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性派的主要代表及其哲学概貌

理性派的主要代表及其哲学概貌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理性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1649年他应瑞典女王的邀请迁居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重视方法论研究,宣扬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范围内的古典二元论同物理学范围内的机械唯物主义,这些就是笛卡尔哲学的重要特征。

理性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他们的哲学,在很多方面也是各个相异甚至正相对立的,例如有的持唯心主义立场,有的持唯物主义立场;有的持二元论立场,有的持一元论立场;有的混杂有较多的经验主义成分,有的则保持较纯粹的理性主义形态。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承认凡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知识都不能从感觉经验得来而只能起源于理性本身这样一个原则。正是在这个原则下,他们形成了反对经验主义派别的一致立场,成为一个有共同特点的哲学派别。他们虽属不同国别,但其哲学也有显而易见的历史继承关系和演变转化过程。

大陆理性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勒内·笛卡尔(1596—1650)。他出生于一个旧式贵族家庭,其父是一个省议会的顾问,握有一份相当可观的地产。1604年,他到一所耶稣会学校受普通教育,成绩优异。他天资颖悟,且好学不倦,除认真攻读学校规定的各种古代典籍外,还博览群书,认真研习了数学、哲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等。但当1612年毕业时,笛卡尔发现,读了那么多书,非但没有增长什么知识,却反而为无数的怀疑和错误所困扰,因此,他认定经院典籍是完全无用的,决心去“阅读世界大书”,探求切实有用的知识。这一年,他抱着读“世界大书”的愿望来到巴黎。在巴黎,他认真研读了几何学。1617年,他以雇佣军官的身份在荷兰参了军。之后,三十年战争爆发,他又以志愿兵身份加入巴伐利亚军,并随军参加了多次战役。在战争间隙,笛卡尔常陷于哲学沉思,并决心在哲学上开辟一条新道路。1621年,他辞去军职,周游波兰、普鲁士、瑞士、意大利、法国等地。1629年,鉴于荷兰比较自由,他定居荷兰,在那里一直逗留了20年,潜心从事哲学研究和哲学著述。荷兰地方反动教会势力对笛卡尔也仍然敌视。1649年他应瑞典女王的邀请迁居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翌年,在该地病逝。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方法谈》(1637)、《形而上学的沉思》(又译《第一哲学的沉思》)(1641)、《哲学原理》(1644)等。笛卡尔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有重大成就的多方面的科学家,他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以及生理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过重大建树,其中尤以数学方面的贡献值得称道,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

在《形而上学的沉思》中,笛卡尔曾系统地表述了他用以构造其哲学体系的逻辑层次。普遍怀疑是他的哲学的发端;借此,他得到了他认为无可怀疑的哲学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进而他由“我”心中有一个关于最圆满的存在的观念(即关于上帝的天赋观念),推证出上帝必然存在;最后他由“上帝”真实无欺,给我们的认识能力不会欺骗我们,推证出我们清楚理会到的客观世界或物质实体必然存在。在世界观上,笛卡尔是古典的二元论者,且最终导向客观唯心主义。断言现实世界存在着两种实体: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精神实体的唯一本质属性就是思想,物质实体的唯一本质属性就是广延,即占空间性;思想是没有广延,不占空间的,广延的东西则不能思想,它们彼此是完全独立,不能互相产生也不能互相作用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都只是“相对的实体”,归根结底都是依赖于“上帝”的,唯有“上帝”才是唯一的“绝对的实体”。在“物理学”范围内,笛卡尔是个机械唯物主义者。断言全宇宙只有一种有广延的物质,物质与空间是统一的,物质是无界限的,是可以无限分割的;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和有规律的,所谓运动就是物体的机械位移;他说:“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就能构造出整个物理世界来”。在认识论上,笛卡尔是个唯心的理性主义者。他断言感官有时是骗人的,由感官经验获得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只有凭借理性才能获得确实可靠的知识;我们是凭借理性直观而得到关于我们自己心灵的本性的知识,凭借理性推证而得到关于上帝和物体的本性的知识;观念本身的“清楚、明白”就是真理的标准;以几何学方法为蓝本的理性演绎法,即集合数学和逻辑学方法的种种优点之大成的认识方法,是唯一正确的认识方法;我们心中的观念分为三类,有些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有些是通过感官从外界得来的,有些是心灵自己制造的,其中唯有简单自明的“天赋观念”才是我们进行推理的正确前提和可靠基础;身心虽属两种彼此独立的实体,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组合的统一”,就是说,心灵凭借在脑部的“松果腺”,可以与身体发生相互作用,即“身心交感”。

