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港口与产业互动现状研究

上海港口与产业互动现状研究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简称沪,中国第一大城市,四大直辖市之一,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心的长江入海口,东临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共同构成以上海为龙头的中国第一大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圈”。上海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系列的政策支持。2005年通过的《上海港口条例》,为上海港口规划建设及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

上海,简称沪,中国第一大城市,四大直辖市之一,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心的长江入海口,东临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共同构成以上海为龙头的中国第一大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圈”。

一、上海港发展现状

上海港位于我国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点,毗邻全球东西向国际航运主干线。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上海市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 左右。作为世界著名港口,全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多年领先全球。

(一)上海港口发展演进的历史

上海港历史始于唐代,当时唐朝政府在青龙镇设立镇治(今青浦区东北,苏州河南岸)发展港口。进入宋代后,青龙镇有“江南第一贸易港”的称号。此后,因河道变迁,几易其址后于15世纪迁至黄浦江畔,上海港凭借黄浦江的优良航道而日益壮大。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港被迫对外开放。在纷乱发展中,仅用十年时间,上海就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口岸。19世纪70年代后,上海港成为全国的航运中心,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逐渐形成了近代工业聚集区。经过河段整治和疏浚,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港已经成为远东航运中心,船舶进口吨位居世界第七位。

上海解放后,经过三年恢复期、20世纪70年代大建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建设,上海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黄浦江内新建了张华浜、军工路、共青、朱家门、龙吴五个港区,在长江口南岸建了宝山、罗泾和外高桥港区。此外,宝钢等一些大型集团也各自建了专用码头,上海港吞吐能力不断扩大。

1995年12月,上海开始了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2005年6月,洋山保税港区成立。2008年12月,洋山深水港区的建设正式竣工,上海港实现了从河口港向海港的真正跨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上海港已成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主枢纽港,并跻身于世界大港之列。

(二)上海港口发展现状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上海客运总量63.56亿人次,同比增长2.1%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完成7.76亿吨,同比增长5.5% ;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361.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3% 。全港货物吞吐量连创历史新高,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已连续四年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

1.港口基础设施

(1)码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港码头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年底,海港拥有各类海港码头泊位1164个,码头总延长119.7公里,年综合吞吐能力4.6亿吨,其中集装箱专用泊位43个,年综合吞吐能力2002万吨。各类内河码头泊位(规模以上)1179个,码头总延长60.1公里,年综合通过能力1.4亿吨(见表5‐8)。

(2)航线:上海港是全国最早(20世纪70年代初)进行国际集装箱装卸的港口。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至2010年,上海港新开集装箱班轮航线65条,集装箱远洋航线151条,近洋航线134条,航线覆盖全球主要港口。

表5‐8 上海港港口码头泊位数(2005—2011年年底)

资料来源:中国港口历年统计年鉴。

2.港口规划布局

根据发展需要,上海港在1990年起从黄浦江中下游向长江口南岸扩展,2005年开始使用位于杭州湾口的洋山港以满足超巴拿马级货船的停靠要求。港区布局为:

(1)黄浦江沿岸:设立了东昌港区、民生港区以及朱家门港区。货物依港区特点进行分类。

(2)长江口南岸:设立了宝山港区、罗泾码头以及外高桥港区。

(3)洋山港位于杭州湾口的填海形成的港口,是为上海准备具有深水港功能而开发的。2013年10月15日洋山深水港主航道正式实行双向通航,全程约28海里。目前集装箱吞吐量已占上海港整个集装箱吞吐量的43%以上,每年进出集装箱大型船舶近9800艘次,挂靠洋山港区的主要国际航班共89班,航线遍布世界各大港区。

3.经济腹地情况

上海港地处长江三角洲沿海与长江交汇处。以上海港为中心,北起连云港,南至温州港,西溯南京港,已形成规模大、功能全、辐射广的长江三角洲港口群。核心腹地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

