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俄罗斯联邦

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俄罗斯联邦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俄罗斯联邦俄罗斯独立后对实行多年的传统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改革,在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吸收外国投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国际市场的剧烈竞争,俄已认识到经济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在联邦安全会议下设立“经济安全跨部门委员会”,讨论和制定经济安全政策。

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俄罗斯联邦

俄罗斯独立后对实行多年的传统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改革,在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吸收外国投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出口倾斜政策导致重工业更重,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化;其次是投资环境差,外资投向不当;再次是人才大量外流,负面影响严重。面临国际市场的剧烈竞争,俄已认识到经济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在联邦安全会议下设立“经济安全跨部门委员会”,讨论和制定经济安全政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自行决定实行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政策措施,力图获得更多的西方经济援助,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使俄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广泛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重大变革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俄罗斯独立后,为融入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趋势,对实行了几十年的与经济全球化要求不符的传统经济体制、对外经济政策以及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制度,进行了根本改革。

(一)变中央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或者说世界各国(地区)的自由流动和配置。这就要求各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实行统一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此相适应,俄罗斯决定将中央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其采取的主要举措有:

(1)解除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把相应的权力交给企业,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实行自由经营,并对自己的经营活动结果承担全部的财产责任

(2)将大部分国有财产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改造成具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混合经济。其具体办法是:对大中型国有企业,主要通过改造成开放型的股份公司,公开出售股票,一部分股票无偿转让给公民;对小型企业,主要包括商业、饮食业、服务行业、汽车运输与汽车修理业、小型工业企业,通过出售或招标、拍卖变为私有。并按先“小”后“大”的步骤实施。

(3)实行分税制,使财税体制由高度集权型向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同时进行税制改革,以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等各种经济关系。

(4)实行二级银行体制,形成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实现中央银行的职能转换,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制定和指导货币改革的机构。同时发展多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培育和建立金融市场。

(5)废除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制,实行外经贸自由化。

这里需指出的是,变革初期,出于同旧模式“彻底决裂的冲动”,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具有浓厚的自由市场经济色彩——完全排斥国家干预,一切撒手放开,结果经济危机更加严重。面对实践的教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既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向,更不符合俄罗斯国情,从而转向建立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并相应地调整了有关政策,即在积极发展市场机制的同时,更多地注意发挥政府对经济调节的作用;在继续执行货币紧缩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财政、税收和分配政策,更多地利用其他经济调节手段;在鼓励和发展私营企业以及各种非国营经济的同时,更多地注意发挥现有国营企业的作用,有选择地加强对关键部门、企业的财政和其他资源支持;在按市场要求积极改造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的同时,更多地注意社会政策和居民的承受能力。

(二)变封闭半封闭经济为开放型经济

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颁布《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法令》,废除国家对外贸易垄断制,对外经济活动放开经营。凡在俄境内注册的企业都有权从事对外经济活动,包括中介业务。缩小许可证和配额管理进出口商品的范围。除少数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放开经营,企业进口的商品可以卢布计价在国内市场上自由出售。

(2)改革和规范关税制度。从1993年4月1日起俄开始对国际上通用的协调税目所规定的94类商品实行新的统一进口税率。同年8月1日起,对进口商品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从价税(按商品价值的一定比例计征)、从量税(按纳税商品的计量单位计征)和综合税(对商品同时使用上述的两种方法计征)。进出口商品的关税按接近世界市场价格计征。

(3)允许外商(法人和自然人)参与俄罗斯的私有化,包括:在投资的商业竞争基础上直接购买和租赁小型企业,购买私有化企业的股份(价值不超过1 000万美元,股份不超过50%),以及经过必要的许可投资于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企业、燃料和动力综合体的企业的私有化。

(4)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外国投资者在俄租买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建立合资和独资企业、银行,引进西方管理技术和经验。

