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成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学校提出《成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主导课题,引领学校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学校的五年发展目标而努力。成长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注重的是以人为本,研究的是如何认识生命,如何关注生命,如何宽容生命,如何敬畏生命,如何发展生命。“成长”教育模式,在国内外也有不少研究。

长春市第七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课题主要涉及概念界定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的内涵逐渐被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注意到,我们不断对当前教育进行反思,虽然素质教育我们一直在提,但也仅限于口头上,高考的指挥棒一直舞动在我们每一位高中教育工作者的前面。以成绩好坏为评价模式的教育始终得不到改善,距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很遥远,为此,我们急需建构关注学生成长的“成长、成人”教育。通过促进人的生命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文化的传承,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成长、健康成人、努力成才,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选题背景意义

教育正处在东西方教育思想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背景之下,正处在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篇章开启之际,正处在教育局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关键之时,学校的发展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上,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机遇和挑战并存,客观地审视七中发展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进入瓶颈期,生本化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深化落实;二是学校教师队伍缺乏学科领军人物和骨干教师,缺乏科研型、专家型的团队引领;三是学校生源整体水准偏低,但培养目标定位过高,毕业出口视野狭窄单一,办学特色不明显;四是在新的工作绩效和薪酬制度变革中,教师队伍的团队精神和职业态度有待提升。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力争把学校办成居于同类学校先进水平的、特色鲜明的优质高中,为实现“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发展”七中教育梦想而努力。学校的发展愿景: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得到尊重和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让每名教师都能享受到职业的尊严和创造的幸福。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成长、成人、成功。所以学校提出《成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主导课题,引领学校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学校的五年发展目标而努力。

2.研究价值

成长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注重的是以人为本,研究的是如何认识生命,如何关注生命,如何宽容生命,如何敬畏生命,如何发展生命。成长教育是一种发展教育,注重的是内源发展,研究的是师生如何把外在的帮助成长和内在的自主成长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达到内在的自主成长;如何在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成长教育是一种过程教育,注重的是参与体验教育,研究的是如何精彩师生发展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提高生命质量;如何培育师生发展过程中一个又一个新的成长点,确保生命的与时俱进。

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改变现有教育模式,从德育、课堂教学两方面改变学校的管理、教学模式。

在教学改革中,我校采用三段四环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育、发展规律,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下创设生本化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引领,课堂上的小组建设,充分引导学生课前自学、课上合作、课下巩固,实现“先学后教、学后辅导”,重视学生综合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德育管理上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综合素质的提升,以社团活动、学校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学生发展处设定的每月“基因”教育为契机,引导学生成长、成人。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成长”教育模式,在国内外也有不少研究。尤其是国外的课堂学生自主成长的研究工作,做得很多,落实得也很到位,学生的自主成长,主动性、创造性比我们的学生要积极得多,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根据国内大班授课的实际情况,我们还要根据实际研究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国内也有一些学校研究成长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想学情和教师情况也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根据我校学生实际,针对我校学生提出成长教育模式,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找准基点。根据人类对自身发展需要、社会对人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成长、成人、成功”的教育理念,让教育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真正做到落实国家的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研究过程与实施策略

根据学校现状,积极规划学校未来发展,做好定位。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教育理想,发扬“自信、自强、务实、创新”的学校精神,力争把学校办成居于同类学校先进水平的、特色鲜明的优质高中,为实现“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七中教育梦想而努力。

为实现以上目标,学校为每一步发展做好规划,形成规范的行动策略。

(一)践行成长教育推行“3411”模式课堂教学改革

1.科研培训理论引导

为了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局面,学校从2012年开始提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改革。为了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校组织了大量的培训,派教师们去教育改革比较成功的学校学习,参加省市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的培训;邀请赵谦翔、盖笑松、路海东等专家、教授到我校讲学。杜志华校长注重校本培训,组织校内教师每学期初的校本培训,效果明显。杜校长提出教师“自成长”,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动力,通过教师自己成立的各种自我学习组织,形成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网络教研培训。以上种种,让教师们从理论上认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2.教学活动促进课改

