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 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科技发展研究一、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一)国外发展现状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表明:“水产养殖继续是动物食品生产部门增长最快的产业,其增速超过人口增长,来自水产养殖的人均供应量年平均增长率为6.9%。”

第三章 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国外发展现状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表明:“水产养殖继续是动物食品生产部门增长最快的产业,其增速超过人口增长,来自水产养殖的人均供应量年平均增长率为6.9%。”经过稳定增长,尤其是过去40年的稳定增长,水产养殖产量将首次占全世界人类消费的水产品的一半,这不仅反映了水产养殖产业的活力,还反映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以及水产品加工和贸易的持续发展。

历史上,全球的渔获主要依靠捕捞,由于野生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捕捞的产量就不再增加,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也时有发生。FAO评估报告指出,目前世界渔业种群过度开发占19%、衰退占8%、已被完全开发占52%、从衰退中恢复占1%,渔业产量处于或接近最大潜在产量。与此同时,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年年增加,迄今人类消费的4800万吨水产品来自养殖。据预测,到2030年每年需另外增加3700万吨水产,才能维持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现有的水产消费水平,“水产养殖是能够填补水产供给与需求之差的唯一途径”。

(二)国内发展现状

近三十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据统计年报显示,我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十多年居世界首位,200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4896万吨,其中水产养殖产量3412万吨,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69%,占全国水产品总量的70%,占全国动物性食物产量的30%,水产品出口也已占农产品出口净收入的50%以上,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对优质食品的需求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是海水养殖大国,海水养殖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2/3,产量和面积分别占我国海水产品总产量和水产养殖总面积的51.25%和23.18%。显然,海水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农村经济、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渔民收入、改善食品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行业,在保障供给、稳定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贸易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对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浙江省发展现状

2008年浙江省渔业产值407.82亿元,其中海水产品产值277.23亿元、淡水产品产值130.59亿元,比2000年增加110.4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91%。

2008年,浙江省水产品总产量达504.13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85.13万吨、淡水产品产量92.86万吨、远洋渔业产量26.15万吨,人均占有水产品107.5千克,水产品总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第4位。海水产品产量中,海洋捕捞301.08万吨、海水养殖84.05万吨,其中鱼类213.66万吨、虾蟹类83.7万吨、贝类69.02万吨、藻类3.49万吨、头足类13.38万吨。目前全省拥有海水养殖面积96.14千公顷、淡水养殖面积212.02千公顷。

全省拥有一定生产规模和配套能力的专业性远洋渔业企业31家、远洋渔船317艘,远洋渔业产量26.15万吨,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并形成了以大洋性鱿鱼钓业、超低温金枪鱼钓业、大洋金枪鱼围网和过洋性拖网渔业为主要作业方式的远洋渔业生产格局。

全省水产品加工量173.35万吨、加工产值300亿元。

二、技术发展趋势与重点方向

(一)前沿技术将成为现代海洋渔业科技创新的突破点

随着大规模、高通量的序列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非模式生物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开展遗传性状的深度解析已经成为可能,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分子设计育种等高新育种技术纷纷提出,为养殖生物育种的跨越性发展提供了机遇。细胞培养技术,特别是干细胞培养技术的重大突破是近年生命科学领域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展示了美妙的应用前景。

突破和建立鱼类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技术是鱼类种质保存的研究重点,建立精子、卵子、胚胎及其幼虫的超低温保存技术及大容量冷冻保存技术,建立相对完善的冷冻精子质量评价体系。跟踪研究长期冷冻保存的精子,阐明鱼类、虾类的胚胎冷冻损伤机制,为突破和建立鱼类等胚胎冷冻保存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现代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是良种化的必然趋势

育种体系建设日益得到重视,数量性状分析技术与生物信息技术加快向水产育种界转移。育种体系包括种质资源体系、选育杂交体系和育种场管理体系等多个环节,需集成水产种质资源学、遗传育种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BLU P育种体系将得以加速推广应用。

