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浙江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 浙江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发展研究一、现状与形势(一)国内外发展现状目前国际上农产食品加工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呈现出八大发展趋势。果蔬、水产、畜产品是浙江省主要的效益农业产品之一。到2010年,浙江省肉、奶、禽蛋等畜产品加工产值达1220亿元。

第六章 浙江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一、现状与形势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目前国际上农产食品加工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呈现出八大发展趋势。一是原料品种专用化。农产食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料的品质,有时则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工企业都十分重视原料品种选育和加工原料基地的建设,农产食品加工企业大多建有自己的种植园或有合同关系的种植园来种植农产食品加工专用品种,如巴西的橙汁加工建立了专用的汁用原料基地,西班牙建立了柑橘罐头专用的柑橘基地,南非等国建立了桃罐头专用的基地。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产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不断被开发和利用,如微电子技术、酶解技术、膜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技术、冷冻浓缩技术、无菌冷灌装技术、真空多效浓缩技术等一些先进的高新技术在农产食品加工中将进一步得到应用和推广,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减少了生产损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如美国FM C公司利用膜分离技术将橙汁浓缩到60Bx以上,显著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三是加工装备智能化。农产食品加工装备融合了当今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进一步提升加工行业的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装备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制造技术越来越先进。四是生产能力规模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市场越来越开放,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企业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和发展领域,通过企业整合重组,不断扩张加工能力,形成产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五是资源利用高效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传统产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开发新产品,形成多层次、多品种的产品,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对农产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和下脚料进行了深度的开发和利用,生产过程实现“零排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在巴西利用冷冻浓缩橙汁加工产生的皮渣,开发了精油、萜烯、水相香精、油相香精和干渣,几乎是“吃干榨尽”,充分利用了原料资源,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且减少了皮渣对环境的污染。六是质量控制体系标准化。主要通过原料产地的认证,建立了完善的产品标准体系、企业管理认证。如进行GA P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采用GM P进行厂房、车间与工艺设计,建立H 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七是能源利用低碳化。近20年来,这一行业采用大量的高新技术,实施工艺排放水的回用,如泰国的金枪鱼罐头。研发低排放的高效杀菌冷却设备,研究浓缩设备的冷却水回用技术等,使能耗和水耗的量比1980年降低20%以上。八是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发达国家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已成为把仓储、交通运输、配送、批发和零售等整合统一为相互链接的、完整的系统工程,并成立农产品交易平台,与卫星定位、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相结合。还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对农产食品加工全过程的监控,建立肉制品、水产品、蔬菜等低温流通食品的安全可追溯体系,可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回查。

(二)浙江发展现状

1.科技创新现状。“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大专项,主要围绕构建农产品加工技术升级、精深加工产品研制、农产品储藏保鲜流通技术、加工设备研发等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链,开展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新产品中试,动植物功能性食品的创制与中试,农产品发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设备研究及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为改善浙江省人民的膳食结构和食品工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保障。专项实施4年来,共立项413项,其中重大项目19项,重点项目114项,面上项目91项,成果转化项目189项。支持研究经费25523万元,其中争取国家经费12440万元,省财政拨款13083万元。畜禽、水产、果蔬、林木、毛竹茶叶、食用菌、粮油等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增值加工及传统产业提升,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与应用,农产品发酵工程技术,主要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及关键设备研制等四大领域加工产业科技链取得长足发展。毛竹、木材、茶叶、蜂、柑橘、传统肉制品、蛋制品、水产品加工、功能性食品创制等8个领域取得明显突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畜产品加工为例,全省加工产值已突破1220亿元,是畜禽养殖业的2.5倍,形成了金华火腿、温州休闲肉蛋食品、嘉兴肉类软罐头、绍兴鸭蛋制品等著名品牌和产业集群,火腿、乳饮料、休闲肉蛋食品、蜂产品、兔毛、肠衣等加工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精深加工产量居全国第二,炼乳、鹅肥肝、肝素钠等产品加工全国领先。精深加工装备研制,开发出58种新产品,建立50条生产示范线。果蔬软罐头生产线5条,产量可达3万吨以上,促使浙江省软罐头出口量达到全国第一。推动了农产品加工集群创新,形成了安吉的竹制品、临安的水煮笋、台州的水果罐头、仙居杨梅加工、玉环海洋生物制品、遂昌的竹炭、诸暨的珍珠、舟山和台州的水产品等一大批加工产业集群和加工龙头企业。同时还带动了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省农科院、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和浙江医科院等一大批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及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团队,省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深加工研发水平向分子和基因水平层次提升,向化学和生物加工纵深推进。

