之声改造并柔化了栏目风格,体现了频率的服务意识,强化了“三贴近”原则,在栏目设置和节目内容上都摒弃了过去空泛、说教的风格,突出了新闻性和服务性。

5.广告经营改革

(1)广告经营调整——从统一经营到自营

过去,第一套节目的广告经营在中央台全台统一的经营模式下,由中央台广告部经营,采用驻全国各地办事处(公司)为主、广告部自我经营为辅的销售体系。面对中央台“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的总体改革思路和实践,这种经营模式逐渐显现出许多不适应。

改革后,广告经营由原来台广告部经营转变为由中国之声的广告部直接经营,中国之声的广告经营权下放到频率,但中国之声并没有像中央台音乐之声、经济之声和都市之声等专业频率那样采取广告代理制度。第一套节目采取的是频率自营方式,即原电台广告部的大部分人集中在一起,成立中国之声的广告经营部,并负责中国之声的广告活动和品牌推广,其广告收入一半来自驻全国各地40多家记者站。这就形成了品牌先导、节目支持、广告销售“三位一体”、合理推进的经营理念和模式,而中央台广告部的经营职能则慢慢弱化,主要负责全台的广告政策制定和广告监审。

自营不会是中国之声广告经营的最终模式。中国之声不会像音乐之声等专业频率那样实行独家总代理,但也并不满意现在的模式。因此中国之声会引进一些时段代理,同时保留记者站。代理公司将以竞标的方式加以确定。也就是说,中国之声的广告代理制会采取混合制、自营和代理并存的方式。

(2)广告客户类型

原来的广告客户类型主要是烟、酒、药品以及日用品,现在逐渐拓展到通信、汽车制造业等。第一套因为面对全国,因此品牌广告相对较多,地域性产品广告投放相对较少。

(3)医疗专题广告有待继续压缩

一套的医疗专题广告节目原来占270分钟左右,比重最大的时候占到播出时长的1/3左右。经过压缩,该类广告节目仍然剩下110分钟左右。出于对经营风险的考虑,中国之声还未能完全摒弃这类广告,正处于逐步转轨的过程中。

(二)音乐之声

1.创建背景及频道简介

全国第一家专业化流行音乐频道——音乐之声——于2002年12月2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套节目正式推出。播出频率:FM90.0(北京地区);风格定位:以年轻听众群体为主要诉求对象,以前卫时尚、轻松简约和人文关怀为风格体现;播出方式:全天18小时全程直播(早6:00至次日0:00)。

2.机构设置

音乐之声实行的是工厂化流程,对人员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缩减,共36名员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编在岗的,全部在一线,如编辑工作室、灌录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新闻工作室;一部分是在编不在岗的,有11或12个人。其中在编在岗的人员又分成三种人:本台职工、台聘人员和部聘人员。

至于人员工资,在编不在岗人员采取基本工资加上台里的补贴;在编在岗的人员采取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再加上福利工资;部聘的人员不一样,采用新人新办法,实行的是完全的市场化的无底薪量化办法,纯粹是量化的指标,工资与工作量直接挂钩。不过,这只是目前实行的一种方式,将来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更加严格,对员工进行考核与监督。

3.改革发展状况

节目内容庞杂、编辑本位、忽视听众价值、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广告经营经验等,这些都是音乐之声实行改革的动因。音乐之声的改革也是针对诸多问题而进行的:推行类型化电台经营模式,定位于窄众化,锁定一部分有一定广告价值、具有相同人口特征的听众群体,并为他们打造相应的消费内容。音乐之声认为,流行音乐有比较广泛的听众群体,这部分群体年轻、时尚并具有一定经济基础。与此同时,还可以延续原中央台三套的一些优势。

音乐之声不仅是中央台在节目形态上的一种尝试,也是广告经营改革的试点频率。音乐之声是中央台在广告经营上引入外力、推行广告独家代理制度的第一个频率。之所以会选择第三套,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原第三套节目曾在1998~2000年间尝试过广告代理制。当时三套计划与日本的一家广告公司合作,但出于某种原因这家广告公司撤出。尽管合作最终无果而终,但无论如何,第三套节目毕竟有过与外界广告公司经营合作的历史。第二,第三套节目是综合文艺频率,不涉及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广告经营措施实施起来相对容易一些。第三,和第一套节目相比,第三套节目广告份额较小,改革风险较小,即使失败也不会对中央台造成太大的震动。

4.节目改革

音乐之声是在中央台原有第三套节目基础上推出的全新频率,其节目改革的一大特色就是摒弃过去的综合文艺定位,走类型化道路,将频率定位在流行音乐频率上,并以快速传递最新流行音乐和流行音乐资讯作为突破点。此外,频率强调类型化电台的运作模式,运用了国外类型台采用较多的编辑模式RCS系统。

音乐之声在节目设置上突出整体统一风格,弱化栏目间差异,强调收听的随意性和广播的伴随性特性。听众在任何时间切入都可以听到经音乐之声科学编排的流行音乐。为此,主持人的空间被压缩,主持人跟着频率整体形象走。这对于习惯于自由发挥个人特性、主动权较大的主持人来说无疑是一大考验,因此要求主持人调整自身的定位,把个人特点与频率整体要求融合起来。但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很容易把握不好而失去个性。目前,音乐之声仍然缺乏能在限制范围内演绎出个人魅力的主持人。

音乐之声的节目调整,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国外类型化电台的运作模式,但这些概念的运用在国内却算是走在潮头浪尖的。

5.广告经营改革

(1)独家总代理制

广告代理制是类型化电台应该实行的科学的机制。改版前,第三套文艺调频每年的广告收入很少。改革后如何解决经营上的问题,是重业务、轻经营的所有传统媒体在刚开始试水市场化运营时普遍遇到的难题。

中央台最终对第三套节目进行了改版,以频率作为主体来“经营广播”,将合作伙伴锁定为北京环球七福广告公司。这家公司在广播频率经营打造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拥有Kiss Radio的成功经验。音乐之声和该代理公司的协议一签就是四年,第一年为2000万元,以后每年的投资额以15%递增。这样,经营主体发生了变化,经营的任务由更专业、更市场化的实体来完成。同时两者相互配合,形成了更有效率、更科学的合作体。更重要的是,公司的加入使频率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

(2)广告结构

目前,音乐之声的广告客户中最多的是房地产类客户,其次是通信类,三是饮料,四是IT类,五是金融(银行)类。

中央台的全国性覆盖优势是客户进行广告投入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干净的广告环境也是音乐之声相对于其他频率的广告经营优势所在。其结果就是,创造了与大品牌合作的可能性,随之带来的效益便会慢慢显露出来。实际上,目前已有部分高档商店将音乐之声的节目作为背景音乐。

(3)广告资源配置

音乐之声在广告资源配置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注重打造整体频率品牌,淡化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的区别,采取多元化的销售方式,积极有效地开发非黄金时段的广告,充分利用各个广告时段,将广告均衡分配,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4)广告战略创新

套播、轮播广告是音乐之声适应“频道化管理”的一项举措,并在节目采编、制作、播出、广告形式、插播方式、客户选择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工业化的流水线,环环相扣,每一环都决定了后一环的运行。由于不同时段栏目之间的流畅性、衔接性,每个时段的收听率便相差不大,但是各个栏目所瞄准的目标群体又有所不同,这就使为客户提供广告套餐成为可能。在RCS系统平台的支持下,节目和广告可以随机播出,因而轮播得以实现。套播、轮播改变了过去频率广告依赖名牌栏目和名牌主持人的状况,扩大了所谓“黄金”时段的界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