重视方法论研究,宣扬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范围内的古典二元论同物理学范围内的机械唯物主义,这些就是笛卡尔哲学的重要特征。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功绩主要在于:他第一个以明确的哲学形式宣布了人的理性的独立,开创了近代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同时也是最早奠立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哲学家之一。但是,他的哲学和认识论也存在着不少混乱和矛盾,例如像我们以下将加以具体阐述的,既存在有“相对实体”和“绝对实体”的矛盾,也存在有“身心二元论”和“身心交感说”的矛盾。因此,后来理性主义便过渡到了斯宾诺莎的哲学。

别涅狄克特·斯宾诺莎(1632—1677),是17世纪荷兰资产阶级哲学家。他出生于阿姆斯特丹一个犹太商人家庭,7岁时进专门培养拉比(犹太教士)的犹太学校学习希伯来文和犹太神学;14岁毕业,又从一个人文主义者、医师学习拉丁文,初步熟悉了当时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由于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斯宾诺莎早年就对传统的宗教信条表示怀疑,曾受到“拉比理事会”开除教籍一月的处分。17岁时,其兄死,他曾接替其兄的工作务商。后来,他接触了笛卡尔哲学,广泛阅读了卢克莱修、布鲁诺、培根和霍布斯等人的著作。24岁时,他因坚持思想自由,宣称“上帝”就是自然,否认灵魂不死等,被犹太教会革出教门,又被市政当局逐出城市。从此,他被迫在乡间居住,依靠磨光学镜片谋生,但仍继续从事哲学研究和哲学活动。他曾以通讯方式指导一个学习哲学的小组,也与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如惠更斯、波义耳、莱布尼茨等,有通信联系或直接来往。1670年,应邀迁居海牙。斯宾诺莎一生对资财、荣誉和感官快乐保持冷漠态度。他多次谢绝别人的馈赠,把父亲的遗产让给他的姐妹们,由于考虑到自己的思想自由可能受到限制,曾谢绝了要他到海德堡大学当教授的敦请。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尔哲学原理》(1663)、《神学政治论》(1670)、《理智改进论》(1677)、《伦理学》(1677)等。其中《伦理学》是系统阐述其哲学思想的最主要著作。此外,他的《书信集》对理解他的哲学思想也很重要。

在世界观上,斯宾诺莎是个唯物主义一元论者,尽管他的唯物主义披着泛神论外衣,并且也并未彻底摆脱心物二元论的影响。“实体”、“属性”、“样式”是他的世界观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环节。他断言,所谓“实体”,即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实体是自因的,绝对的,无限的,因而也是唯一的;他虽然把这实体也称为神或上帝,但又明确肯定神即自然,因此实质上是泛神论外衣下的无神论思想。所谓“属性”,即是“从理智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绝对无限的实体本应具有无限多的属性;但人所认识的则只有“广延”和“思想”,它们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并列平行的属性。所谓“样式”,即指“实体的特殊状态”,亦即自然界中的个体事物;一切样式都存在于实体(神、自然)中,都通过实体而被认识;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受到实体的本性的必然性的决定而以一定的方式存在和动作。在认识论上,斯宾诺莎是个唯物的理性主义者,其中也不乏唯心主义成分。在他看来,我们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自然界中的个体事物;我们的知识分为三类:由感官经验而来的知识,由理性推理而来的知识,由理性直观而来的知识,其中第一类知识是“虚妄的原因”,第二类、第三类知识是必然真实的,可靠的;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观念本身的清楚、明白和恰当是真观念的内在标志;这样的真理本身就是真理的标准;我们心灵所应遵循的基本途径是:首先确认真观念,尔后根据真观念去下界说(即定义),根据界说去思想、去推论。在政治、伦理观上,他断言人人都生而具有“天赋之权”,其核心就是保存自身之权;在民主政体中,统治权是无上的、任何人都必须绝对服从的权力;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自由即认识了的必然,亦即认识了必要性的服从;资财、荣誉和感官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善,“至善在于知神”,或对神即自然的“理智的爱”,实即克服情欲,按理智所认识的自然规律行事,哲学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永享这样的无上幸福。斯宾诺莎的杰出之处和最高荣誉就在于,他没有被同时代的自然知识的狭隘状况引入迷途,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他以《伦理学》名其主要哲学著作,表明他把伦理学说提到首位;他的肯定神即自然就是唯一实体的学说和强调普遍必然性知识的理性主义,表明他以普遍性为其哲学的基本原则。这些就是斯宾诺莎哲学的重要特征。

