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班化教育学生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小班化教育学生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及小班化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这样的要求,提出实施小班化教育学生评价的原则。小班化教育学生评价要求在评价主体上发生变化,评价要有家长、学生、教师的全员参与,并相互交流,这样评价才能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所以小班化教育学生评价的内容除学业成就外,还应重视学生其他潜能与特质的发展。

第三节 小班化教育学生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一、小班化教育学生评价的原则

新课程及小班化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面向”上的发展,即不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进步,得到发展。二是指质量上的发展,即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这里的“全面发展”不能理解成“平均发展”或“样样拔尖”,而是指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获得成功。三是指动力上的发展,既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消极转为积极的发展。根据这样的要求,提出实施小班化教育学生评价的原则。

(一)评价主体互动化

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展开的,而学校教育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的交往,没有师生关系的交互性,就不可能有教育教学的活动。新课程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评价也应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互动必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评价的被动接受者,评价的结果是教师和家长用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法宝”。好学生更是积极评价的主体,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并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肯定,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成就感”了。学生评价中仅靠老师单向评价而忽视学生评价和交互评价,不仅不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一个认识自我和相互学习的机会。

小班化教育学生评价要求在评价主体上发生变化,评价要有家长、学生、教师的全员参与,并相互交流,这样评价才能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与自我监控能力;学生参与对他人的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并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教师评价是对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有效补充,使其更多地关注全体,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学生家长参与评价能够让父母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成长过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就是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重视与肯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应该努力打破以往那种以老师为惟一评价主体的传统,探索让学生、教师、家长、甚至是社会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活动中来,评价不再是单向的,而成为相互的过程。评价主体的互动,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评价环境。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是一个多方面素质综合的生命体,其成长和发展也必然是整体协同进步的过程,因此,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班化教育重视对学生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共同生活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求知的能力是指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做事的能力主要指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共同生活的能力,是指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指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充分发展个性,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所以小班化教育学生评价的内容除学业成就外,还应重视学生其他潜能与特质的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观念应是小班化教育的教师的共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对不同的学生评价方案不同,收集数据和资料的渠道也各不相同。从信息的来源上看,可以来源于学生,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有时候还可以来源于家长、校长和社会人士;从信息的性质来看,可以是定量化的数据,也可以是质性的原始资料;从收集信息的方法来看,可以使用传统的观察、访谈和问卷等方法,也可以使用成长记录袋、表现性测验等新兴方法。

(三)评价过程动态化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是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育评价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因此往往只需要在终结性评价的时候一次性地收集一些信息。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中、由于要关注发展变化的过程,要依据过程性的资料提出改进的建议,因此,观察、收集与分析相关的过程性数据和资料就显得更加重要。而这观察、收集、分析、评价的过程更应是动态的。

动态的评价有两层含义:一是跨越多个时间点观察评估学生的进步与改变情形,了解学生动态认知历程与认知能力变化的特点和潜能。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产生大量的互动,强调评价与教学结合,实施个体化的诊断评价与教学补救。所以,评价过程的动态能够统整教学与评价、兼重历程与结果,可以评估与预测学生最佳的发展水准。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日常化、通俗化、动态化,让学生参与到这样的评价中,每评价一项,学生就经历了一次反思和总结自己行为的过程,从而使自己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评价方面每一个具体措施的提出与落实,都要服务于这一目标。比如,在评价过程中采用等级记分制,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相对评价),提倡学生与课程标准比较(绝对评价),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个体内差异评价),强调在多种比较中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再比如,重视过程性评价(也称形成性评价),注重通过即时、动态、灵活的评价,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让学生知道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指导学生追求进步。

小班化教育班额少,更有利于动态的评价活动。在学生评价中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在评价中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觉得“有感要发”,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记录下来。记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写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也可以放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还可以是学习报告单。要把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和重要的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使教师能够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在学业评价中,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如小测验、表现性评价和即时的评价,如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方面的评价对改进下一阶段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同样重要的。

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业发展状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日常的、大量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都是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的依据。评价者要根据行为观察、课后访谈、活动表现、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可以进行即时评价(书面、口头都可以),也可以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业发展状况进行动态的评价。

(四)评价方式激励化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新课程带给我们全新的视野,也带给我们对评价方式的重新思考。不同的评价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也就有着不同的评价方式,但不论什么评价方式的运用往往不是孤立的、单一的,都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有机结合,让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外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处于兴奋状态。激励的心理过程,就是由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相互作用的过程。

