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全球化中的冲突与合作

经济全球化中的冲突与合作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中的冲突与合作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在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劳动生产率水平有了新突破,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革,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新的转变。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纠纷主要发生在贸易领域。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中的冲突与合作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资本流动,既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面,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矛盾的一面。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相适应的国民经济结构,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很高。虽然各国发展过程历经曲折,但其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都超过了历史上曾有过的最好纪录。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0年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以及英、法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受到严重破坏,他们失去了左右世界局势的经济大国地位,但在美国的扶持下,很快治愈了战争创伤。到1949年,西欧工业产量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初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二战”前水平。

(2)经济快速增长时期(1950—1973年)。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这些国家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5.3%,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的增长均创下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广泛运用,产业结构升级,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及较低的失业率,等等。这是在没有爆发世界战争的形势下,这些国家竞相发展经济的结果,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3)经济“滞胀”时期(1973—1982年)。在这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滞胀”期,即各国都陷入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的困境之中。其原因主要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国际收支状况的不断恶化致使美元的国际信用发生动摇,多次爆发“美元危机”,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战后初期建立的国际金融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同时,发达国家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经济干预政策,巨额财政赤字影响了宏观经济运行,引起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急剧上升。此外,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运用“石油武器”进行斗争,他们实行石油国有化政策,并对石油进行限产、提价,甚至禁止出口等,使发达国家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从而发生通货膨胀。

(4)经济低速增长和全面调整时期(1982—1991年)。为了医治“滞胀”顽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抛弃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大刀阔斧地推行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的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改革福利制度,从多方面刺激市场经济活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尤其是西欧国家,20世纪80年代失业率扶摇直上,达到10%以上。

(5)冷战后的新时期(1991年至今)。冷战结束后,为了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调整、探索和完善符合本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如此。在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劳动生产率水平有了新突破,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革,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新的转变。美国、日本以及西欧的发达国家继续保持了世界经济上的领先地位。但是,他们的福利负担沉重,财政赤字甚高,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增长乏力。总的来看,这个阶段出现的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又称“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和推力,并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各具优势,他们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导致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十分突出。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纠纷主要发生在贸易领域。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影响经济发展。贸易顺差国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和外汇储备,减少社会矛盾;而贸易逆差国则意味着本国市场被他国产品侵占,减少外汇储备和减少就业机会,从而激化本国社会矛盾。因此,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非常突出,有关不同发达国家之间、不同贸易产品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贸易立国”是其对外贸易指导方针。由于日本产品能耗低、体积小、寿命长、高性能等特点,日本产品(钢铁、汽车、彩电、半导体等)对美国造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1965年,美日贸易中,美国首次出现逆差,此后逆差连年扩大,1986年增加到585亿美元,1999年达到739.2亿美元,2001年达到752.62亿美元,这样在美日之间的贸易纠纷不断出现。例如,1995年5月,美国政府根据“301条款”,对从日本进口的豪华轿车征100%关税,理由是美国政府认为,虽然日本曾经(1993年7月)同意谈判解决汽车市场的问题,但实际上一直拒绝与美国谈判;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占有25%的份额,而美国汽车在日本市场只有1.5%的份额等。日本政府随即向WTO提出要求磋商。日本政府指出,双边谈判之所以没有取得成果,是由于美国坚持要求固定的市场份额,并且日本的汽车市场是开放的,美国汽车的问题是其制造商没有造出符合日本汽车市场需要的车辆。双方经过两轮谈判,于1995年6月28日达成谅解。美日之间类似贸易纠纷经常发生。

欧共体成立后,随着欧共体农业的不断发展,美国与欧共体(现在为欧盟)之间的贸易不断发生冲突。由于欧盟农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它们在美国农产品市场中的份额不断增长,引发了美国农产品生产者的强烈不满。与此同时,在欧盟内部普遍实行农产品高额补贴,更使得美国农产品难以进入欧盟市场。新技术在农产品中的应用也会引起贸易纠纷,如转基因技术是美国的长项,美国希望通过转基因食品扩大农产品出口,但欧盟的有关国家限制转基因食品进口。美国政府认为欧盟有关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限制构成了非关税壁垒,违反自由贸易的原则。而欧盟的立场与美国的截然相反,欧盟以转基因食品不能充分保障健康安全为由,主张冻结新的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销售和流通。欧盟的立场引起美国的强烈不满,美方认为这不是从科学出发作出的判断,而是一种政治判断。欧盟方面则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地表示,从政治角度判断也有必要。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重要经济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不断增强,但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根据梯度转移理论,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钢铁、纺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以贸易为主带动经济增长,促进了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些国家进一步传播。发达国家也利用这些国家的人力资本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可以绕开关税壁垒使其产品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例如,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经济腾飞得益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商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给予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不断发展。但是,发达国家具有高新技术的控制权,通过不平等交换,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这在实质上仍是新殖民主义。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通过跨国公司或其他形式的直接投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相关行业的渗透,极力维持在旧分工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使其在发达国家的控制之下;二是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实现在高科技方面的垄断,在技术转让中对发展中国家设置重重限制,确保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三是发达国家通过控制产品设计、核心技术等因素掌握产品的定价权,通过不同等交换,从而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四是发达国家通过对资本市场的垄断,借助本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随着发展中国家市场不断成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掠夺与反掠夺的斗争不断加剧。

