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外对企业成长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

国内外对企业成长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内外对企业成长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国内外企业成长研究现状的对比与分析,辨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视角、问题、领域、贡献的异同,可以把握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国内的市场环境变化大,政府关注企业的成长,政策对企业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中国企业还缺少成熟的企业成长模式。

三、国内外对企业成长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企业成长研究现状的对比与分析,辨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视角、问题、领域、贡献的异同,可以把握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

1.理论基础

(1)国内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的理论基础明显比国外论文薄弱。

国外17篇论文的理论基础均可被确定,但国内27%的论文的理论基础不能被明确界定。国内研究企业成长的论文,有的基本没有文献回顾和理论回顾;有的对理论的回顾只是一提而过;有的整篇文章不是建立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而是以数字为卖点;有的虽然说明自己的理论基础,但不能把握该理论的基础体系;有的同时列出几个理论派系,但没有阐述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支持本文的论点。

(2)国内外均重视资源基础论。

国内外均有47%的论文以资源基础观为理论基础。人们重视资源基础论的原因,在于目前普遍认为企业的成长动力是内生的。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黑箱”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的交易成本理论,均对企业成长解释有限。资源基础论、能力基础论、知识基础论和演化理论,尽管它们都有所不同,但彼此交织重叠,从渊源、方法论和内容上来讲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均从企业的内部寻找企业成长动力来源,因此,能力论、知识论、演化论的基础就是资源论。

(3)国外更重视现代企业理论。

以现代企业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论文,国外24%,国内7%,国内明显少于国外。现代企业理论一直是微观经济学的前沿问题,也是近二十年来成果最多的经济学领域,国外许多经济学家研究该理论,并用它来解释企业成长。国内学者却较少用现代企业理论来解释企业成长,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现代企业理论不能解释企业的异质性原因和企业能力的来源,也就无法解释企业成长的根本原因;二是国内对企业成长的研究受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影响较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基本没有交易成本理论的影子。

(4)国内外均重视演化理论。

以演化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论文,国外12%,国内13%,国内外基本一致。以组织生态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论文,国外12%,国内7%,国内低于国外。以钱德勒的企业成长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论文,国外6%,国内没有。

演化理论是一个处于高速成长期的理论,近年来国内出现许多介绍演化理论的思想体系的文献,国内对该理论的消化吸收较快。组织生态理论的兴起,与战略联盟理论的兴起是一致的,认为“竞争衰落”,企业应建立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但组织生态理论还难以纳入规范的经济学范围,而且组织理论比生态理论更深刻,所以,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论文较少。钱德勒的企业成长理论,是通过对事实的历史归纳得出的结论,侧重于解释企业成长的形式,因此,目前普遍不把它作为企业成长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近两年内影响力最大的企业成长理论是资源基础论,第二位是现代企业理论和演化理论,第三位是组织生态理论。国内对企业成长的研究与国外相比,一方面对理论基础的重视不足;另一方面却能紧跟国外的理论发展步伐。

2.关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两个问题:①家族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成长。②人力资源(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国外学者认为,大型家族企业正由“家族控制和管理”向“专业化管理的家族控制”转变,家族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的继任。国内的学者认为,家族企业成长“瓶颈”的实质是信任资源约束,企业制度转型和管理模式创新对中国现阶段民营企业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

国外学者关注世界性企业,国内学者关注国内的企业。国外的学者研究制度转轨国家的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决定因素、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国家对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的绩效差异的影响程度、研究全球性商业周期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国内的学者探讨了国内中小企业成长、国内民营科技企业成长、中国企业的外源融资、华人社会信任资源产生的机制。

国外学者比较关注企业成长的本质,而国内学者比较关注企业成长的过程。企业的垂直边界问题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的兴奋点,认为互联网的出现和扩散将减少决定企业边界的成本。国外的学者承认潘罗斯的著作对建立资源观的学术基础起了核心作用,认为相当数量的实证结果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命题不相符。国内的学者探讨了能力型企业组织的生命周期、中小企业成长的路径依赖、民营(家族)企业成长模式和过程。

近两年来国内外关注的有关企业成长的热点问题有:家族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成长、人力资源(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成长的关系、信任资源和结构、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模式、企业的垂直边界、对理论进行实证评估、企业生命周期、转轨国家企业生存和成长、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的绩效、企业家战略等。这些都可能是我国理论界今后探讨企业成长的热点问题。

3.研究的视角

研究企业成长的视角,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有明显的差异。基于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服务的论文,国内占60%,而国外占76%。

国内有40%的论文结论有明显的政策建议倾向。有的论文倡导社会和政府应在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中培养现代企业家精神,有的论文提议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的论文提出各级政府部门及行业管理协会应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扶持,等等。

国外只有24%的论文基于公共利益进行研究,这些论文大多是论述企业的宏观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这些论文的结论,虽然可供公共政策制定者参考,但没有明确的政策性建议。

国内外学者研究企业成长视角的差异,说明了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健全程度和企业成长模式的成熟程度并不一致。国内的市场环境变化大,政府关注企业的成长,政策对企业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中国企业还缺少成熟的企业成长模式。在国外,市场环境相对稳定,政策变化较小,论文主要为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管理者服务。

虽然企业成长理论不只对管理层的决策有重要意义,对政府的政策制定也有重要的意义,但国内今后应多关注的是基于企业管理层面的论文,毕竟随着竞争环境的不断规范,国内的企业成长约束主要是市场的竞争压力,国内理论研究的重点也应转向为管理层的决策服务。

4.成长的理论领域

国外的学者比国内的学者更重视对企业成长一般规律的研究(国外59%,国内47%)。国外学者的研究涉及企业边界的演化、理论验证、企业内部资源的演化、提升资源观的理论含义、潘罗斯对资源观的贡献等领域中的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涉及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的持续成长、企业生命体的健康等领域中的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把握企业成长理论的核心内容,而国内学者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企业成长的分支理论,尚停留在学科的“边缘”。

国内学者比国外学者更重视对企业成长的宏观机制的研究(国内27%,国外12%)。国内学者的研究涉及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社会信任、社会关系网络等领域。国外学者的研究涉及国家的影响、过渡公共政策环境、宏观经济波动等领域。国外学者关注的宏观环境比国内关注的更宏观。

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对企业成长微观机制的重视程度基本相似(国内27%,国外29%)。国内学者的研究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经营者选用、外源融资、企业战略管理、管理文化、治理结构等领域。国外学者的研究涉及企业家战略、人力资本投资战略、管理决策、资金、人力资源、继任管理等领域。

总之,对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应关注企业成长宏观机制、企业成长微观机制。国内学者今后应更关注对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加强对企业成长理论核心内容的研究。

5.理论贡献

国外学者的理论贡献远远大于国内学者的理论贡献。国外有88%的论文试图做出理论性的结论,国内只有60%的论文试图做出理论性的结论。

国外学者提出了资源黏性的概念,得出了企业资源的演化特性,建立了企业边界动态演化理论,提升了资源基础观的理论地位,修正了资源观的许多关键命题。这些问题都在企业成长主流理论之内。

国内学者对企业成长理论的贡献在于对支流理论领域的探索。他们提出了能力型企业组织的生命周期模型、知识型企业的生命体模型和民营企业成长管理的“三维模型”,对心理合约、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做了探讨。

通过分析这些论文的理论贡献可以看出,目前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呈现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资源基础论、知识基础论与能力基础论的继续发展、演化理论成为理论发展的前沿。另一个趋势是知识基础论和能力基础论(资源基础论)正与交易成本理论互相借鉴、逐步融合。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的研究对企业成长的主流理论贡献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