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哪种软体动物的贝壳退化了

哪种软体动物的贝壳退化了

时间:2022-02-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海洋软体动物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其实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海贝。属于腹足纲中的软体动物,肉可食用,壳可做贝雕,分布在我国的西沙群岛、海南岛、台湾岛等地的潮下带。我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其他南海岛屿也有这类动物分布。它喜欢生活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软体动物。但其实它并不是鱼类,而是一种爬附在浅海低潮线以下岩石上的单壳类软体动物。
海洋软体动物_海底总动员

海洋软体动物

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其实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海贝。海贝分布极广,寒、温、热三个海域,上、中、下三层水深,都有它们的踪迹,而且种类繁多。尽管海贝的形状各不相同,色彩各异,生活习惯不一,但总的来说,它们的共性是身体由头、足、内脏、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组成,柔软不分节。

海贝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大家对它们还是比较熟悉的。例如,形如扇面的扇贝;壳面有虎纹样斑点而得名的虎斑宝贝。素有“贝王”之称的砗磲贝;世上稀有之宝玛瑙贝;洁白如玉兰的白玉贝;雪白似银的日月贝;还有珍珠母贝和珠耳贝、贻贝、沙蛤、花蛤、西施舌、蚶、蛎、米螺、角螺、伞螺等等,不下十余万种。光听这些别致的名字,你就知道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海贝有多么漂亮。

一、红螺

img49

红 螺

红螺的贝壳壳质坚厚,呈球状,表面有肋纹及棘突。壳口内面很光滑,呈橘红色,所以便获得了红螺的名称。

我国比较常见的红螺有两种,一种个体较小,产于南方沿海,叫做皱红螺。一种个体较大,产于南、北各地沿海,叫做红螺;红螺的肉,特别是足部的肌肉肥厚,同鲍鱼一样,味道鲜美,是很好的海产食品。

红螺贝壳也很有用。贝雕厂常用贝壳制作的烟具或其他小工艺品。初来海边的人们都很喜欢找几个红螺贝壳作纪念品。

二、夜光蝾螺

img50

夜光蝾螺

夜光蝾螺是蝾螺科中最大的一种。属于腹足纲中的软体动物,肉可食用,壳可做贝雕,分布在我国的西沙群岛、海南岛、台湾岛等地的潮下带。

三、砗磲

img51

砗 磲

砗磲又被称作车渠,是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砗磲种类不多,目前世界上报道的只有6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我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其他南海岛屿也有这类动物分布。它们的贝壳大而厚,壳面很粗糙,具有隆起的放射肋纹和肋间沟,有的种类肋上长有粗大的鳞片。

在海里生活的砗磲,外套膜绚丽多彩,不仅有孔雀蓝、粉红、翠绿、棕红等鲜艳的颜色,而且还常有各色的花纹。当潮水涨满把它淹没时,它便张开贝壳,伸出肥厚的外套膜边缘进行活动。

砗磲的摄食方式和其他双壳类一样,也是靠通过流经体内的海水把食物带进来的。但这并不是砗磲的唯一取食方式,它们还有在自己的组织里种植食物的本领。它们同一种单细胞藻类———虫黄藻共生,并以这种藻类作补充食物,特殊情况下,虫黄藻也可以成为砗磲的主要食物。砗磲和虫黄藻有共生关系。虫黄藻可以借砗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条件,如空间、光线和代谢产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进行繁殖;砗磲则可以利用虫黄藻作食物。砗磲之所以长得如此巨大,和它可以从两方面获得食物有着很大的关系。

砗磲是双壳类中最大的一类,最大的壳竟可长达1.8米,重量达500公斤。一扇贝壳便可以供给婴儿做洗澡盆使用。砗磲的贝壳可以制做各种用具,肉可以吃。

四、蛏子

在沿海的泥滩上,生活着一种双壳类,叫做“蛏子”。它喜欢生活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软体动物。

img52

短石蛏

蛏子生活在软泥滩上挖穴生活,所以蛏子的两个贝壳很薄也很脆。贝壳的形状近乎长方形,表面常生长着一层浅绿色的薄皮。

蛏子的肉好吃,价格也便宜,是一种大众化的海产食品。在我国沿海,尤其是浙江和福建两省,都用人工方法养殖它。

蛏子体内的两个水管很发达,从入水管吸进食物和新鲜海水,从排水管排出废物和污水。它完全靠着这两个水管与滩面上的海水保持联系,

蛏子在软泥滩中潜伏的深度随季节不同:夏季温暖,潜伏较浅;冬季寒冷,潜伏较深。平时潜伏的深度大约为体长的5~6倍,最深可以达到40厘米,约为体长的10倍。如果我们在海滩上看到相距不远的两个小孔,用长钩触动一下能喷出少许海水来,那么底下一定有蛏子。这两个小孔就是蛏子两个水管伸出的地方。蛏子的大小可以从两个小孔之间的距离推算出来,其体长约为两孔距离的2.5~3倍。

