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 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发展研究一、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形势1.生物技术体现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本国21世纪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和计划,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林业生物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效。但生物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初创阶段,且多数的研究集中于杨树、松树等少数树种上。

第七章 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形势

1.生物技术体现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建立以生物基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财富,使之能更为有效地进入变化着的全球生物技术市场”,已成为各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本国21世纪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和计划,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如:美国先后形成了五个生物谷,培育了1400多家技术企业,并把每年4月21—28日作为生物技术周;英国政府发表“生物技术制胜2005年的预案和展望”战略报告,目标是保持生物技术位于世界第二的水平;日本政府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口号。

2.农业生物技术的垄断性日益显现。随着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可分性程度提高,单项技术进步的低成本和易获得性使得私人在参与技术创新中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如2007年M onsanto公司种子销售额为49.64亿美元,约占了全球独占种子市场的23%;DuPont公司种子销售额为33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15%;Sygenta为20.18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9%。作为我国转基因水稻第一股的丰乐种业2007年的营业额才9.59亿元,利润为2542万元;而所谓的“中国的转基因大鳄”创世纪公司成立至今不过10年,2008年的销售额为8000万元,利润为2000万元。

3.第二次“绿色革命”在争议中悄然来临。2009年全世界已有25个国家和地区种植24种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57个国家通过了安全管理认证,开始进口转基因作物,将其用于食品和饲料,并释放到环境中,种植面积达1.34亿公顷。全球大豆种植面积的77%、棉花的49%、玉米的26%和油菜的21%为转基因品种。特别是2009年11月27日我国通过了对转基因Bt水稻和植酸酶玉米的生物安全认证,这一举措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入重大科技专项。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的研发工作,可见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的培育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重点技术。

4.品种分子设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植物育种科学的结合催生了新兴的分子育种学,通过品种定向分子设计进行复合优良性状的聚合育种,从而有可能培育出崭新的农业生物新品种。如2009年全球共有2870万公顷的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其中美国占到全部转基因作物面积的41%。我国的“超级绿色水稻”项目也已正式启动。近年来,利用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已成功培育出多个作物新品种,显著提高了定向育种效率,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转基因动物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研究取得新的进展。目前已先后培育出转基因兔、羊、猪、牛、鸡等。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究出一种带牛基因的猪,这种转基因猪生长快、个体大、饲料利用率高、瘦肉多,可为养猪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对猪进行转基因和基因破坏,使之成为人类常见疾病的医学研究动物模型,以及为人类器官移植提供人工脏器的研究也有近20年的历史,在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这不仅可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还可拓展家畜的新用途,为发展高效益畜牧业提供技术支撑。

6.微生物生物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农业生物“三药”(农药、兽药、鱼药)、“五剂”(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生长调节剂)是保护现代农业生产、克服传统化学药剂或制品面源污染及农产品残留超标、打破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高新生物技术产品,是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减药增效”目标的主要技术支撑。病虫害防治、节肥增产、饲料与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物降解等目标的农业微生物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生物技术已成为微生物遗传改良和新一代微生物制品研制的有效手段,替代农用化学产品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7.海洋生物技术及产业化异军突起。目前,生物技术在海洋渔业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海水养殖优良品质亲本的筛选、养殖动物的疾病检测和海洋天然产物开发等方面,这也是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势头强劲、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在水产养殖方面,提高重要养殖种类的繁殖、发育、生长和健康状况,特别是在培育品种的优良性状、提高抗病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无论是从技术开发,还是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有着巨大潜力的海洋渔业有待进一步挖掘。

8.林业生物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效。林业生物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效。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科研人员通过转基因,实现了树木中木质素含量减少一半,解决了阻碍木材中的纤维素转化为乙醇类生物燃料的技术问题。我国在木材形成、抗逆和开花调控的基因组学研究,耐盐、抗旱、抗虫的转基因研究、构建标记连锁图谱,影响生长、抗病性和木材性质等重要性状的QTLs定位等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生物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初创阶段,且多数的研究集中于杨树、松树等少数树种上。

9.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能产业前景光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替代石油产品的生物质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发展迅速,如聚乳酸、生物乙烯等发展很快。近年来,美国木塑复合材料市场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我国直接从事木塑复合材料研发、生产的企事业单位160多家,从业人员10余万人,木塑复合材料产品年产量达30万吨,年产值超过30亿元。在“生物质技术路线图”中,美国计划到2020年,生物燃油取代全国燃油消费量的10%,生物基产品取代石化原料制品的25%,到2050年生物质能源占总能耗的50%;与我国相邻的印度也启动了“绿色能源工程计划”。今后,生物质能产业创新的功能目标逐渐走向多元化;非粮化成为产业创新的主要方向;农业废料和能源植物等成为产业创新的焦点;生物工程技术成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路径;利用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将是解决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来源问题和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生物质能源产业是全球性的一次材料经济转型,中国与发达国家处在相近的起跑线上,且已在木质纤维素水解、微生物利用、生物反应器与产品提纯技术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

