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思维游戏的价值定位

幼儿思维游戏的价值定位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园开展了幼儿思维游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为幼儿奠定思维发展的基础。思维游戏正是借助游戏的形式,对幼儿举行思维教育,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教师往往偏向于对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创新思维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3~6岁幼儿正处于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期,无论是身体的发展,还是智力的发展,都是如此。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决定了这个人的智力水平。因此,家长、幼儿园都应该高度关注3~6岁幼儿的思维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园开展了幼儿思维游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为幼儿奠定思维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幼儿思维游戏的价值定位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通过游戏,满足幼儿好玩、好动的天性;通过游戏,使幼儿学习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社会规则。思维游戏正是借助游戏的形式,对幼儿举行思维教育,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奠基:幼儿思维游戏的目标指向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在《美国教育的中心目的》一文中强调:“贯穿于所有各种教育的中心目的——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而素有儿童心理发展的泰斗之称的皮亚杰也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抽象复杂概念能力的人。

(一)幼儿的思维发展需要多感官、多领域综合影响

在幼儿的认知活动过程中,较多地使用视觉感官,各类图片、书本、视频等丰富多彩,但是这些都不能充分调动幼儿持续的、深入的探究欲望,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主要由三种原因造成。一是活动材料的数量虽多,但类型单一。都是刺激幼儿的单一感官——视官,或偶有声音的加入,也往往是动漫类的,和实际声音有差异,不真实。二是图片、书本、视频等视官类活动材料都是二维的视觉感受,如苹果的球形感受,软硬、酸甜、香味等实际体验缺失,对于幼儿了解物体的真实特性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三是生活中有大量的、现成的物品可以为学习所用,这些物品多元,富有真实感和探究性。

1.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获得认知和经验提升

在思维游戏过程中,教师科学调动幼儿多种感官,通过手、眼、耳、鼻、皮肤等多重感知,在综合体验中获得对事物具体的、完整的认知和经验提升,更有助于幼儿对所学知识、经验的巩固和灵活调取。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运用感官去触及,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幼儿眼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到幼儿耳边……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因此,我们运用丰富的操作材料、适宜的环境创设,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多元的生活材料,全方位刺激幼儿多重感官。

2.教师充分运用语言在思维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在思维游戏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语言在思维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认识事物是通过看、听、摸、尝等直接感知的,同时又必须以相应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现象和意义,才能真正认识它,形成正确的概念。没有语言就不可能进行抽象思维。在由感知、表象进入分析、综合、判断、概括等抽象思维的过程中,语言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带领幼儿认识周围事物时,在传授知识技能时,在解释行为规则时,在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时,都必须伴以语言。幼儿理解了这些语言,同时也就掌握了这些知识和道理,锻炼和发展了思维的能力。

3.教师充分运用艺术对思维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在思维游戏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艺术对思维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在表达方面的作用

《纲要》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艺术活动促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并指出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是“创造性表达”等。

(2)在兴趣培养方面的作用

自然主义美学大师桑塔耶纳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对于人类,美是一种愉快,一种满足,美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艺术类游戏活动提倡“愉悦性”:艺术活动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造、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幼儿尽情、自由地参与多种形式的艺术表现过程,体验具体艺术(音乐、美术等)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艺术与思维游戏有着内在的联系,想象和自由创造是艺术和思维游戏的共同本性,通过预设或生成的思维游戏活动,增进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快乐体验。

(二)思维发展的目标指向从单一关注逻辑思维转向综合培养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显然,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学会如何思维。幼儿的思维发展是成人思维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整体思维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阶段。以幼小衔接为例,不少小学老师反映:有些学生思维跟不上,对小学的较抽象的学习方式不能顺利适应,不能很好理解老师的语言要求和学习要求,对于正规学习所需要的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自我检查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其实,如果我们强调和重视幼儿阶段的思维训练,完全可以使幼儿较早地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儿童思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动作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在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往往偏向于对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创新思维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究其原因,一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规律性,更便于指导和显现效果;二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教师自身的思维素养有更高的要求,且效果显现不宜控制,常出于偶然;三是目前社会对孩子的评价仍然以成绩为衡量标杆,影响着成人对思维类型的主观价值偏好。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指向,思维发展的目标应该从单一关注逻辑思维转向综合培养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可从下表所揭示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区别中了解两种思维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表2-1 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区别

(续表)

