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教育原则和方法

论教育原则和方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王守仁也充分肯定青年学生,尤其是少年儿童所具有的强烈求知欲和接受力,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不能滞后。王守仁所提出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兼顾道德修养和知识学习,将“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避免学生在某一方面片面发展。

二、论教育原则和方法

(一)知行合一

虽然朱熹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但是他仍然强调的是知先行后,知与行是前后相继的两个过程。王守仁认为,朱熹的主张虽然纠正了人们只知不行的弊病,但是知与行的脱离仍然是阻碍普通人成为圣人的最大障碍。他认为,“知”脱离了“行”便不是“真知”,“行”脱离了“知”便成了“乱行”。二者不是一前一后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含融为一体。“知”和“行”表现为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善知恶,另一方面是为善去恶,两方面相互渗透,互为表里。而且王守仁认为,知与行应当齐头并进,知要知得笃实、确切,行要行得端正、精到,不能有所偏倚。只重“知”,便会茫然无所得,一切只是空中楼阁;只重“行”,便会无所依循,容易肆意妄为。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既要强化“知”,明确道德标准,树立道德信仰,养成自觉性;又要强化“行”,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得以彰显。

王守仁认为,当时社会上只知不行、先知后行的状况是各种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虽然很多人读书学习,但社会上依然充斥着腐朽堕落、贪婪残暴、自私自利、尔虞我诈等弊端。尤其是官吏、文士,他们虽然熟知君子之道,但却难堪君子之实。究其原因,无外乎一个,就是这些人只是将道德作为外在的知识储备起来,并未切切实实地付诸实践。知与行的脱离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安定,危及“圣人之道”的存在和延续。因此,王守仁强烈主张在学习中取得“实功”,通过教育的力量使知行趋于统一,只有达到“知行合一”,道德才算是完满。这里王守仁不仅将“知”和“行”作为教育的方法,而且还把它们视为道德的范畴。他认为“知”就是“良知”,“行”就是“致良知”,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达到教育的目的,并以此诠释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的论断。

由此,王守仁认为在教育方法上应当坚持培养学生立为学之心、立圣人之志,以坚定学习动机,由此才能全神贯注、勇往直前;应当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磨炼,在道德实践中获得对道德知识的全面领悟,并且重视“实功”,即从实践行为中应当产生的真正的实际效果。

(二)随人分限所及

除了要时刻强调教育的“知行合一”原则之外,王守仁还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教学原则,即“随人分限所及”的原则。所谓“随人分限所及”就是要根据受教育者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进行施教,具体包含“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两个方面的意思。

首先,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要根据他们的资质、禀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虽然王守仁认为人人具有先天的“良知”,而且人人可以为圣人,但是实际中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悟性是有区别的,他认为普通人之间、普通人与圣人之间都存在差别,就是在圣人与圣人的比较中,也可看出这种差别。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对于不同的人就要量才施教。这便有如行医治病一样,对不同的病人要对症下药,才能达到疗效。而圣人的教化之道也并不是束缚个性,强迫制造具有相同气质、德性的人。因此,教师应当区分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性格和能力特征,发现他们各自身上蕴藏的各种优长,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采取个别指导,扬长避短,使他们的特点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他举例说,对于气势旺盛的学生,就要培养他勇猛顽强的特性;对于细致拘谨的学生,就要重点培养他谨慎行事的特征。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够针对学生特点,发扬他们的善性,达到“致良知”的目的,就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说,要根据他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接受能力进行施教。王守仁认为,教育内容是有先后顺序的,这一顺序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相契合,因此应当循序进行,不可颠倒。同时,他认为“超入圣人”的捷径是不存在的,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学生“食而不化”,对学习产生厌恶,因此教育也不可超前进行。但是,王守仁也充分肯定青年学生,尤其是少年儿童所具有的强烈求知欲和接受力,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不能滞后。不过,他也不主张将教育在其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化,而是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供学生“养心”之用。

王守仁所提出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兼顾道德修养和知识学习,将“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避免学生在某一方面片面发展。

专栏

陆王心学

以南宋陆九渊(象山)和明代王守仁(阳明)为代表的重要哲学流派。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陆九渊曾与朱熹进行过多次辩论,涉及理学的所有核心问题。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借鉴和吸收了朱陆之辩的成果。阳明心学既是对象山心学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可看做是对于朱陆学说的综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