10.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及其产业化速度加快。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荷兰等少数几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十几家公司里。一大批外源活性蛋白在动植物生物反应器中得到表达,部分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如美国利用水稻生产的人乳铁蛋白、白蛋白已经产业化,利用玉米生产的淀粉酶胰蛋白酶、Avidin也开始产业化;2006年欧洲制药企业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的人类抗凝血酶Ⅲ在全球率先获得EM EA(欧洲药品评估机构)的上市许可。据预测,2010年全球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年产值将达到500亿美元以上。

二、浙江省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

1.植物生物技术。在植物功能基因的克隆中,浙江省具有许多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国家启动转基因专项以来,位于浙江省的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研究单位广泛开展了功能基因的发掘与克隆,已有近50个基因申请或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建立了3个国家级的转基因新品种中试基地,为转基因新品种的田间中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建立了水稻、玉米、棉花、油菜、大豆、番茄等作物的转化体系,得到了一批具有商业应用前景的转基因材料或新品种,如Bt抗虫水稻、抗病水稻、养分高效水稻,含油量大幅度提升和芥酸含量降低的转基因油菜等已进入田间中试阶段,一旦政策允许,由此产生的一批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可随时进入市场。在植物抗病研究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水稻条纹病毒、双生病毒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浙江省的植物病毒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在植物组织培养方面,浙江省涉及组培的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多达120多家,组培规模大小不一,已建成实验室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涉及的品种有花卉、药用植物、蔬菜、果树等。在植物生物反应器方面,利用水稻生物反应器生产乳铁蛋白和白蛋白的研发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完成了农业部要求的中间试验,有望在短期进入产业化阶段;生物反应器水稻传播扩散控制技术在国际上处领先地位,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2008年度中国十大工程技术进展之一,建立了水稻生物反应器产学研的联合发展体系。以水稻和马铃薯作为生物反应器表达目的基因防治胃癌和传染性猪病的研究也已经取得重要进展。

2.动物生物技术。已在家畜家禽品种选育、繁殖新技术开发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建成了“浙江省畜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畜禽遗传育种重点试验基地”等能够支撑畜禽转基因研究的公共实验研究设施,已经着手进行家畜和家禽转基因研究工作。在胚胎工程技术领域,形成了牛、羊早期胚胎PCR性别鉴定的实用技术,牛、羊早期性别胚胎冷冻(-196℃)保存技术及牛、羊早期胚胎显微切割、人工同卵双生技术;在克隆技术方面,已明确并建立了牛、羊体细胞克隆的基础参数和技术路线,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改善克隆胚胎体外发育的无血清、化学成分明确的培养液;在转基因技术方面,已获得了人促红细胞素(hEPO)小基因和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表达载体(pCSN);构建了hEPO乳腺特异表达载体pCSN-hEPO,并转染山羊成纤维细胞获得表达;形成了将牛、羊体细胞与脂质体转染相结合进行外源基因转导的技术,并已将pCSN-hEPO转导于长毛兔雄性生殖细胞,首次获得了含有AcGFP1和hEPO基因的转基因兔;已发掘与湖羊多胎性能相关的功能基因与分子遗传标记,建立了湖羊多胎相关性状候选基因群体检测方法。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猪细小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新城疫病毒、口蹄疫病毒、兔出血症病毒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浙江省家蚕生物反应器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多种外源活性蛋白在反应器中获得高效表达,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基因工程口服药物及产业化研究稳步推进,培养了一批研究家蚕生物反应器的力量,并为进一步开展家蚕生物反应器产业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微生物生物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固氮微生物、解磷菌和解钾菌等营养型菌种筛选和菌种培养与发酵工艺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发出了部分产品。同时针对土壤中多种有机污染物,分离到了一批效果较好的优良菌种,构建了农药高效降解菌筛选技术、微生物修复剂制备技术,初步形成了一套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土壤的技术措施。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开发生物发酵有机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省的生物发酵有机肥达到了20多万吨。依托于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的“三药”、“五剂”产业,在国内形成了技术创新的显著优势,为浙江“十二五”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创造了极有利条件。浙江省农业“三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全省“三药”工业产值168亿元,出口创汇逾50亿元,生物“三药”约占此产值的40%。浙江作为农用抗生素生产大省,井冈霉素、阿维菌素等主打产品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大作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物五剂”产品种类齐全,工艺先进,市场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目前,全省共有各类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106家,微生态制剂生产企业70多家,产值达150亿元左右,产品包括维生素类、微量元素类、微生物类、酶制剂类、微生态制剂类及抗菌促生长剂等。其中,维生素类添加剂、有机微量元素添加剂和新型安全抗菌促生长添加剂的研制和应用居国内一流,维生素的产销量占全球总量的60%。

4.海洋生物技术。加强了渔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开发能力建设,优化配置海洋与渔业科研力量,同时加大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种质资源保存与良种选育、水产养殖与设施渔业、水产重大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力度,大大提高了渔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筛选确定了一批成熟的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应用培训,促进了科技成果与渔业生产的紧密衔接,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开展省级优势和特色品种的水产原良种场及繁育基地建设,研究、繁育与推广本地野生优良水产品种。

