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省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浙江省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把其作为浙江省发展效益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设施蔬菜、果树和花卉等设施园艺产业已成为浙江省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浙江省各地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大胆实践,涌现出了一批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新亮点、新典型。

第十二章 浙江省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按照动植物生长所要求的环境,综合运用现代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设施农业,有助于破解土地、季节、水源等障碍因素,充分利用光温土等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丰富农产品有效供给;有利于推进农业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实现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有利于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带动大棚、喷滴灌设施等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农村内需。

一、形势与背景

设施农业是涵盖工程、材料、机件、自动控制、遗传育种、栽培、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系统工程,是当今世界各国展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因此,世界各国竞相发展设施农业,并朝着智能、安全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开展研究,形成相应的核心技术、产品和生产体系。如以荷兰为代表的欧美国家设施园艺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在设施装备标准化、新型覆盖材料研发、设施环境智能调控等方面处领先地位,设施农业主体设备温室内的温、光、水、气、肥等均实现了智能化控制,从品种选择、栽培管理到采收包装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规范的技术体系。以色列的智能环控温室能根据作物对环境的要求,经计算机对内部环境进行自动监测和调控,实现温室作物全天候、周年性的高效生产;美国等建立了先进的全封闭式生产体系,采用人工补充光照、网络通信技术和视频技术进行温室环境的远程诊断与控制、机器人或机械手进行移栽作业的“植物工厂”,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把其作为浙江省发展效益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设施农业,特别是设施园艺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其在浙江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目前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设施园艺产业基地。设施蔬菜、果树和花卉等设施园艺产业已成为浙江省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浙江省乃至全国设施农业的总体水平还较低,科技贡献率还不高,其产品在品质和产品安全性等方面与国内外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还有待于研究解决,与之相配套的相关产业还未健全,需进一步挖掘科技的潜力。

二、浙江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

在浙江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面推进生态省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引导,强力推进,全省设施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设施规模增长较快。设施栽培面积从2001年的69. 82万亩,发展到2008年的130. 47万亩,增长了86. 9%,设施大棚达227. 27万个。全省土地流转步伐的加快,有力推进了设施栽培的规模经营。畜牧设施养殖初具规模,2007年出栏50头以上设施养殖规模户达9700户,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达129个。全省设施规模养殖比例达73. 57%,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内部饲养环节使用设施的比重达到85%以上,规模设施养殖成为确保市场稳定供应的最重要支撑力量。水产设施养殖面积达到了24万亩,养殖水体1108万立方米,产量19万吨,产值51亿元。

2.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在设施栽培方面,近年来浙江省大力发展钢架大棚、智能温室以及棚内耕作机械、种植机械、覆膜机械、大棚卷帘机械,加快发展遮阳网、防虫网、避雨栽培,积极发展喷滴灌节水栽培,提高保温保墒、防病控虫、肥水管理水平,初步形成了适应不同生态环境、满足周年生产的设施栽培技术装备体系。在畜禽规模养殖方面,着力发展母猪限位栏养、家禽全自动孵化设备、奶牛机械化挤奶设备、畜禽粪便及污水处理设施,畜禽规模养殖水平显著提升。在水产养殖方面,加快发展微孔增氧养殖,推进养殖用水循环利用,推广池塘养殖新机械,设施渔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3.经营效益显著提高。随着生产标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浙江省设施农业产品品质得到明显改善,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2009年全省设施农业年总产值150多亿元,平均亩产值达到8000元以上,如浙江青藤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大棚避雨设施栽培技术,避开梅雨、雷阵雨和台风外围带来的影响,葡萄平均亩产1265千克,亩产值达13920元。

4.发展亮点不断涌现。浙江省各地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大胆实践,涌现出了一批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新亮点、新典型。一些新装备、新科技、新品种、新理念在设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如余姚喷滴灌、海宁花卉、宁海金龙浦、东阳花园等设施农业发展典型。

(二)发展主要不足

1.设施装备落后。设施栽培面积很大,但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90%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有些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时生产没有保障,农民遭受损失,市场出现波动,设施栽培生产的风险也就相对高。就温室内部装备而言,温室大棚的机械化作业和智能化控制在浙江省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浙江省设施作物生产中,采用机械化耕整和喷灌作业的仅占总面积的25%,使用的机械装备绝大部分为进口和省外产品。浙江省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各种大棚机械作业工具,但内部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发工作至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主要以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成熟产品为主,自主研究开发能力还不够强。

2.科技含量低,产业化水平不高。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对光、温、湿、气等环境因子欠缺综合调控。温室种植品种也大多为常规品种,缺乏专用型、系列化的温室栽培品种,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在设施农业温室环境控制、栽培管理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低,只相当于日本的1/20、美国的1/40。