虽然经历了种种培训,但是教师们对新课堂模式还是陌生的,即使面对学校要求,大家也只是流于表面的模仿。为了阐述课改的内涵,让教师们真正转变教学模式,学校为教师们搭建研讨平台——组织教学活动:研讨课、展示课、达标课、能手课等等。

通过一次次的教师“实战练兵”。学校注重对教师的引导,学校每次活动都制定了明确的上课标准和评价方案,认真组织专家打分。教师们认真准备导学案、精心设计课堂环节,积极制作课件、使用白板。在活动中,我们惊喜地看到了教师们不断努力的成果: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通过教师的活动设计,同学们认真进行自主预习,热烈地合作探究,积极地展示,虽然学生的展示还稍显青涩,但是,学生能够走上讲台,认真点评、讲解的样子让评委们眼前一亮。虽然教师们在四环节的把握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但是,教师们的课堂活动设计还是符合我们的课改理念的。学生已经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上与学生热火朝天的探究相比,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表现让我们发现了他们所蕴含的无穷潜力,坚定了我们进行课改的决心。

本年度,我们再次组织的“青蓝杯”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从青年教师身上,我们可喜地发现,跟4年前相比,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表现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师的设计活动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们在每一堂课上都有精彩的表现。复习课上自主学习后的合作质疑让问题在学生思维碰撞中得到解决,思维的碰撞、升华,让学生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习题训练课合作探究后,学生展示讨论成果给全班同学,解读、点评过程让学生将知识讲解出来,实现思维过程的再现……

课堂上与学生热火朝天的探究相比,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表现让我们发现了他们所蕴含的无穷潜力。这样的课堂正在实现“自主成长”这一课改理念。

(二)践行成长教育形成自主管理德育模式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成长教育呼唤德育工作具有穿透、怡养、觉悟、历练的德育效应。树立“体验感悟、触动心灵”的德育思想,学校提出“德育为先,成长教育”的办学理念,即“成长、成人、成功”,并贯彻在以“班级自主管理”为载体的“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本化课堂”的教学模式上。让学生学会做人,塑造健全人格;学会生活,养成良好习惯;学会学习,夯实主体发展;学会特长,实现自我提升,使之成为具有“三爱”(爱国、爱校、爱家)精神、“三品”(品德、品行、品位)优美,自主学习、自信自强的现代公民。

通过构建德育体系、强化德育意识、完善德育队伍、夯实常规管理、优化育人环境等手段,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打造精彩的德育风景线(即班级自主管理、阳光体育、高雅艺术、微笑德育、品质基因培养),促进学校“特色办学、内涵发展”。

我校在德育方面确立的目标是:德育目标分层化;德育基因渗透化;德育模式创新化;德育机制全员化;德育氛围品质化;德育队伍专业化;德育内容全科化;校本德育课程化。确立的思路为:以“三成”德育模式,创设德育体验、感悟,提高学校德育实效。为了完善德育成长育人模式,推出“777全面育人”新范式,即“七个根植于学生内心的品质基因”“七个贯彻于教师行为的育人法则”“七个相伴于学生一生的快乐习惯”。

以一个理念(成长、成人、成功)、两个特色(品质教育、自主管理)、三个支柱(课程教学、重要他人、管理服务)、四个突破(自主管理、阳光体育、品质文化、品质基因)、五个场所(教室、寝室、操场、食堂、各功能休闲区)、六个渠道(课堂教学、自主班会、国旗下讲话、主题活动、墙壁文化、校园广播)、七种方法(说理疏导、榜样示范、环境熏陶、后进辅导、心理咨询、规范约束、专家讲座)、八步程序(稳定情绪、了解情况、思考对策、挖掘优点、寻找缺点、沟通落实、反馈跟踪、调整策略)为工作重点。