5.林业生物技术。构建了竹子、山核桃、油桐种仁、杨树、茶树等的cDNA文库、EST、cDNA芯片和T-DNA插入突变体库,有望探明这些特色品种一些关键性生物学特性的分子机制;分离得到了一些耐盐和抗重金属的关键基因,获得了一大批转抗逆基因的转基因株系;成功开发了竹子的ISSR、A FLP、ACGM、SRA P和SSR等多种分子标记,并已应用于毛竹的种质资源基因库的遗传多样性评估,多个散生竹种间、丛生竹种间的杂交组合的分子鉴定。开发了文心兰、石蒜、油桐、甜柿、铁皮石斛、雷公藤等植物的ISSR、A FLP等分子标记,研究这些植物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建立了竹子(麻竹、绿竹和甜龙竹)、山核桃、油桐等体细胞胚胎发生实验技术平台;成功地建立了铁皮石斛的无性繁殖体系,既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又能快速大量繁殖。

6.生物质材料与生物质能技术。先后建立国家和省级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确定了浙江省生物质材料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在木基复合技术、小径材精深加工技术、木竹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技术、生物质热解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涌现了一批技术先进、产品档次高、优势突出的生物质材料加工龙头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生物质能开发与利用方面,通过浙江省生物质能资源普查及评估工作,基本摸清浙江省不同种类(包括畜禽粪便、农林废弃物、工业有机废水等)生物质能资源的种类、总量、质量、密度分布、变化趋势和可经济开发量,为浙江省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浙江省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已培育出超高油转基因油菜新品系和高油大豆新品系。应用转基因技术提高高油耐盐经济植物种子含油量,将其作为生物柴油原料植物开发利用的研究也已启动。

(二)发展主要不足

1.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农业生物技术的某些领域明显落后于其他兄弟省市,如动物转基因技术、林业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可以形成产业竞争力的基因资源和技术,对浙江省特有的生物资源研究和深度开发的投入极为欠缺。

2.缺乏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不利于构建国家层面上的大平台、大团队和大项目;研究力量没有形成合力,各个实验室处于单干状态,缺乏交流,导致重复研究,更缺乏宏观指导下的大型研究规划。

3.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有待加强,研发投入不足。农业研发、成果转化与农技推广体系的对接不够紧密,使许多科研成果难以及时转化,转化的成果难以充分应用。研发投入不足,尤其大批民营中小企业渴求新技术、新产品的热情虽高,但主动投入很少,使政府研发投入的引导效果未能充分发挥。

三、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瞄准国际发展前沿,按照“突破前沿技术,创新重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引领现代和未来农业”发展,全面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的自主创新;突出“自主创新、国际合作,重点突破、集聚发展,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基本原则;重点围绕动物生物技术产业、植物生物技术产业、农业药物与生物制剂产业、农业微生物技术产业、农业生物质材料和生物质能产业、海洋生物及其制品产业、林业生物技术产业等7条农业生物产业科技链的培育和发展,创建一批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载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推广一批商业化应用生物科技成果,建设一批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发展一批农业生物科技企业,孵育一批集约化和特色化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使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基本形成以农业生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4个工程技术为架构的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开发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动植物优质种苗、农业药物与生物制剂、海洋生物技术、农业生物质材料、现代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产业科技链原始创新能力居全国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浙江省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和基础核心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业生物科技企业,形成20~30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农业生物科技龙头企业,50~80个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农业生物中小型科技企业,重点推进5个以上产值超50亿元的集约化和特色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15年,农业生物技术产值超过800亿元。

四、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

(一)植物生物技术产业

1.重点任务。利用突变体库、优良种质等资源鉴定和克隆重要农艺基因,系统地研究并阐明其生物学功能,挖掘其在转基因和分子育种上的应用潜力;重点发展水稻、油菜、棉花、大豆、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高效、优质、高产和多抗聚合转基因育种,同时重视利用分子(基因)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加强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的结合。研究转基因新技术新方法,发展安全转基因技术;研究发展抗逆转基因作物/产品的环境与食品安全评价技术,建立风险评价模型以及相应的数据库;开展转基因新品种的生产示范、配套的栽培技术摸索、转基因性状的跟踪检测和安全性管理;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开拓国内国际的转基因农作物市场。在开展病毒与植物互作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专化性和广谱性抗病毒的作物新种质;建立并推广病害预测预警技术和防控技术;研究畜禽主要传染病病原生态学、分子流行病学、病毒基因组功能、免疫与发病机制、快速检测诊断技术、预警预报技术平台;组织实施组培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提升组培产业核心竞争力。研发高效高表达的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体系,重点发展生物反应器植物的传播控制技术、识别技术、高效表达的植物启动子技术和其他调控技术;发展利用植物表达生产人乳蛋白、白蛋白、工业酶等重要高价值蛋白质,完成相关的环境安全评价和食品安全评价等产业化必需的评价工作,争取在国内先行实现产业化。

