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区域活动的幼儿思维游戏

基于区域活动的幼儿思维游戏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区域活动能有效提升幼儿对思维游戏的喜好度和认可度,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同时,幼儿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互相商讨,处理、解决问题,一些在基于主题活动的幼儿思维游戏中幼儿无法进行操作和完成的活动需要也能在区域活动中得到满足。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收集大量思维游戏的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区,并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安全因素等进行合理投放。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在教育上,人格比学科重要。知识并不是目标,只有个人的自我实现才是目标。”虽然杜威的言论有实用主义哲学的个人中心倾向,但他对人自身价值的强调却是有积极意义的。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能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幼儿的需要。区域活动还是幼儿获得经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它是具有教育性、趣味性、操作性、创造性、探索性的,在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的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开展学习的有效形式,它与探索型主题活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具有良好氛围和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的教育环境群,通过幼儿与材料、环境、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目的。它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既为幼儿自主习惯和能力养成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幼儿建立社会关系创造了机会。因此,区域活动的开展成了幼儿思维游戏的主要方式之一。

区域活动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是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其活动动机由内部动机支配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表现为“我要游戏”,而不是“要我游戏”。自主性是结合区域活动的幼儿思维游戏的内在特征,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满足幼儿结合区域活动的幼儿思维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了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

在区域活动的幼儿思维游戏中,幼儿参与性高,能积极动脑、大胆操作。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区域活动能有效提升幼儿对思维游戏的喜好度和认可度,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同时,幼儿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互相商讨,处理、解决问题,一些在基于主题活动的幼儿思维游戏中幼儿无法进行操作和完成的活动需要也能在区域活动中得到满足。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的。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收集大量思维游戏的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区,并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安全因素等进行合理投放。在区域活动时,教师可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区域游戏时大胆想象和创造。本节就基于幼儿园活动开展思维游戏进行阐述。

一、基于区域活动实施思维游戏的原则

依据幼儿的年龄及思维发展特点,要寻求思维在区域活动中的位置,找到适合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寻求与区域活动相关的一切人、一切事物、一切活动,从而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等品质,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有效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结合区域活动开展思维游戏,能够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学得更生动、更有效,有利于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在结合区域活动开展思维游戏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是区域活动中创设区域、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指导活动、评价效果的依据。贯彻这一原则,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根据本班教学计划、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周分月拟定区域活动目标。区域活动的材料要紧扣目标,根据目标提供操作材料,通过材料调控幼儿的操作行为,以达到教育目的。

2.活动目标要适度。如小班幼儿对雪花插塑的颜色感兴趣,因此,他们在活动时,只求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插在一起好看,而不考虑插出来的物体像什么。但中、大班的幼儿则对活动结果感兴趣,追求的是我的像座小房子,你的像架小飞机等。因此,活动目标要适度,以免因目标过高使幼儿失去信心,或因目标过低而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等。

3.活动目标要具体。如语言区域活动的活动目标,确定为培养幼儿的美感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幼儿正确理解美,并将其准确表达出来。

4.在目标制订与实施过程中,可实行一个目标通过不同的区角来实施或一个区角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目标的方式,实现目标实施的灵活性。

(二)自主性原则

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所设计的内容、提供的材料要符合幼儿的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使幼儿产生活动的愿望。教师不要过多干预,要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材料、伙伴,让幼儿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等,只有当幼儿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才适当介入,提供适时适度的帮助,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性。

幼儿活动主要不是服从目标,而是服从兴趣和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说,幼儿的学习活动主要是由兴趣和需要维持的,他们还不具备为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来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意识和能力。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使幼儿主动、活泼地学习,强调的是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幼儿的内部潜能、思维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能硬性要求幼儿按照条条框框去做,使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完全失去了自我,而应充分尊重、信任幼儿,把幼儿当作独立的个体,以此唤起幼儿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参与活动,寻找乐趣,获得发展。

(三)差异性原则

1.不同年龄的差异。同一内容,各年龄班制定的区域活动的目标也应各不相同。幼儿园各年龄班幼儿现有的活动能力和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同一活动区域的同一活动内容在各年龄班的活动目标往往是不同的。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探索愿望,又能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教育功能。

2.幼儿个体的差异。在同种活动区域里,教师提供的材料也千万不能“一刀切”,而应考虑到幼儿本身的能力不同,使活动材料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活动需要,使幼儿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即便是同一年龄班级的幼儿之间,其个体的能力与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中,必须考虑到上述因素。如我们为小班健康区域活动准备了多种材料,雪花插塑适于给年龄较小,手部动作欠准确、灵活的幼儿拿用与活动,而乐高插塑则适于给身体素质较好的幼儿使用,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较快,各关节活动较为灵活,稍大一点的材料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总而言之,不同的幼儿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个体活动方式等都存在差异,教师在实施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可采取小组或个别活动的形式,让幼儿既有个体自主活动,又有小组交流合作,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对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幼儿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区域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成长、思维的发展。

(四)安全性原则

对幼儿进行的各种区域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确保幼儿身心安全的基础上,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根本前提。为此,教师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提供的活动材料或设施必须符合幼儿活动的各种安全指标。从材料或设施的质量上、性能上及用材的选择上(如是否是环保、安全、无害材料等)都要严格把关,避免在幼儿活动过程中,给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

2.活动的安排上,要确保使幼儿的活动是在教师的周密组织与科学指导下进行。通过教师适时有效地参与指导,一方面,使活动更好更快地向已定的目标发展,另一方面,使幼儿的身心安全得到很好的保障。

