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全球视野审视经济行为

以全球视野审视经济行为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以全球视野审视经济行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贡献边际递减规律的约束,使传统经济始终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因此经济全球化应运而生。全球视野表现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要树立把中国纳入国际分工体系,随时进行国际比较的意识。

第四节 以全球视野审视经济行为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贡献边际递减规律的约束,使传统经济始终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因此经济全球化应运而生。

1999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A.芒德尔(Robert A Mundell),授奖理由是他“对于不同汇率体制下的货币财政以及对最佳货币区域的分析”。对此梁小民曾说:“把本世纪最后一次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在国际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开放性贡献的经济学家,也许预言着21世纪将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剧的时代。”(20)

今天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在加快涌动着,如何帮助我们的政府和百姓在潮流中学会本领、适应规则、顺流而进、壮大自己,经济新闻报道在价值取向上也要作出相应调整,即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鼓与呼,发挥舆论信息的先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根据国际舆论环境,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和视角,来帮助受众解释和判断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我国经济报道中对“国际视野”的实质性认识,应该说始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一位老资格的经济新闻记者曾说:“过去我们也知道国际视野的重要,也在一些局部的报道中努力尝试着打开视野。但只有到1998年发生了那场金融危机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用传统的视野、知识和方法,已经很难解释和判断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了。”(21)这种变化国外的媒体也注意到了。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演变前景最为扑朔迷离的时候,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发过一篇著名的评论,在这篇关于中国是否会身陷金融危机泥潭的评论的最后,顺手就中国新闻界的最新变化写了这么几笔:“与紫禁城同处在一个城市里的那些财经记者们,也开始用电脑来分析华尔街、东京和香港的股票市场了。他们没有能力运作资金,但他们开始尝试着运作一些来自国际市场的信号,告诉中国的官员和企业家们,金融危机虽然很近,但今天的中国仍然很安全。”(22)

可以说在最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与合作潮流中,一国、一地、一行业乃至一企业,已经很难再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去选择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定位了,所以经济新闻要真正担负起帮助受众和行业当事人从被动的国际分工中积极把握主动权,驾驭全球化机遇中蕴藏的巨大挑战,就必须以全球化视野为价值取向,跳出只对经济生活中各种事件、现象、观点的发展脉络做简单的、单向思考的陈旧取向,这样才能真正使经济新闻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一、多维思维与全球视野

在多维思维的统摄下,把经济活动放到全球背景下来考察,这是经济新闻首选的报道原则。经济新闻报道的全球视野至少包括这样几层意思:报道领域的全球化,报道操作的全球化,包括多方新闻来源的叙述,将报道、新闻分析和新闻评论严格地区分开来。虽然各媒体对本国经济都有所侧重,报道视角也各不相同,但把全球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则是大趋势,只有如此才能满足日益国际化的厂商的需求。

2001年12月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并将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时中国经济也要接受WTO规则的矫正。加入WTO对中国政府管理体制、宏观调控能力及企业、行业的竞争力和产业结构升级构成挑战。中国必须以迎接挑战为契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这些机遇、挑战和变化反映在经济新闻价值取向上,就是要用多维思维统摄新闻事实,把经济活动放到全球背景下来考察和评判。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被一些国外评论家称为中国的“第三次改革开放”,足见其影响之大。“‘入世’将给中国某某产业带来什么”一类的文章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介上,由此可见“入世”带来的最根本的变化,是中国经济将彻底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真正感受到“环球同此凉热”的滋味,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也必须适应WTO的一整套规则,所以全球视野首先表现在媒体经济新闻采集者应熟知WTO的规则和精神,并在报道中自觉地加以反映。例如,WTO所强调的公平贸易原则、非歧视待遇原则、透明和可遇见原则等,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公平、公开以及自由贸易。而那些我们过去经常报道的甚至引以为自豪的新闻事实——产业报道中关注的国产比率达到多少,给外资企业多少优惠政策,等等,实际上是违背上述精神的。追求高国产比率,意味着对本国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没有给外国产品公开的市场准入条件。就一般产品而言,包括波音飞机、丰田汽车这样的顶尖名牌,也都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生产出来的,其国产比率并不高,相反,即便是百分之百国产,与外国同类产品相比,其成本高、质量也较差。给予外资企业优惠政策,则是一种超国民待遇,既是对本国企业的歧视,在产品出口时也容易被看作是政府补贴,所以经济新闻的全球视野首先要求符合WTO的基本精神和我国扩大开放的大趋势。

