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宁波制造产业能级提升

以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宁波制造产业能级提升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宁波制造业的总体态势是规模较小。宁波市历史上共有制造企业122240户,但53848户企业已被注吊销,占宁波市全部制造企业数量的44%。

第三节 以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宁波制造产业能级提升

一、宁波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概貌

(一)宁波制造业发展概貌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重组和调整,区域土地、资金、生产原料等资源要素制约日益趋紧,在这种国内外双重压力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宁波制造业发展状况如何呢?

宁波是我国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宁波制造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临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集群。从余姚梁弄的灯具到慈溪的小家电,从大榭的保险箱到象山爵溪的针织衫,再到全市各地的服装企业,制造业一直是宁波经济的支柱产业。宁波制造业正在继续做好做强装备制造、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高档纺织服装业这些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电子信息新产业、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创意设计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宁波市工商局发布的《宁波市制造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制造业占甬企半壁江山,重点产业优势明显,内资制造业数量大而利润低。

1.宁波制造业占据宁波企业的半壁江山,但规模小

截至2010年年底,宁波市共有内资企业143879户、外资企业6312户,而其中制造业户数为68392户(其中内资63215户、外资5177户,内资制造企业以92.4%比例占数量的绝对优势),占全部企业总户数的45.5%。

目前宁波制造业的总体态势是规模较小。从宁波制造业企业历年新设情况可发现,新设制造业企业数量一直处于波动上升状态,特别是近10年来,每年新增户数均超过4000户,到2010年,全市新设制造业达到了7656户,比10年前的4173户翻了近一番。从增幅特点来看,内资增幅远高于外资企业。新设制造企业增多,一方面表明淘汰、更新周期正在加快,另一方面也导致大企业难以健康、持续成长。

2.传统优势制造业存续率最高

《宁波市制造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传统制造业的新增数量始终高于传统优势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宁波市历史上共有制造企业122240户,但53848户企业已被注吊销,占宁波市全部制造企业数量的44%。注吊销比例较高的是先进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存续率最高的是传统优势制造业。

3.重点产业优势明显,区域分布相对集中

30个行业大类中,内资企业行业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草帽制造业和专业设备制造业。在全市16个区域中,宁波市制造业仍相对集中在鄞州、余姚、慈溪3个区域,3区制造企业户数占全市总量的54.43%,其中鄞州尤以传统优势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余姚慈溪则是先进制造业相对集中。

4.内资制造业数量占优但利润低

在68392户制造业户中,内资企业虽然占据63215户,而外资企业仅有5177户,然而内资企业在企业经营收入和利润上并不占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资企业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二)宁波制造业发展现状

1.取得的主要成效

宁波制造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可以概括为:

一是工业生产保持增长,经济总量上新台阶。2011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跃居全省首位,比上年增长12.2%,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3%。在2010年产值高基数和2011年复杂经济形势下,全市工业经济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二是产销衔接较好,内销拉动作用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1年完成销售产值比上年增长18.5%;产销率为98.0%,比上年提高0.5%。全年完成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5.1%。实现内销额比上年增长23.3%,内销增速高于外销18.2%。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大力拓展内需市场,销售市场结构继续优化,内需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内销拉动全市销售产值增长17.2%,贡献率达93.0%。三是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同比增长27.8%。新产品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25.1%,高于当年同期生产增速7.2%。新产品产值率达18.9%,创年内新高,比上年提高0.6%。全市专利授权37342件,同比增长43.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25件,同比增长34.4%。四是十大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建成,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宁波市3C强制认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宁波市标准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宁波市国家级质量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十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十大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涵盖信息咨询、科技创新、质量检测、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训等多领域和广范围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成为我市创新资源的汇聚点,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全面提升了服务企业发展能力。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宁波制造业企业总体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宁波制造企业存续率较低、经营和利润较低、发展制约明显的现象,也暴露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赢利能力减弱,制造业投资增速不稳定。据宁波市经信委的统计显示,自2006年以来,宁波工业投资增速呈现宽幅震荡,这与宁波年GDP总量较为匀速增长很不匹配,企业投资增速极不稳定。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近几年企业利润下滑,导致企业投资增速不能持续增长。以2011年为例,宁波规模以上工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2.06次,低于去年同期0.0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分别为5.89%、5.42%,比上年同期低0.73%、0.78%。二是运行成本上升,制造企业经营困难。2010年度宁波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前20强中有近一半企业涉足房地产或其他虚拟产业。近几年,“四率”(利率汇率、税率、费率)、“三金”(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两价”(原材料进价和资源环境代价)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推动企业成本直线上升。据全国工商联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收费项目69个大类,综合税费率27.44%;据市发展规划研究院数据统计,2011年宁波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达18.1%;由于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不仅利息高,而且难度大,一些小微企业只能转向民间借贷,致使融资成本大幅攀升。三是要素制约明显,制造企业外迁加速。随着中西部地区招商力度加大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宁波不少制造业企业选择外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波已有1万多家民营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投资额近1200亿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要素制约。如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各工业园区在用地上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以致一般企业拿不到土地。由于中西部地区企业发展,用工增加,外出务工人员减少,致使宁波部分企业出现了“用工荒”。四是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减弱,内生动力不足。如技术、管理、体制等创新力度不足,引才难、用才难、留才难导致制造业企业人才流失,技术和管理创新难以提升。

总体来讲,宁波市制造业存在结构层次相对偏低,重点优势产业仍是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产业规模化水平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区域结构和行业结构相对集中;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总体偏弱;出口依存度过大,发展模式相对传统;生产资源要素制约等问题,发展制约明显,转型升级亟须各方努力。

(三)“两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在装备“宁波智造”

宁波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向是:产业结构由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方向调整;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宁波制造业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步伐。

1.制造业信息化为宁波抢占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提供了新机遇

信息化使制造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对于中国这样属于工业化进程初期的大国来说,信息化为抢占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提供了新的机遇。

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可以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面对制造业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挑战和我国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战略需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对制造业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这为宁波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新跨越、为“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的转变,提供了机遇。

2.“两化融合”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宁波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两化融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两化”融合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市政府就成立了宁波市企业信息化工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意见》、《宁波市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宁波市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提出:集中加大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1000万元信息化专项资金对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进行扶持、对直接向企业推广应用信息化软件和帮助企业培训人次成效突出的服务商或中介机构给予奖励;每年安排的市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的研发推广以及信息服务业企业的引进培育,促进“两化”融合;每年安排1000万元电子商务试点专项资金,支持电子商务试点应用,积极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骨干企业,着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二是信息技术对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日益显现。目前,全市80%的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54%的企业建立了门户网站。2010年,全市90%以上企业就在生产经营中应用了信息技术,65%以上的企业已实施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应用供应链管理(SCM)、生产过程管理(MES)、产品数据管理(PDM)、业务流程管理系统(BMPS)等信息化管理技术,部分企业研发并应用具有自主品牌的工业信息化应用产品。目前,全市80%以上的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实现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先进控制技术在骨干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80%;全市已有25家企业入选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有3家企业荣获全国首批最佳信息化实践“标杆”企业称号,占入选企业总数的15%;另外,早在2010年,全市30%以上的工业企业就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成熟度位居全国城市前10位,建立了塑料、化工等一批电子交易中心和模具、家电等专业电子商业服务平台。

宁波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为“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实现工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宁波服务业发展概貌