五、鲍鱼

img53

鲍 鱼

我们都知道鲍鱼的肉很好吃,是名贵的海产食品。但其实它并不是鱼类,而是一种爬附在浅海低潮线以下岩石上的单壳类软体动物。

鲍鱼的身体外边,包被着一个厚的石灰质的右旋的螺形贝壳,呈耳状,它的拉丁文学名按字义翻译可以叫做“海耳”,可能就是因为它的贝壳的形状像耳朵的缘故吧。

鲍鱼的足部肌肉特别肥厚,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足生有许多触角和小丘,用来感觉外界的情况;下足伸展时呈椭圆形,腹面平,适于附着和爬行。我们吃鲍鱼主要就是吃它足部的肌肉。

鲍鱼生活在水流湍急、海藻繁茂的岩礁地带,在沿海岛屿或海岸向外突出的岩角都是它们喜欢栖息的地方。鲍鱼多爬匍于岩礁的缝隙或石洞中,它们分布的水深随种类而不同,像我国北方的盘大鲍一般分布在10多米的水深处,在冬季为了避寒向深处移动,深度可达30米。到了春季慢慢上移,有的可在潮线下数米生活。

鲍鱼喜欢吃一些藻类,像盘大鲍很喜欢吃裙带菜、幼嫩的海带马尾藻等。鲍鱼的食量也随季节而有变化,一般水温较高的季节吃得多;冬季不太活动,吃得少。

鲍鱼的分布也很广,种类也很多,我国沿海都有鲍鱼分布。在北方,以大连及长山岛出产较多,盘大鲍比较常见,个体较大,呈卵球形。在南海则出产杂色鲍和耳鲍等,杂色鲍和盘大鲍的形状相似,但个体较小;耳鲍体形较长,贝壳更像耳朵,它足部的肉最肥厚,平时贝壳不能完全把它包在里面。

六、宝贝

img54

宝 贝

在海洋中,有很多种贝壳都有非常美丽的光泽,向来是人们观赏的宠儿。在这些贝类中,最有名的是宝贝。在古代,人们甚至曾经用这些宝贝的贝壳当作货币使用。因此相传下来,一切有价值的、珍奇的东西就都称宝贝。宝贝在这里是指生有一个贝壳的单壳贝类,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里。在我国的福建、台湾、广东、海南以及东沙、西沙群岛等沿海,都可以找到很多种宝贝。宝贝的贝壳一般都近于卵圆形,壳面非常光滑,而且随着种类的不同具有各种不同的花纹,非常好看,犹如人工制造出来的美术品。

宝贝为什么有那样漂亮的光泽呢?我们可以从宝贝的生活状况来解开这个谜。

宝贝也像其他贝类一样,营爬行生活。它在爬行的时候,头部和足部会从壳口伸出来,然后边缘的外套膜就从贝壳的腹面两侧向上把贝壳整个包被起来。这样,每当宝贝活动的时候,贝壳总是被翻出来的外套膜所包围,外套膜能分泌珐琅质,使贝壳着上光泽。

宝贝的品种很多,在我国沿海发现的就有40多种。其中最普通的一种小型的宝贝叫货贝,贝壳椭圆形,淡黄色或金黄色,背面常有两道灰色的横纹,极为光亮。这种宝贝,在古代曾被很多地区当作货币使用。现在我们写的“贝”字,就是按照这种宝贝的形状创造出来的。货贝的分布范围仅限于热带海区,我国的海南省南部、西沙群岛等地都很常见,退潮以后,在珊瑚礁上可以很容易找到它。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宝贝叫缓贝,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宝贝,贝壳淡褐色,上面被有纵横交错的棕色条纹和星状圆斑,两侧缘及星部有紫褐色斑点。

七、牡蛎

img55

牡 蛎

牡蛎又叫蚝、蛎黄、海蛎子,是海产双壳类软体动物。它的肉很好吃,营养价值很高,所以人们不但采捕自然生长的种类,而且还想方设法对某些种类进行人工养殖。它同贻贝、扇贝、泥蚶等都是海水养殖的重要对象,在海产品的生产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全世界牡蛎的年产量已超过100万吨,可见各国都非常重视它。我国沿海所产的牡蛎种类,约有20种左右。最常见的有密鳞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长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等5种。