3.管理上,应及时制订工具和材料的安全摆放和使用规则,注意操作安全,以免发生意外。

二、思维游戏在区域活动中的实施

皮亚杰理论表明,幼儿的思维源于感知,感知是思维赖以发展的必要前提,要想把幼儿培养成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人,就应尽量让他们尝试各种事物,让幼儿主动摆弄、体验,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区域活动注重的就是幼儿的动手操作,能让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思维游戏的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在区域活动中,在准备思维游戏材料时,可以在更换一部分材料的基础上,尝试在材料原有状态下做一些迁移调整,赋予材料新的面貌和价值,以挖掘材料的潜力,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将思维的内容或思维的目标融入区域活动中。有些区域活动的内容表面上很少与思维训练有关,但在这些内容具体展开的过程中,在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中,隐含的所需的思维能力却充分反映了出来。幼儿在思维游戏与区域渗透的活动中,把思维的一些方法、内容、经验带进了幼儿园,带进了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另外,思维游戏给幼儿更多观察、思维的方法的展现机会,这些都是隐性的。

基于区域活动的思维游戏也可以与五大领域的各领域相结合,相互渗透。为此可以将区域活动划分为健康区域活动、语言区域活动、社会区域活动、科学区域活动、艺术区域活动。在这五大区域中都可以放入思维游戏元素,将思维单元的内容、材料、游戏的方法融入区域活动中,组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基于区域活动思维游戏与五大领域相结合、相渗透的关系如图6-2所示。

图6-2 基于区域活动的思维游戏的横向结构示意图

(一)健康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

《纲要》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的理念。在开展健康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很重要,这时就需要根据幼儿的体质差异、运动量大小等年龄特点,投放符合各年龄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可以投放自制的体育器械,如滚筒、纸棒球、自制保龄球等,还可以投放生活化材料,如梯子、鞋盒、轮胎、瓶子等。投放这些可操作的材料后,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指导,使幼儿在健康区域中自主探索、发现,在玩中学、学中玩,从中体验活动的快乐,同时,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案例6-7   大班思维游戏“好玩的鞋盒”

班级活动区里有很多鞋盒,供幼儿搭建楼房。一次,一名幼儿把纸盒放在地上跳着玩,引起了其他幼儿的注意。他们把盒子放在地上跳,顶在头上走,有的还会对盒子进行分类。鞋盒是一种具有可变性的材料,它能激起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班幼儿经过小班和中班的学习,在健康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不少运动经验,所以我想通过健康区域活动的形式让幼儿经过自己尝试,发现问题,大胆创新,体验健康区域活动带来的快乐,让幼儿在一物多玩的探索游戏中玩出智慧,玩出精彩,在健康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游戏目标

1.大胆想象,利用鞋盒一物多玩,学会跨、跳、绕的基本动作。

2.在游戏中培养意志力和合作能力。

3.在游戏过程中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材料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大小不同的鞋盒、各类绳子、沙包。

三、游戏玩法

鞋盒轻巧,安全。可以连接拼搭,可以利用多种辅助材料进行串联,还可以把盒子堆高玩跨跳等游戏,有着很强的可变性。它的这个特点给幼儿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激起了幼儿很多的奇思妙想。于是我让幼儿利用鞋盒一起来玩游戏。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多种辅助材料,例如长短、粗细不一的绳子、沙包等,鼓励幼儿想一想可以怎样玩鞋盒,比一比谁的玩法多,大家合作又能想出哪些有趣的玩法。

活动中,有的幼儿把脚放进鞋盒把鞋盒当大拖鞋用;有的幼儿把鞋盒当成推土机来玩;有的把鞋盒当作球来踢;有的将鞋盒放在地上跳来跳去;有的用绳子把鞋盒串起拖拉鞋盒。(见图6-3)

朵朵发现她的鞋盒上有个小洞,用绳子穿过正好可以把盒子穿起来,拉着绳子的一头,把鞋盒放在地上拉着跑也很有意思。边上的幼儿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他们利用这些投放的材料做了许多拖拉小车,拖拉着鞋盒相互奔跑追赶。(见图6-4)

两个幼儿在玩推盒子的游戏,边上的小C正抱着盒子犹豫着是否要加入他们的时候,正在推盒子的小童忽然就对小C发出了邀请:“你来帮我一下。”于是,小C加入到了推盒子的队伍中,和同伴一起玩起了推盒子比赛的游戏。

图6-3 鞋盒的各种玩法

图6-4 朵朵发现了鞋盒的秘密

随着比赛的进行,参加推盒子游戏的幼儿慢慢增加了。从开始的2个人推盒子发展到最多7个人一起推。(见图6-5)

图6-5 推盒子比赛

图6-6 幼儿把鞋盒一个个堆高,进行跨跳游戏

四、活动反思

在《指南》有关健康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要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如为幼儿准备多种健康活动材料,鼓励他自己选择喜欢的材料开展活动;经常和幼儿一起在户外运动和游戏,鼓励幼儿和同伴一起开展健康活动,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所以我想在材料的投放方面是否可以在提供鞋盒的基础上再为幼儿提供些绳子、沙包等材料,使鞋盒的玩法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但绳子可能会在幼儿游戏时对他们造成威胁,沙包在投掷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有危险,所以在活动前,针对材料的特性,我对幼儿做了安全教育工作,告诉幼儿在活动场地的哪些地方可以玩绳子的拖拉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玩沙包投掷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以确保幼儿在快乐游戏活动中的安全,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分析了所选材料的特性后,我给幼儿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激发起幼儿的奇思妙想,激起幼儿对健康区域活动的兴趣,促进了幼儿身体运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1.主副材料的搭配

主、副材料的合理搭配使用会给幼儿创设更多选择和组合的空间。可以增强游戏的有趣性,丰富游戏的内容。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投放主材料鞋盒后,还给幼儿提供了副材料绳子和沙包以满足幼儿延伸和游戏创新的需要。

