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全球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概述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概述当今的信息革命导致了有着历史根源的全球化,以网络形态跨越各大洲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扩展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从各自不同角度对其做出了不同解释。因此在现阶段,决不能将经济的全球化同经济一体化画上等号。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概述

当今的信息革命导致了有着历史根源的全球化,以网络形态跨越各大洲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扩展着。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与合作中,彼此相互依存,它们的经济繁荣、国家生存都日益依赖着这个全球关联的网络。经济的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进程,是当今这个时代的主题。但这一发展进程也必然蕴含着种种机遇和重重风险,如何抓住机遇并控制风险已经成为进入新世纪后世界各国所必须解决的战略性难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日益融合的过程,它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后半期的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以及与此相关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它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将现代化的产品及其影响传输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把地球连成一个关系紧密的大社区。

究竟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从各自不同角度对其做出了不同解释。

1.国外学者的定义

一般认为,“全球化”这个词最早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用来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1]。其他一些学者对全球化的说明与此大体相同。经合组织(OECD)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1990年首次提出经济全球化概念时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给全球化下了一个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3]”法国学者雅克·阿达认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

2.国内学者的定义

我国学者对全球化的定义也有各自的认识。李琮认为:“全球化是指以生产力为基础的所有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和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或状态,是国际化特别是国际分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体现着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产品的交换和消费、科学技术、信息服务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和合作,各种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交织和融合[4]”。余永定认为:“全球化指的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趋向与走势,它以贸易和资本的跨国流动为特征。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跨国界的自由流动。[5]

3.经济全球化及其内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提炼出全球化的两个关键点:一是: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二是:市场经济规则的全球推广。所以本书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发展要素——商品、资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组合,进而实现优化配置,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全球的建立与规范化的过程。

首先,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由于形成了全球市场,各国(具体的行动者是公司企业)可以拥有发展上的更广阔空间,即,它们突破国家,甚至是地区市场规模和资源禀赋的限制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布局。由于生产要素可以在全球市场的空间里进行调配和流动,因此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也就可以实现经营上的尽可能好的效益。其次,经济全球化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的扩张、渗透和蔓延。冷战结束,苏东剧变,苏联集团控制下的东欧国家纷纷西归,加速其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印度、越南以及拉美发展中国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汇入市场经济的洪流。市场经济、资本积累和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逻辑已经渗透到世界经济的各个方面。

4.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

在对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进行理解时,需要澄清以下几个概念:

(1)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不等同于经济全球化。这是因为,就世界经济的信息化而言,国际化是与工业经济(制造业)相适应的,而全球化则是与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相适应的。就世界经济的市场化而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以垂直分工为基础,而经济全球化则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世界市场迅速扩大并形成世界经济体系;在经济国际化条件下,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是国家。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除国家外,现代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2)经济一体化不等同于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更高阶段和发展目标。达到经济一体化要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一切障碍,使劳动力、资本、商品在全球自由流动;而且要有超国家的权威性协调机构来协调一体化下的国家间关系,这种超国家的机构真正是超然的,并不为某个国家或某些国家所左右;最后,各国之间要做必要的主权让渡。只有真正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才真正实现了经济的一体化[6]。但在目前,政治制度、生活水平、文化和信仰上的巨大差异在短时期内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难以消除的障碍,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目前能够在全球性事件中发挥作用的国际机构还不能算是经济一体化的超国家的权威机构,因为它们多多少少地都带着“美国色彩”。因此在现阶段,决不能将经济的全球化同经济一体化画上等号。

(3)经济全球化要注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特定区域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谋求区域内商品和要素流动的自由化,通过达成经济合作的某种承诺或签订条约、协议,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区域差异和地区优势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的经济发展的区域组织。各成员国相互协商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力求形成各国经济政策某种程度上的统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特征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它通过贸易创造效应可以促进成员国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增进这些国家的经济福利;同时,它通过贸易转移效应又对集团外国家构成不同的损害。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必定是双重的,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又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如何趋利避害,保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协调已经成为摆在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增长,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世界各国间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为各国利用外资和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是各民族国家民族主权、国家安全等的威胁以及世界性的环境、人口、贫困和能源问题。

(一)贸易全球化及其深刻变化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全球性贸易是首当其冲的。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为:

1.国际贸易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195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仅为610亿美元,到1970年和1990年则分别为3 120亿美元和31 870亿美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增长趋势更加明显。2005年,世界货物出口、进口值均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为103 931亿美元,进口总值107 531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总值为24 150亿美元,进口总值为23 600亿美元,“经济全球化是被贸易发展推着走的一列高速火车”(见表6-1)。