2.产业发展现状。一是农产食品加工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果蔬、水产、畜产品是浙江省主要的效益农业产品之一。据统计,2009年全省水产品加工产量为280万吨,创产值480亿元,出口43.4万吨,创汇17.1亿美元,约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30%,已连续几年为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产业,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2009年全省畜产品产量肉170万吨、蛋41.4万吨;液态奶总产量29.0万吨。到2010年,浙江省肉、奶、禽蛋等畜产品加工产值达1220亿元。二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区域经济特色明显。出现了以台州为主的果品加工产业集群,宁波的柑橘罐头出口基地,金华衢州一带的畜牧、柑橘加工集群,慈溪的蔬菜加工,余姚、萧山、桐乡的腌制蔬菜加工集群。水产品加工区域特色更明显,台州、舟山、温州等地已形成全国颇具规模的水产品加工集群。三是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新产品开发前景喜人。如年产糖水橘片罐头达40万吨,出口20多万吨,占世界贸易的60%。柑橘皮渣提取黄酮类物质、生物碱、加工香精油等产业亦在全国处于前列。杨梅加工技术有了质的突破,相继建立了杨梅N FC果汁示范生产线和浓缩果汁生产线,产品出口欧美。果渣和果核的综合利用技术亦相继有了突破。低温连续杀菌技术、连续化去囊衣技术及EVOH包装材料已应用于果蔬罐头生产。真空冻干技术、微波干燥和远红外干燥技术在高档脱水蔬菜生产企业中得到应用。国产真空冻干技术设备,部分工艺技术达到了国外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四是初步建立了食品的物流平台,为进一步国际化奠定基础。“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借助于强大的市场经济基础,初步建立了农产品的物流平台,如杭州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冷冻食品流通中心。宁波、温州等大中型城市均建立了规模大、质量好的冷冻食品流通中心。五是食品机械研发和生产蓬勃发展,数量和质量全国领先。已经生产出了可以替代进口的灌装机、制袋充填封口包装机、热收缩包装机、贴标机、打码机、喷码机、真空包装机、多功能枕式糖果包装机、高质量乳制品无菌灌装机、PET吹瓶机等。初步形成宁波、绍兴、温州的综合食品加工机械基地,杭州的乳制品、肉制品机械基地。

3.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与科研院校关联度还不高,企业整体的科技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产品精深加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大部分仍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的比例不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三是传统加工业的机械化程度还较低,有待开发新的加工生产线;四是节水减排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体系远未形成,集成度更低,离低碳经济还有很大差距;五是综合利用还不能起到带动产品增值和降低环境污染的作用;六是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以及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也亟待提高。

二、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贯彻“面向未来、整体设计、立足现实、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突破关键、支撑发展”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发展战略,按照“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主导产业、服务民生产业”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制约浙江省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聚集优势资源,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紧迫性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产业化开发研究为突破口,培育现代食品设计与制造、现代食品生物工程、功能性配料与食品添加剂、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研制、食品物流与安全技术5条新兴产业链;提升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森林食品5条加工主导产业链;培育发展一批创新型科技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其产业集群示范园区(基地),并与省现代农业园区加工功能区基本配套。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立足前沿先进、节能高效、生态环保;装备开发立足产业急需、先进配套;产品开发立足方便、惠民和农业产业链延伸。

(二)发展目标

1.产业推进目标。“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农产食品精深加工产业推进目标是:创建涵盖原料生产、加工、精深加工、装备、品质控制、包装与物流各个环节整合,环环相扣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多学科交叉研究更加深化,食品设计与加工理论体系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加工产业中新兴产业培育明显加快,充分发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产业在保障国民营养健康、拉动内需消费、推进高效生态低碳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2015年,科技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600亿元以上;加工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左右,精深加工新兴产业产值占食品工业总产值20%以上,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单位产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5%,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1.7∶1.5。