2.材料投放的安全性

安全是幼儿开展运动的前提。我特意选择较大的户外场地进行游戏。我在给幼儿提供副材料绳子和沙包时也事先考虑到绳子可能会绊到幼儿,沙包可能会砸到幼儿。所以我在活动前对幼儿做了安全教育工作。提醒幼儿避开危险地带,避免相撞,躲避他人扔过来的沙包。

3.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幼儿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幼儿的认知经验、运动能力、兴趣爱好都不同。所以材料投放要凸显层次性,使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材料。如用高矮、大小不同的鞋盒,用不同的方式组成游戏线路等。

4.材料投放的适度挑战性

在活动内容和场景中适度设置一些困难,使运动环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培养幼儿挑战自我的精神。

5.材料投放的发展性

在健康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能力、兴趣往往会随着游戏进程而变化,会出现新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观察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利用情况和兴趣点。当原有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时,要适当添加辅助材料,调整游戏内容,满足幼儿的新挑战和新需要。

陈鹤琴提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既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支配他的动作,来养成他的习惯。”因此,我们在了解了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从健康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中,教师捕捉到了许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事情,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观察、模仿、解决同伴间的争执和冲突并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幼儿的游戏就会越玩越丰富,越玩越有价值,幼儿的思维能力就能有所提升。

◆案例6-8   大班思维游戏“好玩的轮胎”

“轮胎”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样东西,为了使幼儿能在玩中得到更多的乐趣,结合幼儿园开展的健康区域中的思维游戏,我们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的空间,投放了收集的废弃轮胎,让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轮胎的多种玩法,并培养他们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让幼儿体验创造的乐趣,敢于创新,增强自信,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一、游戏目标

1.通过主动尝试,利用平衡、钻爬和推拉等基本技能,探索轮胎的不同玩法。

2.在游戏过程中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材料准备

轮胎、绳子、呼啦圈、软布飞盘和塑料彩石。

三、游戏玩法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积极尝试轮胎的多种玩法,发展了走、跑、跳、钻等基本技能。

图6-7 打地鼠真有趣

1.玩法一

幼儿把轮胎堆叠在一起,做成一个“大城堡”,然后“住”在里面玩娃娃家的游戏。这个游戏进行了没多久,琪琪说:“打地鼠,谁来打地鼠?”当时并没有幼儿响应,在边上的我马上接上说:“我来打地鼠。”找来了软布飞盘,把它当做是打地鼠的工具,我自己当“猎人”。游戏开始了,躲在洞里的“小地鼠”一上一下地逃窜,“猎人”负责拍打逃出“洞口”的“小地鼠”。这个游戏玩法不一会就激起边上幼儿的兴趣。大家纷纷加入到打地鼠游戏中。(图6-7)

图6-8 点兵点将选出新的小地鼠

在打地鼠游戏中,幼儿们碰到了“地洞”不够的问题。一只地鼠住的“地洞”大概需要4个左右的轮胎,“猎人”们也想转换角色去当“小地鼠”,可“小地鼠”却不太愿意换角色。这就出现了“人多鼠少”的局面。问题出现了,该怎么 办呢?幼儿向我寻求帮助时,我将这个问题又抛还给了他们。“你们说怎么办呢?我听你们的。”我说。这时有幼儿提出用“点兵点将”的方法(图6-8)来选“小地鼠”,大家都同意了,用这个方法选出了新的小地鼠。

图6-9 “小黑鼠”很烦恼

一只“小黑鼠”遇到困难了(图6-9),有两个“猎人”围在他的边上一直“拍打”,就连他躲在“洞中”不出来时,也不放过。“小黑鼠”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向我寻求帮助。我请“小黑鼠”向“猎人”说清楚事情的经过。小黑鼠说:“我躲在下面时,他们还是打我。”我说:“所以呢?意思就是……”小黑鼠接着说:“我在里面时,你们不能打我。”边上的“猎人”明白了,接着按照规则继续玩下去。

图6-10 轮胎桥上走

2.玩法二

幼儿们把几个轮胎连接着放在地上,摆成轮胎桥(图6-10)。从这有一端走到另一端,保持身体平衡不掉下来。为了增加难度,轮胎被叠高到两层。偶尔有几个幼儿会走不稳,但基本都能马上调整好自己的身体,继续在轮胎上行走。

图6-11 穿越“太空桥”

几个幼儿排成直线,把轮胎竖放在地上,筑起一条长长的通道,游戏开始,幼儿从轮胎中间一个一个钻爬过去。小C在钻爬过通道后说:“太空桥要关闭了。”他还拿出一个蓝色的软布飞盘来做“信号灯”挡在通道口,提醒在后面钻爬的幼儿。后面钻爬的幼儿迅速进入了游戏情境中,看到“信号灯”时停止动作,在没有“信号灯”时快速地爬出“太空桥”。(图6-11)

“太空桥”的游戏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很多幼儿玩过一次后纷纷带着自己的轮胎离开了。只有小童和两个女孩子留在了那里。在没有人帮忙扶住竖放轮胎的情况下,小童尝试搭建新的通道(图6-12),尝试和调整了很多次后终于成功搭建了“无人扶通道”。我走到小童边上时,他骄傲地向我展示了他的成果,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图6-12 尝试搭建“无人扶通道”

一一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将三个轮胎叠高后再放一个竖立着的轮胎。结合沙包、软布飞盘这些辅助性材料来投掷。一一的一个飞盘在轮胎的圆洞中穿过时,他高兴地叫了起来,然后继续投掷。没过多久,又一个飞盘从轮胎的圆洞中穿过,一一很兴奋。这时来玩投掷的幼儿渐渐多了起来,一一投掷完手中的飞盘后就到队伍的后面排队。

为了减少幼儿等待,在我的帮助下,幼儿又建了一个“矮”一点的投掷区,然后排队有序地投掷。(图6-13)