2.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开展植物分子与细胞育种技术,鉴定和定位主要植物控制复杂性状的数量遗传位点,克隆主效基因;建立高通量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体系,开展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鉴定和克隆一批与高产、优质、高效和抗逆相关的关键基因;发展和鉴定浙江省主要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紧密连锁的DN A分子标记,并利用鉴定到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育种。开发转基因操作关键技术,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多元表达载体、启动子和调控元件,开发新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开展单基因、多基因合并转移和协同表达的研究,建立分别适用不同植物的转基因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组织培养再生频率和遗传转化效率;研究发展单一或多元转基因作物/产品的环境与食品安全评价技术;研究建立环境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价模型以及相应的数据库;研制安全评价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技术标准。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病毒水稻条纹病毒、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等的功能基因研究,分析病毒对寄主基因和m iRNA表达调控的影响,开展病毒-寄主间的蛋白互作和RNA沉默介导的互作研究,克隆植物体内在RNA沉默机制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结合现有的作物抗病资源,开发新的抗病策略并应用于植物抗病育种。开发生物反应器植物的传播控制和识别关键技术研究,发掘能够实现目标蛋白质高效表达和储存的启动子及调控元件,提高水稻、油菜、马铃薯等生物反应器的生产效率;研制石蒜、厚朴、杜仲、喜树等木本药用植物大规模培养的新型生物反应器,建立重要次生代谢物质的高效表达技术体系,实现次生代谢物的规模化生产与研发,通过细胞工程实现有效次生代谢产物的研发。

3.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将已经获得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等特性的分子辅助育种和转基因水稻、油菜、棉花、大豆、玉米新品种(系)进行试种和示范;推广应用组培产业发展中的新型培养基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重点对利用水稻生物反应器生产乳铁蛋白和白蛋白等产品的产业化开发进行转化推广;开展疫苗蛋白与储藏蛋白融合表达载体在油菜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进行马铃薯生物反应器表达蛋白防治胃病和传染性猪病的技术应用等。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植物生物技术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形成2~3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农业生物科技龙头企业,6~10个销售收入超千万元以上的农业生物中小型科技企业。

(二)动物生物技术产业

1.重点任务。研究猪、奶牛、羊、家禽等的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定位影响重要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技术体系;开展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调控,生殖细胞发生、成熟与受精,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体细胞去分化和动物克隆机制的研究;建立高效畜禽转基因技术体系和平台;对畜禽重要经济性状进行精准选择,并实施快速扩繁,发挥浙江省特有的畜禽地方优良品种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浙江省自主品牌畜禽品种,提升浙江省畜禽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内外竞争力。研发以家蚕病毒基因工程、转基因家蚕及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为主线的三个主要技术创新体系,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相应的技术平台,并结合生物技术产业化,使家蚕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应用于基因工程疫苗、医用蛋白和农业活性蛋白生产等,确立一套以产业化为标准的技术生产体系,完成相关表达产物后续产业化所需的安全评价工作。

2.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完善牛、羊、猪体细胞克隆技术,开展体细胞克隆牛、羊、猪及其后代安全性和生产性能评价,提高体细胞克隆技术总体效率,为在生产中应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实现优秀个体无性繁殖提供关键技术;探索建立牛、羊、猪的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技术体系;应用卵泡诱导发育、胚胎体外生产等技术充分发挥良种家畜的繁殖潜力,迅速提高群体中优良基因比例,缩短世代间隔,快速培养新品种,并实现优秀遗传资源经济、有效的保存和利用;开展畜禽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和高通量定位表达调控技术研究,分离筛选在畜禽特定组织尤其是家禽输卵管上皮细胞、哺乳动物乳腺上皮细胞、肝细胞等组织定点表达的启动子,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启动子,为畜禽转基因提供关键性的转基因载体构建材料;根据生物制品的市场需求和商品化前景,重点克隆激素、生长因子、抗体、疫苗、酶、奶蛋白等功效基因,并进行基因优化,提高人源蛋白在畜禽反应器中的合成效率,获得一批适用于畜禽生物反应器制备的基因资源。开展动物重要病毒疾病病原免疫与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建立重要畜禽病毒疫病的鉴别诊断和联合基因诊断,以及流行监测和预警关键技术,开展重要畜禽疫病分子流行病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创制重要动物病毒疾病新型疫苗。重点开展家蚕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增强子等表达调控元件的分离鉴定,开发外源基因高效特异性表达的转基因家蚕技术体系;研发出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蚕杆状病毒表达载体、外源基因丝腺定点高效表达的转移载体、导入方法及配套技术;筛选培育家蚕生物反应器特殊用途的家蚕专用品种;解析影响外源基因表达、蛋白后修饰加工的关键因素,提高外源活性蛋白(糖蛋白、白蛋白等)的表达效率;开发适合产业化的下游蛋白质快速分离纯化技术,建立家蚕生物反应器工厂化技术平台。

