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城市的基本特征

我国城市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城市特征因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兴起”,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其不同的城市特征应该有多种解读,既有其内在的共性特征,又有其外在的个性特征。(一)我国城市的外在个性特征外在个性特征主要是指从城市兴起的主要诱因和发展到今天所形成的、被社会广泛认知的城市形态特征,并且用一个简洁且响亮的名字来高度概括,它也是城市之间相区别的基本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城市特征因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兴起”,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其不同的城市特征应该有多种解读,既有其内在的共性特征,又有其外在的个性特征。比如说,城市景观表现出了高楼林立、大马路、大绿化带等,有着清晰的轮廓线和天际线;城市市民的生产方式是以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了工作、学习、休闲、社交等开放型的行为方式,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构成了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区别,是最明显的城市共性特征。这里,我们试想从另一个角度并分两种情况来解读:一是从我国城市兴起的诱因和发展到今天所形成的不同城市形态归类,来解读我国城市的外在个性特征。二是从我国城市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来解读我国城市的内在共性特征。

(一)我国城市的外在个性特征

外在个性特征主要是指从城市兴起的主要诱因和发展到今天所形成的、被社会广泛认知的城市形态特征,并且用一个简洁且响亮的名字来高度概括,它也是城市之间相区别的基本特征。可大体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历史名城

历史名城主要指那些依托历史上所形成的区域中心地位,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发展起来,具有古城风貌与现代元素高度融合特征的城市。比如,西安市、北京市、杭州市、苏州市、武汉市、南京市、太原市等城市。

2.老工业城市

这里,可以从工业兴起推动城市兴起的不同时期划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要指那些依托对外贸易的区位优势地位,在殖民主义占领时期以掠夺我国资源为目的,在大力兴办重轻工业、运输业、商业贸易进程中逐渐兴起,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殖民主义时期的历史痕迹,在保护和发展中形成的、始终延续现代城市元素和传统产业特征的城市,有的城市后来也成为“沿海开放城市”。比如,上海市、天津市、广州市、青岛市、哈尔滨市、大连市等。二是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在原历史城镇的基础上,在新中国成立后重化工业、制造业布局发展中随之兴起并发展,同时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产业结构调整而重新焕发了活力的,且具有明显的传统工业基地特征的城市。比如,沈阳市、长春市、徐州市等。三是所谓的“三线城市”,即新中国成立以后出于国家安全战略考虑划分为“三线”的城市,这些城市大都与原有城市融合发展,早期是以国防工业、重化工制造业等基础工业为主导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又将许多产业调整为“军转民”型产业,与城市其他产业一道推动城市逐渐发展;比如,西安市、兰州市、西宁市等;有的三线城市就是纯粹出于国防建设考虑,在偏远的荒漠、山区由国防工业集聚而兴起的,始终保持为国防工业特色,进入21世纪后作为国防工业旅游基地适度开放来推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比如,酒泉市、绵阳市等。

3.区域中心城市

主要是指那些历史上就是城镇,在此基础上经过历次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构建,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构建中兴起,依托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和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以及产业优先发展的优势,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逐渐发展起来,具有所谓的“千城一面”特征的城市。这些城市在我国占比最大,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省会城市,如内陆省份省会的成都市、贵阳市、西宁市、昆明市、长沙市、太原市、石家庄市、郑州市等,以及成为直辖市的重庆市;二是地级市,如徐州市、德州市、菏泽市、廊坊市等;三是县级市,比如山东的文登市、即墨市、胶州市等。

4.资源型城市

主要是指那些依托石油、矿产等资源开发加工和流通交易形成产业集群而兴起,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留有明显的随资源盛衰而形成的创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发展痕迹特征的城市。比如,大同市、抚顺市、兖州市、淄博市、东营市等。

