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村镇建设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浙江省村镇建设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 浙江省村镇建设产业科技发展研究一、发展现状与科技需求(一)发展情况1.基本境况。浙江村镇特色产业集群不仅包括工业中的众多领域,而且传统农业和新兴农业高科技产业集群也有了相当的发展。据初步统计,浙江村镇特色农业和涉农产业集群包括经营性农业中的30多个农副产品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并在区域范围有很高程度的集聚。

第四章 浙江省村镇建设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一、发展现状与科技需求

(一)发展情况

1.基本境况。2008年浙江省共有68个城市,其中11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35个县城,747个镇,446个乡,318个街道,32449个村庄。全省的城市化水平从2004年的54%增长到2008年的57.6%。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0%,城镇人口3100万,其中中等规模以上城镇人口比例达65%;预计202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2%,城镇人口4100万,其中中等规模以上城镇人口比例达73%。在10年间新增城镇人口1000万,其中农村人口转移500万~600万人。

为了加快推进浙江省城镇化建设,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指出“五个坚持”,即坚持把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坚持把城市发展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结合起来;坚持把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坚持把城市发展与增长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坚持把城市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浙江省开展了一系列的城乡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由省委、省政府、建设厅主持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和“百家设计研究单位,千名设计研究人员下基层帮扶新农村建设工程”(简称“百千工程”);科技厅立项研究了“村庄空间形态演变与规划关键技术”、“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开展了系列“古村落保护”为主题的文化工程,有关部门先后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下山脱贫”、“强塘固房”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2.现实基础。至2009年,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和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中心镇培育工作力度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9%,农村公路养护体系基本建立,城镇集中供水覆盖的农村人口新增144万,解决23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3185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发展,省财政转移支付252亿元,增长14.5%,扶贫开发和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取得新成效,对重点民族乡镇的支持力度加大,山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带动了特色产业集群和村镇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浙江省从农业自然资源稀少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出发,按照高效生态农业基本特征,积极探索,形成了设施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植模式、农业休闲模式、种养一体化模式以及有机农业模式等一批效果显著、前景良好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并建立了一批不同模式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同时,浙江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一些生态良好农区、林区、海岛渔村把村庄环境整治、古村落保护等与特色农业、特色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全省已开发农家乐特色村(点)2398个,从业农民7.8万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浙江村镇特色产业集群不仅包括工业中的众多领域,而且传统农业和新兴农业高科技产业集群也有了相当的发展。据初步统计,浙江村镇特色农业和涉农产业集群包括经营性农业中的30多个农副产品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并在区域范围有很高程度的集聚。

(2)促进了村镇规划、空间优化和村庄整治建设。至2009年底,全省基本完成了县(市)域总体规划,按照“减少村庄数量,扩大村庄规模”的要求,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提供了导向。按照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传承历史文化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编制村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系列专项规划。全省村庄规划编制率在65%以上。乡村社区布局规划优化了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村镇空间布局优化和建设,按照改善环境、方便生活、有利生产、彰显文化底蕴的要求,采用项目实施带动、城镇建设带动、强村发展带动、旧村改造带动和下山移民带动等形式,积极稳妥地开展村庄撤并,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累计完成示范村建设800个,整治村8000个。

(3)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整体配套建设。全省加快了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包括通村公路项目、改扩建和延伸城市供水排水管网、清水河道整治、实施乡村供水工程等。已初步形成了城乡衔接的供电、广电通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体系。

至2006年,全省完成通村公路路基、路面建设里程2705公里;改扩建和延伸城市供排水管网2000公里,增加受益农民220万人,完成与示范村、整治村相结合的清水河道整治1505公里;实施700多个乡村供水工程,受益行政村6600个,受益农村人口524.6万人。

近年来,浙江省把村镇环境整治作为一个重点,积极推行平原村庄“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和山区海岛村庄“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的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6.4%,80%以上乡镇建成垃圾中转设施。

(4)推进了村镇社区宜居及环境建设。全省先后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下山脱贫”、“强塘固房”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农民住房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浙江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已初步形成了城乡覆盖的商品连锁、文化卫生、应急救助等公共服务体系。同时,着眼于城乡卫生统筹发展,努力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维护村镇社区健康和农民健康,为村镇居民出行、就学、就医、娱乐等生活提供了许多便捷。

全省围绕“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这一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目标,通过实施“三改”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已有1/3的村庄环境得到整治,完成的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81个、环境整治村10303个。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污染土壤修复、农业农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全面推动了村镇生态环境建设。