3.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获得生长快、营养和风味品质好、饲料利用率高、抗病强的转基因猪、鸡、鸭和其他动物新品种,建立优良畜禽品种胚胎和细胞库,实现畜禽种质资源的经济、高效、半永久保存和再生利用;加快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基因工程口服药物及产业化开发。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动物生物技术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达到30亿元,形成1~2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农业生物科技龙头企业,3~5个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农业生物中小型科技企业。

(三)微生物生物技术产业

1.重点任务。广泛采集、分离、评价和筛选特种微生物资源,解析重点微生物基因组,发掘特有的功能基因资源,为相应的微生物制剂产业和多抗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提供菌种和基因资源;构建浙江省特色的优势微生物农业资源数据库,解决微生物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工艺和技术问题;针对浙江省微生物发酵食品,重点开展浙江省特色与优势的微生物发酵食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特色微生物发酵食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针对浙江省微生物环境修复与诊断,重点开展环境微生物资源化利用,开发环境微生物新的功能基因和新的环境修复农业微生物制剂。

2.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生产用菌种的鉴定评价体系研究,建立菌种鉴定评价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加强对已有菌种的改良和新菌种的选育开发;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浙江省传统黄酒、啤酒、绍兴豆腐、金华火腿等现有菌种和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良;加强对微生物发酵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制造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具有药用和保健功能的微生物活性物质及次生代谢产物深层发酵、新型液-固生态发酵、分离与纯化、精准检测、结构鉴定与分子修饰、功能因子生物活性稳态化技术等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开展食药用菌活性物质免疫增强剂、功能食品和药品研发;开展益生菌筛选和肠道定植匹配条件研究;加强新型益生菌分离培养技术的攻关研究;开发具有益生功能的食品、饲料及配料;加强益生菌高活性浓缩发酵剂低成本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土壤和水污染的微生物诊断指标体系;筛选能高效降解农药残留、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功能菌株和功能基因,重点开展工程菌构建与改造研究,培育能高效吸附、富集或降解各类污染物的微生物菌株,研制复合生物修复剂;研发规模化畜禽养殖和屠宰废水、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研发水产养殖中细菌性病害的微生物防控、水质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新技术,建立高密度养殖的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

3.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将已研发成功的高效菌株投放生产;对传统菌种的复壮技术和工艺进行改良和优化;对新型天然食品添加剂、功能性食品、益生菌制剂进行中试开发;制备多功能复合污染修复剂;挖掘特殊环境中的微生物资源,开发新产品;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形成1~2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农业生物科技龙头企业,4~6个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农业生物中小型科技企业。

(四)农业药物与生物制剂产业

1.重点任务。研制针对重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的新型高效杀菌剂、广谱高效杀虫剂、新型特效生物除草剂、农用抗生素;针对浙江省多发的畜禽重大疫病,研制安全、低残留、高效的新型疫苗和生物兽药,对畜禽有防病促生长作用且低毒低残留的天然饲料添加药物;以水产与畜禽健康养殖为目标,系统开展疫病病原学、致病机制、免疫干预调控机制的研究,开发疫病快速诊断与检测技术、基因工程疫苗及抗菌肽药物;研制开发防控水产病害及净化水体的益生菌剂和微生物免疫增强剂,以及提高饲料利用率的酶制剂和代替或减少抗生素的绿色饲料添加剂,以促进植物生长、培植地力和减轻作物土传病害为目标;系统研究根际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根系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开发适合不同类型的菌肥、菌根剂和生长调节剂;研究扩大微生物肥料的原料来源,开发利用基于各种生产生活废料的菌肥及土壤改良剂,推动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产品产业化的实现;研究开发生物“三药”、“五剂”生产的新工艺和后处理技术,突破生物“三药”、“五剂”新产品产业化的技术“瓶颈”。

2.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重点研究第三代新型生物“三药”、“五剂”及其产业化开发。通过解构主要杀虫控病或重要功能微生物的基因组,构建毒力因子、抗逆因子以及调控关键活性物质代谢的蛋白组、转录组及代谢组,鉴定筛选一批高毒力基因、高效抗逆基因及关键活性物质调控基因,构建耐夏季高温、耐阳光中紫外辐射、耐杀菌剂、耐除草剂的多抗转基因高毒力菌株,增强生防菌剂环境稳定性和持效性,构建一批功能酶系、蛋白(多肽)及次生代谢活性物质的生物工程菌株或毒株。研究开发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农用抗生素类杀菌剂及其生产设备和工艺,开展转基因工程菌株的环境安全性及产业化前景评价,强化各类微生物农药的田间应用配套技术;筛选鉴定植物源高活性杀虫抗病物质,开展高活性特质的低耗高效分离萃取技术、工艺和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开发生物农药的新载体和新剂型。研究开发畜禽主要疫病的诊断监测关键技术、新型高效生物防治制剂以及新型免疫佐剂或免疫增强剂;研制专用疫苗及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动物生态养殖微生态制剂系列产品;攻关高密度发酵工艺、复合菌剂优化及高效菌剂稳定化后处理工艺;加强生物“五剂”功能微生物及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筛选一批新的功能微生物及活性物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生物工程菌株,开展饲料用维生素、氨基酸和有机微量元素的研发和应用技术研究,对替代饲用抗生素的新型抗菌剂和新型保健促生长添加剂的研究,对提高肉蛋奶品质的饲料添加剂及应用技术研究,对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和减少碳氮磷排放的饲料添加剂及组合应用技术研究;加强高效饲用酶制剂的改良与新开发;加强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和代替大宗饲料蛋白的微生物饲料产品的开发。

