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渔业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浙江省渔业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水产品产量稳定在500万吨左右,其中捕捞产量300万吨,海、淡水养殖产量170万吨,远洋渔业产量20万吨,淡水捕捞产量1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出呈上升趋势,休闲渔业发展较快,渔民收入稳步增长。渔业科研体系建设取得进展,科技队伍得到加强,科研条件进一步改善。目前浙江省渔业产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技术转型时期,捕捞能力过剩与渔业资源衰退的矛盾日趋突出,渔业资源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第十六章 浙江省渔业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一、浙江渔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渔业科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围绕生态养殖、调整捕捞、扶持远洋、改良种苗、绿色加工、拓展休闲渔业等主题,通过组织实施一批国家和省级的重大项目,使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渔业科技成果,提高了渔业产业发展水平。“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水产品产量稳定在500万吨左右,其中捕捞产量300万吨,海、淡水养殖产量170万吨,远洋渔业产量20万吨,淡水捕捞产量1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出呈上升趋势,休闲渔业发展较快,渔民收入稳步增长。从2006年至2009年,我省渔业获省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奖25项。在水产良种培育和新品种开发方面,培育出中华鳖日本品系、清溪乌鳖、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杂交鳢杭鳢1号。在水产品加工方面,淡水鱼、低值海产鱼虾、坛紫菜、海产贝类等加工方法不断改进,提高了水产品加工质量和附加值。在渔业资源养护方面,调查评价了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促进了东海区渔业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并开发出多种名优水产品种增殖放流技术。在渔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10个主推品种、18项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浙江省渔业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杭州湾、舟山、大陆海岸三大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带,舟山、宁波梭子蟹养殖产业带,宁波、台州沿海和温州鳌江口三大青蟹养殖产业等特色产业群。中华鳖养殖新品种覆盖率超过30%。深水网箱等设施的快速推广,拓展了海水养殖业的空间。

渔业科研体系建设取得进展,科技队伍得到加强,科研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有涉渔类的高校及科研院所18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总数达到576个;渔业专业技术人员14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人数600余人,已经形成了梯队配置基本合理的科研创新团队;涉渔类专业实验室40余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涉渔类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集聚了国家海洋二所、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的科技资源,研究院下设水产品精深加工研究所、海水养殖研究所、公共实验室和孵化器等科研机构,并吸引了一批海洋企业作为研究服务的对象和科技创新的主体;省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由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工商大学、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组成平台核心层,50家渔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作为平台会员单位,下设淡水渔业、水产品加工和海洋渔业三个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建设涉渔领域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7个,涉渔领域高科技园区2个。

(二)渔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渔业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科技力量还比较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攻克渔业生产中的关键难题;渔业科技总体投入不足,基础性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滞后;科技立项选题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已有的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涉及安全的苗种引进、病害防治体系、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研究十分薄弱;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环境存在一定的影响,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缺少相关力量深层次地开展研究评价工作,自主创新能力和在产业关键或核心技术领域的研究水平亟须提高。

(三)加快渔业科技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水产品作为人民生活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食品安全至关重要。而随着浙江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沿海养殖水域面积不断缩减,养殖环境趋向恶化,养殖病害增多,而渔药的不规范使用等则严重威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要科学规划养殖区域,设立禁养殖区以保护养殖产品安全。同时依靠渔业科技进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渔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水产品质量,才能从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水产品有效供给。二是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目前浙江省渔业产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技术转型时期,捕捞能力过剩与渔业资源衰退的矛盾日趋突出,渔业资源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捕捞产业在技术和装备上均落后于世界渔业发达国家,特别是选择性捕捞技术、活体捕捞技术滞后。需要开展对养护渔业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的研究,促进增殖放流的效益。三是建设环境友好型渔业的需要。当前浙江省水产养殖一方面受到水域生态环境污染的影响,疫病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水产养殖中不合理的投饵等也会带来严重的水域污染,迫切需要开发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生态安全的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模式。四是推进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要加强渔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降低渔船单位捕捞产量能耗和养殖污染排放。加强公海生物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新的渔业资源。要提高远洋渔业设施技术水平。开展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评估与养护技术研究,促进渔业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

