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叶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

九叶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正是穆旦不同于以前的现代诗人,甚至也不同于九叶诗派其他诗人的独特之处。在九叶诗派诗人中,最为深刻地体现出20世纪40年代新诗现代性探求的,无疑是穆旦。近年来诗歌评论界和文学史界对穆旦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足以和郭沫若、徐志摩、艾青等齐名的一流诗人。

中国九叶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是穆旦。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读中学时开始写诗。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1937抗战爆发后,与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到三千里之外的昆明。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留校任助教。1942年5月到9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亲历野人山大撤退的残酷战火,终于活着回到了昆明。这两次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促使他的生活态度和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后有《探险队》《穆旦诗集(1938—1945)》《旗》三部诗集问世。1948年赴美国,后进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并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1958年被错划为“历史反革命”,不得不停止诗歌创作,但仍坚持翻译工作。1975年,在“文革”结束前夕,他又重新开始了诗歌创作,写出了《智慧之歌》《停电以后》《冬》等著名作品,特别是他的《神的变形》以“诗剧”的形式,通过“神、魔、权、人”这四个人物的戏剧性冲突,展示了一个寓言式的人类悲喜剧,充满苦涩的智慧。但穆旦最后熠熠生辉的时间太短,由于身心长期受到摧残和折磨,刚过五十九岁生日后,于1977年2月26日不幸病逝。20世纪80年代,《九叶集》(穆旦、辛笛等九人合集,“九叶诗派”因此得名。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版)、《穆旦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月版)面世。1996年9月,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穆旦诗全集》。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是他诗歌创作的初试期,主要作品有《流浪人》《古墙》等。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昆明云集着朱自清、闻一多、冯至、卞之琳等一大批著名诗人,而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诗人则跟着当时在西南联大教书的英国青年诗人燕卜逊,阅读和探讨艾略特、奥登等人的作品,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论,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眼下的现实相结合的道路,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而在这个团体中,穆旦的诗歌才华是大家所公认的。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穆旦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成为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他此期的作品主要发表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文聚》上。19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的经历,使他创作出《阻滞的路》《活下去》《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等,这些作品反映了诗人对战争和战争中人的命运的思考。1945年1月昆明文聚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1947年5月,穆旦自费刊行第二部诗集《穆旦诗集(1938—1945)》,同时还创作有《隐现》等“拟诗剧”,继续探讨新诗的戏剧化。19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他的这三部诗集很快都在香港再版。同年,闻一多编选的《现代诗钞》选入穆旦的十一首作品,在数量上仅次于徐志摩。同年,《中国新诗》8、9月号,发表唐湜《穆旦论》,全面介绍其作品并予以高度评价。这期间,穆旦的作品大多发表于上海《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这段时间,可以看作是穆旦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

穆旦诗歌中有着三个常见的主题:穆旦在《合唱》、《出发》和《我》三首作品中的三句名诗,即“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以及“残缺的我”。现在,人们在讨论穆旦诗歌时通常作此归纳,特别是前两句,不少穆旦研究的论文喜欢以此为题。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正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历史意识的浮现”的创作特点,体现了穆旦诗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深广的忧患意识。

“丰富,和丰富的痛苦”是最具穆旦个性特点的核心主题,是穆旦“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的经典主题:对自我、现实、历史乃至真理的拷问。因此,也可以看作是穆旦对人生和世界的整体性看法。

“残缺的我”正是穆旦对自我、现实、历史乃至真理进行拷问的结果。这个“残缺的我”,既不同于郭沫若诗中代表着昂扬的时代精神的“大我”,也不同于戴望舒笔下仅仅代表颓废的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小我”,而表达了现代人无法确定自我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精神困惑。

穆旦诗歌艺术创新的基本要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从对“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以及“残缺的我”的体验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张力之美”,并使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得以实现。二是通过“用身体来思想”的个人化方式让知性的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艺术形象,很好地体现了九叶诗派“感性与知性融合”的诗学主张。三是通过追求“非诗意”的方式来达到对传统诗意的反动的目的,真正做到了用“现代的诗形”来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这正是穆旦不同于以前的现代诗人,甚至也不同于九叶诗派其他诗人的独特之处。

总之,穆旦的诗非常有艺术个性,总是在对传统(也包括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传统)的叛逆性、异质性中显现创新。在九叶诗派诗人中,最为深刻地体现出20世纪40年代新诗现代性探求的,无疑是穆旦。他的诗歌以深邃复杂的内涵、内在饱满的激情以及娴熟复杂的技艺,将新诗的审美品质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他身上汉语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现。近年来诗歌评论界和文学史界对穆旦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足以和郭沫若、徐志摩、艾青等齐名的一流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