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陈鹤琴: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原则

陈鹤琴: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原则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活教育”的课程论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陈鹤琴指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切合人生的课程内容应是“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触,灿烂的玩具用品”。从陈鹤琴对课程编制原则的阐述中可以看到,“活教育”课程强调因地制宜。即“活教育”课程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操作材料的提供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求符合中国的国情,民族性是幼儿园课程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三、因地制宜 创新课程——对“活教育”课程论的贯彻

“活教育”的课程论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陈鹤琴指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切合人生的课程内容应是“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触,灿烂的玩具用品”。他提出了三项课程编制的原则。

(一)课程的编制要适应国情,反映民族特色

早在1927年,陈鹤琴就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指出:“幼稚园要适应国情。”他在文中批评当时的中国幼稚园课程差不多都是美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是美国的故事,看的图画是美国的图画,唱的歌曲是美国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学法也不能逃出美国化的范围。这并不是说美国化的东西是不应当用的,而是因为两国国情上的不同。”“要晓得我们的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更不是一律的。”但是如何来运用本国的教育资源呢?他在文中指出:“例如选取诗歌,我国古诗合于儿童经验的确实很少,但是童谣、儿歌,各省很多,其中大半是儿童口吻的,我们能够加一步删改取舍的工作,不是很好的教材吗?又如音乐的器具:钢琴、留声机,确实很能启发儿童爱好音乐,养成欣赏音乐的观念,但是我国固有的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之类,又何尝没有同样的价值呢?”因此,编制课程的第一个原则是民族性,幼儿园应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美德的“中国化”课程。

(二)幼儿园课程编制要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

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陈鹤琴还指出:“社会的需要是各地不同的,也是因时期而异的。”如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无论是在自然环境方面还是在语言、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南北方不同地区会存在迥然相异的需求,即使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其需要也不同。所以,“我们固然不能把外国的课程搬移到中国来直接应用,也应该知道在一国之中所定的课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强迫全国雷同的。一国之中应该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即所谓养成全国一致的真精神,但是应该允许各地重编。各地方也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决定是否重编”。

(三)课程编制要适应具有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儿童

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富有弹性的课程编制是指课程要适应儿童个性和当时的需要,不同个性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能力,为了适应具有不同个性的儿童,撰写课程时就应该留有余地,使儿童可以多方地去接触,可以随他自己的个性去变换。正如陈鹤琴在《我们的主张》中所指出的:“一切课程,包括儿童全部的活动是可以变的,并不是按几位教师的想法而拟定的,并且是多方的,不是专一的,不是专门注意某些部分,而使其他各部分向隅的。”

从陈鹤琴对课程编制原则的阐述中可以看到,“活教育”课程强调因地制宜。这里的“因地”包括“因国家、地区、社区以及儿童”各个层面,而最基本的则是因国家而制宜。即“活教育”课程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操作材料的提供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求符合中国的国情,民族性是幼儿园课程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关键问题。这一点在当前我国幼儿教育陷于文化困境的情形下显得尤为重要,坚持贯彻幼儿园课程的民族性,为幼儿教育走出文化困境指明了方向。

上海幼教“活教育”团队本着贯彻“活教育”课程论的宗旨,一方面,部分实验基地幼儿园充分利用各种民族文化资源、地区、社区和家长资源,结合幼儿的特点以及自身的办园条件,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化”选择性素养课程;另一方面,有些实验基地幼儿园将民族文化元素纳入到生活、学习、运动、游戏等共同性课程的主题活动当中,形成了“民族化”的主题活动,具体见表3。

表3 实验基地幼儿园“活教育”民族化课程实施汇总表

下面以愚园路第一幼儿园《还原教育的本质——在快乐体验中开展民族意识启蒙教育研究》为例,呈现基地幼儿园如何在共同性课程中纳入民族文化要素,形成民族化的主题活动的。

还原教育的本质

——在快乐体验中开展民族意识启蒙教育

传统节日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背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礼仪形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表现形态之中。然而,随着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欢度西方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逐步被淡化,使人们尤其是幼儿对全民族的传统佳节失去了“文化记忆”,面对着优秀文化遗产的危险信号,我国先是将春节、中秋节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继而于2007年底将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加以保护。

作为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基地,我园始终重视民族传统精髓的传承和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综合性主题教育”在我园全面实施,传统节日就成为园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迄今为止,我园的春节主题、中秋节、重阳节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了25年,清明节为陈鹤琴爷爷扫墓活动持续了16年。2008年伊始,在陈研会总课题《成为现代中国人——基于“活教育”目的论的行动研究》的引领下,我园结合国家对传统节日高度重视的社会背景和与中小学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幼小衔接的考虑,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以陈研会子课题研究——“在传统节日主题中对幼儿进行民族意识启蒙的研究”为切入点,集全园之力,探索幼儿民族意识启蒙教育。