4.集疏运情况

上海港的交通发达便捷,集疏运条件良好。

铁路有京沪、沪杭两条干线连接全国各地,且港内有铁路与沪杭沪宁铁路干线相连,其中沪宁线与津浦线联结,成为中国东部纵贯南北的运输大动脉;沪杭线与浙赣、萧甬线相衔,可通达中南、西南及浙东地区。

公路有沪宁、沪杭、沪青平、沪乍、嘉浏等高速公路与江苏和浙江对接,并连通全国高速公路网;有204、312、318、320等4条国道分别通往烟台、乌鲁木齐、拉萨和昆明

水路有长江和大运河等内河通道,便于江海转运。上海港利用江海转运的有利区位,目前编织起了贯通全国南北60多个港口、有20多家航运公司加盟的内贸集装箱水运网,确立了上海港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地位。

航空运输:上海的虹桥国际机场是我国最大的航空枢纽之一,空中航线国内遍及除台湾省以外的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国际航线可通往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10多个主要城市。

其他:内河航道共有225条,其中通往外省市的干线航道有8条;海上客、货运航线遍及沿海各主要港口,其中客运航线可达大连、青岛、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等地。

5.吞吐量

2005年至2012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持续领先,一直排名世界第一。从发展态势看,世界第一地位稳固,而且发展空间很大(见表5‐9、表5‐10)。

表5‐9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相关指标统计数据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整理。

表5‐10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相关指标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整理。

6.港口软实力

近年来,上海港注重港口政策环境、服务水平等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港口对外吸引力。

(1)上海港口政策环境。上海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系列的政策支持。2005年通过的《上海港口条例》,为上海港口规划建设及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3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3年8月22日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试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2)上海港口服务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服务品质,上港集团2009年开展“客户服务年”活动,郑重向社会公开七项服务承诺。主要包括:实行“一门式”服务。统一对外窗口服务标准,集中业务受理,限时办结,业务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实行“首问责任制”,各码头公司实行“码头代表制”。保证作业效率。2000标准箱船舶靠泊后12小时内完成作业,集装箱卡车进入港区送箱或提箱在30分钟内完成。通过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目前,上海港生产效率非常高。据不完全统计,泊位平均利用效率为87% ,最高达到100% ;船舶平均效率为180TEU/船时,最高为690.93TEU/船时;装卸机械平均效率28TEU/台时,最高可达到93TEU/台时。

(3)上海港信息化水平。上海港信息系统建设始于1980年,起步早,发展水准高。外高桥码头是国内第一座全集装箱专用码头,配置了技术先进的集装箱装卸机械及码头营运计算机控制操作系统。上海港也是最早进行电子数据交换EDI试点的四大港口之一。2000年上海港启动“大通关”工程,主要包括通关单证电子化和统一数据处理平台(“大通关”平台架构如图5‐3所示)。目前,上海港的口岸业务单证的电子化率是全国最高的,达到75% 。管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标准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等物流信息系统和技术装备逐步推广和应用。物流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累计研究各类物流标准达20多项。

图5‐3 “大通关”平台架构

二、上海港临港产业发展特点

近年来,上海临港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制造等五大装备产业群。现代航运物流、保税展示与贸易、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框架基本形成,产业区对外影响力日趋增强,“临港制造”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一)上海临港产业布局情况

2010年上海建立了上海临港产业区,总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由重装备产业区、国际物流园区、综合产业区、三新园区以及四个与产业区配套的生活镇构成。作为承载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区域,临港产业区正在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及关键件设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控机床与智能设备、新材料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产业集团和物流企业已经入驻临港产业区。作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业区,临港产业区正崛起成上海先进制造业的一张“新名片”。

(二)上海临港产业发展特点

1.上海临港传统产业发展特点

(1)钢铁:行业竞争力水平国内最高,产业链体系完整

钢铁工业是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满足了上海工业实际钢铁产品需求量的45% 左右(按产值计算)。产业总体呈现大集团主导、资本高度股份化、代表国内本行业竞争力最高水平、拥有与钢铁制造高度协同的产业链体系的发展特征。