5.旅游城市

这里主要从依托不同旅游资源的类型来划分为4种情况:一是依托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兴起并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的地域自然特色和民族风情特征的城市。比如,张家界市、黄山市、承德市等城市。二是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兴起并发展起来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老城区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古文化气息特征的城市。比如,苏州市、扬州市、敦煌市、曲阜市等城市。三是依托矿产资源+手工艺产品(如陶瓷)交易市场优势,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兴起,并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具有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产业艺术特征的城市。比如,景德镇市、淄博市、宜兴市等。四是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和国家政策扶持优势在新中国成立后兴起,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具有生动的红色经典故事和革命活动遗址痕迹特征的城市。比如,延安市、遵义市、井冈山市等。

6.沿海开放城市

依据不同区位优势、开放程度和政策优惠力度来划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依托毗邻港澳台区位优势和更加优惠的开放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兴起并发展起来的,具有经济特区带动城市发展特征的城市。比如,深圳市、珠海市、厦门市等。二是依托沿海对外贸易区位优势和招商引资政策优势,有的在殖民主义占领时期兴起,有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兴起,但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大发展的,具有国家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新区为新城区特征的城市。比如,青岛市、大连市、宁波市等。

7.新兴市场城市

主要指那些依托当地与生俱来的经营型人才(俗称生意人)和能工巧匠优势以及市场经济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县城或镇驻地基础上,借助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在城市群中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分工明确,靠的是主导产业的大发展和完全的市场竞争而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的城市。比如,温州市、义乌市、顺德市、东莞市、寿光市等。

8.边贸城市

主要是指那些依托地处边陲陆路口岸和国家政策扶持优势,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边陲小镇基础上兴起并依托对外贸易往来发展起来的,具有异国风情和地域特色的城市。比如,黑河市、伊宁市等。

在这里,我们暂且依据城市兴起的诱因和发展至今的形态,划分出了八大类具有不同特征的城市,但因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复杂性,又很难以单一诱因和形态来准确划分,应该说绝大多数城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能说是在城市兴起和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诱因罢了。但是,我们在不同城市特征划分的过程中,却看到了一个共性的,即我国城市就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发展而言,其兴起的起始年代主要是殖民占领时期,是他们为了掠夺我国的财富而大力发展工业、运输业、贸易而不断兴起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还看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我国所有的城市就其进入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而言,有着一个共同的、相对较高起点的发展阶段,这就是我们曾反复强调的“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的30多年时间里,在国家百废待兴的基础上,我国的城市发展是在较低生产力水平下,走了一条粗放型、低水平,且由重化工业、轻纺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基础性工业发展推动的,曲折的,缓慢的发展路子,留下了许多的城市病问题。

(二)我国城市的内在共性特征

这里主要是想从我国城市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并依据前面给出的城市的基本定义“所谓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点,以集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来解读我国城市的内在共性特征,即城市区别于乡村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具有集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本质特征

这是由城市的基本定义所决定的,是城市的本质特征。这里,不需作深入的理论探讨,我们回顾一下城市兴起的诱因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就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城市是在历次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构建中诞生,又是在“城因市而繁荣”的背景下兴起,并依托各种资源禀赋在较低生产力水平下缓慢发展,最后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产业并得到快速的发展,从而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样一个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任何城市都是首先通过一个“点”上的优势,进而不断积聚成一个“链条”,然后汇聚成为一片“区域”,即城市形态。那么,我们所说的这个点,就是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的资源禀赋,这个“资源禀赋”是自然的、与生俱来的或长期积淀的,它包括我们前面列举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区位资源、水陆交通资源等,这些资源构成了一个城市兴起的主要诱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这些资源被人们不断的开发和利用,先是从资源开发中获取了初级产品,如石油、煤炭、铁矿石等;然后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在初级产品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和深加工生成能源和原材料产品,如汽油、煤油、钢材、水泥等;再在原材料产品或半成品基础上进行最终产品的生产制造,如化肥、汽车、房屋、设备等,从而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围绕这个产业链条继续深化扩展,就会形成产业集群,如银行、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一大批生产性的中介服务机构等,还有为生产者生活服务的行业,如住宅、商业、服务业、教育、医疗、文化事业等。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像滚雪球似地进行下去,特别是在城市“移民政策”或人才引进政策的助推下,以人才为核心的城市集聚又带来了高端技术、产业、服务等,以不断满足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需求,就汇聚成了一个紧凑型的区域,即城市区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漫长的、全方位的城市兴起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点,以集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的过程。这个过程,靠的是自然资源禀赋,靠的是人力、技术、产业、资本、教育医疗文化等经济社会资源的持续集聚。这就是城市在原始乡村上兴起而又脱胎于乡村社会,并与乡村社会的最本质区别。