1.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宁波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主导行业较快增长。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是宁波市服务业占比最高的两个行业,2011年1—8月合计实现增加值658.6亿元,同比增长22.4%,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8.1%,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4.1%。批发零售行业发展位列浙江省前茅。第二,商务服务业和卫生服务业迅猛增长。随着劳务派遣这一新兴服务模式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宁波市商务服务业增长迅猛,2011年1—8月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8.5亿元,同比增长34.5%,位列全部14个行业第1位。第三,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均衡。从总量来看,海曙、鄞州、慈溪占据总量的前3位,宁海、象山、奉化位居后3位。从增速来看,各地服务业发展参差不齐,增速最高的江东达到23.8%,比增速最低的奉化高了9.2%;11个县(市)区中,6个县(市)区增速超过宁波市平均水平,中心城区、余姚、慈溪增速较高,北仑、镇海、南三县增速较低;与上半年相比,7个县(市)区增速加快,其中江北、鄞州提升幅度较大,4个县(市)区增速回落,北仑增速回落明显。

2.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宁波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第一,着力发展的新兴行业还未形成规模。科技和信息服务业是宁波市近年来着力发展的重点行业,随着“六大加快”发展战略的提出,作为加快产业升级重要推动力的科技和信息服务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其发展还未形成规模。其主要表现,一是信息服务业增长乏力。2011年1—8月宁波市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4.5亿元,而三大运营商实现增加值44.6亿元,占比达到81.9%;而随着通信资费的不断下调,高额购机补贴销售政策的实施,虽然2011年1—8月运营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6%,但其利润下降3.3%,受运营商影响,宁波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只增长了5.9%,位列14个门类中的末位。二是科技服务业业态发展不平衡。2011年1—8月宁波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9亿元,同比增长17.9%,从其内部结构看,主要集中在工程勘察设计与管理、技术监测,两个行业增加值占科技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53.3%和16.4%,而与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工业设计、节能环保等新型科技服务业业态发展不成熟,其大多依附于工业企业中,未能形成独立的市场主体,无法将其纳入科技服务业的核算中。同时,宁波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模偏小,2011年1—8月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只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2%。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浙江省。2011年1—8月宁波市消费品市场呈现低开稳走的态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2.9亿元,同比增长17.0%,比上半年提高1.0%,总量虽仍居浙江省第二,但同比增幅落后浙江省,比浙江省平均水平低0.1%,比杭州低0.7%。第三,交通运输业盈利能力减弱。第四,居民服务业发展潜力未被充分挖掘。第五,二、三产业分离的关节点未见明显疏通。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宁波市政府提出推进制造业企业二、三产分离发展,并出台了《关于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发展的实施意见》,给予政策支持。政策实施以来,虽然分离企业数量超额完成,但受政策环境和市场化服务业低等条件制约,二、三产业分离的关节点未见明显疏通,分离的成效有待深化。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分离发展的质量和层次有待提高,分离出的企业以商贸、物流居多,科研服务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较少,个案分离多,以整合社会资源方式组建的则少之又少;二是企业分离发展的自主意愿不强,一些企业分离后,服务业的业务基本未开展,没有体现出分离发展对优化三次产业的作用;另外,有些企业只是将原来业务简单地一分为二,对地方经济没有促进作用。

3.宁波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面临一系列紧迫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宁波市服务业“提速、提质、提能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推进“六个加快”战略,加快发展宁波服务业,发挥现代服务业在新一轮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功能,根据《宁波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安排,生产性服务业被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正如王辉忠书记所强调的:“工业仍然是宁波经济的第一增长力,宁波服务业的最大空间就是生产性服务业。”

为此,宁波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面临一系列紧迫任务,这些紧迫的任务包括:围绕国家创新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加快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业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宁波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咨询、信息系统运维等服务,促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重点发展服务于金融、政务、交通、通信、物流、教育等行业的信息技术运维、呼叫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处理等业务;大力发展物联网服务运营产业,推动物联网技术规模化应用,加快云计算技术在金融、在线支付、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云计算服务;立足专业技术服务业和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业,积极推进检验检测、技术交易、技术咨询、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快做大科技服务业规模,着力发展新兴科技服务业,推动节能环保服务、科技金融等产业的发展,培育科技服务业新兴增长点,创新先进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三、以“双引擎”破解宁波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