1991年7月出台的《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外商向俄罗斯投资的程序、范围和享受的政策优惠等。随后,俄政府又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外国投资、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法规。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外资,俄政府还制定了对优先吸引外国投资的产业的鼓励政策,并确定这些生产部门的清单,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加工、交通和通讯设施、建材、纺织等行业。国家对获选投资项目给予20%~50%的项目资金支持。1999年4月,俄国家杜马通过了新的《外国投资法》,并被总统批准。新的《投资法》对外国投资者在俄投资和获取投资利润的权利及外国投资者在俄境内的投资活动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同时规定,外国投资者可部分享受俄罗斯国民待遇,对俄落后地区或科技领域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外国投资者可享受一系列的优惠待遇。

(5)卢布可自由兑换。自1992年1月1日开始在俄国土上卢布可以自由兑换,每一公民都可以按市场汇率在兑换点自由买卖外汇

(6)建立自由经济区(经济特区)。俄政府为了加强合资投资活动,在一定地区为外商提供比其他经营形式更加优惠的条件,以更好地吸引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提高本国企业直接参与对外经济联系的兴趣,在原苏联拟议建立自由经济区(经济特区)的基础上扩大实施范围并加速其进程。

(三)变“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物质产品体系”)为“国民账户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过去,苏联根据其对国民经济管理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原则的需要,建立了以实物指标为主的偏重于反映社会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的所谓“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西方称之为“物质产品体系”)。由于它偏重于反映物质生产,不能完全地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情况;偏重于反映实物流量,不能全面系统地经常地反映社会资金运动和国民财富价值量变动情况;偏重于生产核算,不能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及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情况,特别是与西方实行的以价值指标为主的偏重于反映整个社会资金运行过程的所谓“国民账户体系”(我国称之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同,因而它所提供的综合统计指标难以进行国际比较。例如,“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计算的社会总产值与国民收入同“国民账户体系”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经济内容不同。前者不包括非生产领域的产值,而社会总产值中又包括大量中间产品(即物质消耗);后者恰好相反,包括非生产领域的产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过去,为进行国际比较曾做了改算,但其结果由于计算方法不同而相差悬殊。因此,在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力图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情况下,相应地必须由“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向“国民账户体系”转变。正是基于这种客观的需要,俄罗斯前最高苏维埃于1992年10月批准了政府提出的转向国际通用的核算和统计体系的“国家纲要”。该纲要规定俄采用“国民账户体系”,其范本是原欧共体采用的“欧洲经济账户一体化体系”,并规定5年内完成这一过渡。

二、对外经济活动的战略部署与基本格局

俄罗斯独立之初,试图通过向西方国家“一边倒”的政策,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以度过经济危机的难关。但是,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援助雷声大、雨点小,许诺多、兑现少。加之俄国内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使俄领导集团依赖西方援助在短时间内摆脱经济危机的幻想基本破灭,并引起了国内民族主义者的不满和责难。由此,将对西方“一边倒”政策调整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其战略部署和基本格局大致如下。

(一)重点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贸关系,争取贷款和援助

俄罗斯对外经济活动的重点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从对外贸易的情况看,俄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周转额的48.1%(1995年数字)。在其10大贸易伙伴国中,6个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95年为德国、美国、意大利、荷兰、芬兰、日本;1996年为德国、美国、意大利、英国、荷兰、芬兰)。(1)其次,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情况看,俄罗斯的外资来源国主要是美国和欧盟各国,其中居前3位的是美国——1995年投资占外国对俄总投资的29.1%,1996年占40.7%;英国——1995年占5.8%,1996年占13.6%;德国——1995年占10.5%,1996年占6.9%。(2)再次,从外债情况看,截至1996年1月1日,俄共欠外债1 216亿美元。这里包括原苏联债务1 103亿美元和1992年以后俄罗斯本身的债务113亿美元。在原苏联的债务中,欠西方国家(包括官方贷款和商业银行贷款)的823亿美元(本息合计),占74.6%。1992年后发生的债务几乎全部是欠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的。(3)

其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亟须取得国外资金的援助以度过难关,而在当今世界上美、欧、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有能力提供巨额资金。再说,俄罗斯为延期偿还苏联债务,不得不更多地同西方债权国打交道。1995年,俄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组成的伦敦俱乐部进行了极其复杂的谈判,俱乐部成员表示,可以重新安排偿还原苏联遗留下来的债务期限,但作为首次交款,俄付了1991—1993年的5亿美元的利息。1996年4月,俄同西方债权国巴黎俱乐部达成了协议,后者同意俄罗斯将400多亿美元原苏联遗留下来的债务延长至25年内偿还,而且在2002年前不必偿还。