三、国际经济协调的动因、内容和协调机制1.国际经济协调的原因

国际经济协调,即“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指在多边或者双边体制范围内,在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以各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对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如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适当调整现行的经济政策或联合采取干预的政策行动,以缓解政策溢出效应和外部经济冲击对各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实现或维持世界经济均衡,促进各国经济稳定增长。国际经济协调的本质是各国经济利益的协调,国际经济协调的基础是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国际经济传递机制。

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缓解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矛盾与纠纷。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程度逐渐加深。国际间产品贸易量空前提高,国际间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广泛流动,世界各国的经济被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不但影响本国经济,而且还影响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为此有必要在国际范围进行经济协调。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必然面临周期性变化,世界性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更广、破坏性更大,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这些问题仅仅依靠一个国家或一些国家难以解决,迫切需要世界性组织的协调来缓和危机,化解矛盾。

此外,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广泛存在。由于矛盾的尖锐性和错综复杂性,这些不平衡仅凭某个国家或某些国家难以彻底纠正,必须通过一定机制在广泛范围内予以调解。

2.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内容

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协调国际收支失衡,以及因此产生的汇率剧烈波动等问题。通过采取国际金融协调、直接投资等措施,促使国际收支失衡恢复平衡,进而消除因此带来的汇率波动。②协调国际贸易纠纷。通过贸易双方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谈判沟通,消除国际贸易中因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贸易障碍产生的贸易摩擦、贸易失衡,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③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当今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有时会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但有时可能会损害其他国家经济运行,对此应当予以必要的协调。④协调国际突发经济事件。由于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国际间突发经济事件会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运行。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酿成世界性经济危机。因此,为了防止局势的进一步恶化,有关国家、国际组织有必要进行必要的经济协调。

3.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一般来说,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三种形式:国际经济组织协调、区域经济组织协调和有关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晤协调。

(1)国际经济组织协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一批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纷纷成立,其中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最具有代表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它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产物,于1945年12月成立。该组织的宗旨是通过一个常设机构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为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和协作提供方法;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把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实际收入的高水平等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基金组织向成员国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经济秩序的措施;按照以上目的,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等。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也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起来的,于1946年6月开始运作。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协助来帮助这些国家实现它们的反贫困政策。世界银行的贷款被用在非常广泛的领域中,从对医疗和教育系统的改革到如堤坝、公路和国家公园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除资金帮助外,世界银行还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咨询和技术协助。近年来,世界银行开始放弃它一直追求的经济发展而更加集中帮助减轻贫穷,也开始更重视支持小型地区性的企业,它意识到干净的水、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并开始在这些项目中投入巨资。

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内容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使之可以包括关贸总协定中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该组织的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员方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

(2)区域经济组织的协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批区域性经济组织先后涌现,例如,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先后成立。

欧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经济组织,现有25个成员国,并且其一体化程度仍在逐步提高。在欧盟范围内,已经实现了商品、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其相互关系越来越紧密。除此之外,欧盟还发行了单一货币——欧元,实现了经济货币联盟计划,其经济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截至2009年1月1日,欧元区增加到16个。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的宗旨有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一方面扩大了区域内贸易,另一方面则使一些国家担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区域外向美国出口构成威胁。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近些年来,亚洲地区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明显上升。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日趋缓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渐成为潮流。为了协调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采取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且所作决定必须经各成员一致同意认可。自成立以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推动区域和全球范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

(3)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晤协调。这种国际经济协调最主要的形式有西方八国首脑会议。八国首脑会议是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变而来,其成员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八国组成,又称八国集团。西方八国首脑会议最初主要讨论经济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首脑会议除讨论经济问题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问题也列入了议程,诸如如何面对“苏联战略的挑战”问题、核裁军问题、东西方关系和人权问题等。2003年6月,八国首脑会议在法国的埃维昂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希拉克总统的邀请,出席了八国集团在峰会前与11个发展中国家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主要就全球经济、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方面进行对话。八国集团积极邀请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与对话,反映了其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视。

阅读并思考

从G8到G20

2009年9月26日,“二十国集团”(G20)第三次峰会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闭幕,东道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G20今后将取代“八国集团”(G8),成为协调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该变化显示,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将来对全球经济事务的发言权将大幅增强。

