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果品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浙江省果品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十章 浙江省果品产业科技发展研究一、形势与背景浙江省山地资源丰富,果树产业是“山上浙江”的重要产业之一。果树生产已成为浙江省农民奔小康的重要行业和主要途径之一。其中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获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第二十章 浙江省果品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一、形势与背景

浙江省山地资源丰富,果树产业是“山上浙江”的重要产业之一。浙江山地环境与气候适宜于各种果树的种植。目前,全省果树面积已达46.5万公顷,总产量423.81万吨,果品总产值114.4亿元,果品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7.2%,在全省种植业中居第三位。全省果品从业人数已达380余万人,果树产业已成为浙江省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果树产业也是建设“生态浙江”的重要产业之一。果树是重要的生态林木之一,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作用。在浙江省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环境压力与空气污染日益加大的环境下,发展果树生产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兼具社会生态效益

果品是城乡居民饮食中各种健康营养成分的主要来源,发展果树产业不仅可丰富城乡居民食品营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水果人均占有量约为55千克,干果人均占有量1.32千克,与健康标准要求的人均年消费水果70千克、干果5千克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但在加入W TO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东盟等一些国家与地区优质干鲜果大量进入浙江省市场,加之国内南北水果的大量涌入,浙江省的水果正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本省的一些原来优势果品与外省的同类果品相比,存在着上市迟、质量低等问题;此外,浙江省果树产业还面临品种更新慢、结构不合理、优质果率不高、产业集中度低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果品卖难现象频发,果农种植效益不高。果树产业存在的问题表明,浙江省的果树产业创新能力已不能满足适应果树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浙江省葡萄、草莓的主流品种仍依靠引进,杨梅、枇杷、桃、梨、猕猴桃等品种虽以自主选育为主,但进展不快,满足不了产业和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因此,亟须充分发挥浙江省果树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浙江省特色干鲜果创新的潜力,并加大对果树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以应对浙江省水果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实现浙江省果树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浙江省果树产业的现状

(一)主要成效

1.特色果品产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水果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省果树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5.78%和45.45%,果品总产值比“十五”末增加约1倍。果树生产已成为浙江省农民奔小康的重要行业和主要途径之一。在果品种类中,浙江省第一大水果——柑橘的面积趋于稳定,早熟和特早熟品种面积占宽皮柑橘的比重上升,效益差的迟熟温州蜜柑和椪柑面积逐步减少。杨梅、白沙枇杷、山核桃、香榧、葡萄、蓝莓等果树发展迅速。

2.种质资源利用成效显著。浙江省果树种质资源丰富,是许多著名品种的发源地。柑橘中“本地早”、杨梅中“东魁”、枇杷中的“软条白沙”、桃中的“奉化玉露”等都出自浙江省。近5年来,浙江省有关科研单位从当地枇杷资源中选出大果白沙枇杷“宁海白”和早熟品种“丽白”,从杨梅资源中选出大果优质品种“乌紫杨梅”和“黑晶”,从猕猴桃资源中选出大果、高Vc毛花猕猴桃“华特”,在桃资源中发现一株珍贵的抗流胶的实生变异株。其中“宁海白”在宁海推广面积达1万多亩,形成宁海重要的农业产业。大果“乌紫杨梅”在象山等地推广5000多亩,“华特”毛花猕猴桃在泰顺等地推广1000多亩。这些资源正在被充分利用,有望成为今后各地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

3.果树育种工作全面开展。“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果树育种工作全面展开。其中梨、柑橘的育种专家分别进入了国家梨、柑橘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建立了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华东综合试验站、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衢州椪柑综合试验站。在品种选育方面,浙江省农科院育成梨新品种“翠冠”、“脆绿”、“清香”、“玉冠”等,杨梅新品种“早荠蜜梅”、“晚荠蜜梅”,葡萄新品种“矢富罗莎”、“早甜”,柑橘新品种“红玉柑”,猕猴桃新品种“华特”等。除在各个树种开展传统的杂交育种外,辐射诱变、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等也在枇杷、柑橘、桃等果树中展开。“十一五”期间,果树研究领域获国家、省的奖励30余项。其中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获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浙江林学院等单位获得经济林方面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0余项。

