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文化交融、血脉相亲。2007年11月20日,东盟10国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3届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宣言》等重要文件。会议重申在2015年之前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合作,中国愿与东盟国家探讨在边境地区设立跨境经济合作区。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文化交融、血脉相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双方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享誉世界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元文化,成为各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和丰厚滋养。中国和东盟于2003年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奠定了深化合作的基础,构建出稳定的经济、文化、政治、安全、社会等各领域的合作平台,将“共同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3],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为亚洲及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9.3.1 东南亚国家联盟分析

1.东盟的性质(ASEAN)

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8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4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

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本着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奠定基础,以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东盟成员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先后加入该组织,使东盟由最初成立时的5个成员国扩大到10个成员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东盟观察员国。东盟10国总面积444万平方千米,人口5.76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5062亿美元,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

2.东盟的主要活动

“东盟”成立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加强,在推动一体化和提升整体实力方面稳步前行。2007年1月,第12届东盟首脑会议决定在2015年建成以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为支柱的东盟共同体。2008年12月,《东盟宪章》生效,明确了建设“东盟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作为一个区域性组织,东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东盟率先发起东亚区域合作进程,逐步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其中,东盟与中日韩(10+3)、东盟分别与中日韩(10+1)合作机制已经发展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东盟还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韩国、中国、俄罗斯、印度9国以及欧盟形成对话伙伴关系。为了实现东盟内部经济一体化,“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促进东盟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基地;消除成员国之间关税与非关税障碍,促进贸易自由化;扩大成员国之间互惠贸易范围,建立内部大市场。2009年1月15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主要谈判已经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2007年11月20日,东盟10国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3届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宣言》等重要文件。会议重申在2015年之前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这是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也是一份指导性文件。2009年5月3日,东盟10国和中日韩(10+3)三国财长在巴厘岛会议上就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主要要素达成共识。这一合作行动,对维护亚洲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并将对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产生积极影响。

9.3.2 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2003年10月8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签署《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文件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水平上升到全面战略合作的高度,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2013年10月9日,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市,举行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纪念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签署了《中国—东盟发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确立了双方31条行为准则,在政治和安全合作、经济合作、社会文化合作、地区及国际事务合作四个方面部署具体行动,明确了今后发展方向。

1.经济领域合作行动部署[4]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包括改善市场条件和双方贸易差额,扩大《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覆盖面。到2015年双方双向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到2020年达到1万亿美元,从2013年起今后8年双向投资达到1500亿美元。推进“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中国—东盟博览会”是双方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积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

通过有效落实东盟一体化倡议(IAI)工作计划(2009—2015),包括“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东盟湄公河流域发展合作”(AMBDC)、“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东盟东部增长区”(BIMP-EAGA)在内的次区域合作,缩小东盟发展差距。同意实施“澜沧江—湄公河”航道二期整治项目。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合作,中国愿与东盟国家探讨在边境地区设立跨境经济合作区。

加强金融合作,深化“清迈倡议多边化”合作,不断完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流动性支持措施。进一步发挥“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作用。

促进互联互通,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更好发挥作用,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将推动泛亚铁路项目建设。加强民用航空合作,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互联互通,支持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加强港口互联互通、渔业、海洋科技、环境保护、航行安全、海上搜救、海洋文化等领域合作。

加强在环境、农业、信息与通信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旅游、运输、能源领域的合作。将制订“中国—东盟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框架”,建立“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加强在技术转移、能力建设和创新等领域合作,也包括中小企业间的合作。(见表9-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部分关税削减时间表)。

表9-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部分关税削减时间表

资料来源:根据2006年中国—东盟年鉴资料整理绘制

2.社会文化领域合作行动部署[5]

促进青年、文化、媒体、教育、旅游、社会发展、公共卫生、灾害管理等社会文化领域合作。发挥基金作用,用好“中国—东盟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基金”、“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建立亚洲金融稳定体系、亚洲投融资合作体系和亚洲信用体系。

李克强总理指出:“2013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10年来,中国与东盟关系蓬勃发展,合作取得累累硕果。双方政治互信不断深入,在许多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上相互支持,保持了睦邻友好、和谐共处。双方务实合作进展迅速,从2002年到2012年,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23.6%,目前已达到4000亿美元;相互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3.4倍。中国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和东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双方人文交往日益密切,民生与社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2012年中国赴东盟国家游客达969万人次。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中,双方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夯实了合作的民意基础。”[6]