图6-13 一起来投掷

四、游戏反思

在玩轮胎游戏时,教师不能当游戏的局外人,发号施令,也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应适时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以不干扰幼儿玩游戏为前提,帮助、引导幼儿解决困难,促进游戏更好地开展。

1.细致的“观察”

“观察”是教师进行正确指导的基础与前提,盲目的指导不但会使教育不能发挥原有作用,还可能会阻碍幼儿的发展,所以在每一次的游戏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勤于观察,这样才能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主动 介入,正确发挥指导教育作用,避免教师因不了解游戏情况而产生的干扰幼儿游戏的指导行为。

2.适时的“等待”

教师适时、适度的“等待”,有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疑惑或是困难时,不要急于去帮助,要对幼儿的能力有信心,给予幼儿时间和空间,在等待中,幼儿有可能在多次尝试失败后,改进方法,获得最后的成功;也可能通过互相的思维碰撞,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这些通过幼儿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经验,远比成人给予的经验更深刻,更有价值。如在过轮胎小桥时,小米走得不是很顺利,有几次都从小桥上掉下来了。但小米并没有放弃,爬起来后又继续走。我看到后决定“等”一会儿,小米又一次上桥后,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调整着身体的平衡,最终通过了轮胎桥。我看到小米脸上胜利的笑容,很庆幸没有过去扶她,小米在自己的努力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她将变得更加自信。

3.积极的“引导”

玩轮胎是我们提供给幼儿的自由活动,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做“局外人”,相反,教师应该更好地起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幼儿的活动,提高幼儿的游戏技能。如在轮胎的数量不能满足幼儿当“地鼠”角色的需要时,我请幼儿一起帮忙再去寻找一些轮胎,引导幼儿轮流玩耍并启发幼儿寻找新的玩法。

4.主动的“参与”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有时是旁观者,有时是引导者,有时是支持者,还有时是幼儿游戏的伙伴。当教师以伙伴的角色出现时,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导游戏的进程。如琪琪向大家发出玩“打地鼠”游戏邀请时,边上的幼儿并没有马上参与,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引导,不仅缩短了师生距离,而且使幼儿产生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加了活动兴趣。

5.及时的“鼓励”

教育家曾说过“表扬和赞美”是教育成功的金钥匙,确实如此。在玩轮胎的游戏中,幼儿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简单的一句话语,甚至是一个微笑,都有可能会成为幼儿获得成功的动力。幼儿受到鼓励,看到由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果,自信心增强了,积极性也提高了。这时教师再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他们就更乐于接受,能够勇于尝试以获得新的成功。

(二)语言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

幼儿语言区域活动就是发展幼儿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语言区域活动开展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以手指游戏为主,可以是角色游戏为主,可以是听说游戏,可以是早期阅读形式,还可以是续编游戏等。在组织开展语言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时,融入“阅读”,创设宽松舒适的环境,设置丰富的游戏内容和材料,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指导,使幼儿可以在语言区域中尽情地看、读、玩、说、交流和表演。下面的案例就是一个以续编为主的语言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

◆案例6-9   中班思维游戏“续编故事”

《树林里的怪事》是一篇奇妙的,充满想象力的故事。第一天,小鼹鼠看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树叶走来走去。当发现原因后,他觉得这个游戏好玩。第二天,小鼹鼠也想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接下来几天,树林里每天都有奇怪的事发生。到第四天,天空上有一块花手帕在飘来飘去,一直没有掉下来。让幼儿来想想是怎么回事。故事中大胆的想象引领幼儿走进神奇的童趣世界,接下来让幼儿续编第五天、第六天等。在想象和讲述的游戏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一、游戏目标

1.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并运用语言大胆讲述。

2.在活动中能与同伴互动,在快乐的氛围中大胆想象、讲述。

3.能创造性地运用不同形式表现创编故事。

二、材料提供

故事录音、树林大背景、故事图片、幼儿操作小图片。

三、游戏玩法

1.以奇怪的事为线索,设置悬念。

这几天树林里发生了一连串的奇怪事,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播放故事录音)

2.通过小图片,引导幼儿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结果。

(1)树林里发生了几件奇怪事?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拿取小图片。

(2)猜猜看,这些奇怪的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幼儿讨论)

3.了解故事中悬念的答案,练习对话,发现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

(1)想知道故事里的答案吗?我们再来听一听故事中的第一天。请幼儿说一说第一天发生的奇怪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2)听一听故事中的第二天。请幼儿说一说第二天发生的奇怪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3)听一听故事中的第三天,引导幼儿对第三天发生的奇怪事进行猜测,启发幼儿发现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猜一猜,说一说)

4.完整欣赏故事。

5.根据提供的线索,续编第四天发生的奇怪事。

(1)第四天,一只正在游泳的小青蛙看见天上有块花手帕在飘来飘去,老也掉不下来,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出示小图片)

(2)请小朋友把第四天发生的奇怪事编出来,讲给大家听。幼儿自由编故事,请两位幼儿讲述。

6.幼儿操作小图片并续编第五天的奇怪事。

(1)小青蛙也学会这个有趣的游戏,那第五天树林里又会发生什么奇怪事呢?