八、蛤蜊

img56

蛤 蜊

蛤蜊的中文名叫杂色蛤仔,栖息在潮间带中、下区以下的泥沙滩海底,以干潮线以下产量最多。其栖息于泥沙中的深度,一般都不超过自己身体长度的2倍。每逢阴历的初一、十五,落大潮后人们多去海滩挖掘这一海味来解馋。大量生产则需用挖蛤蜊船在深水处采捕。

蛤蜊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也很丰富。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钙、磷、碘、维生素、氨基酸和牛黄酸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一种低热能、高蛋白,能防治中老年人慢性病理想食品。

蛤蜊味咸寒,具有滋阴润燥、利尿消肿、软坚散结作用。《本草经疏》中记载:“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现在除这种传统用法外,还对蛤蜊组织进行化学提取,提取物称为蛤素。动物实验证明,蛤蜊对小鼠的肉瘤和腹水瘤都有抑制作用和缓解作用。

九、贻贝

贻贝,我国北方叫海红,号称“海中鸡蛋”,其肉的干制品又叫做淡莱。贻贝的种类很多,仅我国沿海就有3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种类有:紫贻贝、厚壳贻贝和翡翠贻贝。我国北方沿海比较常见和养殖的贻贝主要是紫贻贝。

贻贝不擅长运动,只能依靠其足丝附着在礁石或其他物体上生活,或在小范围内爬行活动。贻贝对环的适应能力却很强,因而分布广泛。我国自北至南沿海均有分布。

img57

贻 贝

贻贝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若将鸡蛋的营养指数定为100,那么干贝是92,虾是95,牛肉是80,而贻贝则是98。由于贻贝的营养指数如此之高,所以人们常常把贻贝称为“海中鸡蛋”。

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贻贝能治疗虚痨伤惫、精血衰少,吐血久痢,肠鸣腰痛等疾,对治疗妇女病亦有一定疗效,还是妇女产后的滋补佳品。另据国外报道,贻贝中含有动脉硬化患者及老年人营养所必须的成分,能防止地方病和甲状脓肿。贻贝一直是世界性养殖贝类。我国贻贝养殖实验从1958年开始进行,获得成功。

十、鹦鹉螺

img58

鹦鹉螺

鹦鹉螺是一种“活化石”,属于头足纲中的四鳃类。古老的头足类也都和其他贝类一样,有不同形状的贝壳。但到现在它们大都已经灭绝,唯一余下的只有生活在海底的鹦鹉螺了,所以鹦鹉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成为动物进化系统研究中的很有价值的材料之一。

鹦鹉螺是一种底栖性的动物,平时爬行在海底,偶然也会漂浮在海中。它的游泳方式跟乌贼相仿,是利用它的两片互相包被的漏斗喷水进行的。鹦鹉螺的触手数目非常多,一共有90个。其中有两个合在一起变得很肥厚,当肉体缩到贝里的时候,用它盖住壳口,这与腹足类的厣的作用相当。世界上生活的鹦鹉螺一共只有3种,数量也不多,它们的贝壳很好看,珍珠层很厚,可供玩赏或制作工艺品。

十一、扇贝

img59

扇 贝

扇贝,顾名思义,是因为它的贝壳形状很像折扇的扇面而得此名。是我国山东沿海著名的海产珍品之一,特别是位于渤海中的长山列岛所产的扇贝尤为驰名。又因为它生活在海里,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海扇”。

扇贝的生活方式和其他贝类相似,一般用足丝附着在岩石或沙质海底上生活。当人们把它从海中采来,移入水族箱中时,由于新环境的刺激,短时间它们会表现得十分活跃。时而将两扇贝壳张开,外套膜边缘的触手像太阳放射出的光芒一样伸展在壳外,十分好看;时而又将贝壳关闭。由于闭壳肌的急剧伸缩,贝壳快速的开、闭,排出的水流会产生很大的反冲作用。扇贝便借助排出水流产生的反作用力,在水中快速游动,特别是幼小的扇贝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有时它们能像“飞”一样,瞬间由水族箱的底部“飞”出水面,甚至会“飞”到水族箱外来,因此,人们称它们是会“飞”的贝类,当然这种“飞”行表演不能持续很长时间,等它们对新环境适应后,便会安静下来,静卧在水底,并且伸出足丝固着在水箱的池底。

