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筝起源于民间游戏

风筝起源于民间游戏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游戏是民间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活动,俗称“玩耍”。[2]宁波的民间竞技和民间游艺活动,主要有以下诸种。打麻将 打麻将牌在宁波民间流传很久,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
游戏民俗_宁波民俗与宁波人

第二节 竞技、游戏民俗

民间竞技是一种分布极广的自娱自乐性的群众体育活动,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艺为内容的娱乐活动。争强斗胜是民间竞技的根本特性,其源头可以上溯到远古先民的采集狩猎生活,以及部落攻占技艺的演习。民间竞技从性质表现和形态划分,分为力量型、技巧型、技艺型三类。力量型竞技是指以赛力为主的对抗性活动,有以个体为主的竞技如摔跤等,以及集体性竞技如拔河等;技巧型竞技是以竞赛技巧为主要内容的娱乐项目,如单一跳绳等和综合技巧赛马等;技艺型竞技是以比赛技艺为主的娱乐活动,以各种民间棋类为代表。民间竞技是活动范围最广、参加人数众多的群众生活文化,它是我国民俗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项内容。

民间游戏是民间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活动,俗称“玩耍”。游戏的随意性较强,它以不追求体能难度和决胜欲望与竞技娱乐相区别,以不注重心理与感官的新奇刺激与杂艺娱乐相区别,主要流行于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人娱乐节目之中。民间游戏包括儿童的庭院嬉戏、成人的助兴游戏,以及少年、成年共享的斗智游戏等,从性质上划分可以分为智能游戏、体能游戏和智能与体能结合的游戏。如少儿的青梅竹马、成人的猜拳行令等。宁波过去的民间竞技和民间游艺活动十分丰富,如清代道光年间的《象山县志》记载:“岁暮初春,街市儿童有趯毽子、打球之戏,皆古军中遗法,一以御寒,一以作力也。又以蚶子壳着地击之,出围者为胜,名曰‘打抲’。”[2]宁波的民间竞技和民间游艺活动,主要有以下诸种。

放风筝 风筝不仅是一种民间玩具,而且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在当今更发展成为一种体育竞赛形式。风筝的传统制作法,是用细竹扎成骨架,糊上纸张或丝织品并施彩绘,系以长线,利用风力放飞到空中。风筝的种类极多,以硬翅风筝、软翅风筝、拍子风筝、直串风筝、筒形风筝、拆装式风筝较为常见,每一类中样式又非常纷繁,禽鸟虫兽、器具人物等各种形象应有尽有。每当花红柳绿、春风轻拂之际,人们相聚一处,各自将精心制作的风筝放飞蓝天,高翔低游,蔚为壮观。风筝起源较早。相传春秋时公输般做木鸢以窥宋城。《考工典》记载:韩信欲推翻刘邦,做风筝测量兵营到未央宫(刘邦的皇宫)的距离,想掘通地道攻进宫内。可见风筝一开始是作为军事测量仪器使用的。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太清二年(549),侯景叛乱,兵围建康。萧衍措手不及,着人制作了一只风筝,内夹诏书,火速传递,调集各路兵马前来解围。特别是到了唐朝,风筝不但被用于军事,也逐渐成为王公贵族的娱乐工具,制作上也更加精巧。北宋后风筝流行于民间,并且制作风筝时在上面拴了竹笛,风筝一放起,就会发出如筝一样悦耳的声音,风筝一名由此产生。当时高骈曾以风筝为题写了一首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民国《象山县志》记载:“糊纸为鹞,作种种形状,临风放之。鹞即纸鸢,又名风筝,引丝而上,令儿童张口望以泄内热。”[3]

黄鼠狼吃鸡 有的地方又称这种游戏为“黄鹞吃鸡”或“老鹰抓小鸡”。多人参加。由一人扮黄鼠狼,一人扮老母鸡,其余皆为小鸡。小鸡拉住老母鸡的后衣襟,且一个拉一个。老母鸡张开双臂保护小鸡,小鸡依次紧随其后。黄鼠狼窜入鸡群左追右赶,瞅准机会猛扑过去抓小鸡,若抓不过来依旧充任黄鼠狼;若抓住一只小鸡,则被抓者改充任黄鼠狼,原充任黄鼠狼者改扮小鸡,游戏再次开始。

骑竹马 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游戏。儿童用竹竿置于胯下做马,手拖竹竿来回奔跑,故称骑竹马。《后汉书・郭汲传》记载:“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于道次迎拜。”唐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诗曰:“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唐李白《长干行》中亦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