小班化教育就是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评价中不论用什么方式,目的都是激励。要做到有爱心,有耐心,善于鼓励,对学生取得的一点一滴,甚至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大张旗鼓进行表扬,拓宽其继续转化的渠道。教师要学会发现和合理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并恰当地把握时机,进行适度的评价,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功感,自觉地产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师生也就会达成一种很好的默契,“教”与“学”的目标自然也就能顺利地实现。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赞美是一种激励,它之所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它满足了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激励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生命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学生也是孩子,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特别是来自老师的赞赏。要知道:爱是最美的语言,微笑是最具感染力的行为,赏识是最大的认同,教师的赏识与激励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用赏识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行为,用赏识的语言去夸奖他们的举动,用赏识的目光去欣赏他们的神态,用赏识的动作去鼓励他们的心灵,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被赞赏的快乐,不断地激励前行。激励的功能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无论是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还是各种激励的教育手段,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的观察和资料收集、恰当的评价结论,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盲目乐观起来。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赏识别人和得到别人的赏识都是快乐的。教师应该教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同伴的心里话,学会站在伙伴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问题,为同伴的进步而高兴,这其中也学习了与他人交往的方式、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反思,因为赏识他人是赏识自己的前提,倾听他人是理解他人的前提,分享他人是反思自己的前提,激励也就在其中了。

赞赏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也不能忽视学生的缺点和弱点。批评也是另一种激励。人在本能上对批评有一种抵触心理。但如果批评合理,就能起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作用。学生有了问题该指出一定指出,该批评的一定批评,该制止的一定制止。学生的缺点、弱点和错误,只有调动和依靠自身的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引起重视,并逐渐改正。这时,批评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要讲究方式、方法,语言应该委婉,以情服人,让学生在接受批评时心服口服。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给予充分的理解,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以心换心,由“心理换位”达到“共同感知”。

评价方式的激励化要注意,评价的时机要恰当,评价的内容要全面,评价的语言要艺术,评价的方法要多样。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对学生以激励性评价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要随时随地耐心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以平常心态和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上有困难的“调皮学生”,更要对他们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和关怀。通过评价,以激励发现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二、小班化教育学生评价的方法

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21世纪的关键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指出:“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境界。”教育在今天只有赢得了“个性和个性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发展的未来。让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的本性要求,更是教育之使命。在教育评价发展的每一时期,评价方法的应用都反映了一定的价值取向。随着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的演变,教育评价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得到发展、创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分析评价和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等等。评价方法是为评价目的服务的,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方法需要不同的评价手段,因此要结合评价实践不断努力创新。

在多年的小班化教育实践中,小班化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总结出了多种小班化教育的常用方法,现呈现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1.小组评价法。以小组为主体的评价。它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就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以团队的力量去竞争。每一次的小组评价活动,都要有目的地组织,让学生真正进行评价的体验和验证。再把评价结果反馈给每一个学习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运用评价的结果,在证实其真实性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掌握,发展相应的能力。这样的评价,对于形成学生的集体观念,形成与伙伴合作学习的习惯是十分有效的。

2.活动评价法。通过组织活动来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的情况。活动评价法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此评价的基本过程是:学习材料—组织活动—观察分析—小结反馈。活动评价法的关键是组织活动。组织活动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学生的自主性越强,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反之,教师包办过多,学生就会兴趣索然,评价也就无法进行。

3.鼓励评价法。鼓励评价法是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学生持续性、发展性学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评价的形式上分,可采用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书面评价是具有诊断性的、结论性的评价,应用时应慎之又慎。从评价的媒体上分,可采用语言评价和体态评价。体态评价在“小班化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被经常地使用。从评价的指向分,可以是教师对学生和学生对学生,有时也可以是学生对老师,甚至是学生自己对自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评价的时效来分,可采用即时评价和长效评价。如学生的表现突出,或此项意见具有独创性,或此番表述对大家很有启发,或揭示了重要的规律、法则,此时,为了取得长效评价的效果,教师可以来用“××××方法”、“×××意见”的命名,使之得到很大的鼓励,使大家都留下很深的印象。

4.形象评价法。形象评价法是运用一些标志、图标甚至手印等,调动学生情绪的评价方法。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以形象化为主导的,“形象评价法”具体、生动、活泼,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刻,评价效果持续的时间长。进行形象化评价,教师事先要做好准备,其中最主要的是形象的选择。一是要从教育的内容、学习的要求出发;二是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以调动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运用“形象评价法”的关键在于形象的选择、时机的确定、评价的展示和反馈的再现。