2.科技发展目标。围绕做大做强10个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研发链、产业链和市场链三链整合的产业全程创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与推广三条技术路线的集成创新,主动设计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项目,并通过项目带动科技企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用科技示范带动产业提升、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和地方财政增收。到2015年,力争打造一支5000人以上规模的产业科技创新队伍,其中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人以上,中青年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100人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4500人以上;组织实施各类各级精深加工研发和成果推广1000项以上;发展1000家以上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培育1000家以上创新型科技龙头企业;制订500个以上企业和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研发500个以上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申请500项以上专利。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

1.食品设计与制造技术。针对浙江省居民特有的遗传基础以及营养需求,重点研究健康和营养食品设计(N H FD)技术、重要靶向基因营养调控食品设计及制造技术,提出基于浙江省国民健康和营养需求的食品设计理念,引领未来食品设计和制造技术。开展浙江省人群的营养调查研究,研究膳食模式及营养素摄入水平,确定浙江省大宗人群和特殊人群的营养素构成。在此基础上,研发大宗食品和特殊的个性化成品,研究营养配餐技术及品质保证措施,开发村镇供应的营养配餐,并实现产业化制造。对目前基础较好的功能性食品如增强免疫食品、降低体重食品、降血脂和降血压食品进行产业化转化。建立果蔬功能食品、海洋功能食品和畜产来源功能食品的产业化基地。

2.现代食品生物工程技术。针对食品加工的新酶原创力较弱、专用酶与特异酶较少、催化特异性差及转化效率低等突出问题,重点开展食品微生物的自动化高通量选育及细胞高效定向转化方法和技术系统的研究,突破生物转化、代谢调控、高密度发酵等关键技术;开展利用蛋白分子设计与定向优化改造手段的创制并改进食品加工新酶的功能研究,突破酶分子改造、循环高效应用及定向催化等核心技术;开展利用酶催化改性技术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与功能改造研究,突破高效定向水解、分子修饰、品质保持等关键技术;开展利用生物加工与高效分离技术制备功能性糖的研究,突破解聚转苷、异构转化、糖链设计、色谱分离及辅助提取等核心技术;开展食用油脂的生物改性与重组技术研究,突破连续定向催化酯交换、结构修饰、非水相催化等关键技术。研究生物防腐剂及其中试产业化,研究功能糖醇及中试产业化,研究天然乳化剂及中试产业化,研究生物增稠剂及中试产业化,研究特色功能蛋白质和氨基酸生化制造关键技术及中试产业化,研究特色功能油脂类产品及其生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生物源活性常微量元素生化制造关键技术及中试,研究农副产品生化制造活性多糖及中试,研究农副产品加工安全与活性评价共性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

3.功能性配料与食品添加剂研制。针对与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功能性食品配料和添加剂绿色生产“瓶颈”技术,在产业化共性技术方面,突破生物合成、天然产物高效分离提取、功能强化与活性保护、标准化等绿色食用添加剂制造关键技术,并进行产业化示范。充分利用各种加工副产物,进行增值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功能性配料的关键生产技术,包括各种蛋白水解产品、美拉德反应产品及果蔬、谷物来源的食品配料。研究开发各种食品香料原料及香精产品,开发天然色素、功能甜味剂、防腐保鲜剂、抗氧化剂和品质改良剂等重大新产品开发。

4.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研制。重点开展:食品的微波流态化干燥、射频干燥、红外干燥、新型太阳能干燥以及多种连续干燥等高效节能干燥技术与装备开发,油脂加工膜脱溶及食品加工膜分享技术与装备研发,食品加工改性及物性重组技术与装备研发,家禽取内脏仿生机械手系统装备及食品高速搬运机械手等自动化装备研发,果汁冷冻与膜组合浓缩技术与装备研发,质检装备中降低翅片表面结霜技术研发,食品流通过程中全程环境参数跟踪监控技术研发,微波与电磁波杀虫灭菌技术与装备研发,近红外光谱技术装备研发,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装备研发,多组分超临界萃取技术装备研发,纳米超高压均质技术与装备的研发,食品加工超微粉碎技术与装备研发,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食品的研发,农产品加工通用装备(杀菌、物性重组、干燥分离、冷冻)重点产品研制,农产品专用装备(粮油、果蔬、畜禽、乳制品、水产品、饮料等)重点产品研制,农产品加工包装装备重点产品研制。