1994年以来,俄罗斯政府为使西方国家取消对俄的贸易歧视政策,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如1994年6月,俄与欧盟签署了为期10年的伙伴与合作协定,欧共体同意接纳俄加入欧共体一般特惠体系;1995年7月与欧盟所属煤钢联营和欧洲核能共同体签署了《贸易和贸易问题协定》,这意味着俄在欧盟国家根据乌拉圭回合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降低关税和消除对俄数千种商品的贸易壁垒和歧视性限制、调整有利于俄出口的反倾销程序等情况下,俄仍能在非对等地保留原有关税限额、延期取消外贸补贴等有利的条件下发展同欧盟的贸易。此外,俄还与欧盟商定于1998年开始进行俄加入未来的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1996年2月,俄与欧盟之间的《过渡贸易协议》生效。根据协议,俄将放宽对欧盟成员国生产的汽车、酒类饮料等产品进口的限制,欧盟成员国公司、公民在知识、工业和商业方面的权益将得到有效的保护。欧盟将对俄取消几项在出口数量方面的限制,实质性地削减一些反倾销和保护性条款,以促进俄对欧盟的出口。

1994年6月和9月,俄罗斯与美国敲定了取消对俄歧视性贸易政策的原则协议。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暂时停止执行”持续了20年之久的主要限制俄美经济关系的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承认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鼓励美国企业与俄开展经济合作。随后,成立了以美副总统、俄总理为首的两国“经济和技术合作委员会”,具体商讨有关俄美两国间的经济和技术合作事宜。

(二)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同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

俄罗斯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领土在亚洲。苏联解体后,由于俄失去了波罗的海和黑海的主要港口,失去了通向欧洲的合适通道,它实际上与亚洲靠得更近了。亚太地区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因此而明显上升。

近年来,俄罗斯同亚太国家的贸易比它同欧洲国家的贸易发展快得多。据统计,目前俄同亚太国家的贸易额已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40%以上。以发展前景看,俄罗斯同亚太国家发展经济合作有着很强的互补性,随着地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合作规模的扩大,俄的资源优势将会愈加显得突出并增加对亚太各国的吸引力,其同亚太经济的相互依赖也会呈现增长之势。

俄罗斯认为,21世纪是属于亚太地区的世纪,俄不能置身于该地区发展领域之外。俄罗斯不仅注意保持同所有亚洲国家的睦邻关系,而且积极参与该地区的经济生活。一方面,它加强了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东盟以及越南、印度等国的关系,特别加强了对华关系;(4)另一方面,它试图加强亚太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以促成其远东和西伯利亚经济的复苏和振兴。目前,它已提出在远东和日本海域建立“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构想。此外,它对包括俄、中、朝、韩等国在内的图们江三角洲国际开发的设想颇感兴趣。

(三)恢复同独联体国家的经济联系,积极推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

独立之初,俄罗斯政府把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独联体成员国当作包袱,认为它们只会拖俄经济发展的后腿,中断与它们的经济联系只会给俄带来好处,而不会产生任何消极的影响。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俄罗斯很快出现了传统经济联系中断所引起的国内危机加深的恶果。而俄争取西方援助缓解危机和加入西方经济体系的计划又受挫,且还面临着北约东扩的巨大压力。在此情形下,它不得不把发展同独联体各国经贸合作以及恢复传统的经济联系,放在其对外经济政策的首要位置,力图加强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建立其与西方抗衡的稳固基地。

