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幼儿经验的思维游戏的实施

基于幼儿经验的思维游戏的实施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幼儿经验的思维游戏,主要在两个场地开展,一是思维游戏专用室;二是区域游戏活动区。在基于幼儿直接经验的思维游戏设计与实践中,我们激发了幼儿游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幼儿自我行为及情绪调控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减轻了“知识灌输”的学习压力,从而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在思维游戏中乐思、乐学。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操作的强大推动力。

第二节 基于幼儿经验的思维游戏的实施

基于幼儿经验的思维游戏,主要在两个场地开展,一是思维游戏专用室;二是区域游戏活动区。由于游场地不同,投放的思维游戏材料以及教师的指导策略也就不同。

一、基于幼儿直接经验的思维游戏专用室思维游戏的阐释

(一)基于幼儿直接经验的思维游戏专用室的思维游戏

《指南》中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我们以园本思维游戏为特色,打造思维游戏专用室,投入针对小班、中班、大班不同的思维游戏活动材料。除每周一次的思维特色游戏活动时间外,增加各班幼儿自主性思维游戏活动时间,利用思维游戏专用室,大力发展及支持思维特色游戏的开展。思维游戏专用室中开展的思维游戏活动,主要通过东方之星幼儿思维游戏活动材料包开展,是我们调动幼儿自主进行思维游戏的辅助方式。在基于幼儿直接经验的思维游戏设计与实践中,我们激发了幼儿游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幼儿自我行为及情绪调控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减轻了“知识灌输”的学习压力,从而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在思维游戏中乐思、乐学。因此,思维游戏专用室的思维游戏材料操作过程,充分帮助幼儿积累了思维游戏的直接经验。

(二)基于幼儿直接经验的思维游戏专用室思维游戏的操作模式

活动时间:小、中、大班思维游戏专用室活动时间按学年进行调整,每个班根据安排表每周一次,活动时间为40分钟。

活动场地:思维游戏专用室。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为主。

活动准备:东方之星幼儿思维游戏材料包。

活动目的:调动幼儿自主进行思维游戏的兴趣,培养幼儿小组间合作游戏的能力。

指导形式:教师为主。

(三)基于幼儿直接经验的思维游戏专用室思维游戏的操作策略

开展思维游戏活动以来,我们就教师如何将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的身份转换为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及如何提高教师指导水平进行研究并提出以下策略:

1.精心组织活动

教师通过交流、总结,提升组织能力。精心备课,规范组织集体教学活动,遵守教学原则,重视幼儿常规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评价和反思,形成心得;定期观察幼儿操作并记录,搜集课程理论资料,积极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整理幼儿成果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相互交流,探讨出更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

2.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开展游戏教学活动

教师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将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教师成为游戏活动的组织者,设计有助于幼儿探索交流的情境,把单调的教学过程变为艺术的游戏活动,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收获。

3.典型示例引导、激发幼儿思考探索

教师在情境中进行操作,在适当的时候,让幼儿参与典型示例的思考和操作,而不是一味地告诉幼儿如何去操作。在幼儿出现问题时,及时点拨和引导。教师指导幼儿参与思维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在游戏中思考和探索,不只是简单地模仿。

4.融入幼儿群体,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教师应成为活动中的一员,成为幼儿学习的朋友,和幼儿一起探索、研究,去感受体验幼儿的情感和认知,抓住教育契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改进指导策略,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强调以幼儿发现学习为主,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只是教师的作用由直接指导变为间接指导。要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需要教师改进教育教学的指导策略,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使其在主动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和谐发展。多年来,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及幼儿的认知特征,对原指导策略进行改进,并探索和初步形成了与教学内容匹配的有效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适宜的教学指导策略。

(1)科学教学中,营造幼儿主动探索氛围的策略。① 让幼儿带着疑问去探索;② 在操作中不限制幼儿的自由讨论、随机提问;③ 允许幼儿走动探索,不仅让幼儿自己进行观察探索,还鼓励他们与同伴比较、分析、交流与合作;④ 随时捕捉幼儿不同的表现和发现。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主、自在地探索。

(2)科学教学操作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指导策略。① 幼儿自我感知在前,教师指导在后;② 教师指导在前,幼儿自我体验在后;③ 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幼儿的整个学习进程之中,并随着幼儿学习的进展,教师的指导从显性转入隐性,或由多变少,或从有到无。让幼儿自然地感觉到不用教师“教”,自己也能“学”,从而树立自信。