如上表所示,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对于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需要从单一关注逻辑思维转向综合培养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有序的信息有利于儿童吸收、加工、贮存与提取,通过同化、顺应,促进认知结构的更新和发展。儿童学习的知识内容是以层次联系为体系,组块的形式、形象的画面、规则的排列都要反映出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性联系,对知识的学习和智力训练须在同一个教育活动中完成,才能真正达到“学知识,练思维”的目的。简言之,思维训练的意义是幼儿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经过分析、判断、推理、概括、比较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对问题的解决找出的正确答案,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思维游戏,正是希望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在促进现阶段幼儿的思维发展的同时,为幼儿今后的思维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运用适宜的思维方式

在开展思维游戏活动的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判断、结论经常会缺乏自信,基本依赖成人的“标准答案”。答案被肯定的幼儿出现短暂的兴奋和自我满足,甚至是“押对宝”的窃喜;答案被否定的幼儿只会失望地接受,久而久之会逐渐降低学习的兴趣。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知识量决定了他们的不成熟,不全面,但是这不应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和对事物探究欲望的激发。其次,成人的“标准答案”也是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结果。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对幼儿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关注幼儿学习过程的本身。我们需要从固化地追求“标准答案”转移到让更多的幼儿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得出的结果。再次,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探究欲,需要增强幼儿亲身体验、亲历探究的学习品质,不依赖于成人简单的评判,更不盲目追求即得结果,学会充分享受活动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快乐情感。显然,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运用适宜的思维方式。

1.逻辑性思维方式收获具体问题的规律和便捷解答

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晚,在成人的引导下,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六七岁的幼儿在他们经验所及的范围内,能够根据事物内部的共同特点来概括事物,出现了高级思维形式——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发展逻辑性思维需要引导幼儿运用已知的信息和经验,找到事物间的科学联系,把握规律,解决问题。逻辑性思维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运用,往往有助于幼儿理顺思路,找到事物间的顺序性、规律性,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轻松、更便捷。

2.发散性思维方式收获生活中的多解答案

发散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能不拘一格地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地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和答案,它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多解”是指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善于变换思维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灵活、变通地寻求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发散型的思维方式。培养幼儿多解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然而,成人的思维往往因自身的经验和思维习惯而形成定式,如何避免将成人的思维定式习惯影响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这不仅需要成人自身有意识地锻炼发散性思维,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多解。

3.艺术性思维方式收获轻松、快乐的情感体验

艺术思维方式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同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须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创造性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艺术性的思维通常渗透在多元的艺术形式中,在人们的逻辑思维(左脑理性)以外呈现出另一面感性的、艺术性的思维(右脑感性)方式。由此可见,幼儿的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激发幼儿潜能的开发,需要重视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4.创造性思维方式收获改变客观事物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一代新人素质的核心内容,人们满足需要的方式是改变客观事物能力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建活动,它是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与艺术性思维能力的最终发展结果。在思维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为独特的见解、新颖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善于灵活运用,善于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等。这些创造性无不与幼儿的学习活动有关系,而思维区域活动不仅向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的活动能使每个幼儿有机会以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发展水平,主动地去选择,以适应他本身特点的方式和速度,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探索思考来活动,如美工区的活动中,幼儿把小河画成黑色,因为他认为污染的小河就是黑色的;科学角的活动中,幼儿玩得满桌都是纸,他们说在想办法怎样用纸制造更结实的桥;还有一个幼儿自己想办法,把由于用力过大而按进去的彩笔头用铅笔从后面捅出来,等等。幼儿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他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通过努力实现一些想法,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获得经验。在活动中,幼儿经常要遇到一些困难,他们会向教师、同伴寻求帮助,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面对面、与同伴交流,教师也会有更多的机会观察、了解、判断幼儿发展水平。思维区域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体会到其无穷的乐趣,提高自身修养,而且还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从而培养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快乐:幼儿思维游戏的活动诉求

游戏就是幼儿的艺术,是幼儿艺术化的生活,是幼儿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是幼儿创造性的源泉。如果没有了游戏,幼儿将失去幼儿的生活。唯有游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幼儿生活,有灵性的生活;唯有游戏的幼儿才是真正的幼儿,有灵性的幼儿。