(2)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效果明显

作为上海六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利润都大幅上升。到2011年年末,上海石油化工产业总产值为3954.0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69% ,实现税收246.90亿元,从业人员数量为12.56万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石油化工、化工原料、煤基化工、精细化工、橡塑制品五大板块,其中石油化工占41% ,其他板块占59% 。具体比例如图5‐4所示。

图5‐4 上海石油和化工产业产值构成

目前已形成了金山石化地区、吴泾化工基地、高桥化工基地、上海化学工业区、上海化学工业区奉贤分区及金山分区、上海精细化工园区等集聚区,总占地约80平方公里。总产值已超过上海行业总产值的50% 。产业节能减排能力不断提高,能源消耗总量占全市工业总能耗的16%左右。

(3)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盈利能力强,科技创新不断突破

“十一五”期间,上海造船完工总量达到3800万载重吨,是“十五”期间的3.2倍,年均增长45.2%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2010年造船完工量达706万载重吨,连续创造中国船厂造船完工新纪录。在此期间,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总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13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06亿元,实现利润超过18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是“十五”期间的3.7倍。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盈利能力最强的“第一船厂”。

表5‐11 2006—2010年上海船舶产业主要指标汇总

资料来源: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十二五”规划。

表5‐12 2006—2010年上海船舶产业主要经济指标汇总

资料来源: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十二五”规划。

在科技创新方面卓有成效。在船型研发领域,打造了“中国江南型”“中国沪东型”“中国外高桥型”等若干品牌船型;突破了高端船舶的设计技术和关键制造技术,自主研发的多款主流船舶赢得市场大批订单;海洋工程装备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的研发取得突破并实现了产业化。

(4)汽车工业:品牌优势凸显,汽车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

在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迅猛,汽车产量从2005年到2010年增长了2.3倍,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2011年上海汽车产销分别为191.91万辆和190.12万辆,同比分别上升12.46%和12.54% ,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

上海拥有几个国内顶尖级汽车公司:上汽集团是全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上海大众是全国最大的中德轿车合资企业,上海通用也是投资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美轿车合资企业,还开发了荣威、MG以及华普等自主品牌产品。

汽车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上海国际汽车城内二手车交易市场已经建成并营运;汽车零配件出口基地硬件建设已完成;汽车金融服务已初步形成了结算、融资、资本运作三大功能;汽车会展中心、汽车展示贸易区已建成使用;上海国际赛车场成功举办F1大奖赛等国际赛事;汽车博物馆、汽车主题公园建成营业且运行良好。

此外,在循环经济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新成果。上海世博会“零排放”的用车理念带来了崇尚低碳、崇尚绿色的用车环境。2010年,上海汽车制造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35% 。

2.上海临港新兴产业发展特点

(1)上海临港新兴工业发展特点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六个重点工业产业之一,产业体系日趋完整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上海市六个重点工业产业之一。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以计算机、通信和网络设备、电子元器件为主的产业体系,并在部分重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2011年销售产值达7166.68亿元,销售产值占全国的7.7% 。历年主要指标见表5‐13所示。

目前,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初步形成以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区为骨干、市级工业园区为补充的产业布局体系。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已相继在上海落户,初步形成以“一带(由张江、金桥、外高桥组成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两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松江科技园区)”为核心的上海微电子产业集聚区。

表5‐13 2005—2011年上海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要指标值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市2005—2012年统计年鉴整理。

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稳步增长,科技推动能力不断增强

2005年以来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快速发展,到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329家,从业人员8.43万人。销售收入过2亿元的企业有59家。同时,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多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历年具体数据见表5‐14所示。

表5‐14 2005—2011年上海市生物制药业主要指标值

资料来源:上海2005—2012年统计年鉴。

③战略新兴产业:产业增速迅猛,示范作用突出

2009年5月,上海市政府把新材料确定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九个重点领域之一。经过三年快速发展,到2011年,全市新材料产值1731.72亿元,和2005年相比增长了近3倍。