5.食品物流与安全技术。果蔬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其示范。以大宗果蔬为对象,开展产地快速预冷技术及其设备研究;研制减振防振的新型包装材料及新型真空隔热材料,研究物流期间减振防振和防热防冻等技术对果蔬品质维持的影响;研究果蔬物流期间温湿度精确控制;研究果蔬物流期间产品品质与损耗变化规律及其控制技术;进行技术装备集成示范推广。水产品物流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以水产品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条件下影响产品保质期的主要生物因素以及控制品质劣变与损耗的技术;研究速冻条件对冻品品质和冻结能耗的影响,优化速冻过程工艺参数,制订速冻操作规程,开发速冻品物流配套装备;研究水产品无水保活运输的工艺参数并研发相关装备;研发微冻保持水产品品质的关键技术;进行水产品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的集成示范。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研发及其设备研制。研究基于多传感器智能融合的农产品追踪与溯源信息采集技术,研究基于多通道通信有机集成的农产品物流信息传递与交换技术,研发基于互联互通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并进行上述相关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重点选择一种农产品进行物流全程视频跟踪研究,实现可视化;同时针对不同农产品按需配置多种传感器,并进行融合研究;应用多通道通信技术,进行农产品物流各环节信息传递和交换;开发物流信息系统,重点进行于互联互通的数据标准化处理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复杂信息处理与控制决策技术等。农产品物流技术集成综合示范与物流期间质量安全监控技术研究。综合果蔬和水产等生鲜农产品物流关键技术、装备与信息动态管理技术,进行基于供应链的生鲜农产品物流技术集成综合示范。重点开展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超市货架技术示范;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对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集货、验货等环节进行控制。研发物流农产品有害化学投入品快速和精确测定与实时监控技术,以及物流农产品有害生物监控与防治技术,建立农产品物流食用安全快速反馈与反应机制,确保农产品物流全过程的卫生安全。

(二)传统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提升

1.畜产品。通过生物、过程工程和营养配伍等技术,开展母乳和婴幼儿配方奶粉常微量元素、乳蛋白生物功能、乳脂肪球膜、脂肪酸结构和功能等母乳化技术,牛乳及初乳蛋白肽、β-酪蛋白、溶菌酶、乳过氧化物酶等生物功能及配方奶粉应用,奶酪、益生菌发酵、ESL(延长货架期)奶、功能性液体奶及饮料、乳品低温或膜分离浓缩低碳技术等加工共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开展中式肉制品加工技术和创新产品的研究,进行调理肉制品、适应特殊环境和人体营养需求肉制品、特种动物精深加工产品、中式肉品生产链品质与货架期安全控制等技术应用,肉中左旋肉碱、血蛋白肽、骨胶原肽、硫酸软骨素、多肽钙、腌腊(发酵)肉制品功能肽等提取及动物脂肪酸改性与胆固醇脱除,肉制品色香味调节等共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进行与安全相关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评估,形成蛋与蛋制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利用生物、过程工程等技术对浙江特色蛋和蛋制品的活性功能成分进行分离提取,开发功能性专用蛋粉、蛋白多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进行液态蛋及中式蛋品现代化加工与装备关键技术及禽蛋快速检测与物联网等技术的研究。开展动物油脂高值利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建立健全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一批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示范基地。

2.水产品。低温快速冻结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发,主要研究水产品质构破坏极小、色泽好、口感佳的快速冷冻加工与生产工艺技术,研究速冻设备及水产品保质加工技术集成操作规范与示范应用。水产品加工新技术研究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主要研究低值海产品(鱼、虾、贝、藻)和大宗淡水鱼加工新技术,开发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又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色、香、味的要求的加工工艺、配套设备及高附加值产品。水产品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及功能食品开发,主要研究水产品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分离、纯化技术,重点研制海洋生物肽、多糖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制品,珍珠功能性材料及产品。鲜活水产品食品流通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主要研究鲜活水产品中化学及生物危害因子的检测与监控、质量控制与溯源体系的建立和示范。水产调味品加工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主要研究水产品内源性蛋白酶和外源性蛋白酶相结合的酶解技术,研究水产品蛋白质水解物的生物脱腥技术和风味改良技术,开发高营养、高鲜度的以鱼酱油、鱼精、海鲜酱为代表的系列水产调味品。