全球视野表现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要树立把中国纳入国际分工体系,随时进行国际比较的意识。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年初的时候提出中国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就是指我们要主动进入国际分工体系,利用我们的比较优势去赢得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全球视野。过去我们考虑地区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十分重视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强调通过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增强竞争力,经济全球化则要求各国、各地区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考虑自己的发展战略。由于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各种产品零部件和生产阶段有了越来越明显的可分性,一个产品可以分为若干环节和部分,在几个乃至十几个、几十个国家组织生产,实行全球采购、全球研发、全球制造、全球销售。如此,经济学中比较优势的原则就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国家出于效率与成本的考虑,往往不再过分追求完整地占领一个产业,而是从自身优势出发,尽力抢占其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环节。经济新闻要在报道中强化这种意识。

全球视野还表现在我们的经济新闻采集者要随时关注国际产经、财经包括政治方面的最新动态,并将其和国内经济状况联系起来,分析其可能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2000年11月10日《解放日报》经济新闻版刊发的《“驴象之战”牵动金融市场》,正是通过对美国大选僵持不下给国际汇市造成的影响作了精辟的分析,全球视野的价值取向使其赢得众多外汇投资者的好评。

二、用全球意识纵览微观经济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入世”后的经济新闻将不再按国别,而是按照区域竞争能力来划分世界上的国家、资源等生产要素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的迅速变化。经济全球化将导致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贸易扩大效应、社会福利效应、贸易条件效应、生产要素移动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等。所以即便是报道微观经济的经济新闻,也应把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放到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分析其优势,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样才能避免报道落入坐井观天式的狭隘与片面。

今天我们的受众正在越来越多地运用全球视野看问题,时代已经将全球视野赋予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企业的经营者以及站在经济理论前沿的经济学家们,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视野对于经济新闻采集者来说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用全球化意识和视野记录和传递受众的所思所想所为,是经济新闻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三、用市场法则评判经济活动

斯蒂柯利茨曾说:中国进入了第二代改革。第二代改革的要点是确定游戏规则,建立市场经济制度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立规则。(23)世贸组织是世界贸易立法和仲裁的权威机构,它有着自身的一整套制度和规则。从本质上说,WTO带给我们的“游戏规则”也是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守的市场法则,它给竞争规范了运行方式。在市场经济的发育过程中,我们国家出现的市场竞争无序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市场手段、漠视市场法则。所以经济新闻要以致力于市场法则的建设和完善为价值取向,帮助企业及早了解、认识这些制度和合法权益,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对成功运用市场法则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竞争“通行证”的企业,要通过报道扩大典型效应。下面介绍WTO中常涉及的几个市场法则:

(一)国民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是最惠国待遇的有益补充。在实现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平等待遇的基础上,世贸组织成员的商品或服务进入另一成员领土后,也应该享受与该国的商品或服务相同的待遇,这正是世贸组织非歧视贸易原则的体现。严格地讲,国民待遇原则应是外国商品或服务与进口国国内商品或服务处于平等待遇的原则。

长期以来,我们经济发展中习惯于搞各种各样的政策优惠,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在税款征收、市场准入等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往往相当悬殊。内外有别、公私有别、地区封锁、行业垄断之类的事情时有所闻,特别是民营企业贷款难、上市难、发展空间狭窄等问题至今仍未解决。所以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要承担起解释这一法则的使命,对经济领域现行的各种制度、法则进行全面清理,取消各种歧视性政策,使实行国民待遇、公平竞争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反倾销措施