4.生产技术和果品质量提升明显。近五年来,浙江省水果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安全、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果实套袋、避雨栽培、“三疏一改”、果园滴灌、肥水同灌、采后分级包装等关键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产量与品质有明显提高。浙江省的水果平均单产在700千克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全国平均单产587千克/亩),其中柑橘为800千克、梨777千克、桃774千克、葡萄1495千克,而全国依次为柑橘618千克、梨678千克、桃750千克、葡萄946千克。浙江省的温州蜜柑采用完熟栽培、大棚延后栽培等技术,使其品质明显提升,临海涌泉“岩鱼头”牌宫川温州蜜柑售价高达50元/千克;玉环柚、胡柚等在全国评比中多次名列前茅。早熟砂梨质量位居南方各产区之首,浙江省占据了全国早熟砂梨评比三分之一的金奖。在2009年全国“太湖东山杯”优质枇杷评比中,“软条白沙”、“丽白”、“大红袍”等3个品种获全国十大枇杷称号,“宁海白”枇杷特级果售价达到200元/千克。杨梅生产规模、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5.果品出口产业发展迅速。宽皮柑橘是浙江的一大特色,国际宽皮柑橘消费呈增长趋势,我国五年间柑橘出口量增长125%,而其中90%为宽皮柑橘。无籽、风味浓、易剥皮、有香味的柑橘品种最受市场欢迎。橘瓣罐头是目前我国罐头出口最大的种类,占全国罐头出口总量的57%。浙江作为国际橘瓣罐头最大生产基地,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重要份额。砂梨在日本、东南亚及港澳等地有着广阔的市场,近年向美、英、澳等国际市场拓展。品质优良的砂梨出口有增长趋势,我国梨出口量从2000年的14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36万吨。浙江省砂梨一直出口东南亚市场,但年出口量不到2000吨,浙江省梨相比同类型的日、韩梨,在国际市场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发展潜力很大。其肉质细嫩、香甜爽口、果皮绿色或黄色,单果重在250~450克的果品最受欢迎。杨梅是浙江省最具特色的水果,色鲜味佳,具有极好营养保健功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产品销售范围逐年扩大,并打入欧美市场,其甜酸适口的风味深受欧美市场的欢迎,在继续提高贮运技术、提高果酒、果汁等加工品质量的基础上,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国内外市场对精品果需求量越来越大。葡萄、桃、枇杷、猕猴桃等产品随着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6.果树技术推广体系初步建成,老百姓受益明显增加。浙江省各地以特色果树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形成农业首席专家制度,初步构建省、市、县一体的新型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突破了果业科技推广零打碎敲的局面。全省现有县级以上果业科技推广机构84个,专职技术人员826人,其中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14人,占总人数的13.8%。这些机构与人员在良种繁育、品种改良、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人工授粉、质量控制等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整合和推广普及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涌现出了一批科技兴农的典型。

(二)存在问题

1.果品优质果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果品质量是果品竞争力的最重要基础。浙江省水果优质果率在30%~50%,与世界80%的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浙江省柑橘的卖难现象,也主要出现在质量差、品质低的中晚熟温州蜜柑和椪柑上。因此,亟须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标准化配套技术,以大幅提高优质果率。

2.自主育成的品种少而覆盖面小,国外引进品种仍占生产主要地位,品种结构不合理。果树育种周期长、投入大。但长期以来,与水稻、蔬菜等作物相比,浙江省果树育种的科研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因此,除梨当家品种是通过杂交育成之外,其余的几乎均为选育,如浙江省杨梅、枇杷的主栽品种主要从种质资源中挖掘利用,桃、柑橘、葡萄、草莓等水果的主栽品种基本上从引进品种中筛选。目前,浙江省育种手段落后、品种更新慢、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少的情况还比较突出。果树品种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及消费的需求。因此,要结合果树育种的特点,在经费上给予稳定支持,以保障果树育种的投入。