2.具有不断满足城市居民对生产生活服务需求的功能特征

这是由城市所应具备的内向功能决定的,即“作为城市本身对不断满足城市社会发展和城市居民置业、生活需求,所必须具备的一定能力。比如,具有居住、交通和置业的功能,具有商业、服务业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功能,具有文化体育娱乐和信息社会交流的功能等”。实际上,它也是城市“以人为本”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是随城市的“集聚”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是由构成现代城市功能的六大体系特征表现出来的。

(1)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城市特别是现代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人管,即城市管理者,它是由政府行政机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等部门有机联系、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而构成的城市管理体系,并按照法定职能各负其责,行使管理权。其中,在我国的城市政府行政机构主要肩负着城市资源、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城市环境、城市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管理,其所追求的目标是,城市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城市规划管理科学高效,城市社会和谐稳定,城市环境洁净环保生态,城市公共服务能够惠及全体城市市民等,并运用行政手段和国家专政工具依法实施管理,实现管理目标。

(2)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这是城市赖以生存并形成集聚效应的最基础的设施,始终伴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古代城市的交通就是道路和马车人力车、江河码头和船只,而现代城市的交通则是水陆空立体式的交通体系。比如,城市道路和立交桥承载着客车和货车的通行,城市地铁和轻轨上的有轨电车承载着城市主要人口的流动,城市火车站的火车和码头上的船只承载着货物与人口的向内向外流动,城市飞机场上的飞机则承载着城市的物流、人流的远行并双向流动等。总而言之,它们共同承担着一个城市的人流物流,是城市产生集聚效应不可或缺的最基础的设施。

(3)先进的城市产业体系。现代城市除了继续保留一些传统工业产业外,正在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要求,在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构建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使这一产业体系在不断提供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物质精神产品的同时,对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比如,对现代先进制造装备业、精细化工业的改造升级,对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领域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建和发展,对以金融业、会计咨询业、律师咨询业等服务于生产领域的现代服务业的构建和发展,对以服务于城市市民生活为主的商业服务业的构建和发展等。总而言之,这一体系的构建是支撑城市生存发展和充满活力的核心内容。

(4)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这是确保城市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除了交通设施以外,还有供电、供水、供暖、供气、垃圾和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以及构成城市环境并为城市市民提供优质生活质量的绿地、广场、公园等设施,它们以网络化全覆盖的形式,共同构成满足城市生产和生活需求的基础设施。

(5)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城市政府运用财政收入促进市民素质提升、引导生活质量改善、确保生命健康、创造公平社会环境所构建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市民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所带来的实惠。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让适龄市民接受基本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专院校;二是保障普通市民能够低成本享受医疗保健待遇的各类医疗机构,如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等;三是给市民带来精神享受、文化熏陶、引领市民积极健康新生活的文化娱乐设施,如文化馆、市民中心、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等。这一体系的构建确保了所有城市市民不论收入高低、贫富差距,都能够享有基本的、平等的、优质的社会服务。