3.粮油产品。重点研究包括以米胚为原料,采用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和生物技术制备活性多肽,如抗氧化肽、抗菌肽等,开发食品添加剂;以米糠为原料,研究米糠系列产品的深度利用和加工,应用现代提取分离技术生产高纯度米糠蛋白和高质量米糠油,探索谷维素和阿魏酸等系列产品的加工工艺。开展菜籽和茶籽精深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建立示范生产企业,开展相关产品应用推广。重点研究利用菜籽油水化油脚生产磷脂,开发磷脂系列产品,形成食品级磷脂、饲料级磷脂、药用级磷脂、磷脂皮革加脂剂等生产企业;探索新的木本油料作物原料并评估其安全性,研究新型茶籽制油工艺,提高茶籽油品质和保健价值,形成浙江省的产业优势。运用近红外光谱等现代检测技术,建立先进的粮油品质及掺假分析检测方法,完善粮油品质质量安全体系,保障浙江省粮油的消费安全。

4.果蔬产品。进一步开发杨梅N FC果汁和浓缩果汁产品的品质改进及其二次加工产品。研究并推广无防腐剂的新型腌制蔬菜新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研究果蔬糖果制品的新型加工技术和关键装备,解决中等水分产品的防腐剂超标难题。研究罐头的“绿色”加工工艺,降低环境污染;研发果蔬罐头加工节水减排和脱水加工节能降耗成套装置并进行产业化示范;开发节能型果蔬干燥技术与关键装备;开发高效的柑橘罐头成套生产线。改善长期以来仅有桔子马口铁罐头单一品种的局面,促进柑橘等果蔬软罐头的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开展柑橘类果实小果劣果的深加工研究,全面提高柑橘、杨梅综合利用水平;研究青梅、枇杷、蓝莓等特产果蔬的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使浙江省在柑橘、杨梅、果品深加工技术水平达国际领先水平。重点开展食药用菌多糖的规模化高效分离新技术研究,如:运用径向流色谱技术、膜分离技术、柱分离技术,对食用菌有效成分进行工艺研究和优化,同时进行中试放大技术研究;开展食药用真菌副产物精深增值加工技术研究;开展食药用真菌产品中功能性成分的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开展珍稀食药用菌的快速深层发酵及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研究;开展食药用真菌提取物在大宗农副产品及其他民用品中的应用,明确作用机制,开发成套生产线,并成功实现产业化。

5.森林食品。传统林特食品产业提升及副产物综合利用。主要开展竹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其设备研制;油茶等传统木本粮油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其设备研制;珍稀干果香榧南扩、山核桃西进和地方柿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以及精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制。浙江省山区野生动植物有兽类99种、鸟类464种、两栖动物44种、爬行动物82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453种,有维管束植物3878种。坚持以保护为根本,发展为目的,加强资源保护,积极繁育发展,合理开发利用,使野生动植物产业的开发利用成为浙江省山区农民增收的新经济增长点。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及其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制。同时围绕林产食品新资源开发、规模化生产、功能性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以及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等方面的重大关键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包括新资源真实属性表征技术、非食品用原料的识别技术、功能成分及活性体分子设计技术、结构修饰技术以及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等。

(三)新型创新主体培育及其产业集群创新

1.新型创新主体培育。通过科技项目攻关,产学研合作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企业研发机构,做大扶强三个层次的农产品加工科技企业,并使其成为农业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的研发主体。第一层次是优秀农产品加工高科技集团企业。主要由规模较大的企业构成,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资本实力,有独自企业研发机构;具有自主进行发明性创新的能力,其创新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进行技术扩散、引导和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能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第二层次是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小型匠人。这些企业具有独自的研发机构,或有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办的研发机构;具有较强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能力,其创新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成长优势的新兴产业;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号召力,具有一定的技术扩散能力,是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中坚力量。第三层次是中小型农产品加工科技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力量较强,科技人员比重一般在30%以上,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5%以上,产品档次、质量和附加值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接近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具有创新发展能力,是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新兴力量。鼓励三个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借鉴国内外融资经验,利用资产重组、控股、参股、兼并、租赁等多种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2.产业集群创新。所谓的产业集群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地理集聚体。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各个企业既竞争又合作,而且可以共享各种优质的资源,其目标是:攻关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经济增长点,推进一批知名品牌,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创造一批企业研发机构,造就一批高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产业集群创新牵头单位均为同一产业集群中的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或经济管理部门,参加单位均为同一产业集群的众多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形成科技产业链和产品市场,实现科技对产业的振兴。浙江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产业基础较好,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特色。在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建设方面,已出现了以台州为主的果品加工产业集群,宁波的柑橘罐头出口基地,金华衢州一带的畜产品集群,慈溪的蔬菜加工,余姚、萧山、桐乡的腌制蔬菜加工集群。水产品加工区域特色更明显,台州、舟山、温州等地已形成全国颇具规模的水产品加工集群。

