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环境和流动性创造

货币环境和流动性创造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 衡 王周伟一、引 言自2014年11月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来,降息、降准、SLO、PSL、MLF、SLF、定向宽松等一系列有关货币政策关键词的讨论贯穿2015年。对银行流动性监管的研究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王 衡 王周伟

(上海师范大学)

一、引 言

自2014年11月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来,降息、降准、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PSL(抵押补充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SLF(常设借贷便利)、定向宽松等一系列有关货币政策关键词的讨论贯穿2015年。央行这些动作背后的货币政策调控意义何在?对待这一系列货币组合拳该做如何解读?产生的效果如何?

根据现代金融中介理论,银行在发展历程中被普遍接受的两大职能即流动性创造和风险转移。商业银行依托银行信用联系社会资金需求和供给主体,使得储户高流动性的资金在银行系统内沉淀聚集,通过期限的错配贷给实体经济部门完成流动性创造的功能同时依托自己的信息优势达到风险转移的目的。Diamond和Dybvig(1983)指出银行的实质是一种流动性转换与创造,即实现缺乏流动性的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间的转换,从而为整个社会创造流动性。目前有两种方法测量银行创造的流动性。第一种是Deep和Schaefer(2004)提出的流动性转换缺口,这是一个相对指标,定义为:(流动性负债—流动性资产)/总资产,该指标没有完整考虑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内部结构,也未考虑表外业务。第二种是Berger和Bouwman(2009)提出的较为全面的流动性创造指标,具体是根据变现能力、交易成本和到期时间,考虑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完整的内部结构以及表外业务并将其划分为流动性、半流动性和非流动性三类,加权求和得出流动性创造指标。

国内关于流动性创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直击银行流动性创造和货币政策这个主题的文献较少:王浩(2010)运用2002—2008年的季度流动性创造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存贷比与流动性创造是同向变动的;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流动性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与流动性创造具有负相关的关系;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存贷比和流动性比率与流动性创造负相关。李玲(2011)通过对2007—2010年的14家商业银行数据的研究,央行可以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同业拆借利率政策和发行央行票据对中小规模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产生影响,其作用结果要大于大规模银行。陈正骥(2014)测度了我国21家银行2005—2012年银行流动性创造。发现:(1)我国银行流动性创造总量逐年增加;(2)受到货币政策以及银行内部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的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增速不同,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增速明显慢于股份制银行。李明辉等(2014)通过研究1998—2012年的数据认为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银行表内的流动性创造,提高表外的流动性创造。

新常态下,中国的货币政策要为结构改革争取时间和空间,不能仅仅依靠放松货币政策来巩固经济发展势头,深化改革会激发出更多内生增长引擎(王永钦等,2007),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它必须得到结构性改革的支持。中国货币当局在面对全球宽松货币竞赛时,应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采用定向调控思路,采用更灵活的货币工具,把金融改革推向纵深。货币是中性的,其数量本身并不影响经济活动水平,货币政策传导理论指出实体经济部门获得信贷的条件以及信贷数量才是与经济活跃度相关的。在考虑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时,货币政策和流动性创造是什么关系?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引起的流动性创造的改变量有多大?货币调控如何注重灵活性、前瞻性和稳健性?对银行流动性监管的研究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拟选取2005—2012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数据研究流动性创造和货币政策的相互关系。本文对以往经验数据的分析旨在为银行业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创造管理提供经验证据。

二、研究假设

传统的商业银行模式下,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利用长短期限转换把吸收的存款转换为贷款来获得存贷利差,通过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的运作以资产转换的方式来创造流动性,从而向社会公众提供信贷支持。1元的流动性负债转换为1元的非流动性资产时,创造了1元的流动性。五大国有银行的贷款对象多为大型国企,银行和企业之间保持长期、密切而且相对封闭捆绑式的关系型借贷。大型银行具有国家隐形信用的担保,占据“大而不倒”的系统重要性地位,且投融资渠道相对广泛。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受制于经营场所当地经济环境的影响,其所处的市场通常是区域性的且规模较小,贷款对象大多为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等,而且融资渠道相对狭窄,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挤压”存款减少资产,从而降低其流动性创造。

中国央行行长关于货币政策的描述有五个大范畴: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以币值稳定为目标,双重权衡金融风险和经济增长即是所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流动性如何被创造和管理应该纳入货币当局关注的领域。

考虑到各类银行在资产规模、隐性担保、监管干预程度等方面的差别,本文提出三个假设:

假设1:对于大型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货币政策的改变对流动性创造不存在显著影响。