3.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点对已经研制成功的15个第二代新型高效杀菌剂、光谱高效杀虫剂、新型特效生物除草剂、农用抗生素及生物筛选模型、制剂标准化技术进行生产性中试;10个安全、低残留、高效兽药、鱼药和疫苗中试与示范;15个“生物五剂”(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生长调节剂)的产业化开发与示范,创建一批科技示范企业,产业规模达到120亿元,形成3~5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农业生物科技龙头企业,10~15个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农业生物中小型科技企业。

(五)海洋生物技术产业

1.重点任务。重点开展包括海水养殖生物种质种苗创新技术、主要病害防控和健康保障技术、重要海洋生物制品技术三个方面的研究,以结构基因组技术为基础,功能基因组技术为核心,集中优势力量开展重要养殖生物功能基因开发应用;利用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开展海水养殖生物的生殖生长调节控制技术、养殖品种的人工繁殖技术、养殖品种的性别控制技术、海水养殖动物重大病毒病防治及疫苗技术、海洋生物转基因、海洋农业生物种质保存和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加速现代海洋农业前沿技术创新,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推动浙江省现代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

2.产业关键技术。重点选择若干在浙江省海水养殖中占主导地位的鱼虾贝藻代表生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手段测序,深入开展结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研究海水养殖生物转基因导入技术,进行转基因生物遗传和安全评估;利用细胞、实验生物体系,对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进行筛查和验证,重视可调控重要生产性状的功能基因的开发利用技术;开展重要海洋渔业生物种质保存技术、主导海水养殖种类良种培育技术、名优特新海水养殖生物繁育技术、大规模健康苗种工程化繁育技术研究。开展海洋生物质能源技术、海洋生物材料技术、重要海洋渔业生物制品和创新型海洋药物创制,重点以可持续利用海洋生物脂类、海洋生物多糖以及蛋白资源为对象,提升传统海洋生物制品品质,实现新一代海洋农业生物技术的创新;重点突破功能独特、结构明确的海洋脂类、糖类生物制品的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开展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学、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和海洋微生物快速分类鉴定技术研究,构建养殖海区微生物资源库,筛选具备潜在开发价值的新菌种;选择1~2种典型海洋微生物(包括海洋资源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进行功能组学研究;从养殖水生动物肠道或水体中分离高效、专一的具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等功能的有益微生物,发掘有益微生物抗病、抗逆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利用抗病、抗逆基因融合串联、插入表达等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病能力强、易生产、保存、繁殖和生态适应强、环境稳定性好的工程菌。

3.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转化推广已经选育的海水养殖新品种(系)生产性中试与示范;高效疫苗制剂及免疫增强剂的生产性中试与应用;海洋生物活性多肽、多糖、膳食纤维等功能性保健品的中试及产业化开发。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海洋生物技术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形成2~3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农业生物科技龙头企业,6~8个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农业生物中小型科技企业。

(六)林业生物技术产业

1.重点任务。围绕浙江省特色的经济林(竹)种和建设“绿色浙江”的生态树种,重点开展林木基因组学及功能基因组学等基础性研究;开发林木特有的新型分子标记和功能标记;结合现代细胞、分子和诱变育种新方法,培育优质、高抗、速生林木新品种,突破重要木本植物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新品种评价技术体系;加快林木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推动转基因林木的产业化;开发研制出可促进林木花卉生长、增强抗逆性的林木菌根菌肥料、菌剂;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森林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生产无木化。

2.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林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主要开展适宜浙江省栽培的竹子、杉木和松树等高产、速生、抗逆等基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生物质能源高生产量和纤维素合成等重要林学特性性状形成关键基因功能研究及其分子育种;竹子和经济林木等高效、多态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关键技术研究,选育优质的新种质和新材料;重要林木(含竹子)高效转基因技术体系研究,初步建立转基因林木的生物安全评价体系,培育优质、高抗、速生林木新品种,开发重要林木资源优良种苗的组培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研发重要木本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细胞发酵关键技术,实现次生代谢物的规模化生产。