哥特弗利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他出生于莱比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在莱布尼茨年仅6岁时,他的父亲便去世了,但是父亲留下的丰富藏书,却使莱布尼茨从小就接触到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阅读了西塞罗、塞内卡、色诺丰、柏拉图,以及罗马帝国时代历史学家和教父们的著作。莱布尼茨15岁时进莱比锡大学研习法律,开始阅读近代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康帕内拉、刻卜勒、伽利略和笛卡尔等人的著作。他在莱比锡大学还受到经院哲学的训练,他的毕业论文题目为《论个体性原则》,就是维护经院哲学中唯名论观点的,这在一定意义下也是贯穿他自己成熟后的整个哲学体系的一条基本原则。在一般情况下,经验派都倾向唯名论而理性派多倾向唯实论。莱布尼茨作为理性派哲学家却又倾向唯名论,在这点上可说是个例外。1666年,他在纽伦堡附近的阿尔特多夫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此后不久,经人推荐结识了迈因茨选帝侯,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并于1672年出使巴黎。1676年,担任汉诺威的不仑瑞克公爵府参议和汉诺威图书馆长。在1672—1676年期间,他留居巴黎,其间访问过英国,在自法国回汉诺威任职途中又访问了荷兰。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惠更斯、马勒伯朗士、波义耳以及斯宾诺莎等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不仅是个著名的哲学家,而且还是位成绩卓著的科学家和历史上最渊博的学者之一。他在数学、逻辑学、物理学等方面都作出过重大贡献,其中数学和逻辑学方面的成就尤为杰出。他和牛顿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对数学和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还异常热心于科学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柏林科学院的筹建工作,并于1700年担任了它的第一任院长。他还建议波兰国王、俄国沙皇、奥国皇帝乃至中国康熙皇帝在德莱斯顿、圣彼得堡、维也纳和北京建立同样的科学院。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形而上学论》(1685)、《新系统》(1695)、《人类理智新论》(1704年前后)、《神正论》(1710)、《单子论》(1714)等,此外还有大量书信,其中与阿尔诺及与克拉克的通信等尤为重要。

在世界观上,莱布尼茨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他的世界观理论体系叫做“单子论”。他断言,构成世上万物的真正元素或单元是精神性的存在——“单子”,它是一种没有部分的、单纯的精神实体,物质无非是单子的复合或堆集所造成的“现象”;单子的本性就在于“力”;它作为精神实体也和灵魂一样具有“知觉”和“欲望”。每一单子凭它的“知觉”能力都能反映整个宇宙;单子“知觉”的清晰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所有单子间都存在着质的差异;“自然决不作飞跃”,无限数目的单子,从仅具有微知觉的低级单子到最高的唯一的单子——上帝,构成一个无穷的连续的系列。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因而每个单子都是独立不依而不能与其他单子相互影响的;它凭它的“欲望”能力能由一个知觉状态变化或过渡到另一个知觉状态;但由于上帝预先的安排,每个单子都各自独立地变化发展,又自然地和其余单子的变化发展过程和谐一致。他把这叫做“前定和谐”。在认识论上,莱布尼茨是个唯心的理性主义者。他针对洛克的反驳而维护了笛卡尔所主张的“天赋观念”;认为心灵就像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观念和真理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心中,而不是作为现实天赋在我们心中;真理分为两种: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前者是必然的,后者是偶然的,推理的真理是根据“矛盾律”,它不依赖经验而是来自一些“天赋的内在原则”,是我们凭理性直觉或理性推论获得的;事实的真理是根据“充足理由律”,它是我们依赖感官经验或根据感官经验而获得的;身心之间不能如笛卡尔所说那样进行“交感”,但存在着某种如上述的“前定和谐”;灵魂是非物质的,它永远在思想,即使在沉睡或昏迷时,它也有某种“微知觉”。在社会政治观上莱布尼茨要求建立开明君主制,确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他把资产阶级的私人占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易原则宣布为自然法的基本内容,主张社会契约论,认为君主应与庶民一样遵从国家的法律,君主违反自己的职责,人民有权拒绝他的统治;但又宣扬“神正论”,歌颂上帝的“正义”和“至善”,断言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莱布尼茨哲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就在于:他把实体的能动性原则确定为哲学的基本原则,从而揭露了当时流行的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形而上学局限性。但他因此根本否定了唯物主义而回到唯心主义。他强调个体性原则,和斯宾诺莎的强调普遍性不同,因此可以说斯宾诺莎的哲学是“望远镜”,莱布尼茨的哲学是“显微镜”。[2]

