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原则

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原则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园教育的评价就是检验目标是否达成。这是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最大区别。《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规定的语言、健康、科学、社会、艺术五个领域的总目标实际上就是与内容领域结合的课程总目标。布鲁姆的目标分类为拟订幼儿教育课程目标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框架。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概念

幼儿课程目标的含义就是幼儿园课程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为了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要求和结果。首先,由于幼儿园课程面向的是3~6岁的幼儿,因此,课程目标要考虑到符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发展规律和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次,幼儿园课程要指向多维发展,也就是幼儿全面的、身心和谐的发展;最后,幼儿园课程要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需求是决定幼儿发展状态与方向的依据之一。教育部颁布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规定的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一核心目标是全国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各种课程所必须遵守并要努力完成的。

幼儿园课程目标在学前教育目的与幼儿园课程之间起了衔接作用,使幼儿园教育的特定价值观能在课程中得以体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定,使幼儿园课程编制的方向能得以明确,使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与课程目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

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的方向、内容以及实施过程的状态,是整体课程的轴心。幼儿园课程目标具有以下作用:

(一)制订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

教师在制订教育教学计划时,一般都是依据目标的要求,结合幼儿的实际能力来确定计划中的教育要点,再具体地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课程在实施的时候,有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计划。如年龄班 (全年)教育计划、学期教育计划、月 (周)教育计划以及一日生活安排和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计划,等等。制订这些计划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课程目标。

(二)引导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向

课程目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导向作用具有两个意义:①具体的活动过程要符合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不能只注意发展幼儿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忽视活动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幼儿其他方面能力的影响。②活动过程所选用的内容及组织形式、方法、手段、途径应与目标保持一致,才能较好地达到教育效果。

(三)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幼儿园教育的评价就是检验目标是否达成。课程目标是建立幼儿教育评价体系的标准。如果没有目标,就很难编制出符合教育目的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

(一)对幼儿的研究——基础和前提

研究幼儿的发展需要,应掌握:①幼儿理想的发展水平,即幼儿应该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知识。这可以通过幼儿发展心理学获得。②幼儿现实的发展水平的知识。这要求实际地观察幼儿,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然后把这种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与理想的发展作比较,确定幼儿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二)对社会的研究——参考和依据

社会对幼儿成长的期望,既直接反映在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各种有关文件中,又反映在家长的要求中,还体现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中的很多教育目标都反映了社会的期望。

(三)对人类知识的研究

对于幼儿来说,强调的是知识的发展价值,即这些知识对幼儿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能促进他们的发展。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幼儿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注重的是知识的一般发展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最大区别。

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类型

(一)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具有模糊性、普遍性、规范性的特点。

(二)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也称作业目标,是指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如 “能……”“会……”。

(三)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活动的实际进展提出的相应的目标。其根本特点是过程性。

(四)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获得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表现性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领域,至于结果则是开放的。

真题再现

下列选项中较多地被运用在艺术领域的课程目标是 ( )

(云南省2015年)

A.生成性目标 B.结果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行为目标

【育萃专家解析】C。艺术领域主要强调的是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所以较多地运用表现性目标。

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

(一)层 次

课程目标从纵向来分,从上到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图1-6-1 幼儿园课程目标层次示意图

1.幼儿园课程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

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保育教育目标相当于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但为了更符合课程的特点,会把它转换成与课程内容领域结合更密切的课程领域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规定的语言、健康、科学、社会、艺术五个领域的总目标实际上就是与内容领域结合的课程总目标。这类目标一般比较宏观,表述得比较抽象、概括,提纲挈领。

2.年龄阶段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在幼儿园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分解和落实。

3.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 “单元”,既可是主题活动的 “单元”,也可是时间的 “单元”。当它作为时间单元时,这层目标也就相当于 “月目标”“周目标”了。

4.教育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即某一教育活动所期望达成的效果,它比较具体、微观。一般来说,课程研究人员负责制定第一、二层课程目标,而幼儿教师参与制定的目标主要是第三、四层,有时也参加第二层目标的制定工作。

(二)结 构

1.儿童心理结构的角度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以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结构为框架,将教育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被人们广泛采纳。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及智力发展诸目标组成。情感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与正确的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诸目标组成。技能领域的目标由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和运动技能诸目标组成。

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依据能力的复杂程度,分成由低到高的层次,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比如,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而知识这一层次又分成三个小类,如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

布鲁姆的目标分类为拟订幼儿教育课程目标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框架。在课程实施中,不仅要促进幼儿在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促进他们在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并且使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2.教育范畴或内容的角度

(1)从教育范畴的角度提出课程目标

我国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保教目标,基本是按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四个方面提出的。

体育: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智育: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德育: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美育: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真题再现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友爱、勇敢、爱护公物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该目标属于幼儿全面发展的 ( )

(安徽省2015年)

A.德育目标 B.智育目标 C.美育目标 D.劳动教育目标

【育萃专家解析】A。

(2)从教育内容领域的角度提出课程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采用的就是这种目标分类方法。它把幼儿园教育划分为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个领域,规定了每一个领域的教育目标。

六、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

目标是对幼儿学习结果的预期,它既对教育行为起导向作用,又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标准。因此,目标的表述要准确、清晰。

(一)目标表述的角度

课程目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

1.教师的角度

从教师的角度表述,指明教师应该做的工作或应该努力达到的教育效果,常用 “培养……”“教育……”“引导……”“要求……”等方式表述。

例如,教会幼儿穿袜子的正确方法;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2.儿童角度

从儿童的角度表述,指明儿童通过学习应达到的发展水平,常用 “感受……”“理解……”“喜欢……”“参与……”“能够……”等方式表述。

(二)目标表述的性质

目标按其性质可分为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一种用可观察到的或可测量的儿童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它具体、明确,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例如,发展动手能力→发展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会用剪刀剪纸条;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发展正确的身体姿势和节奏感→能跟着节拍做操。可以看到上述目标的表述越来越具体,操作性越来越强。

行为目标一般包括几个构成要素:①核心行为:是期待孩子能够做到的某种行为,往往要用一个操作性动词表示。例如 “说出”“比较”“指认”“区分”等。例如,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②行为产生的条件:是核心行为发生的条件或背景。例如,能够在团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③行为表现的标准:指核心行为表现可接受的程度。例如 “能够在团体面前声音洪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行为目标以其具体、明确、易操作、评价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得十分普遍。但是,行为目标易使教师把视线仅仅放到幼儿具体的、外显的行为上,而忽略内在品质的培养;还易单纯追求教学结果,而忽略教学过程。在幼儿教育课程中,知识技能的传授、行为习惯的训练可以使用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但是情感态度类的目标则难以使用这种方式。

2.表现性目标

与行为目标相对,表现性目标描述的是幼儿身心的一般变化,而非某种特定行为。

例如,“能避开危险,学会保护自己”“喜欢参加……活动,有求知欲,情绪愉快”。

由于表现性目标描述的是儿童身心的一般变化,所以它比较适合表述中远期目标,比较适合难以用具体行为来表述的那些情感态度类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善于吸取两种方式中的优点,根据目标的层级、内容来合理编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