3.经营规模有待扩大,经营效益有待提高。浙江省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狭小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影响了设施功能的发挥、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浙江省941万农户承包了1984万亩耕地,户均仅2. 1亩。而设施农业70%以上是农户分散经营,并且很少集中连片,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从总体上看,浙江省设施农业经营效益还较低,主要原因是设施农产品价格偏低,产量还有待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土地流转困难,设施农业经营规模较小,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品的市场不稳定,全过程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是由于生产要素(劳动力、农资、租金等)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下降。

4.农产品安全性问题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片面追求数量和产量的增加,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产品连年重茬连作,加之盲目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不但使农产品品质下降,有害物质超标而危害消费者健康,同时也导致土壤恶化、病虫害不断加重、地下水受污染等,严重制约着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营养意识和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对蔬菜、瓜果高营养和保健化的要求与日俱增。因此,在设施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绿色产品生产标准、生产者的绿色生产意识和技术以及流通环节中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农产品生产,但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仍需要时日落实,有关技术仍需不断研究与完善。

5.科学研究成果尚未能满足生产需求。尽管“九五”期间国家重大产业工程、“十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启动了一批相关项目,但无论是在工程的整体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上,还是在生产的稳定性、产业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上,都还只能算是工厂化农业的雏形,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相比仍有相当大距离,特别是包括耐低温弱光调控技术、设施土壤可持续利用等在内的设施农业关键技术、设施植物病虫害控制与农产品安全保障技术、设施生产环境自动控制系统、设施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设施生产专家管理系统、设施生产配套装备等方面还相差甚远。

三、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浙江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的基本思路是,扩大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改善设施农业基础条件、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以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机制。通过优化设施结构,完善配套技术,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设施装备,充分挖掘设施农业生产潜能,实现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发展目标

1.产业推进目标。“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现代设施农业产业推进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全省发展设施大棚、棚架栽培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山地竹林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喷微灌技术应用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设施规模养殖比例达到85%以上,其中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内部饲养环节使用设施的比重达到90%以上;水产设施养殖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建成集约化和特色化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0个以上,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2.科技发展目标。围绕做大做强现代设施园艺产业、畜牧设施养殖、水产设施养殖和设施材料与装备4条设施农业产业科技链,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与推广3条技术路线的集成创新,主动设计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项目,并通过项目带动设施农业科技企业、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用科技示范带动产业提升、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和地方财政增收。到2015年,力争打造一支500人以上规模的设施农业产业科技创新队伍,其中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人以上,中青年科研骨干或学科带头人70人以上,规模以上设施农业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400人以上;组织实施一批现代设施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设施农业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型科技龙头企业;制订一批企业和产品(品种)生产技术标准,研发一批设施农业专用新产品、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申请一批专利。

四、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

(一)现代设施种植及其装备产业培育与发展

根据气候、资源、市场需求、产业基础和经济条件,培育浙江省现代设施种植及其装备研制产业。重点是围绕种植主导产业技术升级,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及推广。蔬菜:重点开展钢架大棚、新型覆盖材料、喷微灌设施、诱(杀)虫装置、山地微蓄微灌系统、废水同灌以及工厂化育苗、专用新品种选育、机械化耕作移栽等配套设施装备与设施高效种植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茶叶:重点开展茶园耕作、施肥、修剪、采茶、加工等机械装备与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喷微灌设施、防霜设施、害虫诱杀灯、供水系统研制、成果转化与推广。果品:重点开展钢架大棚、避雨棚架、喷微灌设施、果园耕作设备、害虫诱杀灯、防虫网等,以及采后商品化分级设备、储运保鲜设备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竹笋:重点开展蓄水池、输(送)水管道、喷微灌设施、小型机泵站、病虫害防治装备和新型竹林覆盖材料研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及推广。花卉苗木:重点开展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基质与容器栽培、工厂化育苗、喷微灌、控温控湿、供水系统、冷藏保鲜、花卉环保种植及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蚕桑:重点开展桑园耕作、桑枝修剪、供排水(喷微灌)、害虫诱杀灯、病虫防治,桑叶采摘、运输、消毒、切碎,蚕种催青、保护、处理,养蚕大棚、消毒、温湿度控制、鲜茧烘干、蚕茧初加工、桑果冷藏保鲜加工等机械设备与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食用菌:重点开展机械化菌仓(或培养料)生产线,菇棚、高压灭菌锅炉、高效节能灭菌设备、粉碎机、拌料(翻堆)、装袋机械、冷库、控温控湿、初加工烘干设施设备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中药材:重点开展大棚设施、喷微灌设备、供水系统等设备与关键技术,耕整、播种、植保、收获等作业机械,以及清洗、烘干、切片等初加工机械设备与管家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同时突出新型设施种植作物专用新品种选育和中试、连作障碍克服与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设施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非耕地无土栽培关键技术、陆地立体设施种植制度、模式和设施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二)现代畜牧设施养殖及其装备产业培育与发展

