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师生命运共同体的几种模式与边界

师生命运共同体的几种模式与边界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中的“共享”,是指师生作为独立的主体相遇和理解,并且共同在教学中摄取双方创造的经验和智慧,实现教学相长。“共享精神渗透于对话之中,共享性思维则是对话的精髓所在”,也是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建构的根本思维方法。通过这几种共享,师生可真正成为同舟共济的人。共享是指师生通过对话交流,使各种不同的意义在全体参与者之间自由流动,进而创造出一个共同的意义。
共享性_虚假与真实: 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研究

在师生真实交往中,师生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在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前提下,共同步入教学的“之间”领域,并在其中相互理解、平等交流。在两者精神相遇的境域里,教学的意义悄悄创生。师生真实的交往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共享,共享经验、知识、智慧、意义与价值等,共享人与人之间召唤来的一切精神性的东西。

戴维·伯姆看来,“共享”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其最初的含义是指“参与、分享”,就像分吃食物一样——大家从同一个碗里扒饭吃,大家一起分吃面包或者其他东西;第二个含义是指“参加、分担”,即做出你的贡献,它意味着你被接纳并融入到了整体之中。把此两层含义合在一起,就是要求在考虑问题时把主体和客体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把二者割裂开来。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中的“共享”,是指师生作为独立的主体相遇和理解,并且共同在教学中摄取双方创造的经验和智慧,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之间所产生和形成的一切,既是师生交往的结果,也是师生共同面对和分享的成果。从表面上看,受益的只是学生,但实际上,师生是共同的受益者。一方面,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指导,促使学生不断地重构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内化新的文本,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在师生交往中重新认识学生,重新理解学生。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重构的过程。“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互惠的:教师会改变学生,或被改变;反之亦然”[66]

大学师生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达成主体间的理解,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彼此之间互惠、互补,在共享中获得共同发展。“共享精神渗透于对话之中,共享性思维则是对话的精髓所在”,也是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建构的根本思维方法。“与对话相伴而生的,还有一种参与和共享的精神。也就是说,每个人不但参与和分享对话的进程,而且也都能对对话的进行有所贡献,即使你的贡献并没有得到明显的表现,你仍然是在共享对话,仍是在以某种方式参与对话。各种思维、情感、观念与意见都渐次侵入,即使我们竭力抗拒,它们也会在我们身上滋润生长。”[67]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共享性,既是文化共享,即教师作为有教育身份的人,把知识、思想、智慧、经验等文化成果提供给而不是传授给学生,师生双方通过对话沟通获得新知,共同提高;也是责任共享,即师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为成长负责;更是精神共享,即师生相互传递、理解和感受同一种精神体验。通过这几种共享,师生可真正成为同舟共济的人。[68]

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强调师生通过对话构建差异性和共享性对立统一的差异性共同体。所谓“共同体”是指建立在共同价值观社会内聚性基础上的群体,参与者通常具有共同的成员身份和情感纽带,在共同体内部可以实现自己的需要并通过发挥自己的影响来获得自我实现,也就是说具有强烈的共同体意识。[69]而差异性共同体更加强调共同体内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与共享性的对立统一,实现对立统一的载体是对话。教师将教育视为在社会性的学习共同体中逐渐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重视差异性和共性的互补,差异性的价值在于能为共同体做出个人的贡献。“这种共同体承认多元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和欣赏多种才能。学生成为学习及行动的主人,对合作式的学习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在必要时,他们敢于捍卫自己及他人的权利。他们之间订立了一个契约:既尊重个性,又珍视他们亲自缔造的共同体。”[70]差异性共同体是群体知识和智慧共享与衍生的场所,师生在这里搁置己见、共同思考、共享意义、分享责任和共同行动。[71]“所谓‘搁置己见’,就是对话者将自己个人的主观观念即思维假定或判断搁置起来,对事物进行客观审视,同时倾听其他每一个人的想法,并同样把它们搁置起来进行省察和明辨,从而弄清所有这些观念的真正意义所在。”[72]在差异性共同体中,教师与学生进行集体思维,也就是一起进行思考。师生可以做到不带任何恶意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念,并因此而做到共同思考。共享是指师生通过对话交流,使各种不同的意义在全体参与者之间自由流动,进而创造出一个共同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既“参与其中”,又“分享彼此”。分享责任意味着师生双方都要认真地听,并做出反馈,同时鼓励他人参与。[73]师生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共同负责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追求真理,并通过对话理解来促进共同的行动。对话理解可以使师生形成一种共享的意义和观念,使大家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来交流,从而使人们有可能采取一致的集体行动。[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