表6-1 世界货物和服务出口的增长(1990—2004年)

img51

资料来源: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6。

2.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世界货物和服务贸易占世界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0.2%提高到了2004年的55.4%,这是跳跃性的增长。这说明,世界各国一年新增的产出值,平均有55%要靠世界市场去实现(见表6-2)。

表6-2 货物和服务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0—2004年)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

3.贸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过去那种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原料,经济落后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状况正在改变。1963—1985年,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出口占世界工业品出口比重由83.2%下降到78.8%,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品出口所占份额则由4.3%上升到12.4%。此外,国际贸易的种类、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它不仅包括商品贸易,而且还包括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劳务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的领域在迅速发展。

4.参与贸易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贸易自由化不断加强,这对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使之不能不参与到贸易全球化进程中来。这从参加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和地区数目的增多可以看出。该协定于1948年生效时,签字国只有23个。在1980年代中期,该协定的缔约国已增至90个。1990年增至100个。到2005年年底为止,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已增至148个。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和其他东欧国家开始摒弃原先同世界经济的隔绝或半隔绝状态,实行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并开始实行对外开放,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洪流中来。2001年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加入WTO,从贸易全球化广度的扩大上来说这也是意义重大的事件。

(二)金融全球化及其表现

当前生产、贸易和金融活动的全球化都在日趋加强,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国金融市场的开放,金融的全球化发展最快。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自由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速度急剧加快,而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加速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金融改革。作为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的结果,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呈指数增长形式出现。当金融改革进行到某个特定阶段时,要想将资本流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或者对其实施监管已经变得相当困难,而此时若是对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实施全面彻底的禁止便是与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背道而驰,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其次,IT革命。IT产业的革命使金融交易过程得以在瞬间完成,因此目前资本可以以光速从世界的任意角落流向另外的角落。正是IT技术使得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成为可能。

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金融资本的规模空前扩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4年全球包括债券、股票和银行资产在内的全球资本市场规模约达152万亿美元,约为全球GDP的3.7倍。资本规模扩张的同时,资本跨国流动规模也急剧扩张,资本跨国界流动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幅上升。

2.各类金融市场发展迅速,跨国金融交易不断上升

金融市场的功能是提供一种机制,使人们的储蓄能迅速有效地转化为有形投资。金融的全球化需要有全球的金融市场,为金融资本的全球活动提供用武之地。全球金融市场包括国际信贷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和国际衍生工具市场。近十多年来,这些市场都有巨大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各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公司可以摆脱对国内金融市场的依赖,在全球进行融资活动,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与规避风险。

3.国际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市场飞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浮动汇率制的实行,以及主要工业化国家逐渐开始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使得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也使它们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应付日益剧烈的市场波动,商业银行、投资机构和企业公司等积极寻找规避金融风险的技术与手段,由于金融衍生产品可以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受到了各金融机构的青睐,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种扩大一方面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市场参与各方利用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但同时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

4.国际金融中心不断发展并广泛分布

国际金融资本是以国际金融中心为舞台开展活动的,在全世界有若干个大城市发挥着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美洲的纽约、芝加哥,欧洲的伦敦、法兰克福,亚洲的东京、新加坡、香港都是在全球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全球化中起着司令部的作用,各国的金融资本家集中于金融中心发号施令,使国际金融资本的运动按他们的意旨覆盖全球。而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电子网络使得这一指挥系统更高效运作,由此体现出金融全球化的鲜明特征。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一方面使得广大急需外国资本的发展中国家变得更容易得到外国资本;另一方面,金融的全球化也大大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大量国际资本在发展中国家迅速的流入流出直接导致了清偿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全面暴露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生产的全球化

生产的全球化是指产品的直接生产过程不一定全在国内,可能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在国外进行,这些产品可能是成品,就地销售;也可能是半成品,要送往他地进行组装。至于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更是取自全球各地。这种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另一重要表现,是与对外直接投资结合在一起的,其行为主体是跨国公司。

计算生产全球化的程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跨国公司的产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来衡量。但目前,联合国所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并没有涉及生产全球化这一概念,也没有计算生产全球化达到何种程度的数据,《报告》所考察的是“国际生产”。而所谓的“国际生产”,实际上只包括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活动的数额以及这些数额在跨国公司相应总额中的比重。《报告》指出:“目前国际生产实际上不同程度地涉及所有国家、所有部门、产业和经济活动。然而,对它的量化是困难的,因为它需要许多的指标来表明其扩展情况。[7]”因此,虽然《报告》中没有直接给出跨国公司的产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但是从以世界1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资产、销售额、雇员人数等为主要因素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的若干指标中还是可以看出生产国际化的总体趋势(见表6-3)。