班级自主管理以管理团队(负责日常班级全方位的管理工作)、学习团队(班级的基本组成单位,学习活动的组织主体,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原则)、科研团队(由各组学科组长组成,由科研组长具体负责,是师生联系的桥梁)为构架。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均有参与团队管理的责任和机会,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依据“班级公约”各司其职,实现对班级的管理,校学生会在联合管理中,实现了学习、纪律、卫生、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功能。通过自主管理这一平台,打造特色班级。实现一班一特色,培养特色班主任和特色班级。使各班具有独特的管理和活动方法,形成独特风格;学生有良好的习惯,形成集体氛围,在学生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研究和探索中,不断完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方法,全面推行“集体备班制”促进学生绿色成长,提倡“三个文明、三个认真、三个百分百”的基本规范养成教育。通过自主班会、时事新闻课、青年党校课、读书汇报会、诵诗会、班歌大赛、校园情景剧、大赛体艺节、主题升旗仪式、“校园之星”评选、社会实践、传统节日纪念活动、“日行一孝”感恩行动、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活动引领,对学生进行品质基因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教育和实践教育,并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学业、兴趣爱好、社会实践、合作沟通等进行多元评价,这些活动,均以学生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领导者。教师作为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以科研为领衔,打造一支专业技术精湛、业务能力过硬、综合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班主任队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成长教育下的自主管理”为核心课题,开设“班级自主管理的探索与研究”“小组合作下的自主管理”“沙盘心理技术的应用”“微笑德育下的师生关系”等课题。

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墙报、讲座等途径加强心理辅导,拓宽交流渠道。

(三)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师队伍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团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改需要教师深厚的专业底蕴,教师的教学水平越高,这种课堂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越明显。基于此,我们积极建设专业成长的教师队伍。

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从夯实基础到专业发展,分为梯度发展的三个空间:即从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最后上升到形成独特的教学思想这样一个螺旋式发展空间。

1.历练“教学基本功”,引领青年教师做发现型教师

青年教师每3年制定有总目标、分阶段目标的“教师专业化个人发展”成长手册,学校将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帮助,促使教师的全面发展。学校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走研训一体之路。

(1)推行“青蓝工程”

抓好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师徒结对、骨干携手等活动,给青年教师找师傅、榜样,帮助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尽快融入学校的工作中,通过搭建各种成长平台,促进其健康成长。

(2)实行“三环节”备课制,实现研训一体。

教师的教学创造性在课堂,为了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力行三环节备课,即集备——研课——评课,通过听课——说、评课——修改——再上课——再听课——再说、评课的程序,动态跟踪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3)进行“擂台赛”在磨炼中成长

每学期的“青蓝杯”教学大赛,让青年教师在比赛中不断锤炼基本功,不断磨炼上课技能,不断在创造中成长。一次次的磨课、评课等活动,让我们的青年教师逐渐褪去青涩,加入到合格教师的行列。

(4)青年协会系列活动与同伴共成长

每学年定期举办“青年沙龙”“成长协会”系列活动,以及每周教学反思、随笔;每月做一份高考题、每学期出一套本年级期末考试题等形式,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5)校本小课题成长的动力

每位青年教师每学年认真研究一项小课题,并进行汇报。将教学与研究紧密联系,将反思与创造有机结合,使我们的青年教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2.锤炼“教学策略”,助推骨干教师成为创造型教师

学校的骨干教师,是学校的优质资源,更是学校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来源。骨干教师成长更重要的是激励其“自我成长”的需求。通过读教育理论书籍,拟订个人学习计划和定期写出结合自身实践的学习体会,注重感悟、反思,强调其自我成长。