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是WTO规则允许成员国用以合理保护国内产业的三种主要行政手段。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针对的是不公平贸易条件下的产品进口,即倾销或受补贴的产品进口,通过遏制进口产品的不公平竞争行为给国内产业提供合理保护,其中反倾销被WTO成员用得最为频繁。所谓反倾销,是指某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倾销方式进入市场,并对已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或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时,进口国通过征收反倾销税等方式实施的产业损害救济措施。

反倾销自1984年关贸总协定建立时就已经存在,但中国最早与反倾销联系在一起是1979年8月,欧共体对中国出口的糖精钠进行反倾销调查。多年来,中国不仅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也成为世界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1997年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公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新闻界对反倾销报道逐步进入熟悉、成熟的阶段。1997年11月10日,中国吉林、广东、江西等地9大新闻纸生产厂家,正式向外经贸部提出申请,要求对美国、加拿大、韩国等的新闻纸进行反倾销调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起进口反倾销调查申请。12月10日,外经贸部发布公告,决定对来自国外的新闻纸反倾销调查正式立案。我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充分的报道。1998年7月9日,外经贸部再次发布公告,决定从当年7月10日起,对原产于加拿大、韩国和美国的进口新闻纸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我国主要的新闻媒体再次掀起报道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仅1997年到2001年,我国主要新闻媒体中有关反倾销的报道至少有2000条次。(24)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日臻完善,我们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事物也逐渐熟悉、接受并加以应用。比如我们的政府部门正积极按照WTO的规则去处理有关的反倾销问题,我们的企业正积极按照WTO的规则去应诉,我们的经济新闻的市场法则价值取向就应该体现为用专家的眼光去研究有关的规则,跟踪有关的谈判,用内行的眼光通报信息,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我们的报道体现出中国按WTO规则来办事,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和完善。

在世界经济增长出现衰退时,贸易保护主义往往抬头,全球反倾销数量明显上升。当前世界经济不明朗因素增加,我国面临的出口反倾销调查可能会较大幅度地增加。外经贸部有关官员表示,面对当前的形势,中国在采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时将严格遵循WTO规则,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有效地为国内产业提供合理保护,努力为广大企业创造一个更为公平的贸易环境。作为WTO成员,中国既要履行加入WTO时的有关承诺,按WTO规则办事;也要享受WTO协议赋予各成员的权利,依法保护国内产业。这一讲话精神正是我们经济新闻反倾销报道应取的价值取向。

(三)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加入世贸组织的一个敏感话题。尽管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近年来国内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已经显著增强,但与国际通行标准相比,还存在着差距,特别是相关法律还不健全,使一些不法之徒有机可乘。这几年,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有增多之势,除了制假售假之外,还出现了商标抢注、域名抢注、窃取商家秘密等侵权行为。广东媒体前些年重点报道的“花都VCD机”商标侵权案和“松本电工”商标侵权案,都属于比较典型的知识产权类案件。

经济新闻以市场法则为价值取向,就应该重点推介知识产权保护的内涵与意义,披露知识产权纠纷的案件,以求进一步唤起有关方面对知识产权问题的重视,促成相关法律条文的完善,使企业能够在入世后获得公平、健康的竞争环境。

《金融时报》的报头上有一行小字:“World Business Newspaper(全球性商业报纸)”这并不是它们的自我标榜,该报在选材、报道角度、版面安排等方面都注意贯彻这一方针。该报现任主编查德·兰伯特对编辑方针的阐述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站在全球的高度,解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所发生的事件对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商业产生什么影响,有什么变化。对全球经济动向作全面、透彻的报道。我们相信,在芝加哥的读者和在香港的读者对于全球经济新闻都有相似的需求。所以我们通过版面设计、鲜明的标题,满足不同地区的读者需求,让读者在较少的时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和有价值的新闻。”正因为这样的编辑方针,《金融时报》出版了4个版本,即英国版、欧洲大陆版、亚洲和美洲版以及德国版。这是我国财经媒体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经济新闻报道全球化进程中追求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