假设2: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改变更具有数量和价格方面的敏感性。

假设3:对于整体商业银行,货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流动性创造,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存在时滞性。

三、研究设计

(一)流动性创造指标的选择与构建

本文采用的是Berger和Bouwman(2009)的流动性创造衡量方法,分三步建立流动性创造指标:

第一步:考虑到表外业务在银行整体业务的比重不可忽视按照贷款以类别来分类(cat)、包括资产负债表外业务(fat)的cat-fat银行流动性衡量方式。把银行所有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表外业务按照流动性、半流动性和非流动性分成三类。考虑到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证券化在样本期内尚不普遍,中美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种类不同,鉴于此本文修正了Berger和Bouwman(2009)的流动性创造衡量方法使之更适合中国的国情。本文将变现难度大且成本高的商业类贷款、住房抵押贷、房地产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划定为非流动性资产。将同业贷款类资产、消费类贷款划定为半流动性资产。

第二步:将前一步的分类授予权重。将非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和非流动性表外业务赋予权重0.5,流动性资产、非流动性负债及权益和流动性表外业务赋予权重为-0.5,半流动性资产、半流动性负债和半流动性表外业务赋予权重0。

第三步:根据前两步的业务流动性划分与权重,加权求和即可得到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流动性创造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二)基准模型构建

为了准确考察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业流动性创造所产生的动态效应,将传统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扩展为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即在模型中包含因变量的一阶滞后值,具体模型可表述为:其中i=1,2,3,…,N表示银行家数,t=1,2,3,…,N表示不同的年份。lc it、lc(t-1)it分别代表第i个银行第t年当期和滞后一期的流动性创造;mp it表示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包括:利差变量(tgap)、存款基准利率(depi)、贷款基准利率(loani)、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esr)、同业拆借利率(cji)和广义货币增速(m2);Πit代表控制变量,本文所选的控制变量包括:宏观经济变量中的经济增长率(gdp_n)和通货膨胀率(cpi),银行特征变量中的银行资产规模(lna)、规模增速(lna_a)、银行贷款增速(loan_n)、一级核心资本率(car1)和不良贷款率(npls)。另外,每单位资产的流动性创造指标用lc_a来表示。

(三)变量说明

1.流动性创造(lc)

依据之前流动性创造指标的构建步骤,本文计算了各个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的值。

图1 五大分类银行的单个银行年均流动性创造均值

注:数据由各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经过计算获得。

从图1可以看出五大国有银行的年均流动性创造均值都在25 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远超其他银行,可见五大国有银行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年均流动性创造逐年降低跟2008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强打击,金融活动活跃度不够有关,从图3的流动性创造总值也是可以看出这一点,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所有银行创造的流动性数值总额为17.9万亿元,其中74%是由五大国有银行创造,20.7%是由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创造。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年均流动性大概在5 000—10 000亿元区间,城市商业银行一般局限于本地区内进行贷款等流动性创造,而外资银行受到政府较多管制,所以外资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经营业务、种类和规模发展受到限制,年均流动性创造的数值只有数百亿元。

从图2可得知五大分类银行中,政策性银行的年均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普遍最低,这是因为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发起、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2009年以前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年均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最高,2009年之后地方性商业银行超过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五大分类银行中成为最高。而近年来外资银行的年均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已经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不相上下,并大大超过五大国有银行,说明外资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在逐年提高,也同时说明了中国金融开放度越来越大。

图2 五大分类银行的年均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均值

注:数据由各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经过计算获得。

2.货币政策工具(mp)

(1)利差变量(tgap)。

卞志村(2006)进行实证检验认为泰勒规则可以描述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走势,表明泰勒规则可以为我国实行利率调控提供依据。鉴于此,本文参考Reynard(2007)及Altunbas等(2009)的研究,将实际利率与泰勒规则计算出的规则利率的差值(即利差)作为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利差的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i t表示实际名义利率,表示规则利率,r表示长期均衡利率表示平均通货膨胀率,π*表示目标通货膨胀率,y 表示产出缺口,Y表示实际GDP,Y*表示潜在GDP,α1、α2分别表示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权重。由于我国利率未完全市场化,本文采取全国银行间90天同业拆借利率的月度数据依据交易量作为权重计算得到年度数据,再减去平均通胀率由此得到i t,由于中国每年政府报告中的目标通货膨胀率的数据不具有可信度,参考邢毓静(2009)选取目标通货膨胀率π*为2%,考虑到中国物价指数持续上升,选取长期均衡利率r为1%,表示平均通货膨胀率也即是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利用bp滤波(λ=400)计算得到潜在GDP即Y*,假定央行对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同等关注,取α1、α2都为0.5。由此得到的利差变量图如3。