表6-3 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的若干指标(1982—2004年)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与研发国际化》。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入量、流出量,以及跨国公司的若干指标的增长速度,在大多数年份里都要高于世界生产总值(GDP)的指标,正是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全球性迅猛发展,导致了生产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意味着资本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为了追求全球化的利益打破了国家界限的束缚。这种投资方式的发展为生产的全球化提供了重要保证,它最终使得生产的全球化成为可能,并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目前,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运作战略紧密相连,这些跨国公司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追求利润最大化正从全球化的角度重新调整其生产和经营活动。

在二战末期和稍后的一段时间内,跨国投资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快速的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在此期间成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尽管世界经济受到了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但是全球的国际直接投资的上升趋势在此期间并未受到重大影响。跨国公司全球化运作的战略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由于贸易的发展和资本解放以及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国际直接投资在21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行业和高技术领域的投资趋势将会进一步增强。

(四)国家主权的制约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代,世界行为主体趋于多元化。除国家之外的其他行为主体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中都起着一定作用,国家主权因而受到一定制约,部分主权被转移出去。在当今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地位、它所扮演的角色和国家主权所发生的变化日益成为全球主义者和国家主义者争论的焦点。

法国学者马克斯·贝拉尔说:“世界的公共空间已经被许多主体占领,大型企业、利益集团、媒体、非政府组织、公共舆论、恐怖主义网络等,这些都限制了国家外交活动的空间。市场已经成为真正的政治主题。但是即使国家失去了一部分主权,它们仍是权力的象征。我们看到仍然需要国家来医治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危险。[8]”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其一,全球化的展开确实制约了部分国家主权;其二,即使受到制约,国家主权仍是抵御全球化不利影响的最有力武器。

那么,国家主权到底受到全球化哪些方面的“侵蚀”呢?

(1)来自于市场的作用。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到现在的历史表明,在国内,市场机制对国家的行为已经有巨大影响,在世界市场上,国家的行为更会受到某种制约。如在世界商品市场上,商品的价格随世界市场供求关系变动而变动,一国政府干预和调节的作用十分有限。在金融市场上,一个国家货币汇率的变动不再取决于国内因素,而是世界性的,政府控制国内金融体系运作的传统手段和能力减弱。总之,全球化市场机制的力量往往左右着政府,各国政府只能增强自身掌握和适应世界市场变化的能力,采取有效对策,而不能无视这种变动。

(2)来自于国际经济组织职能的扩大。在20世纪后半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是金融、发展和贸易这三个重要领域中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的重要支柱。不同的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时必须遵守既定的行为准则,某些传统上属于国家主权的决议也必须经由超国家的国际组织来进行仲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例,它是一个超国家的经济法则制定和执行的实体,它的规定高于各个国家的法律规则,任何国家的经济法规若是与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相冲突,则将被认为是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则并将受到相应的制裁。21世纪,随着国际经济组织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地位的不断加强,主权国家将不得不在许多方面接受来自国际组织的协定和仲裁。

(3)来自不断增加的区域经济组织。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组织不断增多和加强。人们普遍认为,区域经济组织对国家主权的侵蚀或削弱,起着更大的作用。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不同,它们往往是以各国签订的一定契约或是条约和协议为基础的。这些条约或协议,对成员国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且,这些组织多设有一套机构,这些机构具有某种超国家性,有一定权力,能从“上面”对成员国进行监督和干预。因此,如果对国际经济组织来说,成员国的主权是受到“制约”的话,那么,对于区域一体化组织而言,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则是“转让”给它所参加的超国家机构了。

(4)来自于跨国公司的壮大。当今跨国公司的发展少不了国家的支持,这使得它们拥有强大的实力,影响甚至左右政府的政策,使之有利于本公司的发展。它们还往往撇开政府实行自己的方针,不管它是不是与政府的方针政策相悖。但同时要注意到,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在于它们是全球生产、流通和分配的组织者和微观主体。这些作用主要仍是跨国公司作为企业对资源配置和生产管理的作用,它们并没有直接掌握政权,没有取代国家行使政权。