(2)提出操作要求:小朋友先想想会发生什么事,再猜猜会被谁看见呢?想好了选自己需要的小指偶,把故事编出来。幼儿自由创编故事。

(3)把编的奇怪事和大家一起分享!(请幼儿相互讲述)。

四、游戏反思

这是一个运用大胆想象、发散思维的活动,我着力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想象和讲述的空间。活动一开始,以奇怪的事为线索,设置悬念“树叶怎么会走来走去呢?”“袜子怎么会跑来跑去呢?”等,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并运用语言大胆讲述。到了第四天,一块花手帕在天上飘来飘去,小青蛙看见了,设计了一些发散性的提问,为幼儿展开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另外,图片教具的运用为幼儿理解发现线索作了很好的铺垫,指偶学具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幼儿想象和讲述的兴趣。

幼儿两人一组的你讲我猜,并互换角色,始终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地与教师、同伴互动,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小雨在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绘画来续编故事。他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

◆案例6-10   大班思维游戏“分享阅读”

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对于幼儿来说,阅读不仅仅是视觉的,也是听觉的、口语的,甚至是触觉的,分享阅读活动就是注重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现有的经验,让幼儿成为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行动者,重视个体的差异,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与生活相关的有意义的跨不同发展领域的学习经验。凡幼儿视野所及的内容,凡幼儿亲身体验的内容,都可以转化成阅读材料,“分享阅读”活动就是语言区域活动中的一种,在“分享阅读”活动中,可以丰富延伸幼儿的语言、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思维能力。

一、游戏目标

1.认真仔细阅读,与同伴交流。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二、游戏材料投放

各类图书若干(包括幼儿自带的图书)。

三、游戏观察记录

扬扬来到图书区很兴奋地拿起《恐龙大灾难》,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看了四页后,他开始皱眉头,然后拿着书去找伦伦,说:“伦伦这本书是你带来的,能给我讲一讲吗?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伦伦把自己的玩具收好,来到图书区给扬扬一页一页地讲起来,两个人边讲边交谈:“对,我在自然博物馆见过这种化石。”“这个是蛇颈龙,我知道的。”“没错,这是食草性恐龙。” “这个是三角龙,很凶猛的呢。”还不时地来回翻着图书,研究着不同恐龙的相似之处,一次又一次地关注自己喜欢的恐龙。整个活动区时间里,他俩都在反复翻看这本书,还有别的感兴趣的幼儿加入,和他们一起讨论关于恐龙的话题。

四、游戏延伸

班级根据幼儿的早期阅读特点进行了“家园阅读合作行动”。图书区经常投放幼儿自带的有趣图书。幼儿已熟悉从家里带来的图书,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遍,带到幼儿园后,幼儿就成了伙伴们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述,帮助大家阅读,这对于带书幼儿及全体幼儿都会有很大收益。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水平都会有相应提高,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他们主动阅读的前提与契机。在幼儿园开展“分享阅读”的活动,旨在增进幼儿的生活体验,为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我们期望通过幼儿生活中开展“分享阅读”拓展活动的实践研究,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其他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帮助幼儿打通经验通道,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由个体阅读经验建构到社会经验共建,产生经验连接点,使幼儿会迁移、运用阅读经验,能够在拓展活动中大胆表现,促使多元智能的提高。

五、游戏点评

阅读无处不在,促进整体发展。通过对“分享阅读”拓展活动的研究,我们更加宽泛了阅读的概念,脱离了阅读作为一种书本阅读的局限性,将“阅读”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阅读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作为导入阅读,有的作为结束交流分享,有的作为活动中间提示回答,也有的在活动前后呼应,给幼儿更多遐想的空间。阅读拓展活动不仅包括正规的学习活动,也包括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非正规的学习活动,可以说阅读无处不在,渗透在一日活动之中,也渗透在每个人的心中,阅读已经变成每个人自觉的行为习惯。

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而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培养,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为以后的正式阅读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将阅读拓展作为班里的特色课程,和基础课程相结合,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主题式的拓展系列,注重幼儿的主动表现。通过语言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的开展,帮助幼儿提高思维能力。

(三)社会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

社会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小小的社会形式,营造了宽松、自然的活动氛围。幼儿在与环境、教师、同伴的交往中,获得一些社会性的认知,形成典型的行为方式。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引导幼儿主动发展健康的社会认知系统,从而提高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往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使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得以良性循环,应该引起教育者的关注与重视。

◆案例6-11   大班思维游戏“趣味棋”

大班社会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趣味棋”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创造力和想象力。首先,幼儿最初接触的围棋、军旗、象棋、跳棋、飞行棋等一些传统的棋类游戏,棋子有着不同的形状,方形、圆形、S形等,规则也是五花八门。幼儿通过这些启发,在自制棋谱中,开拓思维,创造出属于他们的棋子,如三角形、梯形等,在规则的设计中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自制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棋类游戏。其次,在对弈过程中,幼儿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闯关,才能取得胜利。每一次下棋都会碰到不同的问题,不断地经历失败与成功,会激励他们去探索和思考,逐渐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最后,当对手在解答难题时,幼儿同时又是裁判,在裁定对手是否前进时,自己的思维就在不断运作,在相互的交流中,丰富经验,巩固提升这些经验,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极大限度的释放,真正激活了思维。

一、游戏目标

1.瓶盖棋学拼图,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同伴的合作游戏,培养规则意识。

二、材料准备

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瓶盖,自制棋盘若干(颜色不限)。

三、游戏玩法

幼儿在自制的棋盘上用瓶盖棋拼摆出各种图、形、物等图案。这一玩法,需要幼儿通过想象,动手操作而创造出一定的图案,也可以两三个人合作较复杂的图案,如小帆船、花、小桌子等。

瓶盖棋的摆放、更换、更改都十分方便,也能较快地取得效果。因此,用瓶盖棋学拼图有利于激发幼儿玩棋的兴趣,增强想象创造能力,活跃思维。

四、游戏反思

社会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不同于其他游戏的最明显的区别是合作。社会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趣味棋”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以上进行,赢了会帮助他人,输了也不气馁。除了以上的玩法之外,还可以延伸,用瓶盖棋学习数数,动手动脑懂得快。既方便幼儿的操作,其红、白瓶盖在棋盘上的摆放又能使幼儿清楚、轻松、迅速地掌握数学概念。用瓶盖棋学排列,观察判断促思维。教幼儿学排列,即让幼儿看着已有的棋排列图案,从中观察出排列的规律,再给这一排列中的空缺填上正确的排列结果。用棋学排列,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能力,在下棋这一社会交往活动中有效地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

