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研究小学教育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对于研究的有效性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在对小学生心理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应具有明确的“教育者”意识,把促进学生成长的任务和研究任务协调起来。在小学教育心理研究中,教师的期望、教法、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均是自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指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研究过程可能起到干扰作用的因素。

基于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价值,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应当努力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而且应当积极开展小学教育心理研究。为了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研究小学教育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对于研究的有效性具有指导作用。主要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道德性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而不凭主观臆测加以歪曲的原则,是一切科学研究都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和表现的。因此,要想客观准确地揭示这些心理活动规律,应采取客观的方法,即依据可以观察到的并能加以衡量的外部条件和足以表明某种心理变化的客观指标或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去进行研究,不能仅仅从研究者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加以虚构和猜测。这一原则要求小学教师在研究学生的心理和进行判断时,应慎重,避免武断地给学生下结论。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坚持系统、整体的观点,既要对人的心理进行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分析,又要对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整合式分析研究的原则。

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由子系统和要素组成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系统可分为认知系统和非认知系统,认知系统是由智力系统和知识经验及认知方式所构成的,智力系统又包括具体的要素,如感知能力、思维能力等;非认知系统有动力系统、个性系统,具体要素有很多,如动机、情感、需要、自我概念、人格等。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如认知能力越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越强,而自信心越强,行为越积极主动,越有助于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从而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心理研究中,应把学生的心理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当然,遵循系统性原则,并不是不要进行要素分析,而应是在对要素进行分析时要看到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避免孤立地加以研究,孤立地研究某一要素也难以获得正确的研究结果。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坚持人的心理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观点,采取动态研究的原则。

小学生是天真活泼、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成员,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受成人约束的,也不是“小大人”。小学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应具有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充满信心,通过积极的手段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千万要避免把学生看死,认为学生“不可救药”而放弃教育者的责任。教师的职责是通过自己积极的作为(法律术语,指教师的努力行为),促进学生发展,但有些教师却对一部分学生采取放弃的行为,因为他们认为学生“笨”,教育对这些学生无能为力,这既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违反法律规范(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规)的行为。

(四)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研究学生心理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则。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都是不允许的,避免为了研究而研究。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应该具有促进性。小学时期由于是学生的启蒙期,这一时期所建立的印象非常牢固,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研究学生的心理时,不仅在课题选择上要考虑教育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均应考虑对学生要有良好的教育影响。从报纸上看到有些小学教师领学生到医院作智力测验,对学生贴标签式的做法和有些小学教师要求学习落后的学生到医院或心理咨询机构开“弱智”证明的做法是严重违背教育性原则的。因此,在对小学生心理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应具有明确的“教育者”意识,把促进学生成长的任务和研究任务协调起来。

(五)道德性原则

道德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研究中要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恪守研究道德的原则。

科学研究对研究者在研究规范上具有严格的要求。在对小学生进行研究时,应使学生知情,自愿参加,对研究过程中所得资料、数据应客观公正地对待,不能篡改,编造研究数据,隐匿对自己观点不利的数据,不能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使用他人研究成果时应注明,尊重同行的劳动成果,不能任意贬低他人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成果的署名上应按贡献大小排列等。

二、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术语

在研究小学生心理时,研究者应理解研究的常用术语,这对于研究过程的规范以及提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一)假设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范或原因作出的推测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定的、暂定的理论。对于研究活动具有导向作用,研究活动的结果就在于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如“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就是研究者预先设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是存在关系的,研究结果就是证实二者之间是否真有关系。

(二)研究变量

研究变量是指在研究过程中那些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并且可以操纵或测量的因素,如学业成绩、智力、兴趣等。变量依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1)自变量。又称操作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够独立的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在小学教育心理研究中,教师的期望、教法、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均是自变量。

(2)因变量。又称结果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变化的变量。如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优良品德的形成、知识技能的掌握等。

(3)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指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研究过程可能起到干扰作用的因素。由于人的心理产生与变化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在研究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因素都能有效地研究与揭示,通常要揭示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与研究目的无关,所以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加以控制。

(三)研究样本

研究样本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本,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在小学生心理研究中,由于小学生总体的庞大,不可能对所有学生进行研究,而是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研究,从而推断整体所具有的特点、规律。在选择样本时应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与容量的合理性。