(1)水产品加工。舟山市近两年的水产量保持在130万吨左右,水产品加工业通过多年努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生产条件,引导企业对外注册,已有一批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产品出口成为地方外贸出口的支柱产业。水产品加工业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涉及水产捕捞、养殖、加工、运输、销售等产业链从业人员25万左右。温州的乐清、洞头、平阳、苍南、瑞安等县(市、区)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很快。台州市在温岭、玉环、黄岩一带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发展势头好,在鱼糜制品、冷冻产品等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步。

(2)果蔬加工。柑橘与杨梅是浙江省的特色果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传统的糖水橘片罐头占世界市场的60%,达20万~30万吨,产值达20亿~25亿元。随着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今后的五年,企业的投资和生产逐步从省内转向周边省市,从台州转向金华和衢州。因此亟须在科技上加以引导,实现综合利用的升级,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化。杨梅加工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对果农的保护作用特别明显,有必要进行大力扶持和发展。

(3)畜产品加工。以金华为中心的县市是浙江省传统畜产品加工的主产区,同时亦是浙江省最大的牛奶生产和加工区,金华火腿是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原料生产上,奶牛、生猪、灰鹅、土鸡和蛋鸭等均有很大的优势。在火腿加工方面将研发大规模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并实施产业化,研究火腿的风味形成机理并改进产品。在传统蛋制品加工方面进行品质改进并实施深加工产品的产业化,奶业方面则继续开发新的加工制品。

(4)传统发酵制品。绍兴市及周边地区的传统发酵制品中外闻名,主要产品有各种酱制品、发酵豆制品、绍兴黄酒等。黄酒产业年产量40余万吨,年销售额30多亿元,酱油和米醋产业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更是必不可少,绍兴腐乳和臭豆腐亦有发展的趋势。今后将加大科技投入,研究黄酒的氨基甲酸酯类并实现安全生产,研究各种酱制食品及传统发酵产品的安全性,开发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及先进装备。

(5)食品配料。浙江省的食品添加剂行业在全国占有明显的优势,实现税利总额达10多亿元以上,在全省工业各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杭州市周边的食品香精香料为特点的产业尤其明显。但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大,产品同质化较严重。今后应加强新产品开发,不同产品加工的应用研究,同时加强对原料的质量控制和产品开发。

除了上述不同的产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之外,浙江省的农产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在全国亦有特色,如湖州的农产食品加工园区、金华和衢州拟建的台湾加工园区、萧山的蔬菜加工产业、诸暨的农产食品加工园区等。这些园区的建设将为今后的农产食品加工提供一条全新的思路和建设途径,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支持。

四、加强源头创新核心主体建设

(一)新型科研院所或重点实验室建设

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单位和落脚点,但现有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组织结构和研究目标大多以各自的学科为导向,学科交叉不强,“十二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期,围绕做大做强10个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加快创建一批研究方面从“促进学科发展”向“满足产业科技发展需求”转变的产业科技研究院所或重点实验室,重点突出成套技术的集成和攻关,强调从工艺到装备的成套技术开发,着重于从种植(养殖)、加工、深度增值利用到市场销售的系统工程技术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组织实施上探索跨院校的合作、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新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若干个农产精深加工及相关领域的新型科研院所或重点实验室。建议“十二五”期间在浙江大学建立食品制造与物流科学研究院,在浙江工业大学建立食品生物工程科学研究院,在浙江工商大学建立水产品加工科学研究院,在浙江农林大学建立以竹木加工为主的生物质材料科学研究院,在浙江省林科院建立森林食品研究所,做大做强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农产品加工科学研究院等。