事实上,以节日作为教育契机并不陌生,在目前幼儿园实践的各种课程模式中,几乎每一种课程都会涉及“节日”这一主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中就把每月的节气如立春、立秋等,把传统的节日如元旦、端午等,把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日如林则徐禁烟日、孔子诞辰日等设置成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节日教育系列。随着时代变迁,在当前学前教育中,对节日主题的活动实施可以说是存在诸多弊端,如单纯营造节日的热闹氛围,忽视挖掘节日内涵;偏重于民族传统知识的传授,忽视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培养;将节日主题单独割裂出来,与幼儿的生活和年龄特点相游离等现象还较普遍。

我园课题组遵循教育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在大量收集情报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传统节日主题设计和实施思路,即围绕培养“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标,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蕴藏的德育内涵和时代精神,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五个传统节日为关键词作为设计参考;以“圆周法”(各班预定的单元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不过取材内容随着儿童年龄的不同而分别予以适当的教材和分量)为主要的设计方法,共同确定各年龄段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课题组成员及时的交流与讨论,确保方案内容既符合四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又实现各年龄段教育目标的纵向衔接,避免无谓的重复或断层;以“大带小系列”生生互动的活动形式弥补幼儿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的遗憾;邀请家长、社区志愿者为客座教师,为青年教师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提供具体支持,幼儿在亲子互动、园内外互动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经过近三年的行动研究,课题组在设计、实施传统节日方案的过程中,提炼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有效内化的三条经验:

1.立足快乐启蒙,深入挖掘德育内涵

我园立足于对幼儿进行民族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挖掘传统节日内涵的过程中,设定关键词、寻找恰当的“点”作为活动载体,并广泛实践“大带小”的活动形式,期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幼儿仁善纯洁、相互关爱的积极心理素质。

这里,以开展“春节”活动为例。春节蕴涵辞旧迎新的意义,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并充分尊重幼儿“趋乐避苦”的本能需要,我园以支持幼儿获得“快乐体验”为共识,围绕“情感教育”这一关键词设计春节主题活动。课题组通过思考幼儿的生活经验和传统节日有益元素的交集所在,将“送红包”这一传统风俗作为表达暖意和祝福的载体,开展全园性的“大带小送红包”活动,通过大班与小班、中班与小小班结对送祝福,红包内含大班、中班幼儿对弟弟妹妹祝福语(大班幼儿图文并茂表达自己的祝福,并亲自跟弟弟妹妹解释祝福内容;中班幼儿可以亲子合作完成红包制作)和糖果(符合小年龄幼儿的喜好,利于幼儿间开展有效互动)等礼物,园长妈妈为大班、中班幼儿送祝福(赠送学习用品等,对大年龄幼儿给予情感的回馈和满足)的活动,为幼儿积累混龄、混班活动经验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在互动中,年龄较大幼儿的责任意识、自主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年龄较小幼儿的合作意识、信任他人的良好心理得以建立,和谐相处、相互关爱、仁善纯洁等传统美德也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活动的双方,传统文化和社会规则自然内化。

活动的前期成功设计对后续的节日主题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诸多借鉴。如课题组将春节的关键词定位为“情感教育”,并以此为思路,依次将清明节定位为“生命教育”、端午节定位为“健康教育”、中秋节定位为“亲情教育”、重阳节定位为“尊老教育”等,虽然关键词的核心价值会有交叉,但教育重心的确定,有利于教师们理解和把握,从而在四个年龄段同时设计出主线一致、由浅入深的活动方案,便于各年龄段的区分和衔接。又如“春节”主题中“大带小送红包”活动的成功实施,确定了清明节“大带小放风筝”、端午节“大带小赛龙舟”、中秋节“大带小买月饼”等系列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幼儿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互动交往机会,促进幼儿提升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和对世界多元文化沟通鉴别力,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自觉传承。

2.优化育人环境,支持幼儿实践体验

传统节日表达了中国人固有的亲和与追思的情结,在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食品及节日的象征物,如元宵的灯、清明的柳、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重阳的花糕等。那么落实在幼儿身上,要经过怎样的教育处理,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接纳与认同呢?答案就是“做中学”,在实践体验中成长。同时,考虑到我园青年教师居多,80后教师对传统事物的把握能力较弱的情况,我园充分利用家长、社区资源,邀请他们来园与幼儿共度佳节,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极大肯定和积极响应,丰富了家园共育的内容和资源,也为亲子交流提供了契机。