1.幼儿是快乐的,他们愿意在欢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

在思维游戏中,结合儿歌和音乐,让他们在说说、唱唱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抑扬顿挫、风趣幽默或含蓄优美,感受旋律的悦耳悠扬、美妙动听或慷慨激昂……在这样的情境中,他们学会了想象,学会了创造,由此,思维得到了发展。游戏是幼儿体验快乐,寻求满足,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充分挖掘游戏中潜在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做中玩,玩中学”,使幼儿在快乐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师为幼儿制作的玩教具能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而不是仅仅可用于装饰、欣赏的“看具”。思维游戏就这样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幼儿的兴趣,使幼儿的大脑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兴奋水平上,而不存在任何“知识灌输”的压力

2.幼儿是好动的,他们喜欢在动手操作中接受教育

在思维游戏中,筷子变成了幼儿拼数字、搭图形的好帮手,电线变成了幼儿变化造型、创意添画的好伙伴,扑克牌变成了幼儿认识数字、了解花色、锻炼记忆的好工具……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他们的动作思维得到了发展。教师在自制玩教具的过程中已经具有明显的“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意识。装饰玩具数量逐渐减少,玩教具的可操作性受到重视。自制玩教具除了有可操作性外,还具有可探索性。玩教具的可探索性不仅是指可让幼儿动手,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和维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3.幼儿是好奇的,他们喜欢在探索中接受教育

在思维游戏中,教师们不断思考与调整思维游戏独特的组织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特色鲜明的思维游戏,让幼儿学会疑问和探究,一个纸箱、一个米袋、几张硬纸板、一个易拉罐,通过巧妙的组合让幼儿玩得如此着迷、快乐,让他们在不断的困惑与生疑中感受思维游戏的独特魅力,促成思维的发展。

开展思维游戏,正是希望通过游戏本身的魅力,满足幼儿好动、好奇的天性,同时,在享受游戏的快乐中获得思维的发展。

三、发展:幼儿思维游戏的终极追寻

《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纲要》把幼儿园教育视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把幼儿教育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最基础阶段。幼儿思维游戏要同样高质量地完成历史赋予的重托,在设计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思维游戏时,也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是思维游戏的终极追寻

教育就是让人获得发展,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基。发展,也是幼儿思维游戏的终极追寻。通过思维游戏,交给幼儿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并且为今后的思维发展奠基。在指导幼儿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时,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游戏结束,提醒幼儿整理好玩具,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通过这种自由、自主、开放的游戏活动,既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又能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其次,幼儿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亲自感受了游戏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游戏活动中,幼儿团结友爱,相互合作,自我管理,宽松、友好、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他们正是游戏的真正主人。

2.发展,是有阶段性的

针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发展特点,分年段设计幼儿的思维游戏,进行重点指导。小班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的阶段,中班幼儿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大班幼儿处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我们尝试在小班和中班年段中开展有关形象思维的研究。在培养幼儿良好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探究性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过程中,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式。因此,我们尝试在大班年段开展发散性思维的研究。幼儿之间存在差异也是不可否认的,《纲要》再一次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每个幼儿生活的环境不同,他们作用于环境的方式不同,因而也决定了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如果我们还运用传统的集体教育形式,就难以照顾到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因此,我们创设了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具有选择自由度的思维游戏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接触符和自身特点的环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纳外界知识。在游戏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我们力求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还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游戏范围,如玩沙,玩水,玩泥,玩雪,玩落叶等,使每个幼儿都有游戏的机会,参与的机会,构建的机会。

3.发展,需要多种力量的配合

人活在世上是需要朋友的,幼儿园教师当然也不例外。“把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对一个妈妈来说,这句话意味着对宝宝的放手和对教师的信任。信任是人与人成为朋友最基本的条件,有了这样的基础,家长就很容易和教师成为朋友,也就很容易和教师交流沟通。在开展思维游戏中,教师与家长须达成两点共识:一是家长与教师是平等的教育者,是可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二是明确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是一种主导与主体、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我们组织家长参加思维相关的家长学校的讲座,邀请家长参与思维游戏的设计,两百多位家长与教师一起开发了六七十种生活化的游戏材料,如绳子、扑克牌、筷子、纸杯、瓶子、纽扣等,设计了家庭亲子思维游戏。这些家庭亲子游戏的设计与开发,弥补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间相互脱节的教育缺陷,增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亲子情感交流,更贴近了幼儿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也为教师在设计思维游戏活动时打开了更广阔的思路和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