(3)艺术教学活动过程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① 理解并尊重幼儿艺术创造才能的发展水平;② 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从中得到真正的满足;③ 尽量不给幼儿提供从事艺术创造活动的模仿范例;④ 尽量少干涉幼儿的艺术创造活动,允许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⑤ 正确地评价幼儿的艺术创作过程。

(4)健康教学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① 目标与幼儿水平相符;② 器材一物多用;③ 小步递进,少说多练;④ 赋予角色,生生互教;⑤ 配合竞赛,分享成功。

(5)对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生成问题的回应的指导策略。根据问题的类型及当时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下一种方式。① 即时回应,给予解答,以肯定其想法、思维的方向等;② 适当延缓,换个角度将问题再抛还给幼儿,促其继续思索、探究,深化思维、自主解决;③ 临时转移视线,留下任务,引导幼儿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并提供适当的时机促使幼儿同伴互助解决。这样,在帮助幼儿吸收教师的策略的同时,逐步内化学习策略,获得真正的提高。

6.及时给予爱的评价,激励幼儿操作自觉性

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放下“师道尊严”,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赞扬的话语,俯身与幼儿亲切交流,与幼儿亲昵的拥抱,让幼儿感受到爱与激励,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操作的强大推动力。

二、基于幼儿间接经验的区域思维游戏的阐释

(一)基于幼儿间接经验的区域思维游戏

区域游戏活动主要通过材料及其投放来传递和承载教育目标,是幼儿自主进行思维游戏的主要方式。我们开发的区域思维游戏的材料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与一般教玩具作为游戏材料相比,更具有生活性和经验性,能够促使幼儿思维,将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再以幼儿在区域思维游戏“动物王国”的“欣赏小动物的照片”的游戏情境为例,将被分割成不同部分的动物照片重新拼合完整的过程中,将动物照片与动物概念联系起来,与同伴讨论交流,从而获得及加强了宝贵的间接经验,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基于幼儿间接经验的区域思维游戏的操作模式

活动时间:中、大班区域游戏时间为每周一、周四下午14:40—15:40(春秋季),14:50—15:40(冬季);小班区域游戏时间为每周二、周五上午9:40—10:50(春秋季),9:50—10:50(冬季)。

活动场地:区域游戏活动区。

活动形式:个体活动为主。

活动准备:教师自制思维游戏活动材料。

活动目的: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发现幼儿思维发展的闪光点,激发幼儿对思维游戏的兴趣。

指导形式:幼儿为主,教师为辅。

(三)基于幼儿间接经验的区域思维游戏的操作策略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尝试性行为和重复性行为的频发率很高,幼儿表现出来的这一外显特征,恰恰反映了他们在思维游戏中那种自发探索、自发练习的“自发”倾向。以下给出相应的实施指导策略,以巩固和发展这种倾向。

◆案例5-8   大班思维游戏“逗乌龟”

一、案例背景

大班的饲养角里养了两只大乌龟,幼儿很喜欢它们,每天都会有许多幼儿围在饲养角看乌龟。他们常常从家里带来精肉喂养乌龟,有些调皮的幼儿甚至会抓些蝌蚪来喂养它们。有时幼儿会将玻璃弹珠、海螺之类的东西放进玻璃缸里,给乌龟的家装点色彩。两只乌龟来大班已经好久了,幼儿始终看到的是在水里游着的大乌龟,却从没有让乌龟离开它们的家,在地上自由地做爬行运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与传统的灌输者、指挥者、领导者的教师角色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教师在学习《纲要》,转变观念的同时,应努力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师角色的新内涵。我在大班的一次区域活动中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并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案例描述

我们想去看乌龟

下午吃完点心后,孩子们便进入了最喜欢的区域活动时间。我向孩子们逐一介绍了区域活动的内容后,孩子们就挂上了自己的游戏活动卡,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参加活动。这时,我发现小金和小皓在活动室乱逛,似乎没有想进活动区参加活动的意思。于是我就问他们:“你们怎么了?今天想玩什么?”“这里的我们都不想玩。”“那想干什么?”“去看乌龟。”小金轻声地答了一句。小皓使劲应和:“对对对,我也想去看。”眼睛注视着我,好像担心着什么似的。“可以呀,去吧。”两个孩子很开心,转身冲向饲养角,同时也吸引了别的孩子的注意力。

能让乌龟出来爬一爬吗?