(四)科学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已成为开展幼儿园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及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教育活动形式。

科学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主要帮助幼儿发现、了解并展开探讨,区域中的材料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就不同。

科学区域中有很多丰富的材料,如电池、电线、拼图、棋子,幼儿在其中可以自主选择材料,在探索中发展想象、创造等思维品质。

◆案例6-12   大班思维游戏“有趣的电动玩具”

玩具是幼儿从婴儿开始就少不了的玩伴。从普通的玩具到会唱、会跑、会飞的玩具,再到各种功能俱全的电动玩具,幼儿都并不陌生,然而他们为什么会唱、会跑、会飞呢?恐怕没有几个幼儿能明白。前段时间,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区里玩玩具时,有一个电动玩具的电池盖突然掉了,电池滚了出来,玩具不动了。他们捡起电池和玩具,想把电池装回去,试了两次,玩具还是没有动。幼儿纷纷问玩具为什么不动呢?是不是电池没电了,幼儿的探索欲望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设计了科学区域活动“有趣的电动玩具”。旨在激发幼儿对电的作用与奥秘的探究兴趣,对生活中一切事物的探索、发现的愿望。

一、游戏目标

1.乐于探索电动玩具的基本原理,感受活动的快乐。

2.发现电池的秘密,尝试正确安装使用电池。

3.有继续探索玩具的愿望与兴趣。

二、材料准备

幼儿有玩电动玩具的经历,师生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电动玩具和大小、种类不一的电池。

三、游戏玩法

首先,我让妮妮、添添、成成等几名幼儿自由玩电动玩具,提出问题“为什么玩具会动?”引出电池这一主线,让幼儿对电池产生兴趣,让他们更愿意去探索电池和玩具的关系。然后,我让幼儿拆下玩具里的电池,将电池都放在玩具的旁边,让幼儿观察电池,用提问“电池上有什么小秘密?”引导幼儿探索电池的正负极,这样就能为下一步装电池进行铺垫。添添拿起一个玩具开始装电池,见他装来装去弄不好,聪明的妮妮说:“你会不会装反了?”几名幼儿围在一起开始研究起来。然后,我请幼儿装电池,有些幼儿的玩具马上就动起来了,有些却动不起来。这时,我赶紧将问题抛给幼儿“为什么有些会动?有些不会动?”让幼儿了解装电池也是有学问的。

四、游戏延伸

游戏活动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探索的开始。所以,我把游戏活动作了进一步的延伸:让幼儿回家寻找哪些小家电需要电池,并用今天所学的装上电池。通过继续体验,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动手、创造能力,从而萌发幼儿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五、游戏反思

幼儿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给幼儿营造一个有探究氛围的环境。活动中,我把区域游戏活动区布置成一个玩具厂,让幼儿在这一环境中自由玩玩具,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活动中,我让幼儿自由摸一摸,拆一拆,玩一玩这些玩具,找出这些玩具有什么共同点,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和老师。这样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带着目的去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知道电动玩具不动是因为没有电池的缘故。接着在幼儿初步了解电池作用的基础上,要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电池,我就先请幼儿给没有电池的电动玩具安装电池,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再一次操作去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玩具装了电池仍无法动起来?这时我在旁边给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们去看看会动的玩具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由他们观察出来的结果引入到观察电池的外部特征,如请玩具不动的幼儿想一想:你是怎样安装电池的?你安装的方法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再请玩具会动的幼儿示范安装电池。通过这些提问,让幼儿注意观察,发现自己的方法与别人方法的不同之处,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幼儿经常能够接触到,如各种电动玩具、遥控器等,而对于电池的神奇力量,幼儿感到很新奇,也很有趣,为了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我设计了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较强的区域活动“好玩的电动玩具”。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各种各样的玩具和不断地探索,一步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安装电池的方法。

在区域活动的思维游戏操作中,幼儿由于社会经验和知识有限,在建构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问题,他们没有一定的建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教师要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运用对话、情感、行为鼓励幼儿发散思维,从而使幼儿把思维游戏开展起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在科学区中除了提供电池、拼图,还可以提供各种大小的罐子,幼儿在玩有趣的罐子中,获得大小等生活化的概念,如案例6-13。

◆案例6-13   小班思维游戏“有趣的罐子”

我们创设了一个新的活动区域“彩罐世界”,投放了大小不同的罐子,希望幼儿在其中活动时能区分罐子的大中小。“大”“中”“小”是通过比较得来得一组相对概念,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将“大”“中”“小”的概念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本设计以此为活动内容,使幼儿在“大”“中”“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一、游戏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中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中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初步体会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多向思维。

二、材料投放

各种大小的罐子、豆子等。

图6-14 幼儿将豆豆放入罐子

三、游戏玩法

幼儿自由玩各种不同大小的罐子,看看这些罐子有什么不同,让幼儿区分大、中、小罐子,并将罐子从大到小排列。大的罐子里放入白芸豆,中的罐子里放入花生,小的罐子里放入红豆,对应放入,最后比一比,谁放得最多,谁放得最好,提醒幼儿不要把豆子撒到地下。

四、游戏反思

游戏内容的选择注意到了发展性原则,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我时时为小班幼儿的创造潜能而惊讶和感动;他们会数一数,比一比,还会想出许多玩法,在和幼儿互动的过程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的知识,这些活动使我的教学实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个从基础入手形成大小相对概念的游戏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在掌握大中小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多向思维。

