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月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

新月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志摩,既是新月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也是新文学初期最具浪漫主义个性和才情的诗人。父亲闻固臣是清末的秀才,为人忠厚,赞同变法维新。这一时期,参加过新月社的部分活动,并在其寓所画室中与一些青年诗人品评诗作,讨论学理,筹划办刊事宜。其中的《死水》一诗,是诗人最重要的代表作,为新格律诗派最具代表性的诗篇,也是新格律体诗最为经典的名篇。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中国新月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是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和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

徐志摩(1897—1931),既是新月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也是新文学初期最具浪漫主义个性和才情的诗人。原名徐章垿,小名又申,初字槱森,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他四岁入家塾,十二岁进开智学堂。1910年春到杭州府中学(后改名杭州一中)求学。1915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10月遵父命回乡与张幼仪结婚。次年入读上海沪江大学和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7年再次赴北京大学,专攻法律。

1918年,徐志摩赴美国留学,先学习历史和银行学,后学习政治学。这一时期,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尼采哲学的影响。1920年去英国,就读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1921年进入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王家学院,不久爱上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在该院先为特别生(可以随意选课听讲),后转为正式研究生。在康桥大学,他忘情于大自然的美景,游学于许多思想文化和文艺界的师友,汲取了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乳汁;他还受到了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唯美主义印象主义、艺术至上等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同年开始诗歌创作,早期诗作仅存二十五首。迄今所能见到他的第一首新诗,是作于当年11月23日的《草上的露珠儿》。1922年前往德国柏林,与正在该地求学的张幼仪离了婚,而林小姐此时已随其父林长民回了国。

为了爱的追寻,徐志摩也于当年回了国。待他匆匆赶到北京,林小姐已与梁思成(梁启超之子)相爱。1923年春,徐志摩进入北京松坡图书馆任干事。同年夏加入文学研究会。年底,与胡适等人举办聚餐会,而后演变为俱乐部。1924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是年夏,所租松树胡同七号的俱乐部进而演变为新月社,并正式挂牌。1925年自费出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聚珍仿宋版线装本。同年接手主编《晨报》副刊。1926年在副刊上开辟《诗镌》专栏,与闻一多、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孙大雨、蹇先艾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成为新月诗派的实际主持者。同年与陆小曼结婚,而后南下定居上海。1927年与胡适等人在沪创办新月书店,是年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在该店出版。由于父亲经济上不再接济,加之陆小曼挥霍无度,徐志摩已是债台高筑,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和大夏大学授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换取稿费。1928年与胡适、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由于创办人各忙其事,故编辑事务实际上由徐志摩主持。1929年徐志摩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及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底毅然辞职,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并兼任女师大教授,从此便常在平、沪两地奔走。1931年初,与陈梦家等人创办《诗刊》季刊(实为不定期刊),任主编。同年第三部诗集《猛虎集》由新月书店印行。是年11月11日因家事从北平回上海。19日为听林徽因学术报告从南京搭飞机去北平,飞行途中遇大雾,在济南附近撞山,机毁人亡。

1932年,陈梦家将徐志摩遗稿编成其第四部诗集《云游》,交由新月书店出版。此外,还出版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轮盘》等。

徐志摩早期诗作有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资产阶级理想社会的憧憬,后来的作品逐渐倾向于形式技巧的追求,内容贫弱,调子低沉。尽管如此,其诗作感情浓郁,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字句清新,韵律和谐,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代表作《再别康桥》脍炙人口,为新诗经典抒情名篇。有《徐志摩文集》问世。