9.3.3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力争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7]。”这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9月召开的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的倡议。升级版自贸区的提出向东盟释放了进一步深化双边合作的意愿。中国将进一步向东盟开放市场,并与东盟讨论进一步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推动投资领域的实质性开放。

1.升级版自贸区内容丰富

“升级版自贸区”其核心内容就是进一步开放,实现贸易自由化,使中国与东盟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升级版自贸区主要内容涉及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在货物贸易领域进一步开放,进一步梳理敏感性产品清单;第二个领域,在服务贸易领域,双方均做出高于WTO开放标准的承诺;第三个领域,在投资领域,中方也将加大开放力度,给予东盟更多优惠待遇。

2.升级版自贸区具有实现条件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 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双方对外开放,深度经济合作。

一方面,东盟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启动和经济上升时期,需要投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而中国恰好具备这样的能力,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时期,一部分工业生产力需要转移出去,包括加工工业。例如:鞋帽、纺织、木材加工、家具、皮革、轻工品生产等,正好具备产业互补的条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商机

另一方面,东盟国家大多是农产品富产国,农产品、海产品、水果蔬菜类产品丰富,在出口产品的清单中农产品、海产品和果蔬产品占有重要比重;中国是人口大国,具有庞大的消费潜力,需要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东盟国家的粮食、果蔬、海产品等也正是老百姓所需要,具有消费结构的互补性,为东盟企业走进中国来提供了商机。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是国家实施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举措,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提供了契机,形成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重要开放平台。

9.3.4 中国与东盟内部国家开展深度合作

1.中国与泰国双边贸易长足发展共同制定《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

中国是泰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中国为泰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一是贸易总量增长,2012年泰国与中国的双边货物进出口额达到639.6亿美元,其中,泰国对中国出口267.6亿美元,占泰国出口总额的11.7%;自中国进口372亿美元,占泰国进口总额的14.9%,泰方贸易逆差104.4亿美元。两国贸易结构互补,泰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塑料橡胶机电产品,2012年对中国出口塑料橡胶85.5亿美元,占泰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32%;机电产品出口74.7亿美元,占泰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27.9%。化工产品出口额为31.4亿美元,矿产品出口额18.5亿美元;植物产品出口额为19.2亿美元,上述三类产品合计占泰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25.8%。泰国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196.2亿美元,占泰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52.7%。贱金属及制品进口额为50.5亿美元,化工产品与纺织品进口额为29.3亿美元,原料为16.8亿美元,合计占泰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26%。

中国与泰国双方同意以2012年4月19日中泰双方发表的《关于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为指导,落实好《中泰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12—2016)》[8]和《关于可持续发展合作谅解备忘录》,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

双方承诺加强经贸、投资和金融交流与合作。通过中泰贸易、投资与经济合作联委会等机制,推动双边贸易便利化,促进贸易与投资增长。到2015年,实现双边贸易额1000亿美元。继续以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规划指导两国经贸关系,实现两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双方承诺改善双边投资环境。加强投资信息交流创造便利条件,在橡胶产业、生物塑料业和绿色产业领域投资合作;交流环境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建设经验;加强惠农合作,在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与贸易、农业企业投资和粮农政策协调方面的合作;深化金融和银行业合作,使用两国本币作为两国贸易和投资结算货币,完善相关合作机制,为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提供便利;共同探讨提供更便利的人民币清算服务;推进交通和互联互通,通过连接经过老挝和缅甸的铁路网络以及联通公路、港口和机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本地区贸易和旅游发展。

双方承诺加强文教、旅游、文化艺术交流。加强两国影视艺术交流,合作拍摄电影、电视剧;鼓励在文学和两国语言领域开展合作,鼓励出版机构参加对方国家举办的书展;深化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民间的教育交流合作;扩大留学生交流,人力资源培训,职业教育合作;加强科技创新领域合作,紧密关系,推进知识型社会建设;推动两国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高水平联合研究;加强人员交流与人才培养,支持互派青年科学家到对方国家开展短期工作。

双方承诺深化科技领域合作。开展移动通信、高速互联网等领域相关企业的经贸合作,推进航空、航天、卫星技术与应用、生物医药领域合作;拓展空间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合作,建设遥感卫星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加强能源领域合作。