围绕浙江省畜牧优势产业,以畜牧设施养殖及其装备的模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为目标,重点开展标准化畜牧养殖场养殖设施及其装备研制。包括标准化猪场建设和猪舍建设技术标准;基于空间电场技术的畜牧空气净化系统研制;规模养殖场排泄物高效处理系统的研制;标准化散栏式奶牛饲养设施研究;水禽规模化生态养殖模式研究与示范;家兔健康养殖环境控制设施研究;动物福利及其动物产品品质的关系研究等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加强“十一五”期间已经完成的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应用,重点转化推广自动化液体饲喂系统研制及产业化,畜禽舍全自动新风系统研制及产业化;规模养殖场自动化供给和环境测控系统研制及产业化;饲草种植、收获与精深加工技术及机械设备研制与产业化。适度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化畜禽舍建设,配套供料、供水、供电、防疫设施以及控温、挤奶、孵化等自动化设施,排泄物处理以及农牧结合灌网等设施。

(三)现代水产设施养殖及其装备产业培育与发展

围绕浙江省现代水产设施养殖及其装备产业发展,重点突破温室大棚养殖、高标准池塘养殖、海水网箱养殖等核心技术,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养殖设施与装备。建立技术含量高、生产效益好的产业科技示范基地,推进水产设施养殖向高效集约化、装备智能化、资源节约型方向转变。重点对南美白对虾、龟鳖、海水鱼类等品种,开展温室大棚、深水网箱、高标准池塘等工程化苗种、养殖设施及配套的水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研制;研究自动化环境监控和养殖用水与废水的水处理剂循环利用技术,配套苗种生产、养殖模式、高效饲料、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的设施及配套技术;外海(第三代)智能鱼类养殖系统装备及关键技术;龟鳖养殖温室改进及新型养殖模式研究;生态节能型虾类育苗关键技术研究;鱼卵曝气孵化技术及其设施的研究。同时加快池塘底部增氧技术、大棚、温室及其附属设施、池塘环境友好养殖配套设施、工厂化养殖水净化处理系统、自动化测控体系和配套养殖技术、深水网箱及其配套设施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四)现代设施装备与材料产业培育与发展

围绕设施农业装备及其材料产业的培育,重点开展设施植物生产装备和调控系统技术研究,主要是工厂化农业温室和大棚结构及新材料、可控环境农业智能化设施和调控系统技术与装备、设施农业温室果蔬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智能化装备、设施农业采收和农产品产地商品化技术与装备、温室农业作物生理监测技术与装备等。设施动物养殖机械设备、远程监控与管理关键技术装备研制。主要是开发新型动物禽舍除尘除臭技术与装备、畜禽无害化新型消毒防疫技术及相关设备、适合浙江地区气候特点的生物发酵床养猪关键技术与装备、基于计算机视觉和生物图像技术的动物生理行为智能化监测与控制系统装备、动物健康饲养自动化集成控制技术与设备、饲养过程中环境气体污染、饲料污染等信息的检测技术及相关的传感器、基于网络的重大疾病远程诊断系统和自动化监控设备以及用于规模化养殖场的生产信息管理软件等。设施作业器具和新材料研制。主要开发适合于农业设施室内农业生产中的旋耕、犁耕、开沟、作畦、起垄、中耕、培土和植保等作业机具、设施水肥一体化供应技术与设备、嫁接育苗设施设备、二氧化碳施肥技术与设备、新型遮阳网和防虫网设施与栽培育苗基质消毒技术、鲜茧质量快速测评技术及设备、蚕茧干燥技术和小型烘茧设备。