闻一多(1899—1946),既是新月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也是最致力于提倡“新格律诗”的诗人。原名闻家骅,又名闻亦多、闻多,字友三,亦字友山。湖北蕲水(今湖北浠水)人。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父亲闻固臣是清末的秀才,为人忠厚,赞同变法维新。闻一多五岁入家塾,六岁换了先生,采用当时学校的新课本;平时喜欢绘画。1909年,到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读书。1912年春考进武昌实修学校,仅入读一个月左右,便决定报考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同年冬被录取。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投身学生运动。五四以后,致力于新诗创作。1920年在《清华周刊》上发表其个人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为主要成员。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1922年在家乡与高存贞结婚,而后赴美国学习美术,选修英美诗歌,课余创作新诗。同年还在国内刊行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清华文学社出版),表达了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由泰东图书局出版个人第一部新诗集《红烛》,其中诗作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和爱国主义特征,充满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存在唯美主义的倾向。1925年回国。不久经徐志摩介绍,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这一时期,参加过新月社的部分活动,并在其寓所画室中与一些青年诗人品评诗作,讨论学理,筹划办刊事宜。1926年参与编辑《晨报》副刊《诗镌》,以此为阵地,与徐志摩等人积极推行新诗格律化运动,成为新月诗派理论的奠基者。1927年应国民革命军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之约,去武汉任该部艺术股长,因不适应军界生活短时间便辞职,到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前身)任外文系主任。1928年第二部诗集《死水》由新月书店出版,集内诗歌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与抗议,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艺术上实践了新诗格律化理论。其中的《死水》一诗,是诗人最重要的代表作,为新格律诗派最具代表性的诗篇,也是新格律体诗最为经典的名篇。同年,闻一多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9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1930年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回北平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战爆发后,随校南迁,与学生一起步行三千余里,从长沙到昆明,亲身体验和沿途所见,对其觉悟和进步颇有影响。至昆明后曾任西南联大校务会议成员、代理中文系主任,同时积极投身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省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杀害。有《闻一多全集》问世。

在新诗草创时期,不少作品写得过于直白松散。针对诗坛这一时弊,闻一多于1926年5月发表了《诗的格律》一文,提出新诗格律化理论并努力加以实践,得到了徐志摩等人的响应,从而形成了以讲格律为标志的流派,这便是继自由诗派之后的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或称新月派)。徐志摩是新月社乃至新月诗派的主持者,不仅是主将,而且是盟主,用胡适的话来说,他总是友人中间的“连索”(《追悼志摩》)。就闻一多而言,他是新月诗派的主将,却并不是新月社的主将,仅仅回国后一段时间参加过该社的一些活动而已。须知,新月社和新月诗派是既有关联而又有区别的。新月社是松散社交团体,其成员成分复杂,政治倾向和文学思想不尽相同。自从徐志摩、胡适等人南下上海后,虽未宣布解散,但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新月诗派则是一个推行新诗格律化的诗人群体。此诗派分为前后两期,在北京时的《诗镌》时期是其前期,聚集在闻一多、徐志摩周围的青年诗人们,都参加过新月社的活动,皆可视为新月社成员。此期以闻一多的影响为最大。他的论文《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表明了《诗镌》积极进步的思想倾向。而另一篇论文《诗的格律》,则表明了诗人们共同的艺术主张。由于他们有理论、有创作、有阵地,人员较多,声势较大,使以前分散进行的格律化试验形成了运动,故而影响颇大。

闻一多的思想倾向、诗歌风格与徐志摩完全不同:闻一多是爱国诗人,是民主斗士,他的诗深沉凝重,像扎根于土地深处的苍劲松柏;徐志摩是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是民主个人主义者,他的诗轻丽明快,似飘在天际或漂在水面的片片红叶。然而他们又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共同致力于新诗格律化运动,并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这就是两人前期能够合作共事的基础。到上海后的《新月》和《诗刊》时期是此诗派后期。此期的诗人有原先的新月社成员,也有并没有参加过新月社活动的。以徐志摩的影响为最大,即便其遇难后亦被视为盟主。他们在艺术上追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这虽与前期一脉相承,但诚如陈梦家自称“只爱一点清静,少和一些世事发生关系”。在创作上,徐志摩的诗从有较多的现实内容转而歌颂空虚与死亡,在艺术上刻意追求浓艳与晦涩,有形式主义的倾向。这就为更年轻的诗人们带来了不良影响,以至于他们借爱情的吟咏来逃避和消磨时光,有的诗还散发着肉感的气息。在格律方面,他们一方面移植西方商籁体(十四行诗)和无韵格律体而显得洋气过重,一方面为凸显语言和形式的暗示象征作用而欲冲破格律,这已和前期新月派诗人大多由自由体转向格律体的动向完全相反。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新月派诗人们的人生道路和诗风开始分化;徐志摩的去世也加速了新月诗派的解体。1932年5月《现代》(文学月刊)创刊,同年7月《诗刊》停刊,一些新月派诗人并入现代诗派,也有的趋向现实主义。

综上可见,闻一多是新月诗派的理论奠基者,徐志摩是新月诗派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和实际主持人,两人前期均为该诗派的核心人物。尽管闻一多后期不再是该诗派的核心人物,尽管徐志摩逝后的核心地位为后来者所取代,但他们对推行新诗格律化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足以说明他们是这一诗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

【注释】

①新月:因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而得名,亦取“新月必圆”(满)之意。此名称为徐志摩所取。

②陈梦家:《信》,载于《新月》第三卷第三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