滚铁环 一种民间传统的儿童游戏。铁环有扁铁和圆形钢筋两种,俗称“桶箍”。用一铁丝弯成铁钩,推动铁环往前滚,发出“哗啷哗啷”声。孩子们自行组织,比速度,比技术,后逐渐成为一项体育活动。

折纸 折纸是一种十分普及、随处可见的儿童娱乐形式。可用各种纸折成各种动物、器具的形状,如马、鸟、猴、鹤、车、船、房、桌、偶人、衣裤、风车、食品盒、金鱼、花儿等。折纸可以开启儿童智力,增添人们的生活乐趣。

捉迷藏 相传源出于唐代的宫廷游戏。现在玩者多为儿童。以巾裹目,互相捉摸。也有一人裹目(谓之“瞎子”),在划定的区域内捉摸他人的,被捉摸者不能出声,让“瞎子”猜说是谁,如果猜错则继续再摸;如果猜对了,就由被摸出者充当“瞎子”。

猜谜语 谜语古称隐语,又名庚辞。其方法是以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成语、俗语、文字、人名等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等手法作出谜面,供人猜测。原为民间口头文学,语言朴素生动,谜底多为反映劳动生活的事物,后化为诗钟、敲诗、文虎等多种形式。相传原始社会后期就已开始制谜和猜谜,夏朝已具雏形,春秋战国时代甚为流行。宋时,猜谜语成了群众性的广泛的文娱活动,出现了以说谜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和专供猜谜的场所,且出现了灯谜。元明时期猜谜之风更甚,明末冯梦龙编有《黄山谜》。至清代,猜谜语已成为每年春节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并出版了众多的谜语集。民间猜谜语通俗活泼,用词不太讲究,但富有生活气息。

打麻将 打麻将牌在宁波民间流传很久,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其玩法简便,变幻莫测,趣味无穷。麻将牌,又称麻雀牌,简称雀牌。是从一种古代博戏“彩选”到唐代的“叶子戏”至明朝中叶的“马吊牌”及清代的默和牌渐次演变而成的。其质地也由石、木、竹、纸、骨发展而来。麻将牌由“万子、索子、筒子”(即原来的文钱)三门,每门一至九色,每色四张,“中、发、白”三箭十二张和“东、西、南、北”四风十六张,共一百三十六张组成。在有的地方则又加入四张季花和四张混子(蕙)或百搭,共成一百四十四张。同时,尚备有两粒骰子用来掷点数。打麻将牌由四人同玩。其完成规则是参加者把自己抓来的十三张牌(若带混子或百搭为十六张),通过摸、吃、碰尽快调整组合成几副碰子或顺子及对子,首先完成者即为“和牌”(成功),一轮结束。若将全部牌起完没有能够“和牌”者称为“和局”,一轮也告结束。打牌程序包括:班位、定庄、洗牌、叠牌、开门、起牌、理牌、行张、开和、和局、算番计点、牌局结束并宣布连庄或轮庄等,可周而复始。

行酒令 行酒令是我国特有的宴饮侑酒的娱乐形式,这种娱乐形式在宁波不仅历史悠久,且广为流行。古代酒令,重在觞政。“酒令”之名,始见于刘向《说苑》。周代以后,鉴于夏、商穷奢极欲,制酒池肉林,激起百姓愤怒最后亡国的教训,对饮酒有了一定的限制,在王朝内设了掌管饮酒的官员“酒正”。西周晚期,又针对酒宴上醉而失礼的种种情况,设了“酒监”,并制定了“酒礼”,即宴席上饮酒的各种规矩,到春秋和战国时代,称为“觞政”,不仅在王公贵族中实行,也逐渐流传到民间,并经过演化,成为佐饮助兴的一种形式,名为酒令。后来,觞政渐渐湮没,酒令却流传下来。酒令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上至星辰,下至地舆,详及花鸟虫鱼,细如书目章句,古今名贤毕集,四时节令具纳。酒令可运用多种修辞手段,长短不拘,妙语解颐,熔诗、词、曲、语于一炉,采典故俗语为篇什,即兴赋咏,引喻贴切,思捷神驰,流觞飞动。酒令还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婚丧嫁娶,寿辰贺宴,宾朋唱酌,接风饯行,节日聚餐,盛会招待,举杯敬酒,觥筹交错,酒令叠换,夸奇争胜,雅俗咸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