5.模糊评价法。模糊评价法指的是在小班化教育的条件下,通过教师描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的教学评价。采用模糊评价法旨在打破以往以一次测验、一个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多侧面、多角度的评价;或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后,教师用语言描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模糊评价法的运用,其基础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之上。其方法是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学生写评语。教师的评语可以以学生为阅读对象,也可以以学生的家长为阅读对象。评语可以是单向的,即教师写给学生或家长看,也可以是双向的,即家校之间交互式的信息交流。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师写评语的语言必须规范,同时尽可能使用探讨性的、启发性的和平等性的语言,让学生和家长都能从教师的评语中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期望。这种师爱和信任将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

6.参与评价法。没有评价的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教学也不是完整的教学。参与评价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小班化教育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纳入评价主体的范畴。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互评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学生在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体现。

7.无级评价法。取消分数等第评价学生的做法,代之以“达到”“稍欠”“须努力”等暗示性的评价语言;以己之长补己之短,教师有责任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之处,扬其之长,补其之短;提供多次评价机会,只要学生自己愿意,可以反复申请进行评价,直到学生自己觉得满意为止。无级评价法符合小班化教育的理念,要创造适合学生多次、多重、多元的发展需要的教育。这样的评价是发展性的,无压抑感,比较自然,能产生自我激励的作用。

8.反馈评价法。小班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面向全体,强调全员参与。因此,反馈评价也应强调全员反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扩大了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每一个学生都能上黑板写字;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作业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出座位,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在教室及走廊的环境布置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作业和作品展览出来,这样的反馈是无声的评价,对学生是莫大的鼓舞。还可定期吸纳来自于家长和社会的反馈,也是小班化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

9.个案评价法。实施小班化教育,教师有可能对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了解,为学生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并运用“个案评价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建立学生档案袋,进行学生的个案记录。个案记录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事实记载为主,实事求是,言简意赅。教师要对记录做详尽分析,进而做出评价。“个案评价法”的意义在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评价。

三、南京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评价案例

以生为本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优质的发展

———火瓦巷小学小班化教育评价实践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它不仅具有选拔、筛选功能,更具有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的功能。发展性评价的核心重视“过程”,评价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项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发展性评价强调给多次机会评价,重视评价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指导帮助,并给以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我校开展的学生评价,重点放在小班化教育多元、开放评价体系的构建上,通过质性和量性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认知、情意行为进行检测和判断,以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我们把握四大原则:

1.单项检查和综合评价相结合

我校的评价实验研究,力求体现对传统评价方法的一种扬弃,吸取传统评价方法的精髓,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单项检查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材中,可实施分项测试考察的,我们采取单项测试。比如每年一年级的汉语拼音的单项检查,由高年级学生一对一地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单韵母、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认读音节的测试。

当然,我们既要实施分项测查,更要实施综合评价。综合素质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能力,既是教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依据,也是综合测评的依据。主要做法是两种形式。一是从一年级起,我们给每个新生建立了成长档案盒,将学生参加的课内、课外活动中的突出表现,能激发学生发展的“闪光点”收集于档案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及时收集及时评价。根据资料,依据成长记录袋的不同用途,可以将它分为展示型、描述型和评估型三种类型。我校的成长记录袋大多数属于展示型和评估型。既将学生值得骄傲的手工作品、美术作品等收集于袋中,又将学生测评试卷选择代表性的以及获奖征文、发表的文章和参加各类活动的证明、奖状、证书放于袋中。二是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考查,改变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从多面评价学生的进步与变化。比如:学校平时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的《学生综合表现评价》(见附件一),表中的16项内容涉及学生各个方面表现。学校自编的《成长的足迹》中有关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也有五大项17小项(见附件二)。这都是引导教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中我们要求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是要重视定性评价。课改提倡评价的多主体参与。学生、同伴、教师、家长都是参与者,体现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沟通、选择和协商,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有机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还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改进。(见附件三)

学校倡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并在每月一次的“成长的足迹”里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在这同时,我们认为还要关注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所以很早我们就提出,在学校较重要的检测中,允许学生提出二次检测的要求,只要学生认为此次检测未能考出应有的水平,经过短期复习后,可进行复测,并把他认为满意的分数填入其《素质教育报告册》中或将自己满意的试卷放入档案袋中。