3.果苗生产技术落后,工厂化标准化育苗比例不高。浙江省的种苗生产体系还比较落后,多数果树种苗的质量参差不齐、没有进行无病毒化处理,导致种植后果树树体生长不整齐,最终导致品质与商品性不整齐。目前,以容器育苗与组织培养技术为核心的果树苗木标准化、优质化、工厂化繁育技术体系刚起步。因此,亟须研发与品种选育相配套的容器育苗、脱毒、快繁为一体的苗木生产综合技术体系,以提高浙江省果树生产水平与品质。

4.低产低效果树面积大。浙江省目前干鲜果栽培面积大约750万亩(其中水果470万亩,干果280万亩),低产低效果树面积接近300多万亩,虽然不同果树都存在低效林,但主要集中在柑橘和板栗上。因此,亟须开展新品种引进与开发,调整品种结构;亟须开发相应的高产高效实用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新品种的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浙江省果树资源丰富,优质品种众多,但与之相适应的栽培技术研发相对落后,多数优质果树品种只在少数地区表现出其优异的性状。因此,需要构建与育种研究相配套的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团队,研发与新品种相适应的针对不同生态类型的配套栽培技术,以加快新品种的推广与转化。

6.山地果树纯林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问题凸现。浙江省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山区在发展果树林木的过程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特别是随着果树效益的提高,农民开山经营强度加大,林下植被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已严重威胁到产区的生态安全。因此,山地如何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亟须进行科技攻关。

三、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浙江省果品产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重点抓好优势果树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技术开发,提高优果率,提高经济效益;大力扶持特色果业,支持“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发展,形成区域特色与优势;积极开展产业提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促进果品产业技术升级。

(二)发展目标

1.产业推进目标。“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科技促进浙江省果品产业发展的目标是,转化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覆盖面占全省果园面积的60%以上,良种覆盖率95%以上,果园标准化率30%以上。到2015年,全省水果面积保持在50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450万吨,产值达130亿元,其中精品果率30%,果品商品化处理率达75%。干果面积达220万亩左右,产值突破20亿元。

2.科技发展目标。围绕果品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选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质营养健康的果树新品种;以及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化栽培技术,建设一批特色化、集约化果品产业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浙江省在特色果树品质、保健、产量、抗性和分子育种及品质提升等技术上取得明显突破,培养一批从事果品产业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浙江省果品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

(一)浙江特色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利用

1.共性关键技术

(1)浙江省特色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收集浙江省杨梅、枇杷、梨、桃、柑橘、猕猴桃、香榧、山核桃等特色果树的种质资源,构建浙江省特色果树的核心种质资源库,鉴定产量、品质、抗性等重要农艺性状,应用生理生化、分子标记等手段,开展品质、营养、抗逆、遗传多样性的科学鉴评,构建浙江省种质资源的分子图谱。

(2)浙江特色果树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开展优异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利用,利用连锁不平衡法等手段鉴定控制果实品质、数量、性状的等位基因;应用转基因、诱变等新技术进行种质资源的创新;筛选可作为推广或杂交亲本的优良单株。

2.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

(1)优异特色果树种质资源单株的示范与推广。筛选一批经多年观察有应用价值的果树种质资源单株,建立示范基地,进行优质高效安全栽培配套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2)果树组织培养与容器育苗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结合组培脱毒和容器育苗技术,构建浙江省果树无病毒苗的繁殖体系,通过容器育苗培养技术的推广,缩短果树投产的时间。

(二)浙江特色果树新品种的选育与中试

1.共性关键技术

(1)果树新品种的选育及中试。以浙江省主要果树为研究对象,以优质、营养、健康、高抗为目标,以杂交育种并辅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为手段,开展果树大果优质、熟期配套、营养、抗逆的新品种研究。解决浙江省品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2)果树育种技术创新研究。建立快速、准确、高效、安全的特色果树转基因技术体系,开展浙江省主要果树的遗传连锁图构建和重要数量性状的Q TLs分析研究,研究适合于果树育种的定向育种技术,促使高新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以大幅提升浙江果树育种技术水平,为浙江省果树产业提升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2.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

选择一批自主育成的梨、柑橘、杨梅、枇杷、葡萄、桃、山核桃、香榧等果树新品种,建立核心示范基地,进行配套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三)主要果树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1.共性关键技术

