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现状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现状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国外企业成长研究现状企业成长一直是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探讨上。2.国内企业成长研究现状国内理论界关于高技术企业成长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杨杜博士1995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企业成长论》的出版对我国关于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他把企业成长分为:企业的生存、企业的成长以及企业再生。

1.国外企业成长研究现状

企业成长一直是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探讨上。由于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十分复杂,宽广的研究视角,形成了多样性的研究结论。其主要研究内容或视角如下所述:

(1)技术与高技术企业成长

Hayton.J.C.(2005)认为,智力资本(IC)是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并且是技术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他发现被调查公司的最高管理层人力资本变化和组织名誉对他们的企业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

Quey,T.M.和Malhotra,N.K.(2004)认为,高技术公司通过建立与其它公司已做工作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满足迅速创新的需要。许多高技术公司使用技术转化,即把他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加到其它公司的技术平台上以创造他们自己的突破创新或新的技术。技术转化会导致高技术收入的新来源和加速整体改革。

(2)知识与高技术企业成长

Eugene,S.S.等人(2001)认为,组织学习是通过经营管理知识资产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组织学习无论在个体层面还是集体层面,都可能在被动定位(在现有框架中活动)和主动定位(对现有框架提出质疑)之间变动。运用其主动——被动结构框架,通过考察,他们发现在组织学习和企业绩效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Badaracco J.L.(1991)通过对GM和IBM战略的案例分析,对高技术企业中的知识联盟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作为代替传统的产业联盟的高技术企业组织创新战略趋势,对高技术企业成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资本结构与高技术企业成长

Koga,T.(2005)调查了223家日本高技术创业公司的平面数据,通过统计检验得出结论:公众资助的R&D资金能促进私人募集R&D资金。并且认为对许多成熟的公司来说,因为这些在成长阶段公司对R&D资金的需求更大,所以这种补充作用的影响将更大。

Ari Hyytinen和Mika Pajarinen(200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外部融资需求问题,指出了企业的过度成长必然会增加外部融资需求。他们认为,有关企业信息的披露程度可以影响企业是否按照预期的速度成长,并为企业提供预期的、必要的融资市场选择;企业素质情况信息的披露程度越高,就越要求企业为了发展而提高其财务杠杆作用或发行股票。他同时还认为,企业层面信息的披露是公司治理的一种重要机制。

2.国内企业成长研究现状

国内理论界关于高技术企业成长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丰富多样性的研究结论。综合已有的资料,可归纳为以下内容。

蒋一苇先生是国内比较早地研究企业成长的专家,在他的论文《企业本位论》中特别提出,企业是一个有生命的“细胞”,而不是无生命的“砖头”。

杨杜博士1995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企业成长论》的出版对我国关于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强调分析了构成企业成长理论之核心的规模经济、成长经济和多样化经济,以及它们的结合状态——复合经济。指出企业成长包括量的成长和质的成长,即企业成长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数量扩张,还必须包括质的变化。杨杜进一步指出规模经济、成长经济、多样化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具体表现为:一是共存性,二是相容性,三是相接性。在长期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心目标,一般是先追求规模扩张,再追求继续成长,然后追求多样化。

中国人民大学王西麟博士的1995年学位论文《高技术企业成长论》中,对高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特点和成长过程中保持技术创新持续性、管理、环境、退化等的矛盾运动,以及解决这些矛盾促进成长的途径,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的研究,并提出高技术企业的三种成长方式:技术创新成长、多样化成长和规模经济成长。

浙江大学邢以群博士1997年的学位论文《高技术企业形成发展规律研究》指出:高技术企业的形成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动态过程,受到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单一的环境因素的改善或个别薄弱环节的加强,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整体效果。他将高技术企业的形成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由各要素组成的系统分阶段逐步发展的过程。围绕着各种要素和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点,揭示高技术企业形成发展所特有的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形成和发展机制等。

南开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系博士生张林格(1998)对企业竞争能力资源与企业规模的关系及竞争能力资源与事业结构即多元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杨杜的二维空间企业成长模型仅有规模经济和多样化经营两维是不够的,应当增加企业竞争能力这一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三维空间企业成长模式,即从企业规模、事业结构、竞争能力的三维空间来考察企业的成长过程。其理论主张有两点:一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竞争能力与企业规模的关系呈“S”型曲线,竞争力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强,当企业规模超过最佳规模后,竞争力又开始下降;二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竞争与事业能力呈“X”型关系,企业因达到最佳规模而走上多元化经营道路,由于多元化经营效应,竞争能力逐渐提高,当多元化超过一定程度时,企业的竞争能力呈现停滞或下降趋势。

尹义省教授(1999)在全面考察企业成长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首次构造了研究企业成长的模式及特征的理论框架。归结出,现代企业成长是以结构发展变化为核心的质、量互动的过程。企业成长具有规模成长的基础性、结构关联适应性、多重边界性、组织成长的生命周期性等重要规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企业成长的一般原理。

李维安教授(2000)认为企业成长是资源整合——能力整合——特质整合的内在过程,以及企业特质到环境作用的外化过程。他把企业成长分为:企业的生存、企业的成长以及企业再生。

周三多教授(2002)在杨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企业成长的过程总结为:单一产品——主导产品——多元化经营的过程,并分析了张格林三维企业成长模型中企业规模、事业结构与竞争能力三者的关系之后,结合美国学者马基兹(Markides,1995)的归核化理论,认为企业的成长过程遵循专业化——多元化——归核化的路径。

孟宪昌博士(2002)从技术和企业入手,历史地和逻辑地阐释了高技术以及高技术企业的内涵、边界及特征,考察了高技术企业演化的四个历史阶段及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了高技术企业演化中所产生的涵盖宏观和微观层次的六大效应,专门研究了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与军事技术及军事需求的渊源,在高技术企业成长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了单个技术核心的纵向升级方式和多个技术核心的横向扩展方式,论述了诸如门槛效应、企业要素资源的高度整合与综合运用、组织学习、高技术企业竞争的特点、高技术诱惑与高技术陷阱等高技术企业成长中的突出问题。

邬爱其博士等(2003)从产业演进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以及美国汽车产业演进与企业成长的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产业演进改变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因而企业想实现持续成长,就必须对其成长模式做出适应性调整;而某些企业的成功成长会影响产业组织形态和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其他企业对成长模式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