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

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控制班级的学生数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根据这一环境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能较好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同样要遵循以已有能力为基础的可接受性原则。在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贯彻可接受性原则,教师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第二节 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的因材施教原则

小班化教育确立了以学生成长需要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看成一个个有独特个性、有不同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存在着差异的人。

班级人数的减少让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空间关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习机会。虽然教师明白,教育中一切都应该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但如果班级人数太多,是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个性的。小班化教育是实现因材施教非常有效的方式。下面的小班化教育案例就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2000年10月的一天,上海市卢湾区丽园路第一小学的一间教室里,28位二年级的小学生正全神贯注地投入一个叫作“趣味背诵”(《祖国三件宝》《满天星》《我们是龙的传人》)的游戏,这些融汇各种常识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儿歌,都是班主任陈慧聆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自己积累的。这是课前“热身”活动,教师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可根据自己班的情况因材施教。陈老师的“小班化教育”教室布置如下:课桌椅不再是一排一排面对黑板摆放,而是每四张桌子拼在一起,孩子们相对而坐,既营造了宽松的课堂环境,又利于交流讨论。教室后面的柜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几个花盆仙人球、文竹、兰花都长得郁郁葱葱,它们是学生们平时精心护养的“宝贝”。教室的墙壁上贴满了各种学生作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块“天地”,每个学生无论好坏都要参与,并随时更新。还有一幅名为“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的“壁画”,是由陈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完成的。电视机、投影机、录音机等多媒体设备也装备进来。

讲课的内容异彩纷呈,方式妙趣横生。语文课上,学生每答对一个题目,就奖励一件小礼物,还有全班同学的掌声和齐声喝彩;解决不了的问题,发动所有的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向全班表达自己的结论。数学课上,老师把数学题写在纸做的“鱼”身上,贴在教室的四周,然后发动全班的学生“小猫钓鱼”。英语课上,英文单词被学生用唱歌、跳舞、画画这些动作配合语言表达出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演,乐此不疲。

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控制班级的学生数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根据这一环境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有利于通过个别化教学,做到以学生为本,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发展个性,激发他们的潜力及创造力。

从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里走出来的学生吸收知识快,知识面广,表达能力、自信力和交际能力都比较强,综合素质突出。因为在小班化教育课堂里,老师更有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亲和力更易体现,针对性更强。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能较好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小班化教育的班额人数虽然很少,依然存在着胆小的学生,胆大的学生,聪明的学生,愚笨的学生,温顺的学生,顽劣的学生,好动的学生,好静的学生。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对学生的学习需要了如指掌,Good和BroPhy曾把学生分为五大类型:[19]

类型一:成功型学生。他们学习有目标配合教学,学习成功。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认真地、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极少时间不守纪律。这类学生喜欢上学,受到师生的喜欢。

类型二:社交型学生。他们有能力学习成功,但更喜欢社会活动如交友等。这类学生有许多朋友,深受同学的喜欢,但往往制造麻烦,因此教师不太喜欢。

类型三:依赖型学生。他们经常依靠教师的支持、鼓励、额外的帮助进步。教师一般很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展并尽力帮助他们。这类学生社交能力不强,不太受同学的喜欢。

类型四:疏远型学生。他们不愿意学习,并可能中途退学。极端的疏远型学生反感学校及学校的一切事物。有的公开挑衅、打架等制造麻烦,有的坐在教室的边缘,拒绝参与课堂学习。对前者教师公开表示不喜欢,对后者则漠不关心。

类型五:虚幻型学生。他们几乎要从教师和同学的眼中消失,极少被注意。其中有的害羞、有的紧张、有的文静、成绩平平。他们认真完成作业但很少参与课堂、小组活动,也很少扰乱纪律。他们在教师的脑海中印象最浅。

那么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类型展开因材施教呢?Good和BroPhy提出了如下的建议(见表4-1)。[20]

表4-1 满足五类不同学生需要的建议

img35

落实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小班化教育班额人数少,教师更容易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其次,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小班化教育的班额人数少,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过程中应该更能够较好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人数少,加上教师整天和学生接触、相处在一起,能够较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一个学生情况开展有效的教育。这样在教学的设计时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因材施教。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课堂上能够及时地给予关注、指导。老师可以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充分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多媒体教育技术,使学生快乐、轻松的学习,并能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张扬。

二、以能力为界的可接受性原则

实施小班化教育,教师不是事事都能心想事成的,老师心想之事还得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同样要遵循以已有能力为基础的可接受性原则。

所谓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的安排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即教学的内容、方法、容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可接受性原则是针对教学难度过高或过低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要讲究效率,在相同时间内,学生所学越多则教学效率就越高。但衡量教学效率的高低必须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教学难度超过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各种心理机能也不可能得到恰当的运用和提高;教学难度低于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会因为缺少必要的注意和紧张而难以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这种没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而使学生丧失发展机会。

在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贯彻可接受性原则,教师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主要是揭示个体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些普遍规律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各个方面,而且是极为多样化的。教师要详细地研究学生的发展特点:例如,在学习某种新知识的时候,他们原有的知识预备情况如何?他们的思维或记忆水平是否能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可能发生什么困难?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进行教学。第二,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在今天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学生的“素读”水平相对较弱,教师需要考虑如何设计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第三,恰当地掌握教学难度。什么样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可接受性要求,很难有稳定、确切的详细标准,需要根据心理学揭示的普遍规律和对学生的详细研究,由教师自己来掌握,这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体现,是需要教师不断思索、不断解决的问题。