破解宁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双转”过程中的突出瓶颈,核心在于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与融合问题。国际经验证明,先进制造业“起飞的翅膀”必须靠现代服务业“聪明的脑袋”支撑,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就是突破口。宁波的发展也不例外。

(一)“温州事件”是宁波制造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警示

1998年以来,浙江制造产业发展已错过了三次机遇:面对1998年国内消费向国际消费转移的机遇,浙江制造产业未能实现高端提升;为应对2003年的宏观调控,浙江产业资本外溢而“变身”为游资;为规避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浙江部分传统产业外迁中西部,致使经济增速下滑而至今不振。“两外”的结果是“四化”——“产业资本外溢+产业外迁”导致产业资本化、产业资本游资化、产业空心化以致经济虚拟化(泡沫化),因而有序、有力、有质地引导资金(资本)“入实”、产业回迁迫在眉睫。

浙江制造产业发展的困局,“温州事件”就是一个缩影。“温州事件”虽然也波及了宁波,但总起来讲,宁波还是有惊无险的,这得益于宁波较为扎实的实业基础。但是,“温州事件”所折射出来的制造产业的空洞化、服务产业的畸形化发展的突出弊端,则为宁波制造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警示。由此可见,着力解决“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与融合”这个经济发展的“双引擎”问题,并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提升宁波制造产业的能级,从而切入进而嵌入这个“双引擎”问题当中,是宁波在“十二五”期间或是今后更长的时期内必须正视并加以切实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以“具有特点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传统优势制造产业”的良性互动实现宁波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宁波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正处在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发展具有宁波特点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并以此来提升宁波制造产业能级的任务繁重且非常紧迫。

要实现“两快两高”——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的目标,宁波的政策取向是“依托临港产业优势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依靠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和更具效益的服务环节拓展,加快构筑低成本、高增值、宽辐射、强带动的服务经济体系。”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对于宁波地域特点、经济特色特点的挖掘,凸显了发展具有宁波特点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决心和举措;另一方面,提出“依托临港产业优势”本身就存在如何对待和处理宁波传统制造产业的问题。这个问题绕不过去,必须正视和解决。当然,宁波的决策者们已经作出了选择:坚持“双轮驱动”,在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着力推动服务业提速提质提能级,使服务业与制造业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双引擎”。

至此,基本的发展思路就清晰了:绕过制造业而直接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不现实因而也不可能,至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如此巨大的制造产业存量不可能“弃之不管”。因此,现实的路径还是“做”具有制造性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事实上,在“制造业+服务业”的“轮驱动”中,本身就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跟不上能级提升步伐的、已经没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产业会“悄然”退出,而本身具有一定的或较大的竞争优势的制造产业,由于更有能级提升的动力和实力,从而更加具有竞争力。这是具有宁波特点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同样特点特色从而具有优势的传统制造产业这两者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宁波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这个思路,我们在通过对宁波制造产业能级提升问题作总体性、全景式的阐述和描述的基础上,展开个案式的典型研究,即通过做细、做实,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优势产业——如(服装)时尚产业、模具产业、文具产业以及家电产业作为典型样本,来剖析这些产业在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其制造能级方面的做法、经验、成效和问题,为其他产业及宁波整个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学习的范例、参考的借鉴。

【注释】

[1]“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主要包括四个子计划:提高美国国家安全相关行业的制造业水平,缩短先进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周期,投资下一代机器人技术,开发创新的、能源高效利用的制造工艺。

[2]苏州、无锡等长三角富庶地区都提高了投资门槛,对新进的外资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优惠政策,甚至还对其产业类型、节能减排方面提出很高要求。此外税收上,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也正在失效。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施行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原来执行的再投资退税、特许权使用费免税和定期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面临取消。

[3]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前两轮位移是:第一轮位移是欧美作为制造中心向日本实施产业转移,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了70年代,日本继英美之后,成为第三个“世界工厂”;第二轮位移是日本向“亚洲四小龙”实施产业转移,最终催生了“东亚奇迹”,20世纪90年代,“亚洲四小龙”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