扇贝是名贵的海产珍品,它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肥嫩而大的闭壳肌的干制品是名贵的海味———干贝,所以它又有“干贝蛤”一名。扇贝不仅食用价值高,而且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据报道,其韧带的浸出物对医治癌症有一定的疗效。

由于扇贝的经济价值高,世界各海洋国家都相继开展了人工养殖扇贝的工作。我国沿海养殖的主要种类是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两种。

十二、浅缝骨螺

img60

浅缝骨螺

浅缝骨螺,肉食性,常以其他软体动物为食,缝合线浅。每一螺层有3条纵肿肋。螺旋部各纵肿肋的中部有1尖刺;体螺层的纵肿肋上具有3支长刺,其间有的还具1支短刺。体螺层纵肿肋之间有5~7条细弱的肿肋。壳面的螺肋细而高起。

壳表面黄灰色或黄褐色。前沟很长,几乎呈封闭的管状,其上尖刺通常不超过前沟长度的1/2。厣角质

暖海产。生活于数十米深的砂泥质海底。为海底拖网习见的种类。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日本也有分布。

十三、带蝾螺

带蝾螺的壳质很结实。壳顶略尖。螺层约6层。缝合线明显。体螺层宽大。壳面膨胀,光滑,生长纹纤细。壳色鲜艳,丰富多彩。壳顶粉红或紫红色。贝壳通常为淡黄或褐色底,配有棕色或绿色螺带,螺带上具有黄白色斑纹。壳口圆,内面白色,具珍珠光泽。外唇简单,内唇厚。无脐孔。厣石灰质。

暖海产。栖息于浅海水深5~20米岩礁和珊瑚礁间。见于我国西沙群岛,日本奄美以南的西太平洋及中太平洋有分布。

img61

带蝾螺

十四、卵黄宝贝

卵黄宝贝,贝壳卵圆形,背部膨圆,前端稍尖瘦。贝壳表面光滑并具有瓷光,黄褐色或灰黄色,有乳白色色斑及不明显的褐色色带3条。壳两侧有延伸至基部的细密线纹。螺旋部被珐琅质所覆盖。基部呈淡褐色。壳口窄长。壳内面白色或淡紫色。

img62

卵黄宝贝

主要栖息在低潮线附近的岩石或珊瑚礁间。卵黄宝贝在我国台湾和南海沿岸均有出产,在日本、菲律宾也有分布。

十五、中国鹑螺

中国鹑螺,贝壳略球形。螺层约7层。螺旋部低。体螺层膨大,呈淡黄色。壳面具发达而宽平的螺肋。每隔一二条肋就会出现1条或2条颜色较淡的螺肋,上面带有褐色的斑块。壳口半圆形,内面淡褐色,刻有深的螺肋。外唇薄,边缘具缺刻;内唇下部向外翻卷与螺轴形成假脐。前沟宽短,向背方扭曲。无厣。

栖息于浅海砂质或泥砂质的海底。我国东海及南海可以见到,另外,日本也有分布。

img63

中国鹑螺

十六、虎斑宝贝

虎斑宝贝的贝壳较大,卵呈圆形,背部膨圆,两端微凸,前端较尖瘦,顶部位向内凹陷。壳表光滑,有瓷光,淡黄色或白色,布有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斑点,似虎皮的斑纹,由此得名。壳内面呈白色。螺旋部被珐琅质阮覆盖,背线明显。基部呈乳白色。内唇中部稍后有1块黑褐色斑纹。壳口窄长。外唇齿约24~30枚,内唇齿约22~26枚。

img64

虎斑宝贝

也生活在潮下带岩礁或珊瑚礁海底。多见于我国台湾、广东、海南和西沙群岛。在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区分布比较广。壳还可供观赏用。

十七、大轮螺

大轮螺,螺层约9层。壳顶低。壳呈低圆锥形,结实,黄褐或青灰色,具淡黄褐色壳皮。各层宽度增加迅速。螺旋部有4条呈念珠状的螺肋,体螺层有5条。肋的宽度不等。缝合线深呈沟状。沿着缝合线的上下2条螺肋上面,有红褐色和白色相间的斑点。壳基部平。脐孔大而深。在脐孔周缘有具齿状缺刻的螺肋,在此肋外围有2条较深的螺沟。厣角质。

img65

大轮螺

生活于浅海泥砂质海底。见于广东和海南沿海,日本、爪哇和斯里兰卡也有分布。

十八、铁斑风螺

img66

铁斑风螺

铁斑风螺的壳虽然小但很结实,表面黄白色,具棕色斑点。螺层约8层。在各螺层的中部和体螺层的上部扩张形成肩角,肩角上有结节状突起。体螺层稍膨大,有2条不完整的橄榄色色带。壳口梭形,内面淡棕色,刻有多数沟纹,外缘有紫褐色镶边。外唇边缘加厚,近后端弯曲形成1个棱角。前缺刻浅。内唇紧贴壳轴。前沟短小。厣柳叶形,角质,一侧具齿。