俄罗斯除与独联体各国加强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外,还积极推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早在1992年7月,俄就与独联体其他9个成员国的首脑在莫斯科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建立独联体经济联盟的宣言。宣布各国决心走深入一体化和建立共同市场的道路,并且分阶段走向联盟。9月又草签了关于建立独联体经济联盟的条约。该条约规定,签署国将保持统一的经济区,其商品、劳务、资本可以自由往来,各国将协调货币、信贷、预算、对外经济政策和外汇政策,取消关税和其他税收等。12月,进一步讨论了落实经济联盟条约的问题,并就独联体各国在更加灵活的基础上相互协作的机制达成了协议。1994年4月,独联体各国首脑决定建立经济联盟委员会和自由贸易区。10月,独联体第10次首脑会议决定成立“跨国经济委员会”,具体负责协调独联体国家间的能源、交通和通讯联系,并负责管理独联体国家的公共财产。总部设在莫斯科。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独联体成员国在一体化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96年3月29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4国领导人签订了加深一体化协议。4月2日,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两国总统签署了建立两国共同体的条约。4月12日,独联体国家政府首脑委员会又通过了发展一体化远景规划,文件规定了成员国在发展社会经济和军事、外交领域合作方面的一整套措施。这标志着独联体进入了“向现代的一体化共同体前进的新阶段”。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既是独联体各国政治经济利益共同需要的产物,又蕴含着各国政治经济利益差异所产生的诸多矛盾,从而形成了目前以俄罗斯、白俄罗斯超国家联盟和俄、白、哈、吉4国一体化为核心的紧密程度不一的多层次的联合形式。

(四)努力恢复与东欧、拉美、非洲国家的传统经济联系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关系的疏远,使双方经济都蒙受了重大损失,加重了各国的经济危机。西方国家则趁机扩大了它们在东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致使东欧国家同俄的关系更加疏远。面对国内的经济困难,许多东欧国家在努力同西欧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以积极的态度来恢复和发展同俄的经贸合作关系。在俄和东欧的共同努力下,双方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的债务问题。如1994年,俄罗斯分别同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3国就俄欠这些国家的债务达成协议;1995年1月又同波兰签署了相互冲销债务的协定。债务问题的解决为俄同一些东欧国家经贸关系的恢复和发展扫除了一个重要障碍。接着,俄同东欧国家陆续签订了一些新的经贸合作协议。例如,1994年俄同捷克签订了相互保护和鼓励投资协定及俄向捷克提供石油和天然气协议;同斯洛伐克签订了12项经济与科技合作协议;同保加利亚签订了宇宙合作和军工合作等协议,俄保两国还联合成立了投资银行。1995年,俄同波兰签订了发展科技合作的联合声明等7项协议;同斯洛伐克签订了向其提供一项用于核电站工程的1.5亿美元贷款的协议;同阿尔巴尼亚签订了两国友好合作条约以及经贸和科技合作等5项协议。同时,俄同东欧国家的双边贸易额普遍停止下降,同某些国家(如波、匈)的贸易额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不过,东欧国家对俄仍抱有戒心。1995年8月,俄向东欧国家提出的在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国家间加强经济合作与协调,以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借助共同投资推行经济一体化的建议,就遭到了东欧国家的拒绝。俄领导人提出的西欧、东欧和俄罗斯进行三方合作的设想,也没有取得实际结果。

俄罗斯为恢复与古巴的经济关系并以此为跳板打入拉美市场,莫斯科成立了一个由上百家工业和金融公司组成、由前副总理舒梅科为首的俄罗斯-古巴集团。通过这个集团,俄开始与巴西、智利和阿根廷开展贸易,虽然双边贸易额都还没有超过1亿美元,但说明俄已成功地打入了拉美国家的市场。

在非洲,俄罗斯着力维护其同该地区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并力求在互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它们的经贸合作。俄重视与南非以及北非的摩洛哥、埃及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

三、参与国际经济交流的态势、成效和问题

国际经济交流,包括贸易往来、资金借贷、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俄罗斯在这些方面的态势并不一致,贸易往来是出大于进,资金借贷和直接投资是进大于出。总的说来,俄参与国际经济交流的态势是投资环境差,国际竞争力弱。

1992年以来,俄罗斯的进出口贸易、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见表5-1所示。

表5-1   单位:百万美元

img29

资料来源:《世界发展报告》1994、1995、1996、1997、1998/1999、1999/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1996、1997年。