3.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点推广应用转基因等林木花卉新品种(系)及繁育技术,主要是“十一五”期间已经通过审(认)定的生态林、经济林、园林花卉、用材林等新品种(系),优良乡土树种、特有珍稀濒危树种、生物质能源树种;推广组织培养、脱毒育苗、微体快繁、扦插育苗、菌根化育苗以及工厂化容器育苗等新品种(系)快繁技术,使良种应用率提高10%以上。获得快速生长、高产、优质和抗逆的重要林木花卉转基因新品种,开展主要经济林和观赏植物规模化繁殖及商品化种苗生产技术的中试开发。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林业生物技术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形成3~5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农业生物科技龙头企业,6~10个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农业生物中小型科技企业。

(七)农业生物质材料与能源产业

1.重点任务。重点开展对农业生物质材料结构、组成与性能,生物学形成及其加工利用影响,保护与理化性能改良、化学利用资源化,生物技术,生物质重组材料设计与制备,生物质基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生物质材料及新产品先进制造技术,生物质材料及新产品标准化技术的研究。淀粉基、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 A)等生物材料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创制研究。加强纤维素与非粮原料液体燃料研究,突破纤维类生物质燃料乙醇、烃烷醚类等新型液体燃料关键技术;突破基于农业生物资源的乙醇、丁醇等燃料综合开发技术,开发微生物和藻类油脂的生物柴油绿色生产技术,构建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生物燃气高效制备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突破集中型沼气生产、高质生物燃气关键技术与装备,建设生物综合示范工程。

2.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开展木基复合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新产品开发,木竹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废旧木料综合利用技术,木竹加工装备自动化研究与开发,低碳竹质结构房屋设计与应用;大幅竹质风电发电机叶片关键技术与应用;真空吸入式异形构件胶合关键技术与应用;低密度重组材生产关键技术,竹材高温改性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竹材分质应用理论及单元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板式及钢木家具、木门窗等大宗产品柔性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围绕优化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标,开展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成套设备研制、大型沼气厌氧发酵热电联产工程示范建设、高效沼气发酵高效复合菌剂研制、沼气发酵原料拓展优化、秸秆生物气化关键工艺技术研究,新型高效厌氧生物反应器研发、生物质致密成型关键技术研究,研发新型能源生物资源定向培育、原料集储、高效低成本转化和高质生物燃料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构建完善农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建设一批体现技术特色、区域特色和产品特色的产业化示范基地。

3.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点转化“十一五”期间已经完成小试的适用于室内装潢、家具制造、木结构住宅、建筑工程等领域的环保型和功能型竹木复合材料——无机木质复合材料、木塑复合材料和木质工程结构材料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等中试与应用;竹木材及其产品的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方法与技术;竹木材料防霉、防腐、防虫、阻燃等高效无毒的生物或化学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竹木材纤维化、塑化、表面密实化的工艺技术与应用等。重点转化推广“十一五”期间已经完成小试可以进入生产性中试与应用的生物质能源植物新品种;农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畜牧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综合利用技术及新产品中试与应用;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热电联产工程示范,新型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系统工程示范,规模化秸秆致密成型燃料加工技术与应用设备中试及产业化。通过项目实施,产业规模达到350亿元以上,形成5~8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农业龙头企业,20个以上超千万元的中小科技型企业,3~5个年产值超50亿元集约化特色生产基地。

五、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载体建设

(一)加强源头创新核心主体建设

1.新型科研院所或重点实验室建设。“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围绕做大做强7条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链,加速创建一批研究方向以“促进学科发展”向“满足产业科技发展需求”转变的产业科学研究院所或重点实验室,在组织实施上探索跨院校的合作、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新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若干个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及相关领域的新型科研院所或重点实验室。鼓励和支持浙江大学牵头创建农业生物药物和制剂产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牵头创建农业生物质材料产业科学研究院;宁波大学牵头创建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万里学院创建海洋微生物产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科院恢复农业微生物研究所;浙江省林科院调整研究方向,做大做强林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2.创新团队建设。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针对本专项所列的7条产业科技链,重点支持农业生物功能基因组、农业生物药物与制剂、农业生物质材料与能源、动植物抗病毒与组培、微生物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林业生物技术等7个领域分别创建科技创新团队,打造7个在本产业领域具有明确稳定的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其中50%左右的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每个团队成员在50人左右,拟将带头人培养成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知名的国家级人才,将核心成员培养成我国(或省内)该研究方向(领域)的国家级人才,将若干名其他成员培养成浙江省乃至国家该研究方向的科研骨干。培育更多的企业技术骨干成为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企业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从而发挥重要的作用。

3.产业联盟建设。根据目前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现状,拟重点创建农业生物药物与制剂、农业生物饲料及其添加剂、农业生物质材料、动植物抗病毒与组培、海洋生物技术等5个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一批以产业化为主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创新机制灵活,持续创新能力强,创新绩效明显,具有国内领先或部分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级和省级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加快新型创新主体培育和发展