(二)科技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比较受重视,村镇建设与发展相对落后,村镇建设与城镇化领域方面的研究也比较薄弱。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是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广大农村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内涵、发展的普遍性与协调性将逐步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将逐步加快,当今浙江省城镇化发展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村镇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角度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缓解资源能源短缺的需求出发,需要加强资源能源合理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为城镇化提供发展的物质基础。浙江省经济发展较快,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且在发展中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村镇地区能耗正依照城市能耗消费模式急剧攀升,成为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的重要约束“瓶颈”。迫切需要开展从土地资源调查到监测、从评价到规划、从整治到修复、从监察到调控等成套关键技术的研究。需要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强饮用水处理与水资源循环利用研究,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保障饮用水安全。需要开发节能和能源利用技术,加大可再生能、生物质能、低品位能的开发及低成本利用,提高村镇整体用能效率,优化村镇能源消费结构。

2.从改善民生的需求出发,加强宜居社区和小康住宅技术研究,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目前全省村镇住宅建设的总量和资金的投入量保持着平稳的增长态势,亟须对村镇的发展条件、资源环境承载力、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等展开深入研究,开发成套的规划技术。需要为实现村镇社区的宜居、环境改善、设施配套及住宅建设的功能提升、安全耐用、舒适健康提供技术支撑。需要研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具有浙江省地方特色和组合功能、经济适用的建筑材料。需要研究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建设技术,提高生活的便捷条件。需要开展地质、台风、洪水、火灾等灾害的综合减灾技术的研究,提升村镇防灾减灾的能力,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3.从村镇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出发,加强村镇生态功能恢复和环境污染防治研究,开发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村镇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升级和改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污染排放强度不断加强,城镇污染向村镇转移的压力加大,污染转移的趋势明显。迫切需要针对浙江省不同地区的地域特征,加强典型区域村镇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受损生态系统强化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需要加强生产、生活污水、垃圾以及养殖废水等污染物处理技术研究,以适用于不同村镇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开展村镇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土壤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4.从构建村镇信息平台的需求出发,加强服务村镇的信息化技术研究,缩小城乡、地域间的信息差距。受到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村镇信息化发展比较缓慢,城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存在并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村镇信息服务的终端问题尚未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信息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亟须解决村镇多网融合和信息低成本接入、村镇数字化管理、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社会化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技术问题。需要研发不同层次用户低成本信息服务软硬件技术产品,发展村镇信息化服务资源高效利用、动态更新和多源融合的技术。同时,还亟须加强村镇社区建设、管理、服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并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农民信息接受获取能力的提高提供切实的技术支撑,从而促进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信息惠民,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效技术手段,缩小城乡、区域的数字信息差距。

5.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劳动力转移,需要加强村镇服务业发展技术研究,发挥产业引领和带动效应。多年以来浙江省乡镇发展结构不均衡,农村第三产业能力不足,特别是作为经济结构增长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现代服务业,在农村呈现出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的特征,成为制约村镇发展动力的主导因素之一。浙江省以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目标,迫切需要在金融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等领域进行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服务体系、创业能力等方面的重点攻关、系统推进,重点解决村镇现代化服务业产业模式、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中的技术问题,系统阐明城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耦合机制,构建村镇现代服务业的辅助决策系统、人力资源数据库、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加快建立我国村镇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支撑体系,促进村镇产业结构优化,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

二、发展思路与基本原则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战略任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的具体要求,瞄准国内外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科技发展前沿,以经济与实效为根本,加强村镇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科技自主创新和能力建设。建立“三三三”发展的总体思路,即立足省、市、县三个层面联动;主攻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村镇新社区与住宅建设、民生质量提升三个专题;集成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三条路线。结合浙江省资源能源短缺、块状经济活跃的实际,借鉴国内外城镇化的发展经验,大力促进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发挥特色产业优势,走集群创新的道路;切实关注村镇的民生质量,加强社区的规划,在住宅建设上体现实用、环保、健康;对重点、难点领域集中力量攻关,大力推进重大科技工程和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

(二)基本原则

浙江省村镇建设与城镇化产业科技创新拟遵循三大原则和五个“结合”。

三大原则:

(1)在专题设置上从“促进学科发展”向“满足产业科技发展需求”转变;

(2)村镇建设定位为战略性产业,课题和项目按照其产业链设置,加强现代科技集成创新与应用;

(3)项目管理服从统一部署、地方组织实施、人力集中攻关、资源集中配置的集成化工作机制。

五个“结合”(集成创新技术路线上体现五个结合):

(1)单项技术组装配套与区域示范村镇建设相结合;

(2)攻关、转化、示范推广相结合;

(3)关键技术突破与综合技术集成配套结合;