外贸已成为俄罗斯经济的火车头。1996年,它占俄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达43%。(5)出口连年大于进,增加了俄国际储备,增强了俄的进口能力和还贷能力。外国商品特别是食品和日用消费品的大量进口,不仅保障了俄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而且彻底改变了俄多年存在的市场供应紧张状况。

俄罗斯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额虽然不多,截至1995年,其存量只占俄GDP的1.1%,当年的流量只占俄固定资产形成的0.9%。(6)但其资金投入对濒临解体边缘的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输血”救急作用,同时,也多多少少带来了一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

至于贷款,据不完全统计,俄罗斯从各个渠道获得资金援助200亿~250亿美元。它对防止俄经济解体,特别是缓解财政危机,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1993年俄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用于支持经济改革的第一笔15亿美元贷款,就用来填补当年的国家预算赤字和建立黄金外汇储备。1995年俄从该基金组织获得了63亿美元,也被用于填补国家预算赤字和外汇储备缺口。1998年7月,俄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贷款226亿美元的协议,对于遏制俄金融市场的波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俄罗斯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也促进了商业、金融、保障、旅游、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据统计,1997年俄罗斯第三产业(服务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1年的39%增加到54%,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74%上升到77%。(7)

同时,俄罗斯为扩大对外开放,还加强了基础设施和自由经济区(经济特区)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方面的薄弱、落后状况。自由经济区(经济特区)的组建,不仅有利于吸引外资,而且对俄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俄罗斯实行改革开放,参与国际经济交流,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但是,也必须看到,俄罗斯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进出口贸易从总金额看是顺差,对俄有利,但从商品结构看,则很不利。近几年,俄罗斯出口以石油、天然气、木材、钢材、化工、黑色及有色金属等大宗原材料性产品为主,进口则以机械设备、食品及其生产原料、肉类、蔬菜、针织品、服装及轻工业产品等为主。俄出口以原材料为主,受国际市场生产需求和价格变动的影响很大。1995年国际市场对原材料的需求有增有减,因此其价格有的坚挺上扬,有的疲跌,但石油、钢材、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总的趋势看好,对俄出口有利。1998年,国际石油价格从21美元/桶一度跌到12美元/桶,下降了约40%,天然气的价格也下降了15%,这对于主要依赖这两种资源出口创汇的俄罗斯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同时,为达到以出口带动生产的目的,俄罗斯对重工业特别是能源工业实行倾斜政策。结果是重工业更重,轻工业更轻,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化。而外国商品特别是工业品的大量进口,无疑阻碍了俄缺乏竞争能力的同类商品生产的发展。本国消费品市场的大大缩小,使原本落后的轻工业更陷入困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俄罗斯进口食品在其零售贸易中占40%,在大城市和某些工业中心则达到70%~80%。在具体食品品种的消费中,进口食品占的比重为:肉和肉制品34%,奶和奶制品18%,食糖72%,植物油41%。按照国际组织通过的标准,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必须使进口食品在其消费总数中占的比重不超过20%,而俄罗斯则达到了25%。可见,俄罗斯已面临食品安全的威胁。(8)

其次,在外资利用方面,既存在着投资环境差,吸引外资乏力的问题;又存在着外资投向不当的问题。前者表现为政局不稳,投资风险大;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多变;社会治安不好,黑社会犯罪猖獗;外资企业税负过重等。对于后者,俄罗斯战略研究所一位部门主任发表的文章指出,外资参与俄罗斯经济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一些积极因素,同时也暴露了一系列长期性的消极后果:①西方公司把重点放在俄罗斯燃料动力资源和原料资源的开采和出口上,这不仅促使俄不可再生资源的储备迅速枯竭,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在国家经济中发展过快的开采部门的地位。②国家对外商遵守生态法规情况缺乏严格的监督,从而为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通常已受到限制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企业迁移到俄境内创造了条件。③在卢布汇率极低的条件下,为西方资本家实际参与俄国有财产私有化、廉价收购国家财富打开了方便之门。几乎一半的国家大型矿肥生产厂家被已移居国外的苏联公民收购,这些工厂现在基本上都面向国际市场,结果造成俄国内矿肥更加短缺,对农业生产起不利影响。在俄投资环境极差的情况下,西方的“冒险”资本表现出异常的积极性,他们想从风险业务中捞取利润,而这些业务常常带有非法性质。外国对俄罗斯经济的投资可能会被用来“洗钱”。(9)