三、以效果为基础的互动性原则

小班化教育课堂需要遵循以效果为基础的互动性原则,才能真正起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在小班化教育中,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双方共同学习探索,发现规律,教学相长。小班化教育课堂能扩大教师的关爱面,增加师生间交往的频率和交流的密度。小班化教育课堂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影响,只有当两者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才能够保证互动的有效性,使两者积极因素能够充分调动。在小班化教育课堂情境教学中应该做到:平等和谐、开放互动、质疑答问、自由创造和发展能力。在小班化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

李老师是初二年级一班的班主任,还教这个班的语文课。一班有30名学生,但有几个学生特别淘气,不喜欢上课。一天,上课铃响过后,李老师正急匆匆地走向教室。她刚刚推开虚掩着的教室门,忽然一把扫帚从门框上掉了下来,不偏不斜,正好打在了李老师的讲义夹上。课堂上学生一片哗然。这分明是学生搞的恶作剧。但李老师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轻轻地捡起了地上的讲义夹和扫帚,自我解嘲似地说:“看来我工作中的问题还真不少,就连不会说话的小扫帚也走上了门框,向我表示不满了。同学们,你们天天与我相处,对我有更多的了解,想必有许多话要说,希望你们课后给我提提意见,帮助我改进工作!”课堂上一阵窃窃私语后,很快就安静下来了。李老师也开始了正常的教学。

初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有些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小聪明,甚至还会制造恶作剧来哗众取宠。有些恶作剧往往使老师处于窘境,骑虎难下,认真不得,躲又躲不掉。而且,如果在课堂上进行查处的话,就会拖延上课的时间,还可能伤害许多学生的感情,造成师生之间在感情上的对立。不予理睬又会损害教师的威信,甚至让事态进一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用幽默的姿态来应对,暂时让自己摆脱困境。上面的李老师并没有大动肝火,怒斥学生,而是用一种幽默的口气,说小扫帚也对自己不满来表示希望同学有话好好话,用宽容的互动方式来化解课堂的危机,及时开始了正常的上课。课堂是一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有风和日丽,有凉风习习,有浪花点点,有激流澎湃,也有风波助澜。老师只有掌握了相应的教育教学原则,牢记完成教学任务才是主务,眼观全局,灵活应变,方能指挥若定。

在小班化教育中,由于班级人数上的减少,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就会增多,同时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就多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加有利。小班化教育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老师与学生单向交流方式,学生在课堂内平均占有的时间成倍增加,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也增加了,师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自动、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质量。比如课堂上,学生就可以得到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特别是一些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这样的机会。而且,人数少了,教师埋头批改作业的时间也少了,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个性主动、健康的发展。

四、以形象体验为追求的直观性原则

所谓直观性原则,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夸美纽斯说过,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一个学生请教他的老师,怎样做自己才能够学会老师所有的智慧。

老师笑了笑,从桌上拿起了一个苹果,放到嘴边,大大地咬了一口。老师望着他的学生,口中不断咀嚼着苹果,不发一言。

过了好一会儿,老师才又张开嘴,将口中已经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当中。

老师伸出手,将已经嚼烂的苹果拿到学生面前,然后对着他的学生说:“来,把这些吃下去。”

学生惊慌失措地说:“老师,这……这怎么能吃呢?”

老师又笑了笑,说:“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而且你知道要体味到苹果的香甜,必须自己亲自尝试完好的苹果而不是被人嚼烂的苹果才有可能。但为什么你又想吸取我的智慧的精华呢?难道你不明白,所有的学习,都需要自己亲自去咀嚼才有味道吗?”

老师把“咀嚼过的苹果”拿到学生面前让他吃,学生惊慌失措地说不能吃,学生在如此形象的体验过程中,非常容易理解和领悟到教师所讲的吸取智慧只有自己亲历亲为才行的道理。

又如下面的案例:

一个美国小学老师到中国参观访问。一天,他突然向一所小学的校长提出一个要求:给中国小学生讲一堂课。这可难住了校长:这位美国老师一句汉语也不懂,而我们的学生一句英语也听不懂,如何交流?这位美国老师表示不需要说话,也不需要翻译。于是,一节“特别”的课就这样开始了。

美国老师走进教室后,示意同学们先离开教室,然后每四个同学为一组,每组放了一个蜗牛,一盘牛肉,一盘粮食,一盘蔬菜和青菜,一杯有盖的热水,一杯有盖的凉水。做好准备之后,他便示意同学们进教室。同学们一进教室,发现桌子上有这么多东西,特别是还有一个可爱的小蜗牛,高兴得差点忘了讲台上还站着一位外国老师呢。他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然后开始做示范:他先把蜗牛放在热水杯的盖子上,蜗牛爬来爬去,烦躁不安。他再把蜗牛放在凉水杯的盖子上,蜗牛一动不动,静静地趴着。不用说话,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蜗牛在温度过高的环境下是无法生存的,它需要一个适当的温度。然后,把蜗牛放在有肉的盘子里,蜗牛不吃。把蜗牛放在有粮食的盘子里,蜗牛也不吃。把蜗牛放在有蔬菜和青菜的盘子里,蜗牛慢慢地小心地吃了起来。同样不用说话,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蜗牛吃的食物是蔬菜和青菜。一节课老师没有说过一句话,同学们明白了蜗牛生存需要适当的温度,蜗牛所吃的食物,而且是在活泼愉快、亲自参与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

上述案例充分体现了贯彻直观性原则时教师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第一,直观手段的选用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各科教学的特点。第二,直观教具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如小学生喜欢小动物,喜欢动手,喜欢观察比较,因此上面的美国老师选择用实验观察的方法来上蜗牛生活习性的课,效果绝佳。第三,教师要合理考虑使用直观教具的数量、时间和地点。

除此之外,运用直观手段,如果与教师适当的讲解相配合,效果会更好,所以教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