(五)艺术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

艺术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主要包括音乐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和美术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这两大类。在音乐区域活动的思维游戏中,幼儿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对培养幼儿的一些综合能力帮助很大,幼儿在歌唱、律动、节奏、欣赏与表演中有效地学习音乐技能,发展音乐智能,从而促进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美术区域活动的思维游戏中,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想象力,教师也能够更关注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发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1.音乐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

音乐区域活动开展的形式多样,音乐区域游戏中渗透思维游戏的主要手段是图谱设计,引导幼儿自主设计音乐图谱,在自主中发展幼儿音乐的思维能力。图谱的设计在音乐区域材料中最为重要,能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音乐区域游戏弥补了音乐教学活动的局限性,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主的舞台,两者相辅相成,促进幼儿的发展。

◆案例6-14   大班思维游戏“节奏恰恰恰”

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有各种物体运动时发出的声音,钟表的嘀嗒声、拍球的嘭嘭声、跳绳的啪嗒声、炒菜的嚓嚓声;有各种动物的叫声,小猫的喵喵声、小狗的汪汪声、公鸡的喔喔声;有各种大自然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哗啦啦的雨声、沙沙的树叶声等。在生活中,幼儿对各种不同质地的物品通过敲打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很感兴趣。于是我将各种奇妙的声音作为音乐素材,设计了大班音乐区域思维游戏“节奏恰恰恰”,通过让幼儿自由选择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作为节奏乐器进行演奏,充分给幼儿自由表现音乐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及对节奏游戏的兴趣。同时,引导幼儿发现隐藏在节奏图谱中的排序规律,并尝试不断变化延伸序列的规律,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一、游戏目标

1.根据音乐的性质尝试用生活化的节奏乐器按节奏图谱进行演奏。

2.感知发现节奏图谱里的排序规律,尝试不断变化延伸序列的规律。

3.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材料投放

1.带有各种声响的音乐,节奏图谱,水果、动物等幼儿喜欢的形象节奏卡。

2.生活中的瓶瓶罐罐,废旧的锅、碗、盆、蝶、汤匙、筷子,小石子、豆子、沙粒、果核等。

三、游戏玩法

1.听一听带有各种声响的音乐,说一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感觉到这些声音是什么节奏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节奏表现”。

2.结合音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声音、语言进行有节奏的再现。

3.观察发现教师提供的节奏图谱里的排列规律,自选生活化的节奏乐器进行演奏。

4.自选形象节奏卡,按一定规律创编节奏图谱并进行演奏、轮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节奏是音乐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幼儿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幼儿园节奏活动的首选是打击乐器,而从生活中寻找“打击乐器”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使用得好则充满趣味,更能激发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学习效果不仅能与正规乐器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音乐区域思维游戏“节奏恰恰恰”中,幼儿尽情发挥、自由创造,他们通过不断地欣赏、观察、模仿、再现、交流,在头脑中将原本抽象的音乐演变成了生动、有趣、具体的事物或形象。他们由起初的自由、无目的的敲打逐渐过渡到按一定的节奏有意识的敲打,最后到根据自己创编的节奏进行演奏;由起初的个人尝试逐渐过渡到找同伴交流,最后到小组共同演奏或轮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隐藏在节奏图谱中的数学知识,发现了节奏排列变化的规律并尝试延伸、创造,他们在创造中体验、感受到了节奏活动的乐趣和节奏活动内容的多样性,进一步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再例如,在“森林音乐会”的音乐教学活动后,可以将上课时用的图谱投放到音乐区域中,并且准备一些带动物图案和乐器图案的磁铁供幼儿开展音乐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再次倾听熟悉的旋律节奏,然后告诉幼儿可以用动物图案设计图谱。这样的引导就给了幼儿一个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特别是音乐形象的理解,自主设计图谱的机会。这些设计图谱的材料图案也都是从《森林音乐会》的乐曲本身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出发,如青蛙、鸭子、孔雀,通过大小不同的动物设计,可以让幼儿了解到不同的节奏并通过自由分组、小组讨论,参与到游戏中,起到自主设计图谱的目的,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性。

当幼儿自主设计图谱时,教师就有机会观察和考量幼儿在图谱设计和乐器演奏等方面的水平。在这样开放、放松的状态下,幼儿这种自然的发展状况就能较好地呈现出来,也为教师比较客观地了解幼儿在图谱创作和演奏方面以及幼儿之间相互协调和合作能力方面提供了观察机会。

在自主设计和比较倾听的过程中,幼儿逐渐地提升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学会了分析音乐旋律节奏,加深了对音乐的敏感性,从而提高了音乐的思维能力。

音乐区域活动还可以在乐器、表演服饰上给予幼儿自主的活动材料,在幼儿自主选择配乐表演时,就会逐渐形成音乐中的思维方式。

2.美术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

《纲要》中提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与主题活动相比,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自由创造、表达与表现的环境。美术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更能有效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

美术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可以提供多种材料,如线、瓶子等, 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材料,在自主选择中,就可以培养锻炼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案例6-15   中班思维游戏“有趣的圆形”

圆形是中班幼儿最熟悉的图形之一,在小班的时候,幼儿已经认识和学画过圆形。发挥幼儿的想象,在圆形的基础上添画事物,能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中班幼儿想象丰富,有绘画线条与简单形象的基础,能将单一的形象进行适当地组合,变成一幅画,通过让幼儿充分感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圆形的物品,如西瓜、太阳、苹果、饼干、球等,激发幼儿想象,让大胆地创作和大胆地表现。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使他们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一、游戏目标

1.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在一个、两个或多个圆形上进行添画,完成太阳、小鸡、花朵等图案。

2.初步学习将多个单一的形象在一幅画面上进行合理布局。

3.乐于参与,感知绘画的乐趣。

二、材料投放

大小不同的圆形、油画棒、水彩笔。

三、游戏玩法

我们今天来学圆形变变变的魔术(教师出示材料),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各种颜色、大小的圆。请小朋友先想好你想用几个圆变成什么东西,然后找到你需要的圆,把它添画好。