图3 实际利率、规则利率以及利差变量

Taylor(1993)认为货币当局是对目标通货膨胀率和潜在产出做出反应。利差的值越小,说明实际利率越偏低,货币政策越宽松。由图可知,中国在2005年以来实际利率相对于均衡利率普遍偏低。

(2)其余货币政策代理变量。

广义货币年增长率(m2)可以同时反映现实和潜在购买力,对我国来说是狭义货币与准货币之和,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管理工具;我国央行曾多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esr),本文所采用数据是依调整前后时间段为权重计算出来的年度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1—2004年在这短短的四年中,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直处于不骄不躁的平稳阶段,2005—2008年的四年中,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较大的改变,上涨幅度较大,但是在2008年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下降,2008—2012年这四年中,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稳中求进的趋势,波动上涨;本文采用中国银行业90天同业拆借利率(cji)作为代理变量;鉴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loani)、一年期存款利率(depi)也是年度内多次调整,本文同样是依调整前后时间长度为权重计算年度平均贷款基准利率和年度平均存款利率。五种代理变量的变化走势如图4。

图4 五种货币政策代理变量的各年走势图

3.控制变量

(1)宏观经济变量。

经济增长率(gdp_n):反映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经济周期的繁荣和衰退会直接影响金融中介吸纳存款投放贷款进而对流动性创造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通货膨胀率(cpi t)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因此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因此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代表通胀率。

(2)银行特征变量。

总资产(lna):一般来说资产越多,规模越大,越容易承受风险;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car1):为了防范风险累计造成的恶果,各国央行一般都对商行资本充足率进行不同程度的管制;其他控制变量为银行贷款增速(loan_n)、银行资产规模增速(lna_n)、银行不良贷款率(npls)。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说明

本文的研究样本来自Bankscope数据库,考虑到2004年以前的数据缺失严重性、2012年以来数据的不可得性以及股份制改造前后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本文综合考虑各因素最终的样本区间选择为2005—2012年,剔除数据缺失严重的银行,样本总量共79家银行。国内生产总值增速(gdp_n)、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货币供给增速(m2)等数据来源于choice金融数据库以及中国统计年鉴。表1报告了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全样本中单位资产的流动性创造(lc_a)的值为0.41,说明中国的银行每1元资产可以创造0.41元的流动性。外资银行的一级核心资本率均值达到21.68%,远远超过其他类别银行,且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值为0.78%,在所有银行中最低,可见外资银行经营良好。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和贷款增速分别达到35.73%和32.99%,位列其他银行之首,可见几年来股份制银行发展迅速。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注:表中流动性创造指标lc、资产规模lna已经对数化,其他变量均是百分比后100的倍数。

(二)实证结果和分析

1.全样本估计

本文建立了一个动态面板模型,当面板回归中含有因变量的滞后值时,回归变量的外生性不能得到保证,基于固定效应的协方差估计、最大似然估计(MLE)等将不再是一致的,为处理以上可能的后果本文采用statal2.0软件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GMM)方法,对中国79家商业银行2005—2012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过度识别检验采用Hansen检验判断工具变量使用是否合理,零假设为工具变量的使用是合理的。干扰项序列相关是通过检验差分方程的残差是否存在二阶序列相关来完成的,若存在二阶相关,意味着选取的工具变量不合理。表2给出的估计结果中,所有的Hansen检验结果中P值都是大于0.1,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选取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在所有二阶序列相关检验结果AR(2)的P值都是大于0.1的,说明模型的干扰项基本不存在显著的序列相关,本文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是合理的。可知:

流动性创造滞后一期的值对当期的系数均为负数,前一年流动性的减少会增加当年流动性增加的预期,这表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在全面考虑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更多地采取宏观审时度势的灵活操控策略。对信贷周期的逆周期操作:一方面抑制信贷膨胀,另一方面缓冲经济萧条。理论上,货币政策可以用来控制信贷周期,然而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同的持续期和非同步性,显示出缺失宏观审慎政策的货币政策在稳定宏观经济方面难以很好的发挥作用。

货币政策代理变量的系数除了同业拆借利率(cji)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其中利差变量(tgap)的系数为0.123 1,表明中国的实际利率相对于均衡利率每上升1%,商业银行创造的流动性就多出0.123 1%。这可以理解为实际利率上升时,储户为了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会增加对存款等流动性负债的需求,而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回报会加大对住宅抵押贷款和企业商业贷款等非流动性资产的投放。