再次,资金和人才外流严重。独立以来,俄罗斯一方面始终面临资金短缺和吸引外资乏力的问题,另一方面长期遭受大量资金非法外流的困扰。据俄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巴金与加拿大教授约翰·渥里合作研究的报告分析,自1992—1997年10月,俄非法外流资金的数额从400亿美元猛增到1 330亿美元,而到1998年已达到了1 500亿美元,(10)这一数额相当于俄罗斯全部外债的总和,并大大超过了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和秘鲁在1979—1987年金融危机期间外债资本的总和。巨额资金非法外流,不仅削弱了国家进行投资和发展生产的潜力,而且也使国家收支状况恶化,防范经济危机和各种金融风险的能力降低,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俄罗斯人才的外流也很严重。自苏联解体后,俄流往国外并拥有中高级学衔的专业人才已超过20万。人才大量外流,已经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①大量人才外流直接削弱了俄科技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员结构的断层和队伍老化,而且在削弱自己的同时,加强了对手,使俄在许多领域的领先地位受到威胁,一些领域被西方超过,在更多领域拉大了与西方的距离。②在政治、经济上,人才的外流不仅意味着国家花费的大量投入付之东流,而且损害国家的形象。③大批科技精英的外流,使全体国民士气受到很大打击,强化了青年人崇拜西方的心理,弱化了对祖国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最终可能导致离心趋向,引发更大规模的人才外流。(11)

将各方面的问题汇总起来,俄罗斯参与国际经济交流的最突出问题是国际竞争力太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所谓国际竞争力,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自1980年起,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发表《全球竞争力报告》。1989年起,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合作,共同研究并发表《全球竞争力报告》。1996年两机构终止合作关系,分别发表各自的研究结果。俄罗斯自1994年参加国际竞争力排名以来,连续4年处于所选国家(地区)排名的最后一位。根据我国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中国国际竞争力联合课题组的研究结果,1997年俄罗斯的国际竞争力在所选46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综合排名也处于最后一位。各要素竞争力的排名为:国内经济实力45位,国际化程度37位,政府作用46位,金融市场和服务46位,基础设施46位,企业管理46位,科学技术26位,国民素质41位,输出扩张能力46位,引进吸收能力46位。从子要素角度考察,在45项子要素中,1997年俄有14项排在第46位,有34项排在下半区(第24位到第46位),分别占总数的31%和76%,排在上半区(第1位到第23位)的子要素11项,占24%,排在前10位的子要素3个,只占7%。(12)

俄罗斯的优劣指标分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优势指标大多属于硬指标,而劣势指标则基本上属于软指标。在排名第1到第10位的31个指标中,有30个属于硬指标,占全部136个硬指标比重的22%;只有1个属于软指标,占全部84个软指标比重的1.2%。而在排名第46位的39个指标中,有32个属于软指标,占软指标总数的38%;只有7个属于硬指标,占硬指标总数的5%。因此,可以说俄罗斯国际竞争力水平的低下主要是由其软指标方面的不足造成的。(13)

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政策措施

俄罗斯实行改革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力图通过扩大对外经济联系,争取西方经济援助,度过经济危机的难关,实现经济复苏和重新振兴。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也充分意识到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风险甚大,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因而高度重视经济安全问题,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主体,将经济安全决策列为政府决策的最高层级,由政府首脑掌握经济安全的决策权和协调权。

俄总统通过安全会议、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和有关部委对经济安全工作进行直接领导和监督。同时在联邦安全会议下设立“经济安全跨部门委员会”,讨论和制定经济安全政策。至于其保障经济安全的实施机制,则由有关的联邦执行权力机关和地方执行权力机关组成,遇到问题由联邦政府协调。在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时,还邀请重要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

