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俄罗斯联邦经济剖视

俄罗斯联邦经济剖视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俄罗斯联邦经济剖视一、在原苏联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俄罗斯联邦的领土面积占全苏领土的76.2%,约1 707.54万平方千米;人口占51.2%,约1.48亿。俄罗斯联邦的许多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在全苏同类产品中占很大比重。俄罗斯联邦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高于全苏平均水平。俄罗斯联邦的经济自给程度较高。

俄罗斯联邦经济剖视

一、在原苏联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俄罗斯联邦的领土面积占全苏领土的76.2%,约1 707.54万平方千米;人口占51.2%,约1.48亿。1990年,在全苏经济中俄罗斯联邦的国民生产总值占58.7%,工业产值占66.4%,农业产值占22.5%,国民财富占6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次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亚美尼亚,居全苏第5位,比全苏平均水平高14%;人均消费,次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居第4位,比全苏平均水平高8%;人均国民财富,次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居第3位,比全苏平均水平高17%。

俄罗斯联邦的工业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相当发达,部门齐全,技术先进。它在全苏国民经济体系中居首位的工业部门有机器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纺织、鱼品、木材和木材加工工业等。它是全苏重要的燃料动力基地和钢铁工业基地。原苏联5大钢铁工业基地中有3个(乌拉尔、中央区和西西伯利亚)在俄罗斯境内。乌拉尔是全苏第二大钢铁工业基地,其钢铁产量占全苏的1/3。中央区钢铁工业基地的钢铁产品种类齐全,生产技术水平高,其钢铁产量约占全苏的9%。西西伯利亚钢铁工业基地的钢铁产品在全苏所占比重为:生铁9.1%,钢8.4%,钢材9.9%。主要燃料基地有西西伯利亚油气区、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区、奥伦堡天然气田、库兹巴斯和伯朝拉煤田。这些基地的油、气、煤储量十分丰富。

俄罗斯联邦的许多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在全苏同类产品中占很大比重。根据1989年苏联57种重要产品产量统计资料,俄罗斯联邦除不生产棉纱外,其余56种产品中,所占比重在90%以上的2种,为石油(包括凝析油)90.9%,木材(运出量)91.6%;占80%~90%的3种,为石油设备81.6%,锯材82%,纸84.6%;占70%~80%的6种,为天然气77.3%,焙烧苏打(不包括碳酸钾)73.7%,燃碱73%,鱼和其他海产品(捕获量)74%,电动吸尘器78.6%,棉纺织品71.9%;占60%~70%的15种,其中:电力62.5%,钢管60.7%,水泥60.2%,窗玻璃61.9%,缝纫机69.2%;占50%~60%的15种,其中:煤55.4%,铁54%,钢57.9%,黑色金属轧材57.1%,矿肥(折合100%有效成分)51.1%;占40%~50%的7种,其中:铁矿石(商品量)44.4%,金属切削机床46.6%,化学纤维和线46.9%,长短统袜40.2%,动物油47.3%,鞋45.7%;占30%~40%的6种,为畜牧业和饲料生产用机器设备31.6%,针织品39.2%,彩电37.4%,砂糖31.6%,植物油34.9%,食品罐头39.1%;所占比重不到30%的1种,为微型交流电动机22.6%。

俄罗斯联邦的农业基础也很雄厚,它提供全苏大部分粮食、肉类、亚麻和向日葵籽。中央黑土经济区是苏联传统的农业区和最大的食品工业中心,西西伯利亚经济区则是苏联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俄罗斯联邦共有农业用地215.6百万公顷(1990年1月1日数字,下同),占全苏农业用地总量的38.6%。其中:耕地132.4百万公顷(占58.7%),刈草场20.9百万公顷(占68.5%),牧场60.5百万公顷(占20.4%)。人均耕地面积为0.89公顷。每100公顷播种面积的动力保证率为328马力,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动力装备率为48.1马力。

俄罗斯联邦的谷物产量,1986—1990年平均每年1.04亿吨,占全苏52.8%;甜菜(制糖用)产量3 339万吨(1986—1989年平均,下同),占全苏37.6%;葵花籽304.4万吨,占49.4%;亚麻13.7万吨,占37.3%;马铃薯3 713.7万吨,占49.8%;蔬菜1 138万吨,占39%;水果和浆果265.6万吨,占27.8%;肉(屠宰重)956.1万吨,占49.8%;奶5 384.3万吨,占51.1%;蛋479.5亿个,占57.5%;毛22.5万吨,占49.9%。在国家采购量中,俄罗斯联邦所占比重为:谷物50.5%,甜菜37.2%,油料作物籽52%,葵花籽48.5%,亚麻37.3%,马铃薯54%,蔬菜38.2%,水果和浆果27.6%,肉49.7%,奶51.5%,蛋61.1%,毛44.2%。