省市级骨干教师都承担着“青蓝”培训任务,要么是师徒结对中的师傅,要么是骨干携手中的引领者,带领青年教师一起共同成长。

3.提炼“教学思想”努力成为一名超越型教师

通过学校的“名师”评选活动,选拔出骨干教师中的优质教师,逐渐引导这些优质教师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特点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这些教师来说,如何结合自己的个人风格,根据学科特色,逐渐探索教改需要的教学策略,把握整体性,突出人文性,发挥主体性,注重实践性,落实探究性,追求艺术性。超越型教师即为学校的品牌教师。

学校的品牌打造靠的是每一位教师的努力,更是名师的引领,品牌教师的示范影响作用。

三、课题研究成果与成效

(一)建立了“3411”成长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最根本的改革,是学校办学最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我们一直探索“成长教育”办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学校现已形成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3411”课堂教学模式。

3(即三段):设疑自学(课前预习)、探究质疑(课上探究)、检测反馈(课后训练);

4(即四环节):总结学案详解目标、解读疑惑理顺知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回扣目标;

1(即一个核心):关注学生成长;

1(即一个关心):关心教师成长。

三段、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以活动为特征,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往能力为最终的目标指向。

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全面实施“六个一”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树立一种思想:先学后教、自主内化。

坚持一个方向:以学为主、以学论教。

遵守一个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推行一种模式:“三段四环节”成长课堂。

培育一个载体:导学案。

掌握一种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不断探索的路上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多年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更是基于课题研究的理性思考与探索。

(二)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大德育”模式

在“成长教育下的班级自主管理”的引领下,学校开展的各项校园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发展的需要,参与自己喜爱的社团,学生们在点滴中养成习惯,在活动中提升品位,在常规中寻求创新。为学生全面自主个性发展铺路。

班级自主管理的达成,让我们的学生在运动场上争相驰骋,在舞台上洒脱表演,在公益活动中用心感悟,在知识海洋里快乐遨游,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练意志、激发潜能,学生们不但增强了自信、还学会了感恩。

以课程做支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初步形成羽毛球、篮球足球、小四项、健美操书法社、广播社、社交礼仪、话剧社、合唱社、心理中心、动漫社的个性化校本课程;构建拓展性课程:如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社团等拓展校本教材。

(三)形成适应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体系

实现课程建设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确保“基础”,注重提高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课程体系多样化、特色化和拓展化。构建多样化课程:把对国家课程的开发的成果标志——各学科学案编辑成册,形成必修课的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个性化课程:以课程作支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形成动漫、合唱团等个性化的校本课程;构建拓展性课程:如志愿者活动、激情阅读等拓展校本教材。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逐渐形成以下校本课程。

(1)导学案的编写(高一至高三各学科)

(2)学科拓展课(教务部门)

(3)实践类(政教部门)

(4)社团类课程(团委)

(5)体育分项选修课程(政教处、体育组)

(6)师德故事会(师德建设校本教材)

总体来说,自我成长教育理念下,构建了“先学后教,自主内化”的教学文化;“体验感悟,触动心灵”的德育文化,催生了“成长教育”特色文化,促进师生发展,逐渐形成以成长教育为主体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改革与发展。让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让年轻人体会到成长的能量和成功的希望。形成我校自己的文化特质。学校成立了学生多元发展指导中心,依托生涯规划课程,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素养。通过各种教学大赛,小课题研究,学校的教师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践行成长教育实践中,师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他们精神向上,从不抱怨生源差,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学生,在坚守中,师生的个性发展品质提升,个性潜能得以发展。2015年9月30日《中国教育报》以“百年树人千秋大业春风化雨万物生长”为专题,介绍了学校的成长教育的办学特色。

如今,成长教育已成为长春七中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核心价值观和特色品牌。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征途上,七中的每一个生命必将在成长教育的星空下,绽放出最美的风姿和色彩!

(执笔者:吝永清)

课题负责人:杜志华

课题组成员:马 贺 吝永清 杨 东 胡菊茹

      张 洁 李 佳 杜佳耕 张玉梅

      徐晓红 侯美丽 高海力 王文宁

      张 爽 王雪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