(6)有效的城市保障体系。这是构成城市市民生产和生活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市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市民的养老、医疗、就业等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等满足基本生活方面的保障;二是市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体系,如保障人身安全的社会治安体系,保障市民健康安全的环境治理体系,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火防涝、抗震减灾、人防技防体系等;三是生产安全体系,如市民劳动场所、置业场所的消防系统、疏散通道、预防预案、防护救护措施等。所以说,城市保障体系是城市社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后一道防线。

可以说,具备了上述六大体系职能的城市,就是一个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具有不断满足城市居民对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功能的城市,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形态。

3.具有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外溢特征

这是由城市所应具备的外延功能决定的,即“指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和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对周边地区的发展所特有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即构成了城市的引力场,就是前面说的“集聚效应”,也构成了城市的“外溢效应”,即输出人才、资本、技术等经济社会要素资源。实际上,它也是城市经济社会资源集聚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比如,上海市经过百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城市经济社会资源得到了不断的集聚,其经济总量、城市规模、企业规模、外资企业总部、人才技术资本、市场化程度等,均已具备了较雄厚的实力,城市向外扩张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国家发展战略将上海定位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以来,其“两个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对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明显的作用,尤其是“航运”和“金融”两大影响力因素,更将带来物流和资金流的快速周转,助推城市自身、长三角城市群以及再远一点的地区跨境贸易和投资的大发展。一般来讲,按照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而言,城市的“外溢”通道从表象上来讲,主要有两条:一是域内外溢,二是跨域外溢,其通过不同通道溢出的形式和结果也是不同的。

(1)域内外溢。主要指城市在市属行政区域以内的扩张发展,包括市直属城市区域、隶属市管辖的县级市(县城)行政区域范围。实际上,这是城市自我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城市诸要素自由流动的表现形式。我们知道,一个城市在集聚资源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不断扩张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行政管理制度下,城市每扩张一步首先选择的是城市管辖区域内,即直属管辖区域、隶属管辖区域,并在这个区域范围内不断调整布局经济社会要素,实施整建制划转地盘、产业转移、人员流动等。那么,我们就称这种扩张形式为“域内外溢”,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一大特征。前面讲了,城市“域内外溢”始终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很难判定什么时间开始“外溢”,以什么形式进行“外溢”,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判定,只知道城市的这样一种特征存在就行了。当然,为了更好地认识城市确实存在着这一“特征”,还是让我们从我国由政府主导宏观经济的实际情况来考量,并以政府行为为风向标,来简单地了解我国城市“域内外溢”的几种重要形式。

一是城市行政区划调整。这是我国扩大城市规模最常用的手段,也是最早使用、经常使用的行政政策工具。比如,青岛市在20世纪60年代,就因发展问题做过一次大的行政区划调整,将老城区周边的浮山后公社、西流庄公社、楼山后公社等4个具有乡村形态的公社整建制地划归其直属管理区域,实现了城市的第一次扩张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又因发展问题将原来的崂山区“一分为五”,组建了新崂山区,新成立了城阳区,城市范围一下子又扩大了1000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还是因城市发展的需要,于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市内的市北区、四方区合并为新市北区,将胶南市与黄岛区合并为新黄岛区等。在这些重大的行政区划背景下,实际上是实现了城市资源在新的区域内的合理配置、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不断形成城市整体优势。

二是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产物,它有别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只是圈定了产业项目集中落地的区域,不涉及行政管理权限和人口户籍问题,一般有归市直接管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归县级市管理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有县级开发区等。这些开发区既承载着外来产业项目的落地,即“集聚”作用,也承载着城市“退二进三”、产业转移、产业链条延伸和分工协作所涉及的产业项目落地,构成了城市“域内外溢”的重点区域。比如,青岛市“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州湾北部高新技术区”、“红岛经济新区”等属于国家级并归市级直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城阳区、即墨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属于省级但归县级市和区级管理等,它们共同承载着外来的高新技术项目、城市转移项目,留下了城市“外溢”的特征痕迹,最终实现了城市的扩张发展。