在重视定性评价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忽略定量评价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校带领广大教师变革考试的方式,注重对命题的研究。考试卷中更多的出现了对话性的命题,比如在一年级试卷中“你能在拼音格中,将这六个音节书写得正确和漂亮吗?”“这些字长得挺像,你能辨别清楚吗?请给他们组组词!”这种对话式的活灵活现的题目,不仅激发了学生答题的欲望,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试卷再不像原来那么生硬,而变得更有童趣,更人性化。比如试卷的题头会出现“亲爱的小朋友: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掌握了许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老师出的这些题目,相信你们一定能答得很好!”“教师寄语:过去的两个月中,预习、复习、作业、听讲,你一定付出了不少努力!金秋,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你收获的季节,现在请你调整好心态,开始认真答卷吧!”同时也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批改试卷,自己评价自己,比如“小朋友,每项做完后,你对自己做的成果满意吗?”“让老师和你们一起批改这张测试卷!”“你给自己做的这张卷子得几颗星?”

3.教师评价鼓励性为主与纠错性为辅相结合

心理学研究把教师的教学态度分成两类:一类为非交往性态度,另一类为交往性态度。前者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系数极低,后者才会产生积极影响。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恰当的评价来实现交往与对话。我们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作出的评价,一是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二是体现课堂上教师的热情与宽容,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坦率与自发性。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只有营造出这种积极的交往态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当然我们也懂得“过犹不及”,一味的鼓励表扬,也会使学生盲目自大,在鼓励的同时,如何指出缺点、纠正错误也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倡“教师评价鼓励性为主与纠错性为辅相结合”,这种评价的理念,不仅在教师中提倡,我们更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时,同样要学生也具有这样的评价理念:先发现别人的优点,再提出意见。

4.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在校内一~三年级开展了有关《学生自评互评调查》,各年段的老师针对本年段的学生特点,选择相应的调查问卷,从对问卷的调查分析中,可以清晰地感到,一年级学生对于自评互评概念模糊,评价的话语较为笼统,很少能注意到评价的话语对别人情感上产生的影响,但98%的学生喜欢接受别人的评价,渴望得到来自外界的肯定与夸奖,在接受别人评价的同时,也表现出愿意评价别人。二年级学生,相对一年级来说,他们在自评互评中,时常会用到一些较为具体的评价话语,比如“他读书读得流利。”“字写得较整洁”……但评价的范围单一,评价的常用语也只限于读课文、写字等,拓展性不够,但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评价时,出现了矛盾现象,一方面希望多得到来自别人的正面评价,另一方面又吝啬对别人的正面评价,这种心理现象值得重视。三年级学生就显得较为理性一点,“所谓的小红花对他们已没有什么吸引力”,“好多同学不好意思评价别人的优缺点”,怕自己的评价影响到与同学之间建立的友好关系,更多的同学喜欢在比赛、打擂台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中来对他人、自己进行评价。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的整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作出的评价既要有客观性,又要带有鼓励性。教师在学生开展的自评和互评过程中,往往发现学生只会指出他人的缺点,此时教师如不及时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只会看到别人的缺点,评价者盲目自大,被评者自卑胆小。所以我们要求从一年级开始老师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评价精神,敢于开口评价”、“先看到别人的优点,再给别人提出意见”、“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中强调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发现别人的优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信心,哪怕暂时的退步也要把它作为进步的起点。只有这样的评价才会给学生带来不断上进的勇气。

在敢于评价、正确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做到“评价要求的细化,评价形式的多样”。通过一年级的训练,学生渐渐走上轨道,虽然评价的方式较单调,涉及的面有待进一步拓展,但在调查中显示出“适时的他人评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面对正面评价会引起心理、兴趣变化的占其中的9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起着重要的的作用。所以此时,对学生自评互评更应注重的是细节上的指导,教给他们评价的方法,在要求上做细化指导。(附件四:学生自我评价表)

二、在评价中形成的五种基本形式

1.学习档案评价

我校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资料盒,里面装有两类材料,一是《成长的足迹》,这是一本学生成长档案,里面包括情感、态度、学习习惯、课堂学习状况、课间活动情况、学习主动参与度、作业与测验等方面内容,要求班主任每月一次用文字表述,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好孩子的发展记录。每学期进行一次总的评价。任课教师则采用7种颜色两种花型的卡片写上评价附贴在内。第二类是成长记录袋,包括平时作业、阶段测验、得意作品、奖状等。这盒材料注重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过程性评价,力求能较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反映出学生的基本面貌,以便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调节和激励的作用,促进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这类评价采用定性式模糊评价。