俄罗斯联邦的科技潜力占全苏2/3以上。例如,1986年俄罗斯联邦共有科学工作者102.5万人,其中:博士3.1万人,副博士30.5万人,分别占全苏的68.3%、67.8%和64.4%。1986—1989年,俄罗斯联邦首次利用的发明平均每年15 008件,占全苏70%。

俄罗斯联邦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高于全苏平均水平。1989年,每1 000名15岁以上的居民中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113人(全苏平均108人),每1 000人口中大学生193人,中专生158人(全苏平均分别为179人和147人)。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居苏联前列。1989年,俄罗斯联邦居民月收入超过200卢布的占全部居民的27.8%,仅次于波罗的海3国,比全苏平均水平(21.8%)高6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水平也仅次于波罗的海3国。

俄罗斯联邦的经济自给程度较高。1988年,本国生产的人民消费品占市场基金的74%,从境外输入的占26%(其中进口11%)。输往境外的商品(包括出口)占本国生产总量的12%,输入商品(包括进口)占本国消费总量的15%。1989年分别为10.7%和15.7%。

二、独立后的经济政策措施

苏联解体后,作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的俄罗斯联邦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政策措施,力图获得更多的西方经济援助,引进大量外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以逐步稳定、恢复和发展经济,使俄罗斯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它的基本做法是:抓住两个环子,实现四个转变。两个环子是改革和开放。四个转变是:从地方经济转为国家经济,从军事经济转向民用经济(或者说从军工生产转向民品生产),从指令性计划经济转向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从封闭或半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现就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作些具体分析。

(一)改革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目标是过渡到市场经济(这里顺便指出,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实行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而是程度不同地实行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因此以下说到市场经济时均系指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为此采取的措施,主要有3条。

(1)放开价格。在原苏联,价格严重扭曲,不改革不行。俄罗斯在改革价格时,采取了逐步放开的办法,并非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一步到位。

根据俄罗斯政府的决定,从1992年1月2日起,对能源、食品、日用消费品和服务等实行自由(市场)价格。同时规定了提价的最高限额:煤、石油、天然气的价格上涨4倍,汽油的价格上涨2倍,柴油的价格上涨1.8倍。居民生活用电每千瓦的价格上涨12戈比(原4戈比),集中供暖的热能和热水供应的费用平均上涨2倍,房租保持不变。面包、牛奶、植物油的价格上涨2倍,食糖的价格上涨2.5倍,伏特加酒的价格上涨3.5倍,药品和医疗用品的价格平均上涨3倍。铁路旅客及行李运费增加1倍,航空运费增加2倍,河运运费增加1倍。在3月底以前,又取消对所有商品(药品、儿童食品和公共服务业除外)价格实行行政调节的办法。分阶段放开各种能源的价格,上涨幅度是现有水平的50%~75%。因实际上涨幅度过大(如莫斯科市的汽油价格从4月20日起上涨5倍),俄政府于4月24日讨论确定了油气价格的上下限,在上限和下限之间,企业可自由浮动价格。按规定,每吨石油价格的上下限为1 800~2 200卢布,天然气每100立方米价格的上下限为1 100~1 600卢布。价格超过上限者视为破坏国家纪律,将没收所获利润上交财政。

从5月1日起,莫斯科又调整了水电的收费标准。每度电上涨了3倍,供热收费标准上涨近2倍。对居民来说,用于支付热水供应和取暖的费用将增加1倍,住宅楼支付利用给水和下水道的费用将提高1倍。

为减轻居民负担,俄政府在调价时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从5月1日起又决定提高职工最低工资和退休金的最低标准为每月900卢布。

价格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放开价格没有达到刺激生产的预期效果,价格上涨出现失控。

(2)私有化。原苏联的固定基金(含牲畜)所有制结构为:国家所有占88.8%,合作社所有占1.8%,集体农庄所有占6.6%,个人所有占2.8%(均系1989年末数字)。而在国有固定基金中绝大部分是属于联盟的财产,归共和国的只占少量比重。以工业为例,1989年,俄罗斯联邦境内,联盟所属工业的固定生产基金占86.6%,工业产值占69%,工业生产人员占70.7%;共和国部长会议所属工业分别仅占13.2%、31%和29.3%。随着苏联解体,俄境内的联盟财产全部转归俄罗斯掌管,并立即着手将国营企业和集体农庄实行私有化。