(五)环境、能源及贫困、人口压力

与全球化相关的技术使人类具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可以利用自然来实现人类的许多目的。一方面,全球关系使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摆脱地域的限制。电信、数字化数据处理、卫星监视等等确实为预测自然灾难和监控生态变化趋势提供了高度尖端的工具。但另一方面,全球化技术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污染。飞机污染了天空,全球贸易仰赖的机动船只污染了海洋。支撑全球通信的电力大多由核能或矿物燃料燃烧产生,这些能源发电后的副产品污染了大气、海洋和土壤。全球消费品的快速消费周期造成了大量的、无法降解的固体垃圾……全球化的展开正以各种方式削弱着生态安全。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促进全球化发展的能源也将被更大程度的开采和利用,能源紧缺的现状无疑不能在短时间内予以缓解和改善。人们关注的也只是如何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而对由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能源短缺无动于衷。

除去环境污染和能源的过度开采,经济全球化的深化造成的另一恶果是人口压力的增大和全球贫困人口的不断增加。法国学者格扎维埃·阿雷在《论坛报》上发表了《全球化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的文章,指出:“与经济全球化伴随而来的是世界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内部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的明显扩大。”他说:“国家间的收入分配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恶化,90年代的明显改观或是稳定只不过是中国人均收入增加的结果。由于该国人口众多,所以往往会使世界平均数字发生歪曲。国家内部收入不均的现象也在增加,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趋势。减轻贫困方面取得的成功十分有限。贫困人口的数量在增加,贫困人口的比例在许多地区出现了上升,在东欧和中亚地区尤其是如此。在拉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南亚,贫困人口的比例仍然高达40%—50%。”与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全球化并肩而来的是令人沮丧的贫困全球化。

与全球化带来的大规模贫困和其他不公正相联系的是一系列问题和灾祸:如大规模工人失业,工作不稳定,生活安全没有保障;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流离失所;教育不发达、文盲率高;医疗卫生条件恶劣,群众健康状况不良,疾病蔓延;大量贫困者营养不良,食不果腹;儿童死亡率居高不下,人的预期寿命缩短;与此有关的还有贩卖妇女儿童、毒品走私和跨国犯罪愈演愈烈。近年来,给世界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恐怖主义活动,究其原因虽然还需进行专门探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反人类、反社会的罪恶活动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公正和普遍贫困不无关系。

三、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

全球化的发展有其内在动力,同时也有一系列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对其进程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一)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具备一定条件时,其经济活动必定会最终跨越国家的疆界,扩大到世界更广阔的空间。而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就是生产力。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前进、发展和变革,都是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进行的。到了近代,科学成为生产力的越来越重要的决定因素。马克思就十分重视科学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9]”。正是科学这种“革命的力量”,在18世纪中叶首先在英国掀起了一场产业革命,以巨大的力量推动经济活动,先是商品交换活动,再是跨越国界,走向世界,形成世界市场,从而启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一步步走向全球化[10]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推动经济走向全球化,最明显的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革、能源的转换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这些方面的大进步和大革新,从而把经济活动向着全球化推进一大步。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现代机器替代了过去的手工工具、以蒸汽动力代替了过去的人力、畜力和自然动力,在交通工具方面则是以火车、轮船代替了马车和帆船。

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时,新的机器设备,如新的冶炼设备、化工设备和电力设备纷纷问世,电力作为新的能源显示其巨大的优越性,电话、电报等新的通信工具以及铁路、汽车、远洋轮船也都相继问世。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自动化机器设备取代了过去人力操纵的机器,生产率大为提高,而石油成了主要的一次能源;喷气客机、大型油轮、遍布各地的油气管道、集装箱码头和现代化航空港使世界各国、各企业的交往空前便利,运输成本大幅下降。

到了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时期,计算机、个人电脑、因特网和移动电话、通信卫星的迅速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智力产品而非物质产品在全球广泛流通。20世纪90年代后,因特网迅速覆盖全球,通过因特网而展开的各种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活动空前繁荣;不仅是新的通信基础设施,而且还拓展和催生了多种新的经济交往领域,电子商务、各种金融服务、跨国企业网络等又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贸易、资本的流动和跨国投资及国际生产。可以说是因特网把世界经济带入了全球化时代。

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劳动分工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才是全球化的动力。这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说法。因为劳动分工是社会交换的基础,也是生产社会化的基础。当劳动分工从一国内部扩大到世界,形成劳动分工体系,国际交换和国际生产才会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个过程达到一定高度,就使经济进入全球化阶段。因此,追本溯源,劳动分工也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断言资本主义才是全球化的推动力。在当时,马克思就预见到了资本主义超地域领域的发展,他曾经说过:“资本主义天生就要超越任何空间阻碍而前进”,“从而把整个地球变成它的市场”。