理性派哲学家当中,除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被公认为最主要的代表外,还有两个影响较大的哲学家,这就是马勒伯朗士和沃尔夫。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1638—1715)是个“偶因论者”,笛卡尔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生于巴黎一个集上层资产阶级和“穿袍贵族”于一体的名门望族,其父曾任过国王的秘书。马勒伯朗士幼年身体孱弱,百病缠身。他16岁时曾到一个学院里修哲学课,两年后转到巴黎大学研究神学,对学校讲授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不感兴趣,对经院哲学的烦琐争论十分厌恶。1660年,他在巴黎参加了天主教的修道团体,开始研究教会史和《圣经》,尤其是奥古斯丁的教父学。但这些研究并未使他的求知欲得到满足。1664年,他被任命为神甫。就在同一年,他偶尔看到笛卡尔的著作《论人》,使他耳目为之一新。自此,他潜心于使他深受鼓舞的哲学研究,并决心创建一个融合近代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的体系,实际是笛卡尔主义与奥古斯丁主义的混合体。1674年,马勒伯朗士发表了他第一部著作《真理的探求》的第一卷,获得意外成功,很快被译成拉丁文、希腊文。不仅在大陆,而且在英国都给他带来了许多虔诚的信徒。他的主要著作除《真理的探求》外,还有《关于形而上学的对话》(1680)、《论对上帝的爱》(1697)等。

笛卡尔的二元论和关于上帝和心、物三个实体的学说是马勒伯朗士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出发点。在认识论上,马勒伯朗士的基本命题是“在上帝中看一切”,断言我们心中的观念既不可能是外来的,也不可能是心灵自生的,它们只能来自全知的上帝。我们只能在上帝中获得一切事物的观念。上帝借物质的身体运动的机缘使心灵产生相应的活动,又借心灵活动的机缘使物质身体产生相应的运动;心灵活动对于身体或身体活动对于心灵都只是“偶因”,而真正的原因则在于上帝。在伦理学上,倡导禁欲主义,认为幸福即是心灵同上帝的结合,他把心灵同感性事物的结合看作是人的堕落。马勒伯朗士的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笛卡尔哲学向斯宾诺莎哲学过渡的中介和桥梁。

约翰·克利斯底安·沃尔夫(1679—1754)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哲学的直接继承人。他生于德国布累斯劳一个手工业劳动者的家庭,开始学神学,后来学哲学。1707年当了哈勒大学的数学兼哲学教授,遭到神学家们的猛烈攻击,他们怂恿国王下旨令他于48小时以内离开哈勒和普鲁士邦,否则处以绞刑。1723年11月,沃尔夫离开哈勒前往卡塞尔。在卡塞尔,他立刻被任命为马堡大学哲学院首席教授,并先后被伦敦、巴黎、斯德哥尔摩的科学院聘为院士,还为巴伐利亚选帝侯封为男爵。腓特烈二世于1704年加冕后把沃尔夫优礼召回,并让他当上了柏林大学副校长。

在哲学史上,沃尔夫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哲学原则。他的哲学从内容上说大体就是莱布尼茨的哲学,或者确切地说,是把莱布尼茨哲学加以系统化,同时抛弃了其中一些有价值的辩证法因素而变成了更彻底的形而上学的体系。他毕生从事的工作,就是按照一定的分类用德文和拉丁文编撰了一整套哲学教科书,把以上述方式系统化了的莱布尼茨哲学变成更易为一般德国人所学习和接受的哲学。他的分类是:(一)理论哲学:(1)逻辑,(2)形而上学(含本体论、宇宙论、理性灵魂学、自然神学);(二)实践哲学:(1)自然法,(2)道德学,(3)政治学,(4)经济学。他对上述各门类都撰写有相应的著作,这些也就是当时德国大学中的哲学教科书。直到康德时代,这种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一直是德国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