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生命周期规律对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

企业生命周期规律对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企业生命周期规律理论基本内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企业管理研究重要领域之一。经典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应该是伊查克·爱迪思的观点,它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等生命周期阶段对企业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可以用图4-37表示。

一、企业生命周期规律理论基本内容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企业管理研究重要领域之一。王炳成认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分为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探讨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中的管理问题,后者则主要探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自身问题,如阶段的数量、阶段划分的指标与阶段的划分方法等[31]

经典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应该是伊查克·爱迪思的观点,它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伊查克·爱迪思在《企业生命周期》中,把企业成长过程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贵族期、官僚初期、官僚期以及死亡期共十个阶段(见图4-35),认为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可以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两个指标来体现:当企业初建或年轻时,充满灵活性,做出变革相对容易,但可控性较差,行为难以预测;当企业进入老化期,企业对行为的控制力较强,但缺乏灵活性,直到最终走向死亡[32]

图4-35 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过程图解

二、企业生命周期对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选择影响机制模型

(一)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等生命周期阶段对企业对立竞争战略模式选择影响机制

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等生命周期阶段对企业对立竞争战略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可以用图4-36表示。

图4-36 孕育期等生命周期五阶段对企业对立竞争战略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

(二)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等生命周期阶段对企业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影响机制

根据企业稳定期(PAeI)、贵族期(pAeI)、官僚化早期(pa-i)等生命周期阶段执行能力(P)、行政能力(A)、整合能力(I)和创新能力(E)等四个指标的特点,它们大多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和行政能力,而这是企业选择合作竞争战略模式最需要的能力,获取合作租金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它们都缺乏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执行力,而这也是最需要从合作竞争战略中获得的能力。所以,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等生命周期阶段的基本能力特征决定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合作竞争战略模式。

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等生命周期阶段对企业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可以用图4-37表示。

图4-37 稳定期等生命周期三阶段对企业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

【注释】

[1][美]乔治·S·戴伊、戴维·J·雷布斯坦,罗伯特·E·冈特.动态竞争战略[M].孟立慧,顾勇,龙炼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卢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红旗出版社,1997.

[3]魏蜂、张文贤等.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5(10).

[4]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心理契约逐步成为国内外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主要侧重于组织和雇员关系方面。Argyris首先运用心理契约的概念和术语,他使用“心理的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 work contract)”来描述一个工厂中雇员和工头之间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学派的争论。一派以美国学者Rousseau,Robinson,Morrison等人为代表,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被称为Rousseau学派。Rousseau(1990)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在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和信念。Robinson,Kraatz &Rousseau(1994)进一步指出这种信念指的是雇员对外显和内在的雇员贡献(努力、能力和忠诚等)与组织诱因(报酬、晋升和工作保障等)之间交换关系承诺的理解和感知。Morrison &Robinson对此概念进一步予以明确,指出心理契约一般被定义为一个雇员对其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这些信念建立在对承诺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但并不一定被组织或者其代理人所意识到。后来根据学派争论中问题,Rousseau(2003)提出在心理契约研究中应该拓宽对心理过程系列的考虑,尤其是在理解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时,应该重视它的形成、保持和改变,以及协议和共识的动态维护。这是一种狭义的心理契约,比较侧重实证研究。基于狭义心理契约基础上的研究远比广义基础上的研究要多,而且很多属于应用研究。另一派以英国学者Guest,Conway,Herriot,Pemberton等人为代表,强调遵循心理契约提出时的原意,将其认为是雇用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可称之为古典学派。Herriot(1997)等认为最早由Argyris所提出的心理契约可以被定义为雇佣关系双方,即组织和个体对关系中所包含的义务和责任的理解和感知,不同于Rousseau and Parks所倡导的定义。后者认为心理契约仅仅是雇员心中的契约,所以它们很少涉及契约具体化。Herriot &Pemberton(1995)代表了古典学派的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是雇用双方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向彼此所提供价值的主观理解。这是一种广义心理契约理解,比较侧重对心理成分的关注。
  初期心理契约理论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提出的,也主要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运用研究,例如Rousseau(2001)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认为心理契约的形成(生命周 期)主要包括四个阶段:雇用前阶段(pre-employment)、招聘阶段(recruitment)、早期社会化阶段(early socialization)和后期经历阶段(later experiences),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行为和信念对心理契约形成产生影响。我国学者陈加洲、凌文辁、方俐洛(2001,2003)对中国企业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两个因素,他们将之命名为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等。这些研究为心理契约应用于合作竞争战略等其他领域提供了借鉴。魏蜂、张文贤等.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5(10).

[5]潘成云.文化建设本质论——基于心理契约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09(10).

[6]苏东水.管理心理学(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我们认为,文化的本质是心理契约,有关论述见潘成云.文化建设本质论——基于心理契约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09(10).

