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有很多人认为它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它是以国际经济的区域化,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为基础产生的。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中枢命脉,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支配力量,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和全球资本流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火车头。因为有了经济全球化才有了全球化,全球化中的经济活动自始至终贯穿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之中。

1.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概念

(1)全球化。

全球化,英文为globalization。从词源学的角度考虑,此词的词根为globe,来源于拉丁语,意为“地球”,其形容词global,意思为“全球(性)的”、“地球的”。经济全球化,英文为Globalization in Economy,应理解为在经济领域的全球化。

对全球化概念定义很多,可谓见仁见智。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理解,全球化是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依存,是世界市场和国际劳动分工的全面形成,是金融资本、物质财富和人员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在世界的自由流动。

政治的意识形态或社会体制方面来理解,全球化应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与马克思当时论述有别之处在于这是“晚期资本主义化”。

文化方面来理解,它是文化和文明的全球整合,既包含文化的冲突,又包含文化融合之意。

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有人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就是美国化。还有很多人认为它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一体化。

目前有两种颇具代表性的全球化定义,一种是1995年“世界发展问题国际首脑会议”(World Summit for Social Development)通过的《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问题宣言》(Copenhagen Declaration on Social Development)中有关于全球化的论述:全球化既是一个人类经验的相互分享以及理想、文化价值的相互丰富的过程,又是一个新的时代特征和机遇。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游离于其外,它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就要求提高人类驾驭和减少这种影响的能力。这是一种突出“经济”分量的国际维度的审视。另外一种论述来自里斯本小组,他们以专家学者的视角理解全球化[2]:既不能片面夸大其所带来的优势,又不要像面对“巨大陷阱”那样悲观失望,它以冷静和科学的态度,指出作为状态和过程的全球化在当今时代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由此得知,全球化不是某一种社会现象的单独演进,也不是某一阶段上的一种状态,而是以不断变化的状态,使我们无法预知它的最终结局。

综合各家之言,我们认为:全球化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通过一定的社会以及个人身份,对彼此存在的差别进行协调,从而不断消除空间的障碍和制度、法律、文化等社会障碍,实现观念上的认同与行为上的一致。[3]

(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最早见于1986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利的解释。它是指:商品(包括服务)、信息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的过程和趋势。[4]目前人们更倾向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中的定义:经济全球化不仅意味着资本和商品在国际上的自由流动,它同时使各国人民生活在一个不断缩小的空间、不断缩小的世界里,使世界人民之间的相互依赖与日俱增。[5]

不难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指: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秩序和规则,并以此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它是以国际经济的区域化,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为基础产生的。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本全球流动的加剧,以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成为其产生的背景。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中枢命脉,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支配力量,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和全球资本流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火车头。

2.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渊源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也是全球化的历史。因为有了经济全球化才有了全球化,全球化中的经济活动自始至终贯穿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人所面临的重要生存境遇,而且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话题。它的产生并不能归结为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我们只能说在这二十几年内这一名词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并对人类社会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它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过程,与其他社会历史过程一样,“既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过程,也是人的主体营造过程;它既非人的随心所欲所为,也不像自然过程那样自然行进,它总是在一定的价值主体推进下,以某种价值为其向度的社会历史过程”。[6]

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其发端可远溯至15世纪西方国家为了海外扩张而开始的地理大发现。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发现新大陆,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印度,以及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的环球航行,就已经开辟了东西两半球一体化的新纪元,揭开了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序幕。[7]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共产党宣言》中就论及资本主义全球化问题。[8]不过,当今全球化的性质、内容和发展势头都与当年不能同日而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描述的全球化现象是资本主义全球化。他们用三个从属关系来解释当时全球化趋势的实质: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9]在具体内容上,当时的全球资本所有者奔走于全球各地,主要是出于不断扩大商品的输出,扩大商品销路的需要;而今则是他们奔走于全球各地,要达到的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扩大有利投资场所的需要。从影响程度看,如今的全球化过程中,金融资本的国际化达到了更深、更广的程度。但有一点是两时代的共同特点: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全球化。纵观发端时期,我们可以说全球化的开端其实就是以经济谋求全球发展的意图而开始的。

进入20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对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不同领域的全球化趋向日益显著。尤其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的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战后有“世界政府”之称的联合国的成立等一系列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事变,使得人类永远告别了以前那样彼此不相往来或缺乏往来的社会状态,宣告一个全球性社会初步形成。自“二战”以来,全球化又发生了新的动向。一方面人类社会步入了相对平稳的时代,和平和发展逐步突显为时代主题。为了这两个主题,各国家和民族之间开展了更广泛、更深刻、更大规模的政治对话、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而且这种需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迫切。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从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到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人类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交往提供了空前快捷、高效的媒体和手段。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促使不同学科开展了对全球化现象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球化概念开始在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文化学中得到普遍使用,并逐步规范化。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演变成一个概括时代特征的基本概念,并把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引入研究之中,开辟了全球问题研究的先河。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形成了新的高潮,这是因为:首先,冷战结束,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一统天下,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根本的前提;其次,冷战结束后,美国等发达国家为进一步控制和垄断世界经济市场,进一步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经济、贸易自由化政策,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各种障碍;另外,WTO的建立为全球统一市场机制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保障,同时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最后,尤其重要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区间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

纵观历史,全球化的历史离不开经济全球化,在这个意义或更严格的意义上,这两者是不可分的。

3.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全球化的动力和核心是经济全球化,其他方面的表现和结果都是经济全球化的副产品和派生物。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全球化,其影响反过来作用于经济背后的政治、文化等领域。由于全球化是建立在资本、产品、市场、技术、生产和通讯的一体化基础上,而这些要素又是经济的要素,所以导致有些人将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化等同起来,把全球化局限在单独经济领域,并直接把全球化界定为经济的一体化或国际化。事实上,全球化既有经济的内容,也有政治和文化的内涵和属性。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猛烈,各国政治、文化或多或少迟早会出现某些同质化的趋向。因此,全球化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政治、文化现象。后者不是指各国政治、文化的日趋统一化,而是随着各国、各地区政治和文化的交往,共同的价值趋向会日趋增多。

通过分析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得知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和动力,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跨国高等教育,其研究的理论背景就自然落在了经济全球化而非全球化这一过于宽泛的概念范畴里面。这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高等教育)的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