生物高新技术加快了种质创新的步伐,精确育种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一批海洋生物的功能基因序列的测定、重要生产性状的分子标记和遗传解析、细胞遗传技术的突破,海水养殖生物育种研究由传统杂交选育技术向细胞工程育种和分子育种方向发展,走上精确育种轨道。一是寻找与生产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研究和解析生物遗传性状的分子基础,探讨基因—性状—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而结合BLU P和REM L数量育种技术,应用于良种培育;二是开展水生生物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克隆具有重要功能的生长、发育、免疫等相关的功能基因,进而应用于基因工程和良种培育中。

(三)生态型、工程化生产模式是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主流

目前,渔业生产模式正面临一场新的革命,传统的养殖生产模式产量的提高主要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能耗高、排放多,一些水产养殖模式的发展常以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过度抽取地下水、大量消耗野生资源、滥用化学品等为代价,导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将强调养殖新模式和设施渔业中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运用,建立自养和异养复合养殖系统,实施养殖系统的“生物操纵”与“自我修复”,优化已养海域的养殖结构,实现滩涂、浅海生态设施渔业。目前,国际上普遍提倡基于生态系统(ecosystem-based)的新养殖模式,将生物技术与工程结合起来,广泛采用新设施,科学配方的新饵料,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安全健康的新生产模式来替代传统养殖方式。

工程化养殖运用现代生物育种和育苗技术、饲料加工技术、水质处理、调控技术与病害防控技术,设计现代养殖工程设施,实施养殖良种生态工程化,依靠“人工操纵”实现养殖系统的环境修复,有效地控制养殖的自身污染及因养殖活动对海域环境造成的影响。积极推广和完善水域增养殖技术、精准陆基养殖技术和基于生态工程的增养殖技术等高新养殖技术。

(四)产品精制与食品安全是国际产业发展的共同目标

高新技术在水产加工中的应用日益扩大。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高压、电子束冷杀菌技术、无菌大包装技术、微波能杀菌及干燥技术、热泵低温干燥技术、超微粉碎和真空技术等高新技术已在水产品加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精制的高附加值产品发展迅速。从海洋生物和水产加工副产物中提取结构特殊、功能特异的生物活性物质,如降压肽、鱼皮胶原蛋白、鱼精蛋白等产品已经进入市场;水产品质量安全备受关注,质量控制技术飞速发展。

保证水产品的食用质量和安全的检测技术、净化技术和限量标准等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共性技术更加完善;食品溯源技术日益成为保障海洋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鉴于发达国家将食品安全跟踪与可溯源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也鉴于我国目前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建立和实施我国食品溯源制度,开展水产品全程控制和跟踪十分必要。

(五)渔业生物新资源开发利用是国际竞争的热点

区域性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和沿岸国对全球渔业资源管理日趋严格。世界主要渔业国家的发展理念从传统的掠夺式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向以资源养护、生态安全、质量保证的现代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转变,并逐渐建立了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捕捞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广泛应用。远洋渔船向专业化、自动化、信息化和节能高效发展。

与此同时,极地和深海资源的发掘、评估和利用技术亟待发展。南极磷虾资源十分丰富,可捕量是世界现有渔业产量的1倍以上,参与南极磷虾资源开发是中国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最终产品的设计为导向,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发展产品综合开发能力等以化解高成本的压力;以相关加工设备、加工工艺的研究和捕捞技术改进为出发点,重视项目的经济技术和盈利前景分析。研制深海生物多样性定点、可视取样装备;发展、完善船载和实验室深海微生物环境模拟培养/保藏体系,发展深海微生物培养/保藏技术,发掘用于工业催化、新药开发、能源利用和环境修复等需求的生物/化学制品。