(2)跨域外溢。主要指在城市直属、隶属行政区域范围以外的邻近城市区域,或者说是跨行政区域城市群规划区域范围,或者是更大的范围。城市的“跨域外溢”与“域内外溢”的本质区别在于行政管理权限的不同,一个是直接的行政管理关系,一个是平等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决定了“跨域外溢”的不同形式与结果。实际上,城市的“跨域外溢”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和结果,是城市要素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很难判断是什么时间或以什么形式“跨域外溢”的,但由于存在着行政管理权限的本质差异,虽然与“域内外溢”都存在着“行政助推”的动力机制,但城市“跨域外溢”还需具备一定的、客观的前提条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备“跨域外溢”特征的。

下面简要介绍城市“跨域外溢”应具备的前提条件。由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城市首先要实现自我发展并“集聚”实力后,才能向更大的范围实施扩张性发展,即扩散效应或“跨域外溢”。所以一个城市实现“跨域外溢”功能,是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的。

1)城市经济实力达到了高水平。这里主要指一个城市的年度GDP总量和增速、政府的财政收入、人均收入水平、金融资产水平等。具体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数量水平就可称得上具备了“外溢”条件,很难说得准,只能参照一些特大型城市的经济总量指标来定性的确认。如可参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经济总量指标,因为这些城市已是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城市,其在城市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即“跨域外溢”特征非常明显。

2)城市持续发展受到域内环境承载和资源成本的限制。城市自身规模大,继续在“域内”扩张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就是在隶属的行政区域内发展,因为离中心城区较近也受到了环境、资源的限制。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环境的承载能力限制,以及土地、供水等资源限制。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都是处于中心地位的特大型城市因发展受限,而必须选择“跨域外溢”拓展性发展的典型案例。

3)城市产业门类相对完善,产业链条上的高端部门集聚本市。这里说的产业门类,既指现代先进的传统产业,又指新兴战略性产业,既包括第二产业,也包括第三产业,总之,产业结构单一的城市是不具备整体“外溢”条件的。其次,产业链条上的高端部门是指那些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技术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基地(高新区)等,处在产业链条最上游的产业,具有“中枢”的功能。这样,才能“指挥”中低端产业(产品)向更大的范围布局发展。

4)城市大型品牌企业集团总部(或大区域总部)相对密集。我们知道,承载技术人才资本等经济资源的主体是企业,尤其是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层次的集团型企业,其自身的经营管理体系已经相对完善,既有人才团队优势、技术研发优势,又有资本融资优势,而在一般情况下,这些优势均集中在企业的总部,形成了庞大而又高端、高效的指挥决策系统。比如,北京市是央企总部集聚的城市,上海市集聚了众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等,这些“总部”助推了所在城市的整体跨域外溢发展。

5)城市具有筑就人才高地的教育研发基地地位。人才是城市跨域外溢发展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的高端人才集聚,带来城市高端技术、高端产业、高端产品,同时推动着城市整体品质向高端方向发展,其辐射带动区域城市发展的能力会更强。比如,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集聚着众多的名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等,形成了人才高地和教育研发中心地位,对推动城市的“外溢”发展发挥着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作用。

6)城市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明显。强大的资金流是城市跨域外溢的重要保障,同时起到引擎的作用。比如,上海集聚着大量的外资银行、投行等,正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重庆市正在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地位,青岛市的“财富管理金融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在朝着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迈进等。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域内外溢”是每一个城市所应具备的特征,而“跨域外溢”则是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一定条件后所具备的特征,并且特指那些在“跨域”城市间协作中具有绝对单边实力、优势和话语权的特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北京市作为超级大城市的“跨域外溢”特征最为明显。

上面我们对城市的基本含义、功能,特别是我国城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解读,应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的,可能会给读者一种与我国城市特征不一样的印象,这也是我们想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实际上,我们就是想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城市,看看对房地产业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毕竟我们研究的主题是“房地产业与城市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