央行制定的贷款基准利率(loani)的系数是-0.178 2,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央行下调贷款基准利率意味着降低信贷成本,扩张信贷,增加社会流动性。贷款基准利率每下调1%,商业银行提供的流动性创造就会增加0.178 2%。

广义货币的增速(m2)的系数是-0.025 4,表明广义货币发行的速度与整体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是负相关的,但系数总体来看较小。外汇占款、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和财政性存款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基础货币供应,通过乘数效应生成广义货币M2,M2反映现实和潜在的购买力,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和。在基础货币的供应中,公开市场操作由央行控制,财政性存款则由财政部根据财政收支的情况掌握节奏。乘数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和信贷政策,故受央行的制约较大。广义货币M2下降,实体经济对流动性的需求就会转移到商业银行,这样商业银行创造的流动性就会增多。

存款基准利率(depi)的系数为-0.204,说明存款基准利率每下降1%,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增加大约0.2%,央行制定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均属基准指导性利率,在利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并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中央银行通过下调基准利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的直接目的就是刺激宏观经济和投资需求,间接利好证券和房地产等行业,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住宅抵押贷款、企业和商业贷款其他贷款、房地产投资等非流动性资产,进而创造流动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esr)的系数为正,说明对整个银行体系来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银行流动性创造是呈正相关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大,银行流动性创造越多,这样的回归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理论不符,因为从直观上看,央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等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多,可用资金的减少会导致社会信贷总量减少。考虑到中国银行业的规模梯队,按照资产总值对银行进行分类,大致上按照2012年末总资产是否超过1万亿元来划分为两类,然后分类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4,由表可知,资产超过1万亿元的银行的流动性创造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而降低,而资产未达到1万亿元的银行的流动性创造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而提高,这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整体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作用的方向就取决于两种分类银行流动性创造变动的较量。从银行属性分类的表3中,可以看出五大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流动性创造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而减少,而外资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而增加,由于金融中介收益目标的粘滞性,在保证契约投资者收益的前提下,逐渐减弱对高风险资产的敏感度,通过资产替代摒弃低收益资产加大对高回报资产的需求,减少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负债权益。此时,银行创造更多的流动性。

同业拆借利率(cji)拆借市场的资金价格,是货币市场的核心利率,对于该指标本文采用中国银行业90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代理工具变量,其系数是0.103 1,表明同业拆借利率每上升1%,商业银行整体创造的流动性就会增加约0.1%。自1996年1月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系统建立,放开各期限档次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以后,使得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对重大经济、金融改革的调整及资金供求变化的反映日趋灵敏,当同业拆借率持续上升时,反映资金需求大于供给,预示市场流动性可能下降,此时商业银行创造的流动性就会增加。

银行特征控制变量中的资产规模全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当其他影响因素相同时,银行资产规模(lna)越大,银行内部机制就越健全,市场竞争力也就越强。在尽可能扩大贷款占领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引起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增加。资产每增加1%,流动性创造则会增加约1.1%。资产规模增速(lna_n)较大的银行为了保证资产的收益性和安全性通常会增加对流动性资产和半流动性资产的需求,减少非流动性资产,这样流动性创造就会减少,所以系数为负数。反贷款增速(loan_n)越大,表明流动性创造越多,系数为正。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car1)的系数均为负数但并不显著,表明提高资本率会减少银行总体的流动性创造;不良贷款率(npls)并不显著;经济增长率(gdp_n)和通货膨胀率(cpi)符号不统一。

由于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本文也探讨了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及其滞后一期、二期变量对流动性创造的实证影响。结果表明:六种货币政策代理变量当期的变化均会对下一期流动性创造产生影响,且全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在二阶滞后模型中,利差变量(tgap)当期和滞后一期的系数分别为0.139和0.024,且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商业银行当年创造的流动性不仅受到当期实际利率相对于均衡利率的改变量,而且也受到上一期利差变量的影响。广义货币的增速(m2)的当期系数是-0.03,滞后一期的系数是0.017,表明当期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与当期广义货币发行的速度是负相关的,与上一期的广义货币发行速度是正相关的。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对当期和下一期流动性创造的作用方向相反。