(六)养护和修复已经成为世界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手段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要求首先掌握重要经济种类生活史、关键栖息地、生态功能,进而针对每一种类提出具体的管理规划与策略。人工鱼礁与海洋牧场建设是养护渔业资源的重要举措。在渔业资源学、水产工学、苗种培育等领域开展研究;近海渔业资源家域化的开发研究,亦称“海洋牧场”研究,旨在通过人工鱼礁投放、资源放流增殖、投饵驯化和海域生态化管理等技术手段,达到海域生产力提高、资源密度上升、鱼类行为可控和资源规模化生产的目标,实现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重要海洋渔业资源的增值放流是解决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与资源困乏尖锐矛盾的有效手段。把“采捕型”渔业转变为“增殖型”渔业,将渔业的发展建立在人工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以增殖放流资源为基础特征的“栽培渔业”、“管理型渔业”。

修复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开展恢复生态学理论研究,建立我国海湾恢复生态学理论体系;继续在重要养殖海湾对影响养殖容量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完善养殖容量理论,推广基于养殖容量理论的健康养殖技术;深入研究典型海域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修复技术及模式,构建修复技术体系;集成污染控制、生物修复、生境修复、资源修复等技术,实施规模化示范。

三、基本思路、目标与任务

(一)基本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满足浙江省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和瞄准世界、国家海洋渔业科技前沿,紧紧围绕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与国家科技计划、省其他科技计划形成分工互补、协调互动,选择和突破一批带有基础性、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为提升海洋渔业主导产业、培育海洋渔业新兴产业、发展海洋渔业战略产业提供持续的引领与支撑。

(二)发展目标

针对浙江省海洋渔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产业发展需求,构建现代海洋渔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新途径。重点研发远洋渔业技术、海水养殖良种选育技术、设施养殖工程技术、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渔业资源修复养护技术以及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实施海洋渔业自主创新发展、技术改造提升、产业集群培育与产业结构优化,形成一批居国际、国内前沿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若干个产业技术联盟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引领并促进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的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扶持一批海洋渔业科技创新载体,支持一批在国际、国内相关前沿领域颇具创新能力的研究团队,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三)主要任务

1.实施海洋渔业自主创新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海洋渔业科研攻关,争取在渔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切实推进海洋渔业科技“项目、人才、基地”一体化进程,加快形成国家、省、市科技机构和其他所有制科技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海洋渔业科技体系,建立与海洋渔业产业带相适应的新型海洋渔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服务体系

2.实施海洋渔业技术改造提升。在提高海洋渔业生产设施化水平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以及改善生产条件基础上,加强产品加工、储运、流通设施建设,建立高效产品流通网络,有效推进渔业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良种体系、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产品市场信息体系、资源环境保护体系等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建设。

3.实施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培育。产业化经营是现代海洋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有效载体。不但要发展壮大海洋渔业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对渔民的带动能力,引导海洋渔业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整体素质,还必须加快渔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产业化利益联盟机制,鼓励海洋渔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盟机制和稳定的产销关系,实现“双赢”发展。

4.实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瞄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产业目标,走精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海洋渔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要继续调整海洋渔业区域布局,加快实施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浙江省海洋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四、重点领域与主要内容

(一)远洋渔业技术

1.南极磷虾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研究南极磷虾的时空分布、行为特性,开发捕捞南极磷虾的友好型渔具渔法;研发与集成南极磷虾探测设备、鱼泵装备系统和磷虾脱壳、虾粉、虾油加工及水溶性物质提取等加工装备技术与体系。

2.智利竹荚鱼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研究智利竹荚鱼资源评估与渔场变动规律,研发节能高效的变水层拖网渔具渔法,构建渔情预报与渔业信息服务平台。

3.金枪鱼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研究金枪鱼资源评估与渔场变动规律,研发节能高效的延绳钓和围网渔具渔法,构建渔情预报与渔业信息服务平台。

4.柔鱼类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研究柔鱼类资源评估与渔场变动规律,研制生态节能型LED集鱼灯,构建渔情预报与渔业信息服务平台。