()研究效度

研究效度是指研究所达目的的程度,也叫真实性,是衡量一个研究是否有价值的基本尺度。如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测量时,效度表现为该测验是否测出了所要测的东西的程度,特别是智力测验,其效度要求比较高,“脑筋急转弯”式的测验效度比较差。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发展水平、人格特征等进行评价时,评价工具应具有良好的效度。

(五)研究信度

研究信度指研究所具有的可靠性或可靠的程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是一个研究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在对学生发展水平进行评定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测量时,对信度的要求比较高。

效度和信度常常是衡量一个研究是否有效的基本依据。

三、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研究选题过程

在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可供选择的课题是非常多的。确定研究选题对于研究成果的大小、研究方向具有明显影响。一个好的选题应具有价值性(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科学性(理论和实践依据)、具体性(范围大小)、独创性(新颖性)、可行性(研究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

(二)形成研究方案

在对研究变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研究假设,明确研究的对策及抽样方式,选择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工作的进程和研究成果的形式。研究方案的确定对于研究过程的有条不紊进行是必要的,可避免研究中的盲目性,保证研究结果的顺利获得。

(三)研究实施过程

研究实施过程指对研究方案的实际执行过程,特别要注意研究过程的规范和对研究资料的全面搜集和记录。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成果的表述过程

一个研究结束后要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对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用文字或其他的形式把成果表述出来。这一阶段是收获阶段,也是提高研究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小学教育心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通过对被试的行为表现及周围条件的了解,间接地认识外部条件与心理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基于行为反应之间的某些因果联系或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它是小学教育心理研究中的基本方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常采用的方式。

由于教育观察是在日常的小学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不需要控制或改变什么条件,被观察者是在无觉察的情况下,一般会真实地表现自己,这为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客观材料,所获得的结果比较真实,这是教育观察法的一个突出优点;另外一个优点是,教育观察是通过感官的知觉过程进行的,简便易行,适用范围广,在对小学生进行定性研究时,观察法是一个基本的方法。

尽管教育观察法的优点很突出,但由于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干扰因素的存在是难免的。同时由于观察者不能对被观察者有任何控制,被动性比较明显。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被观察者察觉观察者的意图,会表现出掩饰行为或修饰性行为,使观察结果失去真实性。在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时,观察者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方式和认知水平会使观察结果的解释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特征。

使用观察法研究小学生的心理,应努力避免其局限性。为此,在采用观察法时,应做到:①有明确的观察目的;②有具体的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对象、内容、方法、步骤等);③在观察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全面细致的记录;④与被观察者建立良好的关系;⑤用心去观察;⑥用科学精神去分析观察资料,形成观察结论;⑦对整个观察过程活动进行反思。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有意创设或改变条件以引起被试特定的心理及其变化,探索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严格控制条件,通过主动干预引起研究对象的变化,获得研究者期望的反应,对结果作数量分析,可反复验证。在学生心理研究中,被认为是最为规范、科学性最好的研究方法,在探索心理活动与其他条件的因果关系时,常采用这种方法。但是,由于实验法对控制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其所创设的情境是一种实验情境,与真实的小学教育情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其所获得的结论的适应性是有一定局限的。由于实验中,被试对实验的反应具有主观性,其结果的有效性有时也会受到影响。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特设的心理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实验,获得人的某种心理现象的科学依据的研究方法。由于实验室实验情境与教育情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这种方法使用较少,更多的是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正常的教育情境中,按照研究的目的,主动地创设某种情境,控制一定的教育条件,以引起学生的某种心理现象而进行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兼有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又避免了实验室实验的人为性质和观察法的被动性的局限,它可以有目的地多次重复实验,以验证实验的结果,还可以有意识地连续地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较长时间的系统的追踪实验。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Ausubel)等于1957年做过一次“定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的实验。教师让两组学生阅读一篇1400字的论文。在阅读之前,对实验组学生宣布:第一,读完之后将举行一次测验以了解其阅读成绩;第二,两周后将再举行一次测验以了解其记忆的成绩。而对控制组只宣布与实验组同样的第一点,同样的第二点在第一次测验后再宣布。结果发现,第一次测验两组成绩几乎相等,而第二次测验,实验组的成绩远高于控制组。实验表明,在阅读之前有准备长时间记忆的意向比阅读之后才出现这种意向会有更好的学习结果,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自然实验实例。