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政策措施的制订和实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及时迅速地应对当前面临的外部挑战;另一方面,在各种内外政策中体现经济安全的要求,特别是经济安全的中长期目标,从而形成相应的两个安全措施体系。

前一方面主要针对国内经济面临的外部风险,如外部资源供应及供应渠道,产品销售及国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外国产品、资本和服务对国内市场的冲击等而采取的行动,属于典型的经济安全政策。例如,俄罗斯实行关键部门和领域的“自立政策”,不允许最重要的产品依赖进口,对重要战略物资出口予以监督,以防形成“对外国的危险依赖”。同时建立信息库,对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监测和预测,并确定符合经济安全要求的经济状况标准和参数,一旦这些指标偏离经济安全的“临界值”,就“迅速作出反应”。

后一方面是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考虑,在经济政策、国际经贸政策和国家安全政策中,有意识地体现经济安全的要求,编织起国家经济安全网。俄罗斯将国家安全政策作为最大的经济安全政策,奉行同任何国际力量中心“不对抗”、“不依赖”、“平衡接近”的方针,为俄改革创造“充分安全”的国际环境。同时,将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视为国家安全战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特别指出当前对国家安全的最主要威胁是经济的危机状况,保障国家安全应把保障经济安全放在第一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国的对外经济政策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内经济利益,也是广义上的经济安全政策。俄罗斯积极推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目的就在于追求并维护地区经济主导权。同时,俄罗斯认识到加入世界经济主流的重要性,提出直接与世界经济中心接轨的目标,如成为“七国集团”的正式成员,加入经贸组织、巴黎俱乐部、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实行外贸体制自由化,以更大程度参与世界市场,并通过对某些国家的援助谋取长远经济利益。

一国的经济安全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其经济自身的实力和适应力。国内经济政策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该国经济安全的状况。因此,各国的国内经济政策往往有着经济安全的深层意义。由于俄罗斯转型期的宏观经济处于“不安全”运行的区间,因此经济稳定备受重视。在俄罗斯的经济安全战略中,将国内经济和社会政策放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主要有:整顿财政秩序,减少预算赤字,保证卢布稳定和降低通胀率;改革税制,降低企业税收负担,限期还清拖欠的退休金、工资和各种补贴;立法保护最贫困阶层,缩小贫富差距;增强地方政府财权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中央与地方特别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联系,遏制地区分裂主义趋势;健全市场法律法规,着力打击经济犯罪和腐败。同时,支持有效益的企业,关闭或改组无效率的企业。对国防工业,也要在保留关键部门和领先技术的前提下,实行结构调整。

俄罗斯将技术和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十分重视加强“软国力”,从政策上支持“最有前途的基础研究”,支持主要科研中心,确保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和“科技独立”。

市场空间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俄罗斯将实现与独联体国家最大限度的一体化,作为保障俄经济安全的一个“最重要方面”。

(《国际问题论坛》2000年第2期)

【注释】

(1)根据《东欧中亚市场研究》1997年第3期第49—51页资料计算。

(2)薛君度、陆南泉主编:《新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页。

(3)《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第3期,第91—92页。

(4)近年来,中俄政治关系不断发展,但经贸长期滞后对两国政治关系构成挑战。纵观6年来双边贸易,只有1993年和1996年分别达到76.8亿美元和68.46亿美元,其他年份均在31亿~50亿美元之间徘徊。1997年,中俄贸易额仅为61.2亿美元,占当年俄外贸总额的4.5%,占当年中国外贸总额的1.88%。1998年1—6月,两国贸易额仅为26.53亿美元,比1997年同期下降6.4%。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也为数甚少,两国所签署的一些大型项目中意向性的多,能落实下来的很少。参见蒲宁著:《沉浮——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西宛出版社2000年版,第369页。

(5)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29页。

(6)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第337、350页。

(7)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3年,第243、299页;1998/1999年,第193、213页。

(8)《东欧中亚市场研究》1999年第1期,第98页。

(9)俄罗斯《经济与生活》1994年第40期。

(10)转引自《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4期,第27页。

(11)参见《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第5期,第72、73页。

(12)《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1、397、398页。

(13)《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1、397、39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