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数字出版专业开哪些课程

数字出版专业开哪些课程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字出版教育常被认为是一种通才教育,但细想并非如此。但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学科定位非常尴尬,仍停留在挂靠其他学院和其他学科的阶段。因此高校应设立开放性数字出版实验室,保证学生能在课外时间申请使用。数字出版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产业。因此,对于数字出版企业而言,创意才是核心竞争力。

(一)理清数字出版学科逻辑

数字出版教育常被认为是一种通才教育,但细想并非如此。数字出版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专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分工必然就要有针对性、有所专注,这就要求数字出版在紧跟时代发展形势的前提下,具有鲜明的办学定位和明显的学科独立性。但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学科定位非常尴尬,仍停留在挂靠其他学院和其他学科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梳理学科逻辑、人才能力逻辑和职业发展逻辑,确立逻辑体系下的专业建设原则,扫清教学中的理念障碍和思维混乱,同时解决数字出版专业的立而不决、课程设置无所参考、学生毕业无所适从的问题。

(二)提升数字出版教学理念

数字时代下,若延续传统出版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是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在网络化、全球化、企业化、市场化的数字时代,高校必须从媒体融合的时代趋势出发,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树立大编辑、大文化、大出版的教育理念;突出实用性,强调开放性和兼容性;注重媒介素养、数字化思维、人文精神、创新和批判精神等方面的培育;凸显数字出版的应用性特点,多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数字出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大力支持优秀教材的出版和实验室建设。只有这样,学生在进入传媒领域的时候,才能从整个人类精神发展史的高度,把握当前繁杂的精神文化产品。

(三)完善数字出版教学服务

教学服务(包括教学设施的配套、教材的采用、软件信息服务的更新、就业辅导及课后的专题讲座等)也是数字出版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若没有配置足够的设备硬件,或虽有充足的配置,学生却不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申请使用实验室,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设立开放性数字出版实验室,保证学生能在课外时间申请使用。

除去硬件设施,学校也应在职业规划上对学生加以指导。由于数字出版是新生事物,很多学生并不清楚今后究竟可以干什么,加上数字出版本身的一些教学缺陷,往往无法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也无法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这不仅会导致学生难以就业,也严重影响了专业的发展,使业界对数字出版学专业的学生颇有微词。因此高校应该针对这点,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使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更有效率、更具针对性,能在就业后很快地进入角色。

(四)改善数字出版师资队伍

由于跨学科融合专业较为新颖,一般情况下难以找到对口的教师,所以发展数字出版首先应该建立合理的教学研究队伍。由于数字出版常常依托与某一科系建立,因此在创立之初可采用“整合师资”的方式,聘请参与实际工作的数字出版工作者进入高校,借助他们丰富的现实经验,传授最新理论、前沿知识。特别还可以请一些在从事数字出版工作同时兼任经营管理工作的总编、主编等,弥补学生数字出版管理经营相关知识的不足。

在专业建立之后,还必须全方位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将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这是教师应享的待遇,也是高校应尽的职责。具体可通过会议交流、国外进修、暑期学校等方式,激发教师潜能,培养新教师,以及提高老教师的学术水平。

(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数字出版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产业。因此,对于数字出版企业而言,创意才是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加强打造高素质的创意人才队伍。一般来说,创意人才包括:具有战略思维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行业领军人才;既懂出版业务又懂现代数字出版技术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既懂出版专业知识又懂产品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的“策划经营型”人才;既懂国内数字出版状况又能与国际出版同行交流沟通的“外向型”人才;善于跨媒体经营、实施资本运作的“实战型”人才等。这就需要高校“对症下药”,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以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企业储备优质人才资源。

(六)优化教学课程设置评价

课程设置包括逻辑设置和内容设置。课程的逻辑不等同于学科逻辑,而是基于学科逻辑,将知识分配到各个范畴后而形成的课程体系。只有遵循学科逻辑,才能保障课程之间衔接紧密,避免内容重复。对于课程内容设置,首先应拓宽知识面,重视实践性课程,强化营销类课程;其次还应注重办学特色,将分得太细的课程进行“模块化”,以明确几个教学重心,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或只专注某一细节对数字出版其他领域一概不知的人才。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质量监控的作用,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进而间接地影响着学科高度和人才质量。因此,高校应建立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邀请行业专家、学校、企业等作为评价主体,对课程的质量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邓欣.编辑出版工作的科学构建[J] .新闻传播,2012 (3): 112

2.丁锋,米玛扎西.新形势下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再探讨[J].中国出版,2012.6: 48-50

3.毕潜.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改革发展探索[J] .价值工程:2012147-148

4.陈金川.论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内容创新[J] .出版发行研究,2012(5): 14-17

5.潘文年,张岑岑,丁林.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 (5): 114-118

6.潘文年,丁林.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编辑出版学课程体系设计[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 (5): 146-150

7.鲁黎.数字出版时代的大学出版社的角色定位和编辑人才能力的思考[J].新闻与出版,2012.8: 127-128

8.林新华.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出版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3): 62-66

9.王晓光,罗安娜.跨学科融合专业的开设与运营——以武汉大学数字出版专业为例[J] .中州大学学报,2012,29 (3): 40-43

10.魏莉.新时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 .商业时代,2013 (1): 124-125

11.杜永红.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 (2): 166-170

12.常春梅.电子出版物制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4): 123-124

13.肖洋,谢红焰.数字时代出版产学研协作模式中的共性问题与对策分析[J] .出版科学,2012,20 (3): 68-71

14.卢政,唐雪莲.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 .编辑之友,2012,10: 92-93

15.张锦华.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实验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现代出版,2012.1: 77-80

16.王勇安.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逻辑误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 (1): 148-151

17.陈丽华,郭伟,王坤.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1 (35): 105-107

18.唐乘花.以“数字出版基础”为例探讨基于创业导向的高职课程评价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 (15): 136-137

19.王东霞.数字出版专业教师发展策略[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4): 21-23,27

20.乔卫兵,崔清北,黄静.数字时代美国出版业的观察与思考[J] .出版参考,2012.7: 45-47

21.张国平.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J] .东南传播,2012(10):75-76

22.王丽莉.编辑出版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5): 183-184

23.李德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中编辑的应对措施探讨[J],编辑之窗,2012.6: 91-92

24.徐景学,秦玉莲.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2 (11): 56-59

25.王东霞,赵龙祥.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开放性的三个层次[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6 (6): 120-122

26.王健.数字出版设计教育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艺术教育,2012.5: 127

27.李敏.浅析数字出版产业化的人才培养策略[J] .编辑之友,2012.12: 75-76

28.贺明华.美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特点及启示[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 (2): 133-136

29.宋艳丽.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探讨[J] .编辑之友,2012.11: 76-77

30.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 (10): 77-81

附件:

表1 设立数字出版专业实验室部分高校一览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2 设立数字出版研究所(教研室)部分高校一览表

续表

表3 设立编辑出版学硕士学位点或研究方向院校一览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4 设立传播学/编辑出版/数字出版博士学位点或研究方向院校一览

续表

续表

续表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