在自然实验中,通常采取等组或单组实验设计进行研究。等组实验设计是指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对比研究,以确定实验的有效性,在实验组采取实验条件,控制组采取日常教育条件,但控制组与实验组水平应该是等质才具有可比性。单组实验设计是指只有实验组,没有控制组,是通过实验组自身实验前后的不同确定实验条件是否有效的一种方法。在需要精确的数据支持研究结果的条件下,一般采用等组实验。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进行实验研究主要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主,若采取等组实验,操作过程中无关变量太多,有时也不利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因此,林崇德教授主张小学教师进行教育实验研究应以单组实验设计为主。不管是对单组或等组进行实验设计,它们的一般程序是一致的。

(1)进行初测,以了解被研究者的现有的心理水平、知识水平等,作为与实验后的结果进行对比的依据,或确定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依据。

(2)实施实验干预,在实验组实施实验条件,通过实验干预使被研究者出现实验者所期望的心理或行为变化,实验干预应按实验计划严格地执行。

(3)进行复测,做总结性诊断。复测所采用的方法与初测的方法应该是一样的。

(4)对比分析,确定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心理调查法

心理调查法是通过当事人的口头报告和其他人的介绍、追述以及周围的事物材料来间接了解被调查者心理活动的方法,包括面谈,家访,访问教师与学生,了解档案、作品,问卷调查等形式。其中最常采用的是问卷调查。问卷法是将所要了解的内容(如兴趣、态度、归因倾向、思维方式、创造力水平、价值观等)及其表现归结为若干有代表性的要求被试回答的问题或项目单,然后根据被试的回答来分析被试心理的方法。问卷法在教育心理研究中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实施问卷调查法,一是借用别人的问卷,一是自编问卷。在自己编制问卷时,为了获得期望的真实的调查结果,问题的表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倾向问题中性化。倾向问题是指以了解答卷人的主观态度为目的的问题,如果倾向性太强,会使小学生在回答时,特别是具有好坏倾向的问题时,极易受语言表现形式和日常教育要求的影响,选择积极倾向的答案。因此,应使问题尽可能中性化。②敏感问题平淡化。如果直接提出敏感问题,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肯去回答。③多重问题单一化。多重问题有时会使人无从回答,为了获得准确信息也便于统计处理,多重问题必须单一化。④抽象问题具体化。小学生年龄小,如果问题太抽象,学生会因难以理解而无法回答。因此,对抽象问题应努力使其生动、具体,能够被小学生正确理解。

(四)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因其有效和快捷,在小学教育研究中使用越来越多。

心理测验的种类很多。按测验内容分,有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创造性测验、成就测验及人格测验、态度测验、心理健康水平测验、学绩、学能测验等。按测验材料分,有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混合测验。混合测验是指在同一量表或测验中同时存在文字的或非文字的测验材料,如韦氏儿童智力测验,不仅有文字的,而且也有操作方面的材料。按测验方式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等。

实施心理测验,对于使用者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需经专门训练,解释结果要谨慎、全面,不可偏断、武断、妄断。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以教师为研究者,以教育教学的相关活动为研究题材,以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为研究情境,以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为目的的研究。这种研究与前几种方法不同,它更多的是教师对自己工作方法的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更大,另外,它也不是一种单一的方法,前述方法在行动研究中是被综合运用的。如李吉林老师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就是行动研究的实例。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现了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为考而教”、“为考而学”压抑了学生的发展,再加上受到外语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启发,激发了探索情境教学是否可以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念头,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行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意通过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形式为学生营造形象逼真、情感深厚、意义深远、理寓其中的氛围。这一情境教学的行动研究不仅使学生语文学得更好,也极大地促进了李吉林老师的专业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界的专家、权威。

以上只是对小学教育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作了介绍,实际上还存在其他方法,如个案研究法、作品分析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叙事研究法等,具体到教师在小学教育中运用哪种方法开展研究,则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内容及自身的研究水平等确定合理的方法。

思考与练习

一、思考题

1.什么是小学教育心理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2.产婆术的含义是什么?

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以什么为标志的?

4.何为“最近发展区”该理论的教育意义是什么?

5.小学教育心理学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何在?

6.教师为什么要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

7.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有哪些?

二、讨论题

师范生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三、实践题

走访12名优秀小学教师,分析教育心理学对其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