它们多数生活在低潮线附近的沙滩上。见于我国台湾和南海沿岸。为西太平洋热带海区习见种。

十九、栉孔扇贝

img67

栉孔扇贝

栉孔扇贝俗称海扇、干贝贻。它的闭壳肌干制品称干贝。扇贝顾名思义,贝壳是圆扇形。壳高略大于壳长。右壳较平,左壳略凸。铰合部直,中顶。左壳有粗肋10条左右,右壳约有20余条较粗的肋。两壳肋均有不规则的生长棘。前耳大于后耳。壳表呈浅褐色、紫褐色、橙黄色、红色和灰白色。外韧带薄,内韧带发达。足丝孔位于右壳前耳腹面,并具有6~10枚细栉状齿。

栉孔扇贝主要栖息于自低潮线至60余米或更深的海底。它靠足丝附着在岩石或贝壳上。主要分布于黄、渤海,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干贝营养丰富。贝壳还可作贝雕的原料。适用于人工养殖。

二十、缢蛏

img68

缢 蛏

缢蛏的贝壳是长形的,背腹缘近于平行,前、后端圆。壳顶位于背缘,略靠前方。外韧带。生长线明显。壳的中央稍偏前方有1条自壳顶至腹缘微凹的缢沟。壳面被1层黄绿色的外皮。壳内面白色。壳顶下方有与壳表凹沟相应的1条突起。铰合部小,右壳有主齿2枚,左壳有主齿3枚。

缢蛏属于埋栖型(指栖息于沙、泥沙或泥等软相底质生境中)的贝类。生活于河口或有少量淡水流入的内湾。广布于我国沿海,日本也有分布。肉味鲜美,为我国重要养殖贝类。

二十一、地纹芋螺

img69

地纹芋螺

地纹芋螺的贝壳呈筒状。螺旋部比体螺层略高。每一螺层缝合线的紧上方和体螺层的肩部有1列明显的结节突起,在体螺层肩部结节突起约有10个。壳面平润,淡肉色,饰有褐色网目状的细小花纹。在体螺层上、中、下三部各印有1条宽的断续的紫褐色色带。壳口狭长。

地纹芋螺具毒腺。人如果不慎被它咬伤后会有生命危险。它生活在低潮线附近至数米水深的沙滩上或珊瑚礁间。见于我国西沙群岛和海南南部,在印度、西太平洋地区分布很广,属于暖水种。

二十二、货贝

img70

货 贝

货贝的壳比较小,背部中央高起,两侧较低平,并在贝壳后方的两侧形成结节突起。螺旋部被珐琅质覆盖。背线不清楚。壳面为鲜黄色,两侧缘部色较淡。背部具有2~3条灰绿色横带。基部平,黄白色。壳口窄长。唇齿粗短,每侧约12~13枚。壳内面紫色。

货贝生活在潮间带中潮区至潮下带的岩石和珊瑚礁间。在我国台湾、海南南端和西沙群岛比较常见,在印度、西太平洋分布很广。古时曾以这种贝壳作货币使用,故因此得名。

二十三、棕带焦掌贝

img71

棕带焦掌贝

棕带焦掌贝的壳小,呈长卵圆形。背部膨圆,两侧缘稍厚。壳面光滑具瓷光,乳白色,具有宽的棕褐色色带3条。螺旋部被珐琅质所覆盖。壳基部洁白色。壳口窄长,近直。外唇齿约16~18枚,内唇齿约14~17枚。壳内面白色。

棕带焦掌贝喜生活在低潮线附近的岩礁间。在我国海南和西沙群岛和日本、印度洋有分布。

二十四、大马蹄螺

img72

大马蹄螺

大马蹄螺贝壳大而坚厚,锥形。壳顶尖,螺旋部大。每一螺层的上半部有3~4条螺肋,螺肋由多数粒状突起连成;螺层下半部靠近缝合线的上方具l列粗大的瘤状突起。生长纹清楚。壳色灰白,具粉红和紫红色火焰状花纹。壳表被有1层黄褐色的壳皮。壳底平。壳口斜。外唇简单,内唇厚,扭曲成S形。厣角质。