叶利钦发表新年讲话时说,1992年内至少有一半的轻工、食品、建筑、建材生产、商业、饮食、生活服务等企业实现私有化。1992年1月,政府将着手进行大规模土地改革,实行土地私有制。

在这以前,叶利钦于1991年12月27日签署了一项《关于实施土地改革的紧急措施》的命令。规定:俄联邦的集体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工作人员有权自由退出所在的农庄或农场,有权建立自己的农场;退出庄员和职工可以交换、出租自己的土地股份和财产股份,或者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俄罗斯联邦政府于1月4日作出一项决定,境内25 000多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应于1993年1月1日前取消。决定规定,在1年内根据农庄或农场集体的决定,它们将改建成股份公司和合作社,或分散成个体农场。负责俄罗斯土改问题的尼古拉·科莫夫说,个体农场主将由年初的5.5万人增加到15万人。3月27日,俄罗斯发布《关于在国营企业和地方企业私有化情况下向公民和法人出售土地的总统令》,允许人们在购买项目和设施并对其扩建和补建时有权购买土地,归私人所有。同时,供公民用于企业活动的土地也属此列。

根据俄罗斯议会和政府联席会议通过的《1992年私有化纲领》规定,在1992年第4季度将实行私有化账户制度。据政府估计,1992年将出售700亿~800亿卢布的国家财产,以股份的形式无偿向国营企业职工转让1 500亿~2 000亿卢布。私有化财产总额到年底可能占到固定资产总值的12%~20%。

在私有化步骤上,先小企业后大企业;先商业、生活服务业和公共饮食业,后工业。小企业私有化,一般采取直接出售形式。大企业私有化,则采取改组成股份公司出售股份的办法。按规定,在把国营企业改造成股份公司时,将把财产的25%无偿移交给该企业的职工。该企业的职工有权按七折优惠购买10%的股票。另外,集体有权得到其余股票销售收入的10%。因此,企业职工可以掌握本企业股份的35%~40%。对不属于优惠分配的那部分股票,在出售时将严格按照市场方式进行,即按竞争原则拍卖。俄罗斯允许外国投资者参与私有化,但规定:外国投资者只能在投资的商业竞争基础上参加小私有化,而在其余情况下必须获得政府的批准;外国投资者若投资于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企业(即科研、试验、设计等支出超出所有耗费10%以上)、燃料和动力综合体的企业的私有化时,必须经过必要的许可;外国投资者购买私有化企业的股票,价值超过1 000万美元(50亿卢布),以及股份超过50%,必须事先征得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同意。

俄罗斯政府原来规定铁路、民航和绝大部分自然资源仍将由国家控制。5月12日,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席阿纳托里·丘拜斯宣布,将把铁路和大型工厂出卖给私人,包括外国企业家,还将讨论修改现行规章制度,以便于外国人购买国有财产。俄罗斯向国内外私人企业家出售铁路、大厂之举,在前苏联各共和国和东欧国家中尚属首例,是最大的财产拍卖。

应当指出,俄罗斯并不是什么都私有化。俄政府在1月间通过了一项关于确认阿尔扎马斯-16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70两座“原子”城市的特殊地位的决定。俄联邦科学、高等教育和技术政策部部长鲍里斯·萨尔特科夫说,研制核武器的这两座城市享有联邦财产的地位,那里的建筑物、设施和企业不能私有化。

据美联社4月16日报道,目前俄罗斯已有1.2万家企业实行了私有化,资金总额为20亿卢布(2 000万美元),仅在莫斯科就有4 800家企业实行了私有化。但同原定的私有化计划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表明私有化的进展并不顺利。

(3)使卢布成为可兑换货币。长时期来,卢布是不可兑换的货币。1992年,俄罗斯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决心广泛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再继续保持卢布的不可兑换性,则将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叶利钦于1992年4月26日宣布,使卢布从1992年7月1日起成为可兑换货币。但是到时条件是否成熟,则是另一回事。

(二)开放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2月11日在克里姆林宫会见驻莫斯科的外交使团团长时强调,俄罗斯准备与世界各国、各地区进行广泛合作。他说,俄罗斯将执行开放政策,不受意识形态制约的外交政策,并准备“既同西方,也同东方;既同北方,也同南方进行广泛的合作”。

俄罗斯外交部在2月间拟定了俄罗斯新的外交纲领——“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方案”。这份外交纲领宣布,俄罗斯将放弃原苏联推行的大国主义外交,开展重视国家利益的经济优先外交,争取成为国际社会的真正伙伴。目前总的看来,俄罗斯实行的是以美日欧为重点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对外开放。现已采取的对外开放政策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争取西方7国的财政援助,包括长期贷款、信贷保证、各项紧急援助以及延期还债。