根据峰会通过的公报,以G20取代G8的决定旨在营造更强壮平衡的全球经济,改革金融体制,改善贫民生活。G8仍将继续存在并继续不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国家安全等重要事务,但全球经济常设论坛的角色将由G20取代。

G8的前身是“七大工业国”(G7),它最早只是法国总统季斯卡与德国总理施密特的“谈话会”(所谓“G2”),后来陆续扩大,1976年正式形成G7,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有“富国俱乐部”之称,长期以来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论坛,1997年将改走资本主义路线的俄罗斯拉入而成为G8。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经济实力大幅提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更使国际社会意识到,国际经济问题的解决除了西方国家外,也需要有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于是G7在1999年柏林峰会邀其他国家参加,这就是G20雏形,成员除了G8,还包括中国、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南非和欧盟。

G20以非正式的部长级会议形式运作,不设常设秘书处,主席由各国轮值,每年举行一次财长和央行总裁会议。去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G20于十一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第一次峰会,今年四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第二次峰会;这回是第三次峰会,确立了G20取代G8的地位。

资料来源:中国评论新闻网.G20峰会闭幕正式取代G8,新兴国成赢家.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09-09-26.

思考题:

G20取代G8的原因是什么?

本章关键术语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产业内分工(intra-industry division)

产业外分工(inter-industry division) 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

间接投资(indirect investment) 国际货币体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system)

金本位(gold standard) 或金汇兑本位(gold exchange standard)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有哪些特点?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是什么?

3.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4.什么是产业内分工?其原因是什么?

5.什么是产品外分工?其原因是什么?

6.什么是直接投资?直接投资的形式有哪些?

7.什么是间接投资?间接投资有哪些形式?

8.国际货币体系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9.什么是金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0.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有哪些弊端?如何对其进行改革?

1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

12.简述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

13.简述国际经济协调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14.简述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机制。

本章自我检测

中国面临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12)

2008年11月7日上午,2008“北京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在演讲中认为,中国发展道路上面临四大挑战,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

王缉思说,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它促进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繁荣,技术进步,信息沟通,人员流动,增加了政府透明度,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降低了战争的危险,提高了政治冲突的门槛。但是,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伴随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出现的是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高消耗,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财富的高度集中及贫富悬殊的扩大,以及资本与人力资源加速流通所带来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金融动荡、粮食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非法移民、跨境犯罪、恐怖活动、传染疾病、产品安全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议题。

王缉思表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此次全球金融风暴,暴露了在缺乏有效、严格的国内监管机制和国际协调机制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严重弊端。这场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和经济领域,但是必然会蔓延到政治和其他领域,带来收益分配方面的更大失衡,激化一些国家的社会矛盾。

王缉思说,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非传统安全问题同以领土主权为核心的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各国的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增加了国际政治中的冲突因素。例如,人们开始担心,能源、粮食、水资源的紧缺,将使一度趋于缓解的领土争夺死灰复燃。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冷战后世界上的武装冲突集中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其中绝大多数为国内冲突,而国内冲突又经常引发国际冲突和地区动荡。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一旦危及实体经济,引发经济衰退,原有的冲突和动乱将会加剧。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的30年。中国既同其他国家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成果,也同许多国家一样,正在遭遇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面临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严重挑战。仅在2008年,就出现了南方寒冬雨雪、汶川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的事故。国际石油价格的大起大落、西方金融风暴等国际因素,也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

王缉思认为,归纳起来,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至少面临四大挑战:一是物质资源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二是生态环境恶化;三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大;四是可能出现的大规模自然灾害或传染病。

王缉思表示,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促进社会和谐的指导思想,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健全民主与法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走这样一条发展道路,才能妥善应对各类非传统安全问题,让中国的快速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过去,中国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有目共睹。新的挑战需要中国扮演新的全球角色,这就是走出一条基于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火车头,还要为保护人类的共同资源作出更大贡献。”王缉思说,这条道路,决定了中国不能搞军事扩张,同时要将与外部世界的经济摩擦和资源获取方面的竞争,控制在最低限度。这条道路,还决定了中国既要自主创新,加大对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投入,也要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其中当务之急,是加强在金融稳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

思考题:

1.请根据经济全球化理论,你如何认识中国面临的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2.根据经济全球化理论,中国政府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注释】

(1)本章在朱巧玲、梅金平主编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十二章的基础上编写。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3)程伟.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雷达,于春海.走进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5)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陈志友.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世界经贸发展的影响[J].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7)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市场动荡——2007年第三季度国际经济金融走势分析及未来展望[N].中国证券报,2007-11-07.

(8)马增茂.我国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对策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06-05-31.

(9)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4.

(10)周宝根.全球化生产的陆义、方式与意义[J].求实,2005,(6).

(11)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提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顺差,美元对外价值才能稳定;二是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三是黄金必须维持在官价水平。但是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不可能同时具备,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脱的内在矛盾。

(12)资料来自人民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