暖水性种类,生活于低潮线至数10米深海底的珊瑚礁、岩石上。分布于我国海南、西沙和南沙群岛,及日本、印度支那半岛等地。壳可做工艺品,肉可食用。

二十五、纵肋织纹螺

img73

纵肋织纹螺

纵肋织纹螺的贝壳呈短尖锥形。螺层约9层。缝合线比较深。螺旋部高。壳表具有显著的纵肋和细密的螺纹,两者相互交织成布纹状。纵肋的上端较粗大。在每一螺层上通常生有1~2条粗大的纵肿脉。壳表淡黄色,混有褐色云斑。外唇边缘有厚的镶边,内缘通常有6个齿状突起;内唇薄。前沟短而深,后沟为一小的缺刻。

纵肋织纹螺栖息于潮间带及潮下带的泥砂质海底。在我国沿海地区比较常见,日本也有分布。肉可食用。

二十六、杂色笔螺

img74

杂色笔螺

杂色笔螺的贝壳小,呈卵形,螺旋部较小。螺体层较大。壳表有弱的螺旋纹。壳口的外唇肥厚。壳表有不连续的黄条斑。壳轴和壳口略带紫色。

杂色笔螺喜欢栖息于潮间带下的岩礁或岩礁下的沙底。在我国南海有分布,日本也有。

二十七、冠螺

img75

冠 螺

冠螺的壳大而厚重,略呈球形或卵圆形,灰白色。螺旋部低矮。体螺层膨大。体螺层有3条粗壮的螺肋,肩部的1条有5~7个角状突起。可口窄长。内、外唇扩张呈桔黄色的盾面。外唇内缘有5~7个齿。可口内周围深桔红色。前沟短,向后部扭曲。

冠螺主要生活在水深1~20多米的沙质海底,在我国台湾和西沙群岛地区可以见到,日本也产。肉供食,壳可观赏。

二十八、海兔

img76

海 兔

有一种叫海粉的海产品,它不仅是消炎退热的良药,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是我国海南沿海居民所喜爱的大众食品。那么海粉又是什么东西呢?原来它是一种贝类所产的卵,这种贝类就是海兔。从外表看,海兔的体形确实像一只兔子,所以它就获得了这个名称。海兔是在浅海生活的贝类,喜欢生活在海水清澈、潮流较通畅的海湾,在低潮线附近的海藻间最多。它们以各种海藻为食,体色和花纹与栖息环境中的海藻极为相似,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隐蔽起来,使敌人不能发现。

二十九、乌贼

img77

乌 贼

好多人都知道海里有一种能够吐墨的动物叫乌贼。因为它能吐墨,所以也叫墨鱼。乌贼是属于贝类,它是头足纲二鳃目中的重要代表。乌贼不但能够像鱼类一样长期地在海里游泳,而且游泳的速度还非常快,有人称它为“海里的火箭”,这个比喻是非常恰当的。在乌贼头的下面,有一个很特殊的器官,叫做漏斗。漏斗是一个锥状的管子,也是脚的一部分。这个管子一方面起着像蛤类的水管一样的作用,是生殖细胞、排泄物、呼吸、水墨汁的出口处;另一方面也是乌贼的运动器官。乌贼可以随时变换身体的颜色,一会儿明,一会儿暗,一会儿紫,一会儿又变成别的颜色。这是因为乌贼皮肤的下面有很多能够伸缩的色素细胞,在这些色素细胞的周围有放射状的肌肉纤维,由于肌肉纤维的收缩,可以使色素细胞放大或缩小的缘故。乌贼经常变化体色来适应颜色深浅不同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利用它来恐吓敌人。乌贼有个特殊防御武器,那就是身体里面的墨囊,墨囊里面有浓厚的黑色墨汁。当乌贼遇到敌人的时候,就把墨囊里的墨汁经过漏斗喷射出去,这就像放烟幕弹一样,把周围的海水完全染黑,使敌人看不到它,从而逃避敌人的袭击。乌贼的肉非常好吃,它的肉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营养十分丰富,所以它也跟鱼类和其他的贝类一样,成了我们很好的食品。

三十、枪乌贼

img78

枪乌贼

除了上面我们讲到的乌贼以外,海洋里还生活着很多头足类动物,它们也都是游得很快的种类,其中鱿鱼和枪乌贼最有名。它们的肉比乌贼味美,所以世界各国对它们的捕捞也都非常注意。尤其是鱿鱼,在朝鲜、日本等国的沿海出产丰富。我国出产的鱿鱼和朝鲜、日本等国出产的不一样,它在分类学上叫做“枪乌贼”。