2.阶段性评价

包括阶段性的测验,有口头和书面的,如汉语拼音认读、口算等;也有阶段性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如《学生综合表现评价》、《自我认知评价表》等。

3.展示性评价

这是对带有主题活动内容的成果性评价。如“春天来了”主题展示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展示一件关于春天的作品,有的学生收集关于春天的成语,有的抄录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有的写上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有的端来一盆迎春花,其它如一支柳条、一瓶小蝌蚪,甚至用泡沫雕一座山,涂上绿色,起个名字叫《春山》,不一而举,我们把这些陈列在活动室或展示角上,让学生自己欣赏观看。

4.质量评价

指的是口头语言能力的考核和文字考核。口头语言能力考核采用听录音故事进行扩展复述的方式,由三位教师进行考核评分,效果较好。对口试和试卷考核我们做了一点改革,即学生如对自己的考核评价不满意,可以向教师要求重新检测一次。

5.特色成果评价

这是让学生在学期结束时把自己本学期最得意的一项成果拿出来进行评价,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或提供一本画集;或提供几幅书法;或提供一本个人作品;或提供一盒录有自己故事或歌唱的磁带,让学生充分展现独具个性的、最能反映自己特长或进步的才能。

三、评价的特点

在评价体系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具有评价形式的丰富化、评价习惯的常规化、评价实质的多元化,更加重视评价的实效性、评价内容的拓展性。

1.全员评价

我校小班化教育评价体现了全员性,提倡评价的多主体参与。如学生成长记录册《成长的足迹》的使用,学生、同伴、教师、家长都是参与者,体现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沟通、选择和协商,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有机结合。

2.全面评价

在小班化教育过程中,我们力求通过对学生进行随机评价、分项测试、综合测评等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来监控。随机评价即随时对学生的行为、品德、学习、能力等给予评价,通过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颗小星星或一个亲昵的动作等来表达老师的评价。全面评价的原则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样化,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3.全程评价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贯穿在学生小学生涯的每个时间段,每一个成长的过程。

例如每节课的评价:课堂中师生评价、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等都是在课堂随机进行的。(附件五:课堂实录)

4.全心评价

我们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出评价,一是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二是体现课堂上教师的热情与宽容,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坦率与自发性。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只有教师真心去评价学生,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我们不仅在教师中提倡,更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时,同样具有这样的评价理念:先发现别人的优点,再诚恳地提出意见或建议。

5.全新评价

通过多年的研究,我校已制定了相应的评价制度、体系和标准,但教育是个活动的、变化的过程,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评价手段,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评价策略,不同年级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评价特点。因此我校鼓励老师根据自己教的班级、学生的特点采用更适合自己或学生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现各班均依据各自班级特点进行多形式的评价实验。如三年级的自评材料收集袋,是将每周自己的发展情况收集在袋中,每月汇总一次,将情况填写在《成长的足迹》上;如六年级英语学科的学生自主评价:学生测验后教师并不批改,而将试卷让学生带回去自己检查,发现的错误在旁边改正,然后自己写上评语,请家长看后签上批语,最后交回学校教师再批阅,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又相机培养了学生的诚信品质。再如音乐课的即时评价,教师结合学生的练习、表现随机在教材上作出批语。又如低年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天津快板等说唱形式调节学习气氛和评价学生,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在作业批改上,采取无差错批改,不打叉,只打上问号,让学生自行检查订正,有的让学生根据作业情况画上表情脸谱,自行评价错误原因等等。

我校还设置了一面墙壁,叫“好孩子墙”,让学生把自己的优点、长处写在卡上,再贴上照片,粘在墙上,自豪地称:我是火瓦巷小学的好孩子。

数年的实验评价改革带给我们许多成功的体验。如有的家长说:“有了《成长的足迹》,我们才知道从哪些方面和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有的家长认为评价手册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依据。大家认为,《成长的足迹》像一座桥梁,架设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又像一个信息库,记录了孩子成长发展的轨迹。我们认为:当学生精神不振时,通过评价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茫然无头绪时,通过评价给他们启迪;当学生缺乏信心时,运用评价唤起他们的力量。

以上,只是近年我校在学生评价方面所做的一些思考与探索,有值得发扬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我们会努力向着科学、合理,真正促进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方向前进。

附件一:

学生综合表现评价

img12

附件二:

《成长的脚印》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1~2年级)

img13

img14

附件三:

img15

请家长对本学期的教师教学提提意见和建议:

附件四:

自我评价表

附件五:

夕阳真美(第二课时实录)

(执教:何颖 实录:孔淑梅 张玲)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欣赏课,老师将在这节课上要请大家欣赏几幅美的画卷(板书:美),还要欣赏几段优美的文字。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欣赏这几幅画吗?