5.远洋渔业重点种类冷链物流关键技术与配送体系:优化远洋渔业重点种类产品冷藏工艺,开发远洋渔业重点种类配送装置和技术体系,构建远洋渔业重点种类物流信息平台。

6.远洋渔业重点种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远洋渔业重点种类生化特性,重点开发种类加工和食品系列,研制与开发重点种类下脚料营养活性肽、(DH A+EPA)功能鱼油、牛磺酸等,研究远洋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关键技术。

(二)海水养殖良种选育技术

1.海水养殖生物技术:遴选若干在浙江省海水养殖中占主导地位的鱼虾贝藻代表生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结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研究海水养殖生物转基因导入技术,进行转基因生物遗传和生态安全评估,以期早日获得具有遗传和生态安全保障的转基因海洋生物新品种;利用细胞、实验生物体系,对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进行筛查和验证,重视具有调控重要生产性状的功能基因开发利用技术。

2.重要海洋渔业生物种质保存技术:建立重要海洋渔业生物活体保存技术体系,研发重要海洋农业动物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研发重要海洋渔业动物卵子或胚胎玻璃化冷冻技术及冷冻胚胎解冻方法,研发藻类孢子、配子体和原生质的低温或固相保存新技术及种质的鉴定、复苏和应用技术。

3.主导海水养殖种类育种技术:开展选择育种的研究,开发选择育种核心技术和工艺,建立海水养殖生物BLU P育种技术体系;开展杂交育种研究,特别是远缘杂交技术,建立海水养殖生物杂交育种体系;进行重要性状的Q TL定位,研发分子标记在良种培育和鉴定中的应用技术,建立主导海水养殖生物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

4.主导海水养殖种类良种培育技术:针对选取的不同主导海洋农业种类,建立适用的良种培育体系和扩繁工艺,研发的技术包括野生种的驯化、生殖调控、家系的构建管理、优质高产抗逆等农艺性状的人工定向选育等。

5.名优特新海水养殖生物苗种繁育与养成技术:鉴于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研发尚未成为海水养殖对象的名、优、特的新种类,研究技术体系包括驯化、促熟、人工繁殖、变态的人工诱导与管理、开口饵料研制、苗种培育、生长的调控与养成等多种技术。

6.大规格健康苗种工程化繁育技术:研究重要海水养殖生物苗种繁育生境,开发繁育生境控制、种苗繁育数学智能化影像判别等技术,研制主要品种专用育苗技术装备,构建工程化苗种繁育技术体系。

(三)设施养殖工程技术

1.新能源智能化外侧岛屿工厂化养殖系统:国内外海洋新能源技术集成、筛选与优化;具有高效自动温控,自动溶氧控制,自动排污以及自动温度、溶氧、pH监测的高效智能化养殖装备与技术;新能源智能化外侧岛屿工厂化养殖系统装置结构、工艺设计与质量标准。

2.外海工程化养殖成套装备及技术:设计研制适于-20米以下深海域养殖的成套装备,集成开发远距离自动投饵、视频监控、数字控制装备,研制开发新型多功能养殖工作船,构建外海工程化养殖成套装备及技术体系。

3.绿色休闲型近岸养殖装备与技术:兼顾景观和休闲功能的新型近岸网箱养殖系统研发,在已提高网箱抗风浪性能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和景观特色,通过科技研发,实现传统近岸网箱的性能升级,同时发展其休闲和景观功能,提升近岸网箱的附加产值。

4.陆基围塘生态养殖技术:开发陆基围塘生态系统能量结构优化技术,构建重要经济种类的新型、高效、环境友好型多营养层次综合生态养殖技术体系,研发构建生物絮团及在围塘养殖中的高效利用技术,建立陆基海洋农业废水资源再生及无害化利用技术。

5.浅海多营养级复合生态型养殖技术:研发新型筏式系统及筏式养殖新种类,研究浅海多营养层次养殖系统中物质转运和能量传递规律,建立多营养层次养殖系统的养殖容量评估数值模型,开发出浅海滩涂养殖的多营养层次养殖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贝藻规模化养殖对碳收支的作用。