枪乌贼的头和躯干都很狭长,尤其是躯干部,末端很尖,形状很像标枪的枪头,而且它在海里的行动又是那么迅速,所以人们叫它枪乌贼。

枪乌贼生活在离岸不太远的海区。每到春季产卵时,就会看到成群的枪乌贼游到近岸产卵。这些卵都包被在一个棒状的、透明的胶质鞘内。常有很多棒状卵鞘基部连在一起,附着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形状好像一朵白色的花,非常好看。

三十一、章鱼

章鱼也是属于头足类的动物,外形和乌贼很像,它的脚也是生在头顶上的。不过它只有八只脚,而没有像乌贼那样专门用来捕捉食物的捉脚。它的八只脚很长,好像八条带子,所以渔民们都叫它“八带鱼”。

img79

章 鱼

章鱼也是凶猛的动物。在它的脚上长有吸着力很强的大吸盘。如果你捉到一个小章鱼,把它拿在手里的话,它马上就会用吸盘吸住我们的手,要想把它取下来还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像乌贼一样,章鱼的身体里面也有墨囊,而且所含的墨汁也是含有毒素的,不但可以用来防御敌人,而且还可以用来进攻敌人。一件很有趣的事实是,章鱼在休息的时候,并不是全身一起休息,而是留有一条或两条长脚值班,不停地转动。尽管它的身体和其他的脚感觉都比较迟钝了,但是,如果轻微地触动到它的值班脚,章鱼就会立刻跳起来,并释放出浓厚的墨汁,把自己隐藏起来。

章鱼的强有力的脚和吸盘,是很好的防御工具,所以在海洋里和它相同大小的动物都会受到它的侵害。就连最大的、装备最好的螯虾,虽然身体的大小和章鱼差不多,但也难免要成为章鱼的牺牲品。章鱼的肉很肥厚,是一种很好的海产食品。

【知识链接】

软体动物门概述

软体动物种类很多,在动物界的数量仅次于软体动物。随着软体动物身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机能也更完善,它们还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例如,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虫等,因此,一般认为软体动物属于由环节动物进化演变,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

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较大,但基本结构还是相同的: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被套膜,常常分泌物,有贝壳。

(一)身体的划分

软体动物的身体一般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见下图1)

1.头部 位于身体的前端。本门中运动比较敏捷的种类,如田螺、蜗牛及乌贼等,头部分化比较明显,其上生有眼、触角等感觉器官;行动迟缓的种类,头部则不太发达,如石鳖;穴居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已消失,如蚌类、牡蛎等。

2.足部 一般位于身体的腹侧,是它们的运动器官,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形态各异。有的足部呈叶状、斧状或柱状,很发达,可爬行或掘泥沙;有的足部已经退化,失去了运动功能,如扇贝等;而固着生活的种类,则无足,如牡蛎;有的足已特化成腕,生于头部,为捕食器官,如乌贼和章鱼等,称为头足;少数种类足的侧部(即侧足)特化成片状,可游泳,称为翼或鳍,如翼足类。

img80

图1.软体动物体制模式图与各主要纲的关系

3.内脏团 为内脏器官所在部分,常位于足的背侧。多数种类的内脏为左右对称,但有的已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形,如螺类。

(二)外套膜

外套膜是由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的,可用来包裹着整个内脏团。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叫做外套腔。腔内常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于外套膜。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见图2),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纤毛摆动,造成水流,使水循环于外套腔内,从而借以完成呼吸、排泄、摄食等生命活动。左右2片套膜在后缘处常有一二处愈合,形成出水孔和入水孔。有的种类出入水孔延长成管状,伸出壳外,称为出水管和入水管。

(三)贝壳

体外覆盖着贝壳是软体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人们把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叫贝类学。很多软体动物都具有一二个或多个贝壳,形态也各异。有的呈帽状;有的为螺旋形;掘足类为管状;瓣鳃类为瓣状。有些种类的贝壳退化成内壳,有的甚至已经没有壳了。贝壳可以用来保护贝类那柔软身体。

img81

图2.无齿蚌的壳与外套膜切面

贝壳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和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这些物质是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的。贝壳的结构一般可分为三层(见图2),最外面的一层是角质层,透明,很薄,有光泽,由壳基质构成,不容易受到酸碱的侵蚀,起保护作用。中间一层为壳层,又称棱柱层,由角柱状的方解石构成,占了贝壳的很大一部分。最内一层是壳底层,即珍珠质层,极富光泽,由叶状霰石构成。外层和中层为外套膜边缘分泌形成,可随动物的生长逐渐加大,但不增厚;内层为整个套膜分泌而成,可随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厚度。我们平时见到的珍珠就是由珍珠质层形成的。当外套膜受到微小砂粒等异物侵入产生刺激时,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就会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间结缔组织中,陷进去的上皮细胞会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囊即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地将核包住,逐渐就形成了珍珠。据史料记载公元前两千二百多年,我国就有淡水育珠的记载(《书经·禹贡篇》);广西合浦育珠自古就很有名,采捕则开始于汉代。