二、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浙江省渔业产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渔业、保障安全供给、服务城乡民生”。重点围绕培育远洋渔业战略性产业,做大做强海水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技术和设施渔业4个发展潜力大的渔业产业,做强杭嘉湖绍水网地带传统水产养殖产业,积极发展金丽衢山塘小水库优质高效清洁水产养殖业,统筹城乡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全面加强现代渔业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抢占渔业高新技术战略制高点,显著提高浙江省在渔业高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延伸渔业产业链,促进浙江省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实现渔业产量、质量、效益、资源和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支撑和引领浙江省现代渔业向“优质、安全、高效和环保”方向发展。

(二)发展目标

1.产业推进目标。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到2015年,使浙江省渔业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比2009年的560亿元翻一番;全省水产品产量达400万吨,比2009年200吨翻一番;水产品加工、精深加工产值突破600亿元,比2009年300亿元翻一番;渔业一、二、三产比例结构更加合理,渔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以上。同时,甬温台舟海洋渔业养殖产业带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杭嘉湖绍水网地带名优特水产养殖产业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金丽衢山塘小水库养殖产业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远洋渔业、海水养殖、淡水养殖产业、海洋生物技术、现代设施渔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6个发展潜力大的渔业支柱产业培育稳步推进,为浙江省百姓的餐桌贡献优质的蛋白质,促进现代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2.科技发展目标。针对现代渔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制订科技发展目标。一是开展主导水产品种的基因组学研究,转基因、染色体操作、性别控制、配子保存与干细胞培养等前沿技术,利用细胞、分子工程结合杂交、选育技术,培育和创新优质高产抗逆良种,研发名特优新种类繁育技术,构建良种培育技术体系,提高浙江省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二是开发新的鱼粉替代品和功能添加剂,研制新型高效饲料,研发饵料生物规模化培养技术。三是发展病原多联、快速、准确检测和宿主健康养殖技术,构建重要流行病诊断、监控、风险评估、疫情预警和综合防控体系。四是研发高效、低毒、新型渔药和疫苗及其应用与安全评价技术,创制免疫、营养增强剂,发展水产品质优质化技术。五是发展池塘、滩涂和浅海复合生态型养殖技术,创新集成岛礁和外海增养殖工程技术,研发工程化精准养殖、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施。六是发展基于新能源、新型工业技术的水产养殖设施与设施养殖技术。七是实现高水平远洋渔业船舶及配套生产设施的设计与制造,为建设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及远洋渔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八是大幅度提高水产精深加工与高质化利用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方面取得突破进展。九是在甬台温舟海洋渔业养殖产业和杭嘉湖绍名优特水产养殖产业集群创新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养殖区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十是发展渔业资源评估技术,研发资源友好型渔具与渔法,综合现场观测、渔船生产和卫星遥感等信息,发展渔场渔情分析和预报技术,全面突破渔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技术“瓶颈”,构建现代渔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远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淡水养殖业、海洋生物产业、设施渔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6个发展潜力大的渔业支柱产业取得跨越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全省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全省重点养殖、加工企业全面推行健康养殖技术或H ACCP管理,绿色水产品及精深加工产品比例明显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位居全国领先地位或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

(一)远洋渔业产业

1.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远洋渔业以捕捞鳕、鳀、金枪、鲭、鲹、鲽、胡爪、竹刀科鱼类以及头足类、甲壳类和鲸类为主要对象。重点突破专业远洋渔业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并实现国产化,促进规模化和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及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重点开展专业远洋渔业船舶、高性能远洋捕捞装备及其节能降耗技术的自主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南极磷虾主要渔场资源评估、捕捞、储藏、加工装备关键技术研究;智利竹荚、金枪鱼和柔鱼类资源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种类低温冷藏设备和高自动化加工设备研制;重点种类精深加工和下脚料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远洋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关键技术研究,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渔具渔法、渔情预报关键技术研究。

2.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点转化远洋鱿钓、远洋拖网与大洋金枪鱼等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远洋渔船改造技术;创建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鱿钓加工、南太平洋拖网生产补给和中西太平洋金枪鱼贮运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推广远洋渔业现场生物资源保鲜加工技术、分割加工技术、副产物利用技术、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大洋性金枪鱼、鱿鱼与竹荚等资源开发利用与渔具渔法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二)海水养殖产业