生:很愿意。

师:在欣赏之前,老师先要请大家看一段录像,让我们先在大自然中感受美。好吗?

(师播放夕阳景色录像,生欣赏录像)

师:看完这段录像,你想说什么呀?

生:我觉得夕阳太美了。

生:天空的颜色特别漂亮。

生:我觉得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森林,才有这么美的夕阳看。

(点评: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流动的美,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总体基调———“美”。)

新授: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有一句歌词唱的好“最美不过夕阳红”,景物中最美的当数这“夕阳”,今天老师要大家欣赏的几幅画就是以“夕阳”为主题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师板书:夕阳)

师:让我们欣赏第一幅画。(出示第一幅画)仔细欣赏这幅画,你从心里涌上什么感觉?画中哪里让你感受到美?

生:太阳开始向西边落了。

生:太阳光照在水里,金光闪闪的颜色很美。

生:太阳下面的山很美,朦朦胧胧的。

生:前面黑黑的树我觉得也很美。

师:画家用手中的画笔绘出了这么精美的画卷,有位作家也用手中的笔为这么美的一幅画,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出示第2段)

师:同学们,要想体会出文字中的美,就要先读通文字,自己先试着读准字音读通这段文字。

生自由练习读通这段文字。

师:小组内找个好朋友,读给他听听,看看谁读得最通顺?(师巡视,听学生读)

师:你来评价一下你的好伙伴,他读通了吗?(师随意请一名同学)

生:读通了!

师:你的小伙伴读通了吗?(师随意请一名同学)

生:已经读通了!

师:你的小伙伴读通了吗?(师随意请一名同学)

生:就是“涨红了脸”的“涨”没读准,其他都读通了。

(点评:这一片断中,教师运用学生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听读和朗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很好地实现了指导初读,正确通顺的目的。其深度掌握在以学生自发为主。)

师:读通的小朋友,你们再欣赏这幅画,你能通过读把图中的美表现出来吗?

生自行练读课文第2自然段。

师:谁想试试看?你来读!(指名读第2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生a:他读得很美。

师:你觉得他哪里读得很美?哪个词读得很美?

生a:我觉得他“刺眼”读得很好。

师:什么样的阳光是“刺眼”的?

生a:中午照在身上很热的阳光很刺眼,照得我睁不开眼。

师:既然你觉得他读得好,学着他的样子你能读好吗?

生: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师:你读得真美!还有哪个想提点意见或表扬他一下?

生b:我觉得他“显得十分壮丽”读得好。

师:为什么?

生b:你看那山弯弯的,夕阳的光照上去很美丽。

师:你说得真好,你一定能读好这句话。

生b: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师:这么美的一段文字,告诉你们什么呀?

生:太阳已经西斜了。

生:太阳光已经不刺眼了,变得很温和。

(点评:这段教学教师“扶”着学生学,为下面“放”做准备。本片断中继续运用学生的相互评价来指导和促进朗读,但在深度上有所改变,更强调对重点词句的感悟。)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你们读得很好,这幅画中所表现的美,你们已经通过朗读体会出来了,下面两幅画,相信一定能更好地欣赏出画中所表现的美。(师出示第2幅画)

师:这幅画你们从哪欣赏到美了?你们小组相互交流一下。

各小组学生相互交流。

师:那位作家为这幅画写下的文字,你们一定能读好它。对吗?

师:老师欣赏了这幅画,也感受到美,所以老师也想来读读可以吗?(师范读)

师:你们想给老师提什么意见?

生:我觉得你这“慢慢地”读得还不够慢慢。

师:你能读一遍给老师听吗?

生:太阳慢慢地往下沉。

师:你们还想说什么?