[8]这里的作用对象部分是“个体”或“群体”,因为无论哪种对象,模型是一样的。

[9]这里的“关系行为”可能是竞争关系,也可能是合作关系,还可能是合作竞争关系,总之,这是各种关系的一个统称。

[10]这里假设只是两个社会主体的关系行为,分别用社会主体甲和社会主体乙表示。如果是两个以上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行为,则他们的联合行为模式因为行为活动过程和心理活动过程关系的存在更多组合情况,这种情况较复杂,限于篇幅和水平在此不作讨论。

[11]心理契约本质是一种“信念”、“认同”心理,具有“心理过程”性,所以可以假设心理契约构建、形成、发展和完善就是社会公众个体或群体某种“信念”、“认同”心理的构建、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这为科学界定社会心理契约奠定了基础。心理契约具有动态性,可以“形成、保持”,也可以“改变”,所以需要“动态维护”,这说明心理契约可以正向发展,也可以逆向“改变”,这也为提出心理契约分类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魏蜂、张文贤等.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管理科学学报,2005年第10期)有关论述。

[12]我们认为所谓“公理化”过程就是整个社会甚至于人类共同心理契约构建、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3][美]基斯·德夫林.数学:新的黄金时代[M].李文林、袁向东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有删节).

[14]公理化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这里的“信念”就是一种心理契约,从这个角度看,负数的普及和被数学界普遍接受也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美]基斯·德夫林.数学:新的黄金时代[M].李文林、袁向东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有删节).

[15]为了图示简洁,图示中“模式”均指“基本理论模式”,本章以下图示同。

[16]魏蜂、张文贤等.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5(10).

[17]由于竞争战略观念和基本理论模式选择是组织之间的活动,所以以下主要讨论组织之间心理契约形成动力特征对竞争战略观念和基本理论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问题。

[18]限于篇幅,这里只做这种逻辑关系图解,至于它们之间复杂的逻辑关系不做深入探讨,主要目的是为“群体心理契约和社会心理契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对企业竞争战略观念和基本理论模式选择、形成、发展和完善影响机制”分析提供基本平台。

[19]根据基于市场竞争战略观念选择的心理契约分类,社会心理契约可以分为“合作竞争型社会心理契约”和“对立竞争型社会心理契约”,然而,任何情况下社会心理契约都不可能只有某一种社会心理契约,而必然是这两种社会心理契约共同存在,但是也必然是某一种社会心理契约主导,势均力敌的情况有但是比较少见,所以,这里把社会心理契约状况划分为两种主导类型:合作竞争型社会心理契约主导类型和对立竞争型社会心理契约主导类型,分别简称“合作竞争主导型社会心理契约”和“对立竞争主导型社会心理契约”。它们分别是指合作竞争型社会心理契约主导下或对立竞争型社会心理契约主导下的社会心理契约状况。

[20]根据心理契约有关理论,我们认为心理契约具有某种生命周期规律,具体而言,心理契约生命周期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基本阶段:科学设计阶段、人格化阶段、完善和引导阶段、创新和蜕变阶段。

[21]这是基于心理契约形成机制各种特征构建的企业竞争战略观念和基本理论模式选择机制结构方程模型,限于时间和篇幅,这里只能完成这一目标,至于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实证分析,有待理论界同行进行讨论和研究。

[22]范良聪、陈菲琼.合作竞争战略下合成式租金的寻求[J].集团经济研究,2006(9).

[23]以下主要阐述“合作竞争主导型群体心理契约构建、形成、发展和完善机制”问题。

[24]“心理契约”作为规范、约束、协调和激励社会主体行为中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契约,其形式有多种多样,如共同的价值观通用的文字、符号,共同的审美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道德准则,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一种经济体系的商业文化,社会组织的组织文化,一个群体的“沟通模式”等。与此同时,这些又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或物质文化、或制度文化、或精神文化、或行为文化。而且,从广义讲,包括规范行为契约的法律等也属于制度文化的范畴。所以,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文化的本质属性。由此推理,构建社会主体之间的心理契约本质就是一种文化建设过程。“文化”对社会主体行为规范、引导、协调和激励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心理契约”,是心理契约表现形式。加强“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体之间的心理契约,通过对社会主体行为规范、引导、协调和激励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为增强社会凝聚力,减少社会主体合作过程中的心理冲突,以及可能由此导致的行为冲突,降低社会主体之间合作成本,提高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效率,进而又好又快的实现社会组织政治和经济目标,进而提高社会组织整体核心竞争力,这正是合作竞争主导型心理契约追求的绩效目标。

[25]刘志彪.产业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6]马尚平、张世龙认为产业成长呈现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几个阶段,当有新的技术范式出现时,产业发展呈现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调整期和振兴期五个阶段。马尚平、张世龙.论产业生命周期[J].江汉论坛,2004(6).

[27]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基本理论部分有关内容根据《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异化及其影响——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例》一文编写,根据需要有许多修改。潘成云.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异化及其影响——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5).

[28]这实际上是产业环境变化条件下产业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状况变化对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选择影响的具体表现。

[29]这篇论文写作至今有15年了,尽管以下引用的资料和数据显得有些陈旧,但是,15年后今天的现实恰恰印证了当时的这些推断。所以在此我们仍然按照原来的样子进行论述。特此说明。

[30]其中的华为等已经发展成为进军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通信设备制造商。

[31]王炳成.企业生命周期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

[32][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赵睿、陈甦、何燕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