1.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开展海水养殖良种创制关键技术及新品种(系)选育;浙江渔场海洋生物资源总蕴藏量评估及完善渔业管理技术研究;基于海洋生态保护下的资源合理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沿海渔业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重要滩涂和湿地生态功能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浅海滩涂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港湾型和围栏型复合增养殖系统开发及其牧场化关键技术研究;海藻场生态保护功能开发及其增殖维护关键技术研究;东海渔区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构建及其信息平台建设技术研究;海洋捕捞副渔获物增值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东海主要渔业资源摄食生态及各营养层次生物群落功能群研究;东海渔区重要经济鱼类的早期生活史及其补充机制研究;东海渔区虾蟹类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过程研究;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对渔业生物资源影响技术研究;综合型海洋牧场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岛礁贝类增殖型海洋牧场建设技术与示范研究。

2.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点开展海水养殖新品种(系)推广应用;港湾型围栏技术应用与示范;人工鱼礁建设综合配套技术开发与应用;渔具渔法总容纳量及其网络化管理技术应用与示范;海洋捕捞渔船节能降耗技术和低成本捕捞方式开发与应用;节能资源保护型渔具研发及其捕捞中的应用与示范;信息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利用中的开发与应用;三疣梭子蟹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示范;鲐鲹鱼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应用;浙江近海局部海域生态功能调整与修复技术的应用与示范;鲍鱼大规格鱼种及网箱养殖产业化技术应用与示范;浙南海域刺参高效养殖加工技术产业化应用与示范。

(三)淡水养殖产业

1.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开展淡水养殖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种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利用技术研究;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系)选育与中试;重大疾病原发生、传播途径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主要疾病诊断试剂盒和现场快速诊断试剂研制;免疫苗规模化制备工艺及相关免疫技术,与水生动力免疫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免疫调控分子与细胞功能等研究;水产养殖低鱼粉、低污染配合饲料研制;新型水产饲料添加剂研制;水产养殖模式与清洁养殖关键技术研究;水产养殖环境管理和养殖区域规划设计技术研究;水产养殖产业链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

2.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重点开展主导养殖新品种(系)规模化繁育、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包括主导品种的种质改良和新品种规模化繁育与养殖技术,特色品种产业化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等;健康生态安全型养殖模式构建与示范推广,包括南美对虾健康安全高产模式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大众淡水鱼池塘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构建与应用;稻鱼共生轮作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水库洁水保水型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高效环保型饲料及其添加剂产业化中试;病害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四)海洋生物技术产业

1.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开展主要养殖生物基因组测序及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海水主养蟹类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及分子设计育种;主要海水养殖生物的生长生殖调控、人工繁殖及种质保存关键技术研究;海水养殖动物重大病毒防治及疫苗筛选、创制、安全评价、临床试验技术体系构建;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海洋渔业转基因技术、基因功能分析验证和应用技术研究。突破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分离、纯化技术,重点创制海洋生物肽、多不饱和脂肪酸等新型海洋药物和海洋功能食品,并进行产业化中试。

2.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重点对“十一五”期间已经取得的海水养殖优良种质创制技术、新品种(系)进行中试示范;新型生物饵料技术及新产品中试;动物疫苗及生物添加剂中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设备、工艺及其海洋药物和功能食品中试;海藻寡糖产品中试;大型海藻纳米加工技术;海藻美容用途生物处理技术、贻贝中生物活性肽的高值化利用技术;高效环保型配合饲料开发与应用;海水蟹类营养与配合饲料推广应用。

(五)现代设施渔业产业

1.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开展池塘设施养殖设备和技术,工厂化养殖设施、工艺参数和养殖技术,设施养殖节能技术,基于新能源、新材料的水产养殖设施与设施养殖技术研究;新型水质改良剂、增氧机研制;水产养殖数字化技术、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新能源智能化陆基坑道工厂化养殖系统研制;绿色休闲型近岸养殖装备与技术研制;新型筏式养殖系统研制;大型养殖基站装备技术研制;外海工程化养殖配套设施集成技术研制;新型多功能养殖船的研制开发;陆资海水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浅海多营养复合生态型养殖技术研制;海水养殖健康精确管理技术研究。

2.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重点转化熟化温室大棚、深水网箱、高标准池塘等标准化系列化养殖工程、自动化监控和封闭式水处理等设施及其配套应用技术,筛选应用渔船节能产品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安全的设施装备,推进渔业生产的精准化、设施化和信息化。推广南美白对虾钢丝网大棚二茬养殖集成及其模式,龟鳖新型设施化养殖集成技术及其模式,池塘底部增氧设施装置。