(2)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合作机构。据报道,俄罗斯在5月1日正式被批准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成员,从而为俄罗斯获得240亿美元的国际信贷扫清了障碍

(3)建立自由经济区,实行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外资。根据叶利钦的命令,原苏联最大的军事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从1月1日起实行对外开放。与此同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远东大学和日本工会的专家共同制订了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建立自由经济区的方案。西伯利亚边远地区的犹太自治州也正在摆脱孤立,谋求外国投资,建成为一个自由经济区。该自治州州长科尔松斯基说,他渴望同美国的犹太人组织建立直接关系。纳霍德卡是俄罗斯在远东的重要工业港口,它已决心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发展成为远东第一个自由经济区。新任命的地区主席库兹涅佐夫说:“我们不仅吸引远东地区国家来投资,而且也欢迎德国、瑞典和其他欧洲国家投资。当然,目前最现实的伙伴是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

(4)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筹建和参加地区经济集团。据报道,黑海沿岸9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俄罗斯和乌克兰于2月3日在伊斯坦布尔签署了一项有关建立黑海经济合作计划的协定,并就此发表了一项宣言。宣言呼吁成员国在交通运输、通讯、能源、农业、矿业、旅游、工业、医药和环境等领域进行合作。根据宣言,将成立一家黑海外贸和投资银行,以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和商业合作,实施与本地区共同利益有关的具体工程项目。俄罗斯还同中国、朝鲜、韩国和蒙古达成协议,计划投资300亿美元联合开发图们江经济区,规划在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港西南大约1 000平方千米的地区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和特别投资区,发展工业和开发一个世界级港口。

(5)加强与独联体其他成员国的经贸科技合作,通过协商解决彼此争端。苏联解体前后,各共和国的经济陷入混乱,彼此长期保持的经济联系中断,因而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危机。如何协调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建立“统一的经济空间”是独联体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为发展各国企业和组织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创造条件,独联体11国首脑于2月14日在明斯克达成调整彼此经贸合作的协议。此前,俄罗斯与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乌克兰已签署了跨国科技合作协定及关于保护工业产权临时协定。

在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利用地利之便,抢先行动,大量占有全联盟财产,引起了独联体其他成员国的不满。经过磋商,达成财产和债务分配原则的协议,规定比照各共和国经济在全苏联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对全联盟经济的贡献等因素,确定各共和国的不同份额。

三、经济形势及其发展前景

(一)俄罗斯联邦独立几个月来,经济形势一直严峻

农业严重歉收(1991年粮食产量8 910万吨,比1990年减少24%;农业总产值减少5%),工业生产持续下降,市场供应紧张(1月份商品储备不到需求的一半),物价飞涨,卢布贬值,失业人数猛增,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据叶利钦2月25日透露,俄罗斯有将近1/5的人已经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1/3的人生活接近贫困线。另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一项调查说,莫斯科居民家庭80%的收入用于购买食品,85%~90%的居民生活处在贫困线下。各地各部门由此爆发了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活的罢工浪潮。俄罗斯政府不得不靠向西方大量举债、乞求紧急援助来支撑局面。

国际金融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俄罗斯今年经济活动仍将下降15%(1991年下降14%)。由于价格放开,通货膨胀率将达750%(1991年为91%)。据俄罗斯联邦政府副总理绍欣透露,到1992年年底,失业人数将达到650万~700万人。

经济形势之所以严峻,究其原因,改革决策和实施中的失误是一个重要方面。有的专家认为,其中最主要的错误是垄断结构的扩大。除生产性垄断结构外,又出现了商业垄断,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和隐瞒收入。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哈斯布拉托夫4月2日在议会两院作报告时也说,1992年头3个月的经济改革结果表明,在打破原来经济机制的同时,建立有效的市场生产机制的尝试是不成功的。他认为,必须对改革策略和方法进行重大调整。

但是也必须看到,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实际上是前几年早已存在的经济危机的延续。因为,生产的全面滑坡不是开始于1992年1月,甚至也不是1991年1月,而是更早以前。统计资料表明,与1991年相比,生产下降的月平均速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再说,这恐怕也是俄罗斯独立后经济转轨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过去,俄罗斯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它的经济是一种地方经济而不是一个国家经济。在联盟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加盟共和国)形成了比较紧密的经济联系。随着苏联解体,原来的加盟共和国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它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按照中央的统一计划供货而各自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决定进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几十年的经济联系中断,新的经济贸易合作机制又未能及时建立,这就不能不对各国经济产生消极影响。此外,从过去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过去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经济转向开放经济过程中,新旧经济运行机制、观念等等的矛盾、冲撞在所难免,由此也会给经济带来消极影响。