(二)创新团队建设

科技创新团队是获取和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是优秀人才的创业平台。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针对本专项所列的10条产业链,拟建立10个创新团队,形成一批以产业链和相关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院所与企业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紧密型创新研发群体。打造10个在本产业领域具有明确稳定的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其中50%左右的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973子项目、863项目、科技支撑和部级公益项目)。每个团队成员在50人左右。拟将带头人培养成我国食品学科知名的国家级人才,将核心成员培养成我国(或省内)该研究方向(领域)的国家级人才,其他成员中若干名成员培养成浙江省乃至国家该研究方向的科研骨干。培育更多的企业技术骨干成为在各大食品加工领域的企业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从而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产业联盟建设

产业技术联盟是基于技术愿景的、以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组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在于能够有效整合产业资源、产生协同效应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产业技术联盟作为一种创新组织形式,在经济、科技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将发挥关键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集成产学研各方优势,在短时间内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是增强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于浙江省建设创新型省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专项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创新团队的建设基础上,争取建立5~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3~4个联盟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并在中国国内具有明显的领先地位。

五、加快创新型科技龙头企业培育

(一)引导加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投入,支持加工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织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计入当期损益,在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经费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二)加快加工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

着眼于国家水平和企业乃至行业的未来发展,支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专职科技人员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到企业参与研发机构的创建,建设一批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科研院所。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10个产业的各类企业创建企业研发机构,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发挥其对产业发展领域的促进作用。

(三)加快高新科技企业培育与发展

研究制定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精深加工10个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规划与产业技术政策等,加强精深加工高科技产品和企业扶持政策的研究和认定,培育一批符合高科技产品和企业标准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被认定为农业高科技企业的,按照税法规定减除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和支持各类农业科技企业引进各类创新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四)加快加工产业科技园(基地)建设

围绕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拟选择一批农产品加工基础较好、符合条件、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园区(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创新,除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外,拟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开展标准化研究和标准制订工作;支持产业科技园(基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创建农产品精深加工孵化器,引进一批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鼓励民间资本在产业园(基地)投资组建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支持产业园(基地)内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稳步推进农畜产品期货品种的上市工作;支持产业园(基地)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产业园(基地)内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支持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和保险业创新试点;优先安排从国外引进加工设备、技术、工艺、产品到国内示范,待条件成熟后,产业园(基地)内可设立加工功能区、商品期货交割仓库和开展股份报价转让试点。

六、保障措施

(一)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和支持创新领军人物带领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在政府各类与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关的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等综合绩效评估中,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实施“百千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群体培养,打破论资排辈,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促进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成果完成人与项目承担单位以入股、转让等形式,直接进行成果产业化。调整省本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劳务费开支比例,由原来不超过科研项目财政资助总额的10%提高到15%,并在开支范围中增加引进人才费用,其资助标准在不突破项目劳务费支出总额的前提下,由承担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通过设立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与成果转化推广奖,奖励一批对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产业有突出贡献和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显著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技人员。引导科技人才到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工作,创办农业科技企业。

(二)多渠道筹措经费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集群创新及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经费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鼓励以加工企业为主体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各类金融机构都要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优先提供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创新信贷品种,对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基础设施提供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利用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农产品加工高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在中小企业和创业板上市筹资;具备条件可进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推进未上市农业高科技企业股权的流通,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

(三)实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

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知识产权工作,引导加工企业、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发、申请、拥有专利技术特别是发明专利技术,把发明专利作为科技项目立项和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强区域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品牌培育,鼓励注册使用农产品加工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识,鼓励加工企业申报省知名商号,在全省范围内享受跨区域、跨行业的商号保护政策。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标准工作,引导产学研用联合研制精深加工技术标准;跟踪研究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本省农产品加工产品主要出口贸易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增强应对技术壁垒的能动性;鼓励加工企业和行业组织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

(四)组织与管理

建立专项专家咨询会议制度。在省科技厅领导下,由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医科院、浙江轻工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科院、浙江海洋学院等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有关专家和企业家组成专家组,并建立专家咨询会议制度,负责专项组织与实施,对项目的进展进行调研和咨询,对共性关键技术的立项和产业化示范及基地建设进行论证和决策,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检查和验收。

执笔人:叶兴乾、毛建卫、戴志远、孙培龙、尤玉如

陈有亮、陈黎洪、陈昆松、刘东红、王志祥

审改:张咸益 打印:戴丹丽 校对:郑荣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