(六)水产品精深加工

1.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重点研制海洋中上层鱼类的海上第一线保鲜技术和设备,养殖大黄鱼保鲜保活技术,海产品流通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海洋低值鱼类和加工废弃物为原料的海洋调味品加工关键技术,金枪鱼、鱿鱼等远洋渔业生物资源的保鲜分割加工技术及副产物利用技术。重要养殖海区海洋微生物资源库构建;具有高效专一抑制病原微生物功能的有益微生物及其抗病、抗逆(耐热、抗紫外线抗氧化、抗药物等)功能基因研究;高效复合微生态制剂研制;微生物发酵生产工艺;水产品现代物流关键技术及装置研制,海水产品蛋白质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海洋渔业生物与精细化工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水产品营养功能成分高效分离关键技术研究,海水产品中生物与化学危害成分的高效脱除关键技术研究,水产品原料品质快速判别与前处理装备研发,海水产品加工废弃物处理装备研制;重要海洋渔业产品质量全程跟踪与溯源关键技术研究。

2.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点转化海洋休闲食品加工技术及系列新产品,海洋低值鱼类糜制品加工技术及系列新产品;鱿鱼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贻贝加工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海捕虾保鲜关键技术及加工系列新产品;推广低值金枪鱼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系列加工新产品;甲鱼深加工产品、小型鱼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系列加工新产品;渔船冷海水保鲜技术及装置。

四、新型创新主体培育及其产业集群创新

(一)新型创新主体培育

通过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合作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引导和支持渔业养殖和加工企业创建企业研发机构,做大做强三个层次的渔业产业科技企业,并成为现代渔业产业科技创新的研发、转化和投资主体。第一层次是优秀渔业产业高科技集团企业。主要由规模较大的企业构成,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资本实力,有独自企业研发机构;具有自主发明创新能力,其创新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进行技术扩散、引导和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能力,是现代渔业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第二层次是渔业产业的小型巨人。这些企业具有独自的研发机构,或有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办的研发机构;具有较强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能力,其创新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成长优势的新兴产业;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号召力,具有一定的技术扩散能力,是浙江省现代渔业产业的中坚力量。第三层次是渔业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力量较强,科技人员比重一般在30%以上,R&D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5%以上,产品档次、质量和附加值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接近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具有创新发展能力,是浙江省渔业产业科技创新的新兴力量。鼓励三个层次的渔业科技企业积极借鉴国内外融资经验,利用资产重组、控股、参股、兼并、租赁等多种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二)产业集群创新

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科技部门与经济部门共同制定和实施的产业创新项目,各个企业既竞争,又合作,而且可以共享各种优质的资源,也没有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问题。其目标是:攻关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经济增长点,推进一批知名品牌,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创建一批企业研发机构,造就一批高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产业集群创新牵头单位均为同一产业集群中的科技管理部门或经济管理部门,项目参加单位为同一产业集群的众多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形成科技产业链和产品市场,实现科技对产业的振兴。浙江省现代渔业产业集群创新重点围绕宁波、台州、舟山和温州沿海“海洋养殖产业带”,杭州、嘉兴、湖州和绍兴水网地区“名优特淡水水产养殖产业带”和金华、衢州、丽水山塘小水库“优质高效清洁水产养殖产业带”3大渔业产业带建设,培育和发展远洋渔业、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海洋生物技术、现代设施渔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6个现代渔业产业,提升传统淡水水产养殖产业。首先开展3个产业带科技创新战略及其规划研究,明确提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各个产业带建设的现状、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内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主要保障措施等规划方案;其次选择一批养殖和加工企业及其产业相对集聚、块状经济明显、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市、区)进行现代渔业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试验示范。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工作集成,主动设计并实施一批产业集群创新的产业链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省和相关市县(市、区)科技部门上下联动,主动配套,联手突破制约6个发展潜力大的渔业支柱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和传统淡水水产养殖产业提升的核心技术,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核心竞争力,推进规模产业化。同时形成工作合力,科技部门前期培育,经济部门产业化推进,金融财税等部门全程支持的分工协同,共同推进现代渔业的发展。