(1)果树节水灌溉与肥水同灌技术的研究。应用滴灌技术,研究筛选适于浙江省山地果树的灌水模式与肥水耦合技术,研究节水灌溉与肥水同灌技术应用对产量、品质与生态的影响。

(2)特色果树循环、生态、低碳种植模式的研究。研究果树光能、水分、养分的最佳利用模式,构建果树低能耗的低碳种植模式。研究果树与其他农业产业结合模式,如种养循环、种-种循环。研究果园有害生物(病、虫、草)的生态化集约管理模式,建立果园有害生物生态管理的栽培模式。

(3)主要果树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围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业根本目标,重点开展杨梅、枇杷、梨、桃、柑橘、猕猴桃、香榧、山核桃等产量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实用技术的研发。建立浙江省主要果树现代生产技术的如水肥同灌、地膜覆盖、设施栽培等集成应用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

2.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

(1)果树促早成熟设施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在浙江省各农业园区建立一批柑橘、枇杷、葡萄等果树加温促早栽培技术的示范基地,促进浙江省反季节精品水果的产业发展。

(2)果树品质提升工程的推广与应用。建立一批柑橘生产示范基地,应用日本透湿性膜、植物光能肥料、果蔬品质改良剂等进行果树品质提升的示范与推广。

五、构建果品产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

为应对浙江省果树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提升浙江省果树产业的水平,“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整合浙江省果树产业链各方的优势资源,集成产、学、研的力量,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浙江省果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果树新品种、新技术、产销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用创新的理念武装浙江省果树产业。联盟的构建将大大增强浙江省果树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提升浙江省果树产业水平与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2009年组建了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牵头,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衢州柑橘科学研究所、金华市农科院、温州市农科院、新昌县西山果业有限公司、丽水市山水果业有限公司、仙居县果品产销协会、衢州市衢江区衢江红柑橘专业合作社、杭州千岛湖环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温岭市约翰农林特产有限公司、临海市清峰水果专业合作社等13家单位参与的“浙江省果品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创新团队致力于果树新品种选育、产业化示范及配套栽培技术开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对提高浙江省果树产业的创新能力、推动果树产业升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构建从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示范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培育

“十二五”期间,将加强对果树果生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与引导,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促进果品生产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联合。鼓励果品龙头企业自行设立科研机构,为企业自主创新注入动力。着力打造一批经营与管理水平较高、科技投入大、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带动能力明显等特点水果生产龙头企业,创建和培育一批知名的优质果品品牌,参与国内外竞争,为提升浙江省果树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作出贡献。

(四)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

人才资源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大量创新型企业人才的涌现是浙江省果树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基础。“十二五”期间,通过创新型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和国内外交流等方式,加大浙江省果树龙头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到“十二五”末,培养一批在种苗培育、果品生产、果品销售和果品加工企业创新型人才。

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通过建立果树龙头企业科技研发中心,使企业具备自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与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可以大大增强浙江省水果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浙江省果品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五)特色化和集约化果品产业集群创新

浙江省传统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小生产与大市场很难有效地衔接。“十二五”期间,根据浙江省果树产业的实际,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与特色化的农业主导产业。至“十二五”末,通过新品种示范与基地建设,在临海、淳安、建德等形成以晚熟栽培温州蜜柑为主导产业的果品产业集群;仙居、黄岩、象山形成大果杨梅为主导产业的果品产业集群;宁海、余杭形成以白沙枇杷为主导产业的果品产业集群;富阳、慈溪、云和形成以早熟砂梨为主导产业的果品产业集群;温岭、上虞、金华、海宁等地形成以葡萄为主导产业的果品产业集群;奉化、嘉兴、丽水、金华和新昌等地形成以桃为主导产业的果品产业集群;泰顺、江山和上虞等地形成以猕猴桃为主导产业的果品产业集群;衢州、丽水莲都形成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集群;诸暨、东阳形成香榧产业集群;临安、淳安等地形成以山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干果产业集群。

六、组织与管理(略)

七、保障措施(略)

执笔人:谢 鸣、陈俊伟、黄坚钦、戴文圣

审改:张咸益 打印:戴丹丽 校对:郑荣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