(五)设施农业基质产业培育与发展

围绕不同农作物高效育苗基质,以解决困难地农业土地利用为目的基质、都市绿色高效农产品特种基质、林特产业所需的专用基质和陆地立体设施农业专用基质等5个应用领域,重点开展基质缓冲性材料技术研究、基质缓释肥料应用技术研究、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部分替代泥炭的研究,开发出具有“傻瓜化”使用特点的蔬菜穴盘育苗基质产品;农业有机废弃物在水稻育秧基质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利用围垦海涂发展高效农产品设施基质研究;低山丘陵土质恶劣区(非耕地)发展优质水果设施基质及其栽培技术研究;陆地立体(3层以上)设施农业专用基质的研究;农业有机废弃物微生物发酵处理的基质化利用关键技术、适合规模化处理的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发酵物料配比和基质化发酵所需的菌群,具有植物生长重要的抗病、抗旱、抗涝、抗逆作用的放线菌、菌根真菌、乳酸菌等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同时加快农户自主型蔬菜瓜果穴盘播种育苗基质、利用农业废弃物开发替代泥炭的苗木基质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五、新型创新主体培育及其产业集群创新

(一)引导设施农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鼓励和支持设施农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加大对设施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投入,支持设施农业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织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计入当期损益,在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经费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二)加快设施农业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

着眼于国家水平和企业乃至行业的未来发展,支持规模以上设施农业企业吸引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到企业参与研发机构的创建,建设一批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科研院所。重点支持设施种植、畜牧、水产和装备及其新材料的4个产业科技链的各类企业创建企业研发机构,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三)加快设施农业科技企业培育与发展

通过承担科技项目攻关,产学研合作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做大扶强三个层次的设施农业科技企业,并成为设施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主体。第一层次是优秀设施农业集团企业。主要由规模较大的企业构成,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资本实力,有独自企业研发机构;具有自主发明创新能力,其创新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进行技术扩散、引导和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能力,是设施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第二层次是设施农业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具有独自的研发机构,或有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办的研发机构;具有较强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能力,其创新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成长优势的新兴产业;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号召力,具有一定的技术扩散能力,是浙江省设施农业的中坚力量。第三层次是小型设施农业科技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力量较强,科技人员比重一般在30%以上,R&D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5%以上,产品档次、质量和附加值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接近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具有创新发展能力,是浙江省设施农业的新兴力量。鼓励三个层次的设施农业企业积极借鉴国内外融资经验,利用资产重组、控股、参股、兼并、租赁等多种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对被认定为农业高科技企业的,按照税法规定减除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和支持各类设施农业科技企业引进各类创新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四)加快特色化和集群化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创新

所谓产业集群创新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专业户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地理集聚体。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各个企业既竞争,又合作,而且可以共享各种优质的资源。其目标是:攻关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经济增长点,推进一批知名品牌,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创造一批企业研发机构,造就一批高竞争力的设施农业科技企业。产业集群创新牵头单位均为同一产业集群中的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或经济管理部门,参加单位均为同一产业集群的众多企业、专业户和高校科研院所,形成科技产业链和产品市场,实现科技对产业的振兴。配合省里抓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拟选择一批设施农业基础较好、符合条件、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园区(基地),引导设施农业集聚发展,优先支持利用低丘缓坡、海涂等非粮田以及质量难以提升的低产田开展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创新,加强创新孵化功能建设。除了可享受省政府办公厅浙政办〔2009〕114号文件规定的相关优惠政策外,科技系统在项目、人才、信息、成果、经费等资源要素给予支持。

(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基于技术愿景的、以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组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在于能够有效整合产业资源、产生协同效应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产业技术联盟作为一种创新组织形式,在经济、科技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将发挥关键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集成产学研各方优势,在短时间内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是增强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于浙江省建设创新型省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创新团队的建设基础上,争取建立2~4个设施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在国内具有明显地位。

六、保障措施

(一)加快设施农业产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和支持创新领军人物带领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在政府各类与设施农业相关的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等综合绩效评估中,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实施“百千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加强设施农业领域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群体培养,打破论资排辈,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促进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成果完成人与项目承担单位以入股、转让等形式,直接进行成果产业化。通过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与成果转化推广奖,奖励一批对培育和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产业有突出贡献和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显著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技人员。引导科技人才到设施农业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工作,创办设施农业科技企业。

(二)多渠道筹措经费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对设施农业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对设施农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集群创新及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经费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设施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各类金融机构都要为设施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优先提供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创新信贷品种,对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基础设施提供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利用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设施农业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在中小企业和创业板上市筹资;具备条件可进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推进未上市农业高科技企业股权的流通,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

(三)实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

加强设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工作,引导企业、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发、申请、拥有专利技术特别是发明专利技术,把发明专利作为科技项目立项和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强设施农业产品品牌培育,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标准工作,引导产学研用联合研制设施农业技术标准;跟踪研究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鼓励设施农业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

执笔人:喻景权、蒋焕煜、鲍国连、何中央、虞云龙、谢 鸣、徐志豪、吴建平

审改:张咸益 打印:戴丹丽 校对:郑荣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