饲养角里一下子聚了五六个孩子,大家围着玻璃缸,边看边用手比划着,开心地谈论着。五分钟过去了,他们似乎有点站累了,便跪在了矮凳上,眼睛还是盯着乌龟看。我凑了上去:“怎么样?你们发现什么了?”“老师,乌龟游的时候头还是露出水面的。”“老师,大的那只游得快。”亮亮说着便把手伸进了玻璃缸里拍了拍大乌龟的背。小金发现了亮亮的“违规”行为叫了起来:“不可以碰的!”然后朝我看了看,亮亮也急忙缩回了手,看看我。我什么也没说,只是问:“乌龟游泳的样子可爱吗?”“可爱,但是乌龟爬起来还要滑稽呢!”亮亮说。“是的,我奶奶家有一只很小的乌龟爬得很快的,不知道这两只大乌龟爬得快不快。”小金说。“肯定是大的快。”雯雯说。“谁说的?”亮亮立即反驳。“老师,能不能让乌龟出来爬一爬?”“可以啊!”这下孩子们可开心了,好多只手同时伸进了玻璃缸里去抓乌龟,也顾不得自己的衣袖会被弄湿。乌龟终于离开了它们的“家”到地上爬行。几个孩子围着乌龟蹲了下来,可是乌龟缩成一团,一动也不动。亮亮急了,用手去拨弄,可是无济于事。“别碰它,这样更不动了。”怎样才能让乌龟爬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讲起来:“去掉它厚厚的外壳乌龟就不会太累,就能爬了。”“不行不行,去掉外壳乌龟会死的。”“嘿嘿,我有一个办法。这只是乌龟爸爸,我们在对面放只乌龟妈妈,那乌龟爸爸就会爬到乌龟妈妈那里去了。”“我们把它放在地上然后假装不理它,它看见我们不在了就可能会向前爬了”“我们可以用食物引诱它。”……孩子们想了许多让乌龟爬行的办法。“动了!动了!”孩子们的耐心终于感动了乌龟,只见它们先伸出头张望了一下,然后伸出四肢开始爬动。

我们也要看

“爬了!爬了!”孩子们兴奋的叫声又一次吸引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顿时,走廊上挤了十几个孩子,大家把乌龟围在了中间,可是孩子们只看到了乌龟缩成一团的样子。“快让开,乌龟害怕了。”雯雯分析着。孩子们自觉地散开了,眼睛还是盯着乌龟,这下乌龟爬得可真快。于是孩子们又出了个主意:“我们让两只乌龟比赛谁爬得快,好吗?”“好!”孩子们划好了赛场,自己也分成两组站在赛场两边,而我则被他们请当裁判。比赛开始了,孩子们急着为自己的运动员加油,三局后,大的那只乌龟取得了胜利。

我下次还要玩

随着“乌龟赛爬”的结束,我们的区域活动时间也到了。孩子们将两只乌龟送回了“家”,然后回到了活动室,开始向同伴介绍他们的趣事。小皓的声音最响,并告诉小朋友:“真的很好玩,我下次还要玩。”

1.营造民主化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

《纲要》明确指出,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幼儿积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幼儿获得我是学习的主人的体验,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实现师生人格上平等,思想上交流,情感上相融。教师要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幼儿充满信任和理解,鼓励和支持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对幼儿的不同看法不主观否定,而是耐心地听取,积极地引导。如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答错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有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发问,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教师错了可以指正,甚至必要时还可以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幼儿没有被同伴嘲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幼儿便会全力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2)提供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幼儿。幼儿只有在课堂上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因此,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幼儿整齐划一的要求,不要对幼儿的思维活动设置过多的禁区,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幼儿,减少预设,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幼儿感到这个活动的话题与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

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后,要留给幼儿思维的空间,不要以诱导或者暗示的方式,把幼儿的思路限制在教师为他们设计好的模式中,要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操作活动中要多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究、自主体验的机会,要学会“等待”,不要急于把现成答案抛给幼儿,要让幼儿尽情地探索、体验,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与经验。

(3)尊重幼儿差异,给每位幼儿提供相同的学习机会。关心、信任每一位幼儿,相信所有的幼儿都能学习,都能学好。教师要给每一位幼儿提供相同的学习机会,尤其是对那些能力发展迟缓的幼儿,更要关怀备至,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都有成功的体验,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2.创造性地运用生活材料,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材料