生:老师你读的“染成了”应该读“cheng”而不该读“chen”。

师:老师再读一遍给你听好吗?(师再读本段)下面你们再读的时候可不要和老师犯一样的错误。

师:谁愿意和老师来比赛读?(指名读)

师:你们知道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生:云的颜色。

师:你们发挥一下想象,还会有什么颜色?

生:桔红色。

生:咖啡色。

生:灰色。

师:这段又告诉你们什么呀?

生:太阳已经往下沉了。

生:脸已经变得越来越红了。没什么光了。

(点评:在上面一段教学中“扶”过了,这段教师就“半扶”,逐步放手。充分体现了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引导学生发挥观察和想象的作用来促进阅读理解。)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没想到你们把这段文字读得这么美,想象也很丰富。

下面老师将向你们展示这节欣赏课最后一幅画。(出示第3幅画)

师:这幅画,不用老师说,你是不是就感受到他的美体现在哪?

师:作家给这幅画写的这段文字,你肯定能体会得更好,请下位找个好朋友,读给他听吧。

生下位找好朋友读第3自然段,教师在学生中间听朗读,做适当评价。

师:你推荐哪个朋友读?(随意请一位同学)

生d:我推荐生c。(学生c朗读第3自然段)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吗?

生d:我觉得他读得还可以。

师:哪些地方读得还可以?

生d: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这个“更”字读得很好,让人感到太阳非常红。

师:你能读好这句吗?

生d: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

师:你推荐哪个朋友读?(再随意请一位同学)

生e:我推荐生f读。(学生f朗读第3自然段)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吗?

生e:我觉得她读得很有感情,读得很美。

师:哪里读得很有感情?

生e:“轻轻地”读得很轻,“灿烂”这个词也读得很突出,让我觉得霞光很美。

师:你评价得这么好,一定也能读好这段。

生: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它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把灿烂的霞光留在遥远的天边。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位同学读得好,你们就去学着他的样子再把这段文字读读,再把美给读出来。(学生自由朗读)

(点评:由“扶—半扶—放”,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的相互评价,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形式上是自由的,而在本质上可以看出,学生也更加学会运用评价,在学中评,在评中学。)

总结:

师:这节欣赏课,我们欣赏了三幅画,三段文字,并通过朗读把这三幅画的美和三段文字的美都表现了出来,此时此刻,觉得这节课让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印象深的是夕阳的许多颜色,很漂亮。

生:我以前看的夕阳没有今天看得这么漂亮。

生:夕阳在水里的影子亮晶晶的。

生:我觉得大家读的这些文字也很美。

师:你们说得真好,聪明的你们能猜到老师是按什么顺序展示这三幅画的吗?

生:按课文第2、3、4自然段的顺序来出示的。

师: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生:按太阳落山的顺序,先是往西边下去一点。(师板书:西斜)然后又下去一点。(师板书:往下沉)最后就躲到山后边去了。(师板书:山背后)

师:你们说对了,那位作家就是按太阳落山的顺序,写出了第23课,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想想美丽的画,(师补全课题:23夕阳真美)

师:就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这美丽的夕阳吧,打开书,各小组开火车来读全文。

各小组学生开火车读全文。

师:爷爷对奶奶说了些什么?

生:“夕阳真美呀!”

师:此时此刻,老师觉得不仅夕阳很美,在夕阳的照耀下,爷爷奶奶也很美,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吗?

生:爷爷觉得此时夕阳照着奶奶,奶奶也很漂亮。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如果想不出,回家你们去问问家长老师为什么会这么想?好吗?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么美的课文你们愿意背下来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诀窍,保证让你们背得又快又有感情,相信吗?

生:不相信。

生:相信。

师:这个诀窍行不行,你们试着按这样的顺序背一背不就知道了吗?

生自由练习背诵。

师:这节课我们先背到这,下节课我们不仅要把课文的美给背出来,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来写这篇课文的生字,让我们把汉字的美也给写出来,好吗?

(点评:把这节课的“美”延伸到写字,使学生明确写字也要写出“美”。)

总评:其实这是一节阅读课,但在上课之初,老师就点明这是一节欣赏课,让学生心情一下就放松了:原来我们是上欣赏课,不是语文课。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被调动起来了。整节课,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欣赏文字,体会图中的美,感悟文中的美,再通过极具个性的朗读表现出来,使外在的“美”,内化成学生内在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学生指导学生,学生指导老师,让学生去评价学生、评价老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洋溢着融洽、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实现了师生平等对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