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并不是连续不断的,食物、温度等因素都可以影响到外套膜的分泌机能,所以贝壳的生长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贝壳表面形成的生长线看出这些贝类生长的快慢。

(四)消化系统

一般软体动物的消化管都很发达,只要少数寄生种类(内寄螺)的消化管已经退化。多数种类口腔内具颚片和齿舌,颚片一个或成对,可辅助捕食。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形状像锉刀(见图3)。

摄食时要依靠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来刮取食物。齿舌上小齿的形状和数目,在不同种类间各不相同,这也是为鉴定各个不同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小齿组成横排,许多排小齿又构成齿舌。每一横排有中央齿一个,左右侧齿一或数对,边缘有缘齿一对或多对。齿舌上小齿的排列,用齿式表示,如中国圆田螺的齿式为2·1·1·1·2。

img82

图3.口腔正中切面,示原始软体动物的齿舌

(五)体腔和循环系统

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已经极度退化,仅留一些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心脏一般位于内脏团背侧围心腔内,由心耳和心室构成。心耳一个或成对,常与鳃的数目一致;心室一个,壁厚,能搏动,为血循环的动力。心耳与心室间有瓣膜,可防止血液逆流。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故软体动物为开管式循环。一些快速游泳的种类,则为闭管式循环。它们的血液是无色的,内含有变形虫状的血细胞。也有些种类血浆中含有血红蛋白或血青蛋白,故血液显红色或青色。

(六)呼吸器官

水生种类的软体动物是用鳃呼吸的,鳃由外套面的上皮伸展形成,位于腔内。鳃的形态各异,鳃轴两侧均生有鳃丝,呈羽状,叫做循鳃;仅鳃轴一侧生有鳃丝,呈梳状,称栉鳃;有的鳃成瓣状,称瓣鳃;有些种类的鳃延长成丝状,称丝鳃。有的本鳃消失,又在背侧皮肤表面生出次生鳃,也有的种类无鳃。鳃成对或为单个,数目不一,少则一个或一对,多则可达几十对。陆地生活的软体动物均无鳃,其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这是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性。

(七)排泄器官

软体动物大多数种类的排泄器官是后肾管,数目一般与鳃的数目一致,只有少数种类的幼体为原肾管。后肾管由腺质部分和管状部分组成,腺质部分富血管,肾口具纤毛,开口于围心腔;管状部分为薄壁的管子,内壁具纤毛,肾孔开口于外套腔。后肾管不仅可排除围心腔中的代谢产物,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另外围心腔内壁上的围心腔腺,微血管密布,可排除代谢产物于围心腔内,由后肾管排出体外。

(八)神经系统

软体动物中原始种类的神经系统还没有神经节的分化,仅有围咽神经环及向体后伸出的一对足神经索和一对侧神经索。一些比较高等的种类,主要有4对神经节,各神经节间有神经相连。脑神经节位食管背侧,发出神经至头部及体前部,主管感觉;足神经节位足的前部,伸出神经至足部,是运动和感觉器官的支配神经;侧神经节发出神经至各内脏器官(见图4)。

img83

图4.湾锦蛤的神经系统

这些神经节有逐渐集中的趋势,有的种类的主要神经节都已经集中在一起形成脑,脑外被软骨包围,如头足类。软体动物还分化出触角、眼、嗅检器及平衡囊等感觉器官,感觉灵敏。

(九)生殖和发育

img84

图5.担轮幼虫(A)和面盘幼虫(B)

大多数软体动物为雌雄异体,不少种类雌雄异形;也有一些为雌雄同体。卵裂形式多为完全不均等卵裂,许多属螺旋型。少数为不完全卵裂。个体发育中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两幼虫(见图5)时期,担轮幼虫的形态与环节动物多毛类的幼虫很近似,面盘幼虫发育早期背侧有外套的原基,且分泌外壳,腹侧有足的原基,口前纤毛环发育成缘膜或称面盘。也有的种类为直接发育。淡水蚌类有特殊的钩介幼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