2.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在亚洲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已经成为马来西亚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马来西亚的十大类进口商品中,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金属制品、运输设备、纺织品和家具处于较明显的优势地位,在化工品、塑料制品、光学仪器和食品等领域面临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周边一些国家的竞争。

2013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总额已经达到1060亿美元,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和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总量持续增长,据马来西亚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马来西亚与中国双边货物贸易额为585.3亿美元,增长7.0%。占马来西亚进口总额的15.1%。两国贸易结构互补,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最多的商品为机电产品、机械设备、动植物油、橡胶及制品和矿物燃料,上述五大类商品的出口额依次为100.9亿美元、36.5亿美元、35.6亿美元、29.6亿美元和23.2亿美元,共占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8.5%;其次是有机化学品、塑料制品、光学仪器制品、矿砂、锡及制品、铜及制品和木材及制品等。马来西亚自中国进口的主要有机电产品、机械设备、粗钢、钢材和塑料制品。2012年马来西亚进口的上述五类商品合计198.3美元,占马来西亚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6.6%。第三位商品是光学仪器设备产品、运输工具、无机化学品、铝及制品、新鲜蔬菜、船舶、鞋类制品和纸制品等。

3.中国是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国

中国已经成为印尼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印尼十大类进口商品中,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金属制品、纺织品、家具和瓷器处于较明显的优势地位;在化工品、塑料制品、光学仪器和运输设备等领域面临着日本、美国、法国、德国、韩国等国家的竞争。

中印双边贸易总量持续增长,根据印度尼西亚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印尼对中国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510.5亿美元,增长3.9%,占印尼进口总额的15.3%。双边贸易结构互补,印度尼西亚对中国出口最多的商品为矿物燃料、动植物油、矿砂、橡胶及制品、木浆及纸浆;上述五大类商品出口额依次为81.2亿美元、36.0亿美元、24.2亿美元、17.4亿美元和8.5亿美元,共占印尼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7.3%。其他对华出口商品还有有机化学品、木材、机电产品、塑料制品、铜及制品、可可及制品、水产品等。印尼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品类繁多,主要有机械设备、机电产品、钢材、贱金属及制品、有机化学品。2012年印度尼西亚从中国进口上述五类商品总计172.6亿美元,占印尼自中国进口总额的58.7%。第二位的商品类别是塑料制品、肥料、干鲜水果、无机化学品、棉花、铝制品和音响器材制品等。

4.中国与越南经贸合作力争双边贸易额2017年达到1000亿美元

越南属发展中国家,1986年开始实行革新开放,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2001年越共九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了三大经济战略重点,即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中心,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建立市场经济的配套管理体制。实行革新开放的20多年来,越南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2006年,越南正式加入WTO,越南共产党是该国唯一合法政党,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是接受儒家思想的国家。越南人口约为9000万(2013年数据),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交通运输仍为越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中国是越南第一大进口国,越南的主要出口商品有纺织品、石油、水产品、鞋类、大米、木材及木制品、咖啡、煤炭、橡胶九大类,主要出口地区市场为欧盟、美国、日本、中国。主要进口商品有机械设备及零件、成品油、钢材、纺织原料、皮革、布匹六大类,主要进口地区市场为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日本、韩国。中越双边贸易额,2011年达到402.1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33.6%;2012年,中越贸易额为504.4亿美元,增长25.4%。估计2012年中国企业新增对越南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3亿美元,至2012年12月底,越南累计对华实际投资1.2亿美元。中越双边贸易额1991年为3200万美元,2011年已突破400亿美元,增长1000多倍[9]。两国还力争到2015年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600亿美元。中国既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越南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中国出口越南的商品中85%为机电设备,而越南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贸易不平衡、岛屿争端困扰中越发展。

2013年10月15日,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越南,强调中越双方把合作机遇变成现实成果,开创务实合作新局面[10]。李克强指出:中越经贸合作发展快速,潜力巨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并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快推进经贸合作,推动贸易便利化。两国三个工作组要在年内运转起来,并用好中越双边合作指导委员会和两国经贸合作委员会机制,稳步落实两国有关合作规划和备忘录以及重大经贸合作项目,力争双边贸易额2017年达到1000亿美元。同时,扩大两国本币互换、本币结算,为经贸合作提供金融支持。积极扩大相互投资。优先推动互联互通项目,中国政府鼓励本国企业以多种方式同越南开展投资合作,欢迎越南企业赴华投资,深化在东盟框架下的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