教材是教师用以教学的工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在具体教学情境下,对教材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以引导、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首先,要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教育情境,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幼儿愿意学的内容,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情境、学习的方式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表现生活,让幼儿的原有经验与新的认知相互作用,这样才能使幼儿真正要学,并且有兴趣学,学得轻松。如:“各式各样的车”游戏创设了“你见过哪些车?它们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殊的本领?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车?你想让这些车在做什么?”等问题情境,幼儿很自然地就带着问题去想象,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其次,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内容的选定。让幼儿来确定学习活动的内容,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为是幼儿自行决定的内容,在情感上是幼儿最易接受、最易亲近的,因而幼儿学习的态度也是积极而主动的。为此,我们在各个年龄段预设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其灵活性与弹性,同时在幼儿的主动参与下,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环境,对原设的内容加以补充、选择、整合,生成了符合他们兴趣,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创造性发展的学习内容。

再次,要根据对《纲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教材的内容作出适当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使教材更符合幼儿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如《环保小卫士》是一首内容和旋律都较成人化的歌曲。教师反映此首歌很难教,幼儿也很不喜欢唱。可它与主题活动内容很贴切,于是,我们尝试着将其中的几句歌词改编成更贴近幼儿经验、更生活化的语句,如将“齐来装扮”改为“一起打扮”等,再配上适当的图谱,歌曲就如同一只“丑小鸭”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深受教师和幼儿的喜爱。

同时,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幼儿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或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如科学活动“它能穿越管子吗”操作材料中有不同形状的白色弯管、直管,带螺帽的线,铅笔,打气筒,手电筒。先请幼儿猜测带螺帽的线、铅笔、打气筒里打出来的气、手电筒里照出来的光这四样东西能否穿越管子,然后让幼儿操作验证,再引导幼儿总结什么东西能穿越弯管,什么东西不能穿越弯管,后探讨为什么线和空气能穿越弯管,为什么铅笔和光线不能穿越弯管,并再次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3.改变游戏方法,为幼儿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懂得在事前充分预知幼儿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操作性和能动性很强的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巧妙引发幼儿原有知识经验与新学习任务之间的冲突,既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又在充分激活幼儿原有经验的同时,让幼儿有效地自主学习。

(1)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为了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引导他们利用已经获取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品尝探究成功的喜悦,激发出渴望学习的内在动力。如科学活动“会滚的物体”,让幼儿自由玩弄物品去发现“什么东西会滚?什么东西不会滚?为什么?”对于幼儿来说,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求新知,印象和感受最深刻,理解也最深刻。

(2)让幼儿主动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问题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使幼儿敢于大胆质疑,鼓励幼儿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发展他们的类比、联想等发散思维能力,使幼儿不只是停留在所学内容的表层理解上,而是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和创造。

(3)让幼儿主动解决问题。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要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使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同时,要积极引导幼儿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自主探究和学习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

4.教给幼儿学习的方法,为幼儿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

从“教”转向“学”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因此,我们要把幼儿的“学”放在第一位思考,关注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要使学习兴趣能持久、巩固,则莫过于见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使幼儿感到满意、快慰,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不仅要在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恰当地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给幼儿学习的方法。

如大班科学活动中的思维游戏“昆虫”,课前我们让幼儿准备一些关于昆虫的信息。这样,在父母的协助下,他们大多从杂志、报纸、电脑等渠道上获得各种各样的关于昆虫的信息,有的还直接带来和父母一起捕捉到的昆虫及昆虫的标本,这些准备过程,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扩大了感性认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学会了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了幼儿积极、主动、独立学习的乐趣与能力。

又如小班美术活动中的思维游戏“烤面包”,教学中教师将平涂的方法与蘸色的技巧融在一定的情境中。按情节发展,教师边演示边说:“蘸点果酱,涂在面包上。果酱涂得满满的,面包的味道可好了。”以简洁的、游戏化的语言进行演示与讲解,使作画的每一个步骤和要求形象、具体。这样,幼儿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边听边看,边说边操作,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方法,从而也避免说教式的提要求和做示范,使活动达到好的效果。

再如大班数学活动“走迷宫”中的思维游戏,教师向幼儿介绍各种类型的迷宫图,让幼儿认识迷宫图上的标记(进出口标记等),然后给幼儿一张迷宫图请幼儿看看是什么类型的迷宫并快速找到它的进口与出口,若是线条迷宫,则让幼儿从进口开始沿开口的通道走向出口,先用手指比划,再画上行走的路线;若是数字迷宫或图形迷宫,则按指令从进口走向出口(一一连线)。这样,幼儿不仅能快速掌握走迷宫的方法,还能从中学习整体观察、全局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