2.按照银行属性分类

表3报告了按照属性分类银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五大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的滞后一期均对当期流动性创造产生正的影响,且外资银行的系数最高。而对地方性银行来说,流动性滞后一期的系数并不显著,系数的正负基本符合理论意义上的影响。对五大国有银行来说,六种货币政策代理变量对流动性创造均不显著。货币渠道对国有银行流动性创造不成立可能的解释是:五大国有银行背后的国家隐性信用担保使社会公众从未担心其破产,使其流动性创造并非基于自身盈利需求,从而并未实行有效监督,再加上五大国有银行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意义,使得流动性创造受到被动管理。另外,外资银行对贷款基准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地方性商业对利差变量(tgap)、广义货币增速(m2)和同业拆借利率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3.按照银行规模分类

本文把2012年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的银行划定为大规模银行(大致上包括五大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未超过1万亿元的银行划为小规模银行,表4即是货币政策代理变量对不同规模分类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可知银行规模越大对货币政策越不敏感,表明对国有大规模银行来说,监管干预和资本支持可以成功地减少银行冒险行为,而小规模银行上期的流动性创造值与当期流动性创造值呈现负相关关系。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的稳健性检验选取的是:一是货币政策工具变量mp的百分比变化率对流动性创造lc百分比变化率的实证结果;二是货币政策工具变量mp对每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lc_a的实证结果。结果表明模型的系数及显著性、过度识别检验和序列相关检验大体上符合预期,文章结果是基本是稳健的。

五、结 论

本文建立了一个动态面板模型,利用系统广义矩对中国79家商业银行2005—2012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结论如下:

第一,对于整体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滞后一期的值与当期流动性创造呈现负向关系。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审时度势的灵活操控特点;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创造存在时滞性。

第二,中国的实际利率相对于均衡利率每上升1%,商业银行创造的流动性就多出0.12%。同业拆借利率每上升1%,商业银行整体创造的流动性就会增加约0.10%。央行制定的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基准利率与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创造呈现负相关关系。央行下调贷款基准利率意味着降低信贷成本,扩张信贷,增加社会流动性。存、贷款基准利率每下调1%,商业银行提供的流动性创造就会分别增加0.204%、0.178 2%。表明广义货币发行的速度与整体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是负相关的,但系数总体来看较小。

第三,可知银行规模越大对货币政策越不敏感,五大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流动性创造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而减少,而外资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而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对当期和下一期流动性创造的作用方向相反。外资银行对贷款基准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地方性商业对利差变量、广义货币增速和同业拆借利率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证监会正在研究商业银行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期货业务牌照,现行法律下我国金融体系属分业模式,未来混业经营是金融业发展的大方向。2008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就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期中国央行行长表示,出台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基本成熟。存款利率上限也有望放开。加快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中国货币政策改革的关键所在。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建立由存款人与存款机构之间、借款人和贷款机构之间在市场上的充分竞争机制,加快利率“去行政化”的改革步伐,由央行直接调控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转变为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公平竞争下均衡的间接调控。

由利率在竞争格局下的变化传导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以利率为操作目标来影响广义信用总量的有效性取决于:一是稳定的风险溢价;二是足够的利率敏感性。从现实情况看,要时刻掌握货币供应的变化情况,就必须对左右货币政策执行力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影子银行(肖崎,2012)、互联网金融和企业融资成本变动建立统计监测体系,重点监控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还包括众筹、互联网销售以及P2P等,还应注意正常的贸易和投资背景之外的热钱的存在。通过金融脱媒,倒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转型,降低存贷款业务比重,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金融竞争力。

参考文献

卞志村:《泰勒规则的实证问题及在中国的检验》,《金融研究》2006年第8期。

陈正骥:《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2014年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玲:《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因素理论与实证研究》,2011年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明辉、孙莎、刘莉亚:《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财贸经济》2014年第10期。

王浩:《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研究》,2010年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邢毓静、朱元倩、巴曙松:《从货币政策规则看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适时退出》,《金融研究》2009年第11期。

Altunbas’Y.’L.Gambacorta’and D.Marques Ibanez,2009,“Bank Risk and Monetary Policy”,Banca D’Itlia’Working Paper No.712.

Berger,A.N.,and C.H.S.Bouwman,2008,“Financial Crises and Bank Liquidity Creation”,Working Paper:08—37.

Diamond,Douglas,and Raghuram Rajan,2001,“Liquidity risk,liquidity creation,and financial fragility:A theory of bank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9:287—327.

Deep,Akash,and Guido G.,Schaefer,2004,“Are Banks Liquidity Trans-formers?”,KSG Working Paper No.RWP:04—022.

Reynard,S.,2007,“Maintaining Low Inflation:Money,Interest Rates,and Policy Stanc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4(5):1441—1471.

Taylor,J.B.,1993,“Discretion versus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39(December):195—2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