虽然生产力的发展在全球化发展史上始终是核心力量,但是,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很难想见全球关系会出现并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结构,在该结构中,经济行为首先而且主要致力于剩余积累。换言之,资本主义生产者总试图积累超出他们生存需要的更多的资源,从这点上说,资本主义生产截然不同于自给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被投入到进一步的生产当中,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剩余,而这更多的剩余又被投入到新一轮的生产中,以期望获得更多的剩余,如此循环反复。资本主义主要从三个方面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首先,受资本主义的积累逻辑驱使,许多公司都在寻求全球市场,把它作为增加销售量的手段。为供应全球市场而进行的更大数量的生产可以使各企业的经济规模显著扩大并且增加利润。因此资本主义企业有了发展全球分配和销售网络的动力,并乐于发展全球通信基础结构来支持此类的全球网络。

超地域结算为积累提供了第二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全球化还没有普遍展开的情况下,资本的积累只会局限于特定的国家范围内,那么,资本主义就不得不接受该国的税收制度。通过全球价格战略,管理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协调、变动和更改价格使资本主义者能在全球空间内把利润集中于低税制的地区,从而使公司整体利益达到最大化。这也成为资本主义者要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另一动因。

最后,全球采买为增加积累提供了重要的新方式。如果公司可以在资源最佳而成本最低的地方建立他们的工厂,这无疑符合资本主义利益。实际上,正是因为害怕看到超地域性公司的资产流向别处,东道国的工人和政府会适当降低他们对所得剩余价值份额的要求。而这在无形中正带动着这些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国家向全球化融合的脚步。

(三)制度性因素

除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外,推动性管理结构等制度性因素构成了促进全球化产生的第三个基本动力。推动性管理结构等制度性因素主要来自于国家。另外,有助于全球化的其他法规和程序则由国家创建的区域性及跨国机构来制定。

1.技术和程序的标准化

制度因素促进全球关系扩展的一个关键方式是技术和程序的标准化。如果超地域关系中的各方都遵循同样的法规和程序,那么全球化关系无疑会得到促进。例如,国际电信联盟(ITU)关于无线电和电信技术标准的数百条建议总计达10 000页。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公布了10 000多条标准,几乎涉及所有技术领域。国际结算标准委员会(ISAC)和国际结算联盟(IFAC)从20世纪70年代已开始为公司结算和审计制定全球标准。1974年建立的国际证券委托组织(IOSCO)讨论了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全球标准,而1994年建立的国际保险监督协会(IAIS)在保险业起了同样的作用。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全球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适用于全世界船只、铁路货车和卡车的20—40英尺的集装箱标准模式。

2.国际货币、金融、跨国投资及商品服务的自由化

在金融全球化方面,许多国家的措施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例如,几十个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制定法规,允许全球银行和全球证券公司入境。而且,海外金融机构的猛增也要求各国政府建立切实可行的配套的法律结构。在跨国投资方面,继美国(1974年)和英国(1979年)之后,数十个国家在其境内取消了对“不动产”和组合投资资本出入境的限制。1995—1998年间经合组织致力于多边投资协定(MAI),寻求实现“自由流动”原则,按照该原则,各国对待国内外资本应一视同仁。在贸易自由化方面,1948—1994年在关贸总协定框架下进行的8轮多边谈判把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从40%多降至仅仅3%。1995年创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也主要致力于使农业和各种服务业的跨国贸易实现自由化。

3.全球资本产权保障

对全球公司的成长具有更为基础性意义的是对超地域性资本产权的保护。在全球基础上保证财产所有权的超地域手段在19世纪末出现,形式就是一系列涉及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工业产品设计等等在内的法规。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全球专利的申请数量从1979年的不足3 000项增加到1997年的54 000多项,截至2005年末,这一数据已增至134 000项。这说明随着世界各国的企业家更多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他们对国际范围内的专利保护越来越重视。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而商品的国际流通又通过专利保护的增多来增进经济全球化的良性发展。

4.全球组织及全球行为的立法

管理通过全球组织的立法促进了全球化。如前所述,各国创立了公共多边组织,这些组织今日已发展成全球及区域性治理结构。另外,各国政府已允许全球公司在各国范围内投资,全球民众团体也获准在国家统辖范围内活动。

因此,总体而言,推动性管理结构等制度性因素在四个重要方面推动了全球化:技术及程序标准化;跨国货币流通、投资、商品和服务的自由化;全球资本产权保障以及全球组织及全球行为的立法。虽然这一法律基础的构建并非全球化的唯一原因,相反是其他动力迫使决策者在巨大压力下制定了这些使全球化得以实施的措施。不过,如果没有支持性的管理结构,全球化也难以迅速扩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