同时,根据各方面报道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俄罗斯联邦的经济形势也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美联社2月26日报道说,过去两个月,俄罗斯国营商店的食品和其他商品的供应有所改善,1991年年底市场上很难见到的香肠、奶酪、黄油、鸡蛋以及其他商品,现在在莫斯科的商店里随时可以买到,但其价格迫使人们买得较少。他们现在主要购买价格较便宜的物品,如面包、土豆和牛奶。而牛奶、食用油供应仍短缺。日本《世界周报》4月7日发表的防卫研究所教官上野俊彦的文章也说,2月份是他在莫斯科生活的两年里经济状况最好的时候,即使在国营商店里很难见到的商品,在个体商店和自由市场上也能买到。

在商品供应有所改善的同时,零售商品储备也有所增加。1992年第一季度,零售商品的存货从39个商品流转日增加到47个,这是近6年来首次出现的变化。

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回升。据新华社记者报道,2月18日,1美元在交易所的牌价从原来的210卢布猛跌到170卢布,而在市面上只能换到100卢布。另据日本《世界周报》4月7日的一篇文章中说,曾跌至1美元兑120卢布的商业银行卢布汇率,2月中旬升至1美元兑70卢布。还有报道说,官方人士预言,卢布牌价可能稳定在50~60卢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不过也有人认为,卢布牌价回升纯粹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同国内经济形势毫不相干。要使卢布坚挺,必须使整个俄罗斯经济得到改善。

进出口贸易出现转机,出口额在1月份还是22亿美元,2月份增加到38亿美元,3月份达到50亿美元。进口状况也有所好转,下滑局面中止,国外对俄罗斯联邦的商品供应额出现增长势头。

居民收入有较大增加。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决定,从5月1日起,月最低退休金提高到900卢布,这个数额也是靠国家拨款的单位工作人员的最低工资(过去只有75卢布)。俄罗斯政府副总理绍欣说,到1992年年底,俄罗斯居民的收入、退休金、工资的总增长额至少将为2 500亿~3 000亿卢布。日本防卫研究所教官上野俊彦说,靠退休金的人生活艰难,因为退休金虽在增加,但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然而,对年富力强和想工作的人来说,现在是只要肯干就可挣大钱的好时机。

(二)就目前情况看,俄罗斯联邦的经济危机还没有到达谷底

即使根据俄联邦工业部长季特金3月9日的乐观估计,俄罗斯的工业生产要到第4季度才可能出现回升。但是只要不发生极大的变故,如大规模内战或严重自然灾害,俄罗斯的经济不至于解体。而且我们不能不看到俄罗斯蕴藏着恢复经济的很大潜力。第一,过去几十年建设起来的物质技术基础雄厚,基本上没有遭到破坏。第二,实行大规模裁军,精简机构,以及停止对外军事和经济援助,可以腾出大量资金来稳定和发展经济。第三,从西方获得巨额援助,有助于渡过经济难关。第四,独联体各国间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但经过磋商,已达成和可能达成一定的妥协,由此签订的一些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协定,有利于维持必要的经济联系,使国民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第五,叶利钦政权基础并不脆弱,政局可望稳定,从而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据日本《世界周报》4月11日的报道,舆论调查结果表明,坚决支持叶利钦政权的人占56%,要叶利钦下台的占10%。“叶利钦政权出人意料地稳定”,反对派对政权不构成威胁。俄罗斯联邦条约的如期签署,避免了重蹈苏联解体的危险。

当然,要使俄罗斯经济得到恢复和根本好转,不是短时间内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西方负责援助原苏联的一些官员认为,改造独联体经济至少需要10~15年。

(三)从长远看,俄罗斯有力量把自己重新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尽管它现在面临各种各样的经济难题,但总有一天会实现赶上西方的理想。据巴黎《世界报》报道,前法国总理希拉克曾同俄罗斯议员斯塔罗沃伊托娃打赌说,俄罗斯到20世纪末肯定会比美国富有,如果他的预言成为现实,要斯塔罗沃伊托娃在莫斯科设宴招待他,否则他就在巴黎设宴招待斯塔罗沃伊托娃。路透社的一篇报道说,俄罗斯有许多长处。莫斯科重视技术教育。1957年它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并建立起庞大的军事机器。最重要的是,俄罗斯拥有几乎一切天然资源,有石油、黄金和农田,它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大多数人认为,西方在政治上有极大的兴趣看到俄罗斯恢复繁荣。

(《苏联东欧观察》1992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