1.引导农业生物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投资的主体,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投入,支持农业生物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计入当期损益,在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经费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加快农业生物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着眼于国家水平和企业乃至行业的未来发展,支持规模以上农业生物企业吸引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到企业参与研发机构的创建,建设一批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科研院所。重点支持农业生物技术7条产业科技链的各类企业创建企业研发机构,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3.加快农业生物企业培育与发展。重点做大做强三个层次的农业生物技术企业,并成为新型创新主体。第一层次是优秀农业生物高科技集团企业。主要由规模较大的企业构成,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资本实力,有独自企业研发机构;具有自主进行发明性创新能力,其创新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进行技术扩散、引导和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能力,是农业生物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第二层次是农业生物产业的小型巨人。这些企业具有独自的研发机构,或有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办的研发机构;具有较强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能力,其创新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成长优势的新兴产业;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号召力,具有一定的技术扩散能力,是浙江省农业生物产业的中坚力量。第三层次是中小型农业生物科技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力量较强,科技人员比重一般在30%以上,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5%以上,产品档次、质量和附加值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接近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具有创新发展能力,是浙江省农业生物产业的新兴力量。鼓励三个层次的农业生物企业积极借鉴国内外融资经验,利用资产重组、控股、参股、兼并、租赁等多种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实力。同时加强农业生物科技产品和企业扶持政策的研究和认定,培育一批农业生物高科技企业,对被认定为农业高科技企业的,按照税法规定减除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和支持各类农业生物企业引进各类创新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三)加快集约化和特色化农业生物产业建设

围绕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拟选择一批发展农业生物产业基础较好、符合条件、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园区(基地),加快集约化和特色化的农业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加速目前已经完成小试和前期基础研究或引进创新一批农业生物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中试及商业化应用,并集中优势兵力加强产业化开发中“瓶颈”技术攻关,特别要突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成套技术研究攻关,强调工艺到装备到管理的成套技术开发。力争在近期内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生物技术新产品、新品种、新材料。并对5年内有望形成产值50亿元以上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农业生物产业集群基地,除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外,重点支持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具有高端服务、总部经济研发、产业链创业及先导示范功能的现代农业生物科技城。支持当地政府通过土地流转机制解决农业生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问题,并对进入产业基地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拟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标准化研究和标准制订工作;支持农业生物产业基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创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孵化器,引进一批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支持农业生物产业基地内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农业生物产业基地内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支持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和保险业创新试点;优先安排从国外引进加工设备、技术、工艺、产品在基地内示范,在条件成熟后,农业生物产业基地内可开展股份报价转让试点。

六、保障措施

(一)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和支持创新领军人物带领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在政府各类与发展农业生物相关的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等综合绩效评估中,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实施“百千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加强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群体培养,打破论资排辈,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促进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成果完成人与项目承担单位以入股、转让等形式,直接进行成果产业化。设立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与成果转化推广奖,奖励一批对培育和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有突出贡献和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显著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技人员。引导科技人才到农业生物科技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工作,创办农业生物科技企业。

(二)多渠道筹措经费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经费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集群创新及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经费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生物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鼓励以农业生物企业为主体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各类金融机构都要为农业生物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优先提供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创新信贷品种,对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基础设施提供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利用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农业生物高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在中小企业和创业板上市筹资;具备条件的可进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推进未上市农业生物科技企业股权的流通,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

(三)实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

加强农业生物科技知识产权工作,引导生物企业、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发、申请、拥有专利技术特别是发明专利技术,把发明专利作为科技项目立项和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强区域优势农业生物产品品牌培育,鼓励注册使用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识,鼓励生物企业申报省知名商号,在全省范围内享受跨区域、跨行业的商号保护政策。加强农业生物技术标准工作,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农业生物技术标准;跟踪研究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本省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主要出口贸易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增强应对技术壁垒的能动性;鼓励生物企业和行业组织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

(四)加强生物安全分析和评价标准的研发与应用

对浙江省自行研发的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进行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性分析;对重要的标记基因和自主克隆的基因生物安全进行评估;研究生物安全性的技术评价标准;建立高通量检测GM OS的方法;为浙江省自行研制的转基因动植物、食品、微生物顺利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批和迅速实现产业化提供保障;为进出口全面检测GM OS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五)组织与管理

建立农业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加强农业生物产业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技术研究开发、生物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形成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合力。建立专项专家咨询会议制度。在省科技厅领导下,由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浙江省农科院、浙江省林科院等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有关专家和企业家组成专家组,并建立专家咨询会议制度,负责专项组织与实施,对项目的进展进行调研和咨询,对共性关键技术的立项、产业化示范和基地建设进行论证和决策,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检查和验收。

执笔人:冯明光、吴 平、陈剑平、孟智启、方 伟、俞晓平、杨卫军、郑绍建、

    寿惠霞、沈志成、石春海、蒋世希、俞颂东、陶跃之、潘建治、朱 诚、

    燕 飞、孙丽英、张恒木、周雪平、宋风鸣、王 欣、蒋智勇、沈国华、

    汤江武、高海春、杜爱芳、汪以真、王日昕、沈锦玉、汤宝欣、卓仁英、

    鼓华飞、缪云根、金勇丰

审改:张咸益、叶祥发 打印:戴丹丽 校对:郑荣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