(4)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相结合;

(5)近期重点突破与中长期持续发展相结合。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

(一)发展重点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科技创新与发展需突出村镇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现代科技集成创新与应用,优先发展三大类。第一类为村镇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从全省战略层面,综合考虑资源支撑和环境容量,充分体现集聚集约并适当兼顾地区平衡的原则,在政府明确规划的200个中心镇400个中心村内,选择一批区位条件较优、开发空间较大、发展潜力较好的村镇,开展产业集群创新,攻克一批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一批知名品牌,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产业链和产品市场,培育成为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良、社会事业发达、功能设施齐全的区域中心。第二类是村镇新社区与绿色住宅建设技术。主要开展村镇新社区建设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整治、传统村改造、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方面的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第三类是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技术。主要是加快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文化体育、农民培训、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基层科技进步与创新。

(二)主要任务

围绕上述三类发展重点,组织实施村镇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村镇新社区与绿色住宅建设技术和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技术三个专题,开展13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和村镇建设科技示范。

1.村镇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政策研究。重点研究城镇化与村镇发展政策机制体系、城镇化与村镇发展运行管理支撑体系、城镇化与村镇发展社会保障体系。

2.村镇建设规划与设计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村镇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与设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镇乡村规划实施及体制建立,不同地域、不同类型村镇发展与建设规划,历史文化各镇(村)保护与规划设计,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设计,环境敏感性村镇低影响规划建设及标准,村镇景观与生态建设规划与设计。

3.村镇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动态监测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城乡空间识别与边界动态监测关键技术、村镇间人口流动动态监测关键技术、村镇建设基础设施监测与评价、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动态监测技术、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动态监测技术、村镇土地利用效应监测和生态承载力评价、村镇建设安全评价体系与预警技术、产业化与生产方式监测和评价、人居环境监测和评价、进程动态检测技术集成。

4.村镇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土地调查监测与评价、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利用、村庄整理与村镇废弃地修复、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农村地质环境、土地监管与信息化。

5.村镇新社区与住宅建设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农村新社区规划与建设、农村住宅功能提升、农村住宅工业化、农村传统住宅更新与保护、农村社区与住宅节能、农村新社区与住宅减量排放与处理技术。

6.村镇建筑材料研制。重点研究传统乡村建筑材料性能优化与应用,工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生与综合利用,功能型村镇建筑新材料研制,村镇建筑材料的制造与施工装备,体现民俗与地域特色的村镇绿色建筑示范,村镇建筑材料应用技术与发展策略。

7.村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村镇设施规划建设标准与技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村镇道路交通、村镇给排水设施与饮水安全建设、农村电网与电网降损节能建设、村镇新能源建设、环卫设施规划与设计、村镇安全技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技术与系统,包括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优化配置分析、村镇管网与设施规划设计评价、辅助选择和集成化设计系统、多种基础设施终端入户集成等;高效集约的村镇基础设施网络配置集成,村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共建共享。

8.村镇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村镇水资源管理信息支持系统,水资源安全评价、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水源地水质保护技术体系、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环境治理、小水电开发利用。

9.村镇能源利用与节能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村镇建筑节能技术与节能设备开发、村镇建筑被动太阳能采暖技术、村镇太阳能主动应用技术、农村电网与设备节电关键技术、农村多能源互补发电微型电网关键技术、农村生物质能利用关键技术。

10.村镇居民健康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村镇饮水安全、食品安全、室内环境健康技术保障与干预体系、农民卫生资源配置与村镇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技术体系、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和科技扶贫模式及其机制研究。

11.村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面源污染防治与土壤环境安全保护关键技术、村镇清洁生产指标体系与经济模式及运行机制、生活污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与设备、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技术与设备、村镇绿色污染养殖技术、村镇生态安全体系与城乡生态综合保护、村镇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体系研究。

12.村镇信息化与运行管理。重点研究村镇数字化管理、村镇网络“户联”、村镇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平台、村镇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村镇信息同比、村镇信息化与运行管理技术规范和指标体系。

13.村镇特色产业集群创新。重点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集聚和集约示范区,依靠科技推动城乡统筹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一批传统主导产业,创建一批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同时推进村镇旅游产业、村镇房地产业、村镇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产业以及生活服务、金融服务等“三产”的发展。

四、主要保障措施(略)

五、组织与管理(略)

执笔人:王立忠、项品辉、王 竹、徐向阳、钱晓倩、李旺鸣

王柏生、单胜道、石道金、俞益斌、朱恺军、徐建军

审改:张咸益 打印:戴丹丽 校对:郑荣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