以端午节为例,课题组经过商讨,明确主要围绕典型食物“粽子”和象征物“龙舟”的制作,使幼儿通过“做中学”的实践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多彩魅力。为解决法定节日放假这一时间局限的问题,我园充分运用家长志愿者资源,各班在端午节的前一周就通过网上班级主页和告示栏等多种途径告知家长即将开展端午节主题,并根据各年龄段的活动需要,请家长积极配合,如提供各类废旧材料、带幼儿挑选香包、报名担当志愿者来园包粽子等。同时,各年龄段师生精心筹备着形式多样的端午节主题活动。对于小年龄幼儿来说,以说说唱唱、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主要风俗为重点,为其参与端午大活动奠定情感和认知基础,而对大年龄幼儿来说,这可是个一展身手的好机会。在师生互动中,一艘艘造型各异、选材不同的龙舟不断涌现;操场的横幅上,大班幼儿的合作画《赛龙舟》更为龙舟比赛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幼儿园端午节的庆祝活动提前一天举办,这一天,小小班的幼儿佩戴着千姿百态、香味各异的香包,在与同伴交流香包的秘密时,等待着老师用雄黄在其额头上画“王”字,画好的幼儿立刻变成了威风凛凛的小老虎;大班的幼儿在大礼堂帮忙包粽子,有的帮爷爷挑粽叶,有的帮奶奶提线,有的为爸爸夹肉……忙得不亦乐乎,更有的幼儿看到老师也在认真地学习包粽子,按捺不住,干脆跟好朋友一起包起粽子来。不一会儿,桌子中央就放满了小脚粽、三角粽、枕头粽,孩子们一起端着一筐筐粽子兴高采烈地走向厨房,虽然有的粽子“长”得不怎么标致,可这都是他们自己的杰作。“包粽子”带给幼儿、青年教师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他们在“做中学”体验快乐、成功时,不禁去细细品味传统文化。

img40

愚一的宝宝赛龙舟啦,加油加油!

包完粽子后,孩子们来到操场上,开始了激烈的龙舟比赛,在一次次的跌倒后,孩子们很快找到了步伐—口号一致的诀窍,在相互的配合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小班的幼儿看到哥哥姐姐比赛得如火如荼,也都迫不及待要参与其中。于是,哥哥姐姐们搀着弟弟妹妹上了龙舟,踩着节奏欢快的鼓点“驾驶”龙舟。最后,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全园师生共同跳起龙舞,将活动推向了高潮……端午节活动后家长们都说:“这个活动真好,平时孩子们哪有机会自己学包粽子、这么开心地过端午呀!明年,我们一定再来”……

img41

大带小玩得真开心

端午节主题以多元分组和大(全园赛龙舟、跳龙舞)、小(各年龄段开展适龄的活动)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个性化教育需要,有效地提高了全园参与性。家长志愿者的加入,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借助此有效经验,我园还邀请家长、社区志愿者积极来园与幼儿一起做月饼、舞游龙、共度重阳佳节等,推动了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贯通,进一步优化了“三位一体”的合力育人环境。

3.圆周法编制课程,回归个性化教育

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但不是每项风俗礼仪都适宜纳入到活动方案中,即使是精心选择的节日元素也不是完全适合于各年龄段孩子的接受能力。为了最大程度地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园从幼儿的实际能力水平出发,采用圆周法的课程编制方法,对四个年龄段的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制定。

以清明节为例,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前,我园清明节活动只在大班进行,以怀念祖先这一线索开展,但在课题研究之后,课题组挖掘出清明节所蕴藏的新内涵——“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我”等,以快乐为出发点,激发孩子对春天的关注,从小小班到大班制定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教材,详见下表。

img42

愚一幼儿园清明节主题目标与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个性化发展成为了大众对教育的主要诉求,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个性化的回归,无论是对“人”的培养还是对“才”的培养,都需要寻找各年龄段适宜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才能使学习成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自觉主动且有效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如此。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使幼儿对传统节日的风俗、礼仪有了切身的体验,在快乐体验中生发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丰富的活动组织为幼儿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支持,增强了民族意识启蒙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提供:上海市愚园路第一幼儿园)

从愚园路第一幼儿园在节日主题活动中融入民族意识启蒙教育的实践中可以看到,除了建构民族化选择性素养课程以外,贯彻幼儿园课程的民族性还可以通过对共同性主题活动的创新而实现,其关键是要分析主题中蕴藏的民族文化内涵,设计相应的活动关键词,广泛吸纳家长与社区文化资源,采用合理的课程实施方法,从而保障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