五、新型渔业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一)新型科研院所或重点实验室建设

鼓励和支持与渔业产业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深化科研与服务基层体制机制的改革,从以“促进学科发展”向“满足产业科技需求”方向转变,围绕3个产业带建设和6个支柱产业培育,支持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联合浙江海洋学院创建浙江省海洋渔业科学研究院;支持浙江工商大学在水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基础上创建浙江省水产品加工科学研究院,支持浙江淡水水产研究所更名为浙江省淡水水产科学院,将浙江省有优势特色的渔业科学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先进的特色科技源头创新基地。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渔业产业相关的高校院所对已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调整优化结构,调整科学研究方向,紧密结合3个产业带建设和6个支柱产业培育的需要开展源头创新工作,争取成为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的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同时围绕3个带和6个产业新建一批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添加一批新型研究设备和仪器,招聘一批高层次的科研人才,满足产业科技发展需求。

(二)创新团队及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在“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创建远洋渔业、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海洋生物和水产品精深加工6个现代渔业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及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机制灵活、持续创新能力强、创新绩效明显、具有国内领先或部分国际领先水平的省级和国家级渔业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及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三)加快新型创新载体培育

1.引导渔业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渔业养殖、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渔民成为渔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科技投资的新型主体,加大对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投入,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计入当期损益,在规定据实扣除基础上,按照研发经费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加快规模以上渔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着眼于国家水平和企业乃至行业的未来发展,支持规模以上渔业企业吸引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专职科技人员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到企业参与研发机构的创建,建设一批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科研院所。重点支持3个带、6个渔业产业的各类企业创建企业研发机构,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3.加快渔业高科技企业的培育。研究制定支持3个产业带和6个渔业产业的科技创新战略及其实施规划方案与产业技术政策等。强化渔业高科技产品和企业扶持政策的研究和认定,培育一批符合高科技产品和企业标准的渔业高科技企业,对被认定为渔业高科技企业的,按照税法规定减除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和支持渔业高科技企业引进各类创新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四)加快渔业产业科技园(基地)建设

围绕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拟选择一批渔业产业基础较好、符合条件、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园区(基地),开展渔业产业集群创新,除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外,拟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标准化研究和标准制订工作;支持渔业产业科技园(基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创建渔业产业科技创业孵化器,引进一批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鼓励民间资本在渔业产业科技园(基地)投资组建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支持渔业产业科技园(基地)内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稳步推进水产品期货品种的上市工作;支持渔业产业科技园(基地)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渔业产业科技园(基地)内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支持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和保险业创新试点;优先安排从国外引进加工设备、技术、工艺、产品在国内示范,条件成熟后,在渔业产业科技园(基地)内可设立加工功能区、商品期货交割仓库和开展股份报价转让试点。

六、保障措施

(一)加快渔业产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和支持创新领军人物带领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在政府各类与渔业产业科技创新相关的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等综合绩效评估中,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实施“百千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加强渔业领域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群体培养,打破论资排辈,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促进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成果完成人与项目承担单位以入股、转让等形式,直接进行成果产业化。通过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与成果转化推广奖,奖励一批对培育和发展现代渔业产业有突出贡献和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显著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技人员。引导科技人才到渔业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工作,创办渔业科技企业。

(二)多渠道筹措经费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对渔业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对现代渔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集群创新及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经费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渔业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鼓励以渔业养殖、加工企业为主体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各类金融机构都要为渔业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优先提供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创新信贷品种,对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基础设施提供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利用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渔业高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在中小企业和创业板上市筹资;具备条件可进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推进未上市渔业高科技企业股权的流通,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

(三)实施渔业科技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

加强渔业科技知识产权工作,引导渔业企业、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发、申请、拥有专利技术特别是发明专利技术,把发明专利作为科技项目立项和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强区域优势水产品品牌培育,鼓励注册使用水产品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识,鼓励渔业企业申报省知名商号,在全省范围内享受跨区域、跨行业的商号保护政策。加强渔业产业技术标准工作,引导产学研用联合研制渔业产业技术标准;跟踪研究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本省水产品主要出口贸易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增强应对技术壁垒的能动性;鼓励渔业企业和行业组织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

(四)组织与管理

在省科技厅领导下,由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有关专家和企业家组成专家组,并建立专家咨询会议制度,负责优先主题的组织与实施,对项目的进展进行调研和咨询,对共性关键技术的立项和产业化示范及基地建设进行可行性论证,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检查和验收。

执笔人:陈 畅、阮 彪、吴常文、戴志远、徐汉祥

审改:张咸益 打印:戴丹丽 校对:郑荣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