上海明确将核电、风电、光伏发电和智能电网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技术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如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成为亚洲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全市风电装机达到21万千瓦,是“十五”期末的9倍左右。在世博园建成国内第一个智能电网示范工程。

新能源汽车产品逐步上市。超级电容、电池电容和二甲醚公交车进行示范运行。华普甲醇汽车做好了量产准备。上海世博会1538辆20多款新能源汽车实现了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水平最高、运行最集中、频次最强的示范运行。

(2)上海临港新兴服务业发展特点

①物流业:吞吐量世界第一,国际竞争力强

“十一五”期间,上海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几年均位居世界第一。历年具体数据见表5‐15所示。

表5‐15 2005—2011年上海物流业规模

资料来源:上海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口岸物流实现了海、陆、空港保税物流功能全覆盖。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企业主体在不断壮大,国际著名物流企业纷纷进入上海,大型中央企业、本地国有物流企业以及一批民营物流企业纷纷落户上海。

②航运金融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前景可观

从目前看,上海航运金融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航运金融规模小,处于产业链低端市场。据统计,全球每年与航运相关的金融交易规模高达数千亿美元,上海在这些领域涉足甚少,占全球航运金融服务市场的份额不足1% 。上海的航运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下游,如码头、仓储、货运、报关、物资供应等港口服务业。

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自贸区的建立,使航运金融业的发展空间广阔。国务院在两个中心建设意见中提出了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的许多具体措施。尤其是上海自贸区建立后,将极大地推动金融业的改革。

③旅游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截至2011年年底,上海共有各类旅馆约6710家,床位约55万张,其中星级饭店297家,旅行社1037家。2011年,上海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053.23亿元人民币,较“十五”期末增长90.3% 。2012年实现旅游收入3650亿元。

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上海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6.58% ,高于同期上海第三产业和GDP的年平均增长率。旅游业已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同时,产业空间不断扩展,新增旅游景点不断涌现,初步构建了旅游大空间的整体布局。

三、上海城市环境资源支撑

(一)城市环境

1.进出口总额

从2005年到2011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除个别年份外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历年数据见表5‐16所示。2012年出现进出口双下降趋势,就具体贸易伙伴而言有升有降。

2.人才总量

几年来,上海市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提升,人才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目前,上海市人才资源总量近400万人,在沪两院院士161人,42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31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上海“千人计划”,其中13人入选外国专家“千人计划”。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超过10万人,留学人员在沪创办企业4500余家。常住上海的外国专家8.5万余人。上海市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之一。

表5‐16 2005—2011年上海市进出口货物详细情况

资料来源:上海市历年统计年鉴。

3.城市交通投入

上海地铁,第一条线路于1993年5月28日开始运营,截至2013年12月29日,上海地铁全网运营线路总长超500公里(增至567公里),车站共计331座(均含磁浮在内),运营规模列世界第一。2005年,上海规划在2005年至2012年间,新建十个轨道交通项目,新建线路近400公里,计划总投入2000多亿元人民币。2007年,上海出台《上海市2007至2009年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投入约1100亿元。

4.铁路货运量

由于公路门对门服务的便捷性,挤占了很多铁路的货运量,使得铁路货运量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在不断地减少。2006—2011年,上海铁路完成的货运量在货运总量中的占有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同期公路货运量和水路货物周转量在全社会货运总量中的占有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各种交通方式货运量数据如表5‐17所示。

表5‐17 2006—2011年上海各种交通方式货物运输量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局相关网站。

(二)港口持续发展

1.上海市近年地区生产总值

从2005年到2012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持续增长(见表5‐18)。2012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20101.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2060.76亿元,增长10.6% ,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60% ,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2年,包括科教文卫、旅游会展等在内的其他服务业增长了11.4% 。