我们小朋友把圆变好了,可以互相参观,说说你把几个圆变成什么东西了。

四、游戏反思

幼儿在美术区域活动中,通过添画,把圆形变成了很多图形,在此过程中,幼儿发挥了想象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案例6-16   大班思维游戏“会说话的脸”

美术区域活动首先要简单,操作起点低,使幼儿能够联系已有的经验参与活动。但是起点低并不等于一直在低起点上徘徊,教师要思考如何创设推动幼儿发展的空间,怎样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活动,更有效地发掘幼儿的创造潜力。我们设计的大班美术区域思维游戏“会说话的脸”,让幼儿通过尝试识别各种水果的切面图(横切面、竖切面、扇形切面),装饰娃娃脸的各个部位,在表现形态各异的娃娃脸的过程中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就“五官”活动而言,在小班主要是引导幼儿分辨五官的名称和位置,中班则是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五官特征的变化,而大班则是以装扮幼儿熟悉的五官为载体,其重点放在发现事物特征的多样性,采取找相关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有趣的水果脸

一、设计意图

多角度观察,发现事物特征的多样性。大多数幼儿对物体的认识局限于“一个物体呈现一个图像”,如对于苹果,幼儿认识的只是苹果的外形,如果按不同的切面切开苹果,幼儿时常就不能分辨。为此,我们先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水果切面图片,引导幼儿找到匹配的水果。当幼儿不能分辨或分辨错误时,就将实物当场切开来加以证实,如苹果芯的五角星是怎样切出来的,怎样切猕猴桃能变化出不同的图案等。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实际观察,饶有兴趣地发现同一水果的不同切面会呈现不同图像,打破了幼儿对“一个物体呈现一个图像”的固有认识。

二、活动材料

1.各种水果的切面图(横切面、竖切面、扇形切面)。

2.不同娃娃脸的底板等。

三、玩法

1.幼儿将各种水果的切面图按水果品种进行归类。

2.自选水果切面图装饰娃娃脸。

3.为找一找用了哪些水果装饰娃娃脸。

四、活动反思

幼儿在装饰娃娃脸时,不但会发现同一种水果可以装饰娃娃脸的不同部位,还会发现同一水果的不同切面的形状和颜色不同,可以装饰的范围就大得多。在装饰娃娃脸以后,幼儿又对每一个水果娃娃用了哪些水果进行统计,由此进一步发现一种水果可以装饰不同的五官,不同的水果又可以装饰同一五官。在讨论中,幼儿将水果延伸到周围事物,在多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过程中,发现周围事物的多样性。

盘子娃娃

一、设计意图

从归类到相关,进一步扩大创造范围。归类和相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归类是把同类物品放在一起,而相关既可以是同一类别的物品,也可以是在特定情境下不同类别物品的组合。两者比较,相关较之归类的创造范围更为广泛。为此,在活动“有趣的水果脸”之后,我们适时地改变材料和玩法,引导幼儿从“找相关”中进一步扩大创造范围。

二、活动材料

各种造型的仿真橡皮、彩泥、不同形状的彩色盘子。

三、玩法

1.任选一块或两块橡皮放在彩色盘子上,成为脸部的某一五官。

2.思考哪些事物与橡皮有关,用彩泥塑造脸部的其他部分。

3.为盘子娃娃起名字。

四、活动反思

起初幼儿还是在找同类,如橡皮是钉子形,他们就用榔头、钳子等工具装扮娃娃脸;橡皮是蛋糕形,他们就用饼干和巧克力等,装扮成“食品脸”。通过多次尝试,幼儿发现有的橡皮并不容易找到同类,他们开始进行新的探索,一名幼儿找来一块蝴蝶橡皮,配上了叶子、云彩和花朵,这些不能归为同类的材料放在一张脸上可以叫什么名字呢?经过讨论,大家发现这些材料都可以在花园里找到,“花园脸”的名字就诞生了。由此,幼儿发现周围有好多东西虽然不是同类却有关联。彩泥的多变性特点,更为他们按自己的想象寻找关联的物品提供了方便,于是“郊游脸”“套餐脸”甚至“修理交通灯”等许多奇特的“脸”应运而生。

朋友牌

一、设计意图

运用前期经验,大胆创造想象。玩了一段时间的“盘子娃娃”后,我们发现各种造型橡皮已不能满足幼儿的创造需要,于是请幼儿从家里带来识字卡片,玩起了找关联的两人游戏,起名为“朋友牌”。

二、活动材料

识字卡片若干。

三、玩法

A、B两人各自选1张牌,轮流出牌,第3张牌仍由A选。选出牌后,必须将3张牌合起来命名,说对就可以拿走牌,说错则将牌放回原处,然后交换出牌顺序。

四、活动反思

很多幼儿刚开始玩的时候,都是找同类的牌,当找不到同类的牌时,他们就会有意识地从找关联的角度选牌。玩熟练以后,他们发现要使对方不易拿走牌,B最好不出同类的牌,A的第3张牌也很关键,必须与前两张牌有关联才能命名。在玩“朋友牌”的过程中,幼儿的思路越来越拓展,连看似不相关的东西,幼儿都找到了内在联系,如树、火山、人,幼儿将其命名为“火山爆发”,即火山喷火了,树烧焦了,人疏散了。

通过开展美术区域活动的思维游戏,幼儿的创造热情高涨。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实与教授多少美术技能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要创设空间,提供机会,让幼儿尽情发挥创造潜能。

区域活动中的思维游戏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是非常有利的,在区域活动观察中,我们重点放在区域活动的探索上,力图把区域活动这一涵盖面广、功能独特的教育形式融入现有课程体系,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探索发现的殿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