6.海水养殖健康精确管理技术:针对不同的养殖种类和养殖方式,综合集成苗种管理、水环境适时检测与调控、饵料科学饲喂、病害检测与防控技术,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融为一体,确保海洋农业生物的健康养殖和过程的精确管理。

(四)水产品精制工程技术

1.水产品现代物流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鱼贝类的生态冰温保活运输技术,鱼贝类超级快速冷却、冰温气调、栅栏保鲜及生物保鲜等新型保鲜技术与智能化包装及智能运输技术,研制集水质净化、杀菌、水温自动控制、水质检测、自动化报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低温充氧保活运输装置,建立大宗海水产品的冷链物流技术体系。

2.海水产品蛋白质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不同海水产品蛋白的加工特性,开发鱼糜的微波膨化加工技术及鱼肉的智能化适度油炸与真空油炸技术;研究海水产品在干制、腌制、熏制等传统加工中品质的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技术,开发海水产品的低温热泵干燥、液熏、喷雾腌制加工技术,水产品的低盐发酵技术及腌制水产品的生物氨与亚硝酸盐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多脂鱼的亚临界流体萃取脱脂技术。

3.海洋渔业生物与精细化工产品加工技术:针对海藻加工生产中海藻胶存在的产品质量不稳、藻胶提取效率偏低、废弃物中的活性成分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现状,研究高品质褐藻胶、卡拉胶、琼胶的新型加工技术,开发不同用途海藻胶产品的制备技术及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岩藻黄素等海藻功能性色素的提取精制技术;开发海藻活性寡糖的酶工程与发酵工程制备技术及膜组合分离技术。

4.水产品营养功效成分高效分离技术:研究与开发海水产品功能肽、活性多糖、活性脂质的高效快速分离与制备技术,重点研究活性肽的定向酶解制备与分离技术、活性多糖的低成本规模化高效分离技术、富DH A磷脂的连续逆流超声提取技术。开展大宗海水产品中功能因子的结构解析、生物活性的研究。

5.海水产品中生物与化学危害成分的高效脱除技术:针对水体污染日益严重、贝藻类产品重金属超标严重的现状,研究开发养殖贝类活体的重金属快速脱除技术与脱除材料;研究开发海产加工品中重金属等脱除技术及材料;研究开发贝类病毒的灭活技术;研究开发食品中有机磷农药降解的海洋生物材料。

6.重要海洋渔业产品质量全程跟踪与溯源技术:研发海洋渔业动物信息快速获取技术、产品追踪标志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等数字化管理技术和产品质量可追溯技术,建立海洋渔业生产过程数字化决策管理系统、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编码体系,构建产品可追溯管理系统。

(五)渔业资源修复养护技术

1.近海渔业资源评估技术:建立渔业声学、拖网资源量评估、近海主要渔业资源经济种类生物学可捕量与捕捞配额评估技术体系。

2.渔业资源安全友好型捕捞技术:建立渔业生物学监测评价标准,评判近海重要渔业资源种类最佳适捕规格和年龄,研制适合不同作业品种和作业类型的资源安全优化的捕捞渔具。

3.禁渔区和禁渔期实施效果评价技术:研究重要渔业对象主要栖息地特征、繁殖期及其种群动态,模拟近海伏季休渔、禁渔时空的实施对重要渔业种类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建立实施禁渔的时空综合效果评价技术。

4.受损生境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滤食性贝类集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技术、沉积食性动物功能群的重构技术、海藻床人工构建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

5.人工渔礁(岛礁)工程技术:研究人工鱼礁材料、新型礁体设计及不同类型鱼礁使用年限估算及其受损过程;研发珊瑚生物的人工繁育和珊瑚岛礁的修护和构建;研究开展人工鱼礁渔场建设技术及海域生态调控技术;建立人工鱼礁建设效果综合评价技术体系。