表5‐18 上海市近年来(2005—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年鉴。

2.单位GDP能耗

作为一个典型的能源消费型特大城市,近年来上海一直致力建设一个“多样、安全、清洁、高效”的城市能源系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从1990年的4.08吨标煤下降至2005年的0.8225吨标煤,比国家的1.22吨标煤/万元要低27.9% 。2005年到2011年数据显示节能降耗成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见表5‐19)。2012年,上海市单位GDP能耗下降超过6% 。

表5‐19 2005—2011年上海市单位GDP能耗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历年社会与统计公报整理。

根据上述资料对上海市单位GDP能耗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表5‐20所示。

表5‐20 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及完成情况 (单位:% )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历年社会与统计公报整理。

3.港口科技投入

近年来港口科技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港口科技投入资金由2005年的24.6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6.68亿元,增长一倍多,每年投入的资金增长比例接近于20% 。

4.年度授权专利数量

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量80215件,比上年增长12.7%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2142件,比上年增长22.8% ;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的比例为40∶39∶21。至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共有31117件,居全国第三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3.5件(按照常住人口2300万人计算)。

5.R&D投入

《2005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显示,当年用于研究开发(R&D)的经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4% ,超出国际惯例2% ,上海踏入创新驱动期。到2011年,我国R&D经费投入超过300亿元的有江苏、广东、北京、山东、浙江、上海、辽宁和湖北8个省(市),共投入5774.7亿元,占全国R&D经费总额的66.5% 。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陕西、广东、山东和浙江8个省(市)。其中,上海投入强度达3.11% 。

四、上海港口与产业互动现状分析

上海港的发展史就是港口与产业良性互动的历程。在港口与产业互动上,上海谋划早,起点高。几年前,上海市就提出了“港为城用、城以港兴”的指导思想。依托港口优势进行临港新城建设,提升产业能级、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实践为其他城市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上海港口与产业发展数据预测

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上海港口营业收入和临港产业未来的产值做科学的预测,具体数值参看表5‐2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发生,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港口与产业还是正向相关,同时表现为不断递增的势头。

表5‐21 2013—2017年上海港口营业收入和临港产业产值预测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课题组预测。

(二)上海港口与产业相关性分析

近几年,上海港港口的生产能力迅猛提高,表现在港口的吞吐量和港口的集装箱产量的快速增长上(如图5‐5所示)。

图5‐5 上海港口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趋势

从图5‐5可以看出,上海港近几年港口吞吐量一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而集装箱吞吐量虽然在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2009年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总的增量和增速并没见放缓,仍然是高速增长态势。

同期,上海港的临港产业产值也在不断增加。从图5‐6可以看出,目前临港传统产业的比重还比较大,并且传统产业产值增长的速率比较快。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且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在世界港口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必须重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图5‐6 上海港产业总产值面积占比

从图5‐5、图5‐6可以看出,临港产业和港口的发展是呈现正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随着临港产业的发展,港口的生产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反之亦然。利用SPSS软件,对2006年至2011年港口营业收入和临港传统产业、临港新兴产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港口营业收入与临港传统产业发展的相关系数为0.8814,而与临港新兴工业的相关指数为0.9607,与临港新兴服务业的相关指数为0.94。数据分析显示,上海港未来发展应该是在继续发展临港传统产业保持港口营业收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投入更多的力量发展临港新兴产业。

(三)上海港口与产业敏感性分析

根据前面章节模型分析与运算的方法,我们对模型的变量做了相对性分析,在变量上增加了1% ,进行运算。

计算后发现,上海新兴临港服务业对上海港口的敏感度最大。也就是说,港口的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临港新兴服务业的推动最大,港口投入应该更多地倾向于临港新兴服务业,而未来临港新兴服务业在临港产业中的地位和份额也将不断地提高,进而影响港口营业收入的不断增长(见表5‐22)。

表5‐22 上海港与临港产业发展敏感度分析

资料来源:课题组测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