6.新型海洋牧场构建技术:研究浅海牧式围栏养殖声光电应用技术、浅海围网围栏养殖工程与技术、定置围网—围网养殖复合型增养殖系统、沉式网箱—人工鱼礁复合型增养殖系统,研究开放水域海底藻林人工种植、海珍品人工增养殖技术,研发人工种苗放流、放牧群体行为驯化及生态与环境监控技术;实现海洋牧场区内的环境要素的实时在线监测,优化生态环境。

(六)海洋生物工程技术

1.海洋生物质能源技术:高能值微藻、微生物和大型海藻的选育与规模化培养;研究海洋微藻、微生物和大型海藻的生长环境,建立微藻、微生物和大型海藻高效培育技术;突破微藻、微生物和大型海藻中生物质转化为生物能源的核心技术。

2.海洋生物材料技术:建立海洋生物功能材料医用级原料的稳定生产及质控技术;研究创伤修复材料、组织工程材料、药物长效缓释材料、移植材料等新型医用材料及其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黏膜免疫制剂、自发荧光检测制剂、新型基因给药和抗癌药物靶向纳米制剂等新型医用制剂及其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利用海洋生物医用包埋材料对蛋白质药物活性保持的新技术;探索海洋功能材料的改性技术,研究琼脂糖等多种制剂的均一粒径控制技术及其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海洋功能材料制剂对细胞行为影响、其在体内的代谢机制及其安全性评价,突破海洋生物功能材料终端产品的先进性制备关键技术;突破海洋多糖功能性改性修饰和分离纯化中试工艺、介入治疗栓塞剂规模化加工成型工艺及其过程安全性控制等关键技术。

3.重要渔业生物制品和创新型海洋药物:一类海洋创新药物;源自海洋生物的创伤修复材料、组织工程材料、药物长效缓释材料、移植材料等新型医用材料;海洋生物质转化的洁净生物能源;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源自海洋生物的酶类、纤维、多聚物、精细化工产品等。

五、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构建浙江省远洋渔业、海洋养殖及海产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科技创新载体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依托涉海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浙江省海洋渔业科学研究院,凝练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构建浙江省远洋渔业、海洋养殖、海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团队,重视年青一代科技人员的培养,注意发现和起用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三)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与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培育

以企业为主体、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围绕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建设20家企业研发中心、培育50家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人才培养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构建浙江省现代海洋渔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出约500名本科,约1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工作人员,建立起以中青年为主体在现代海洋渔业领域颇具创新力的研究团队,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管理人才,组建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浙江省现代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人才建设保障。

(五)基地建设与产业集群创新

根据目标生物类型、技术类型、产业类型及区域特点等,建立1~2个现代海洋渔业生物基因研发基地;5~8个种质创新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建立基于生态工程的1艘海洋养殖工船、1座海洋大型养殖平台系统、5~8个外海增养殖示范区;建立完善300个大型抗风浪网箱养殖示范基地、4万亩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示范基地、10万亩滩涂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0000平方米精准陆基养殖示范基地;构建5~8个基于可追溯的活体运输、养殖产品开发与远洋渔业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投资力度

与陆地农业相比,渔业的科技发展现状尚有一定差距。渔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应加强对渔业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投资规模,这是保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项目投入的同时,应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地方、企业资金走向,开拓科研资金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二)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既是国家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也是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应在国家鼓励下发挥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技术突破。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切实增强国家竞争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

(三)加强基地建设

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媒介,是实现技术与产业衔接的桥梁。建立起以渔业关键技术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基地,是保障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遴选重大目标产品,集成重大技术成果,建成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将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带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渔业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健全法规体系

遵循科学规律,把握国际趋势,按照“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完善配套规章和相关法规,建立符合浙江省省情和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为渔业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执笔人:吴常文、王阳光、宋伟华、常抗美

     打印:戴丹丽  校对:郑荣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