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制造业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一直是阻碍我国制造业提升产业高度、提高比较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制造业在科研人员投入存在的问题是虽然投入有所增长,但是投入仍然相对不足。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

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一直是阻碍我国制造业提升产业高度、提高比较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总体情况

1.研发中存在的问题

(1)虽然在研发投入上有所增长,但是比重仍明显偏低。我国制造业在研发投入的整体情况是,研发投入有所增长,但是投入比重仍然比较低。例如,从研发投入上看,2002年我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合计为1081.9亿元,比2001年的892.2亿元提高了21.3%,研发投入的增长速度是比较高的。但是,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的比重却仍然比较低。如表7-1所示,2002年我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普遍比较低。在各行业中,这一比重最高的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只达到3.3%,排在其后的依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机械制造业,分别为2.8%、2.8%、2.7%、2.7%。这一比重最低的是烟草加工业和石油加工及焦炼业,仅为0.4%。制造业整体的平均数字是2.0%,略高于我国同期整体工业行业的1.7%,这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例如,2000年美国制造业R&D支出与行业增加值之比8.3%,其中最高的精密仪器达到29.9%。

表7-1 2002年我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img105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

(2)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不足。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渠道。先进的生产技术目前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引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目前,技术引进已经是我国制造业实现技术升级的重要渠道。如表7-2所示,2002年我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用于技术引进的支出总额为362.98亿元,与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之为比0.336∶1。其中,用于引进技术资料和关键设备的支出为268.32亿元,占技术引进支出总额的73.9%。我国的制造业在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上比较依赖于国外,从数据上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技术引进支出的绝对数额都比较高,分别为75.83亿元、36.86亿元、35.69亿元,说明我国在这些技术行业需要通过引进技术弥补技术差距,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高新科技开发区中,60%的出口产品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在有些行业,如化学纤维制造业,技术引进费用为18.90亿元,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为16.36亿元,技术引进费用甚至超过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说明技术引进对这些行业十分重要。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比较落后,因此制造业引进技术对提升技术水平是有好处的。

但是,在技术引进中存在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对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足。2002年,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用于消化吸收的支出总额为25.43亿元,与技术引进费用之比仅为0.07∶1。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不足0.02∶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分别为0.049∶1、0.21∶1、0.062∶1。而日本对于引进的技术要投入5~9倍于引进费用的资金用于消化吸收。这表明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对于消化吸收的投入很低,即使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也不注重通过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妨碍了我国在技术创新上赶超发达国家的步伐。

(3)虽然科研人员的投入有所增长,但是仍然相对不足。我国制造业在科研人员投入存在的问题是虽然投入有所增长,但是投入仍然相对不足。例如,如表7-3所示,2002年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总计为119.35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70.25万人;科技机构人员为45.55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29.65万人。按照同一口径计算,2001年我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为118.95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67.90万人,科研机构人员为43.31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27.64万人。2002年分别增加了0.3%、3%、5%、7%。这表明我国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在平稳增长。

表7-2 2002年大中型制造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img106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

表7-3 2002年大中型制造企业科技活动人员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

从绝对数字上,我国在科技人员投入上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从相对数字上,科研人员投入仍显不足。2001年,我国每万人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人员仅为13人,科学家工程师为10人。而发达国家普遍高于这个数字,日本分别达到132人、100人,德国为122人、65人,发展水平跟我国相对比较接近的韩国也达到了75人、62人,[1]都远远高于我国。这说明我国在科技人员投入上相对比例数字很低,人员投入依然不足。

(4)企业的科研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我国工业在科研人员投入上存在着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企业作为研发的主体不突出。例如,从科研人员的分布来看,1990年我国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拥有的科技研究开发人员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4.9%、45%和20.1%,企业所占的比重很少,而科研机构成为研发的主体。但是,这种情况很快就得到了改善,1999年三者所占比例分别是42.7%、28.5%和21.4%,企业已经日益成为研发的主体。[2]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在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的相对比例仍然偏低。从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看,2001年我国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人员所占比例分别是55.6%、26.5%、17.9%,而同期日本的比例则分别为63.0%、7.0%、28.0%。按研发经费的执行部门所占比例看,2001年我国企业、研究机构、高校所占比例分别是60.4%、27.7%、9.8%,其他部门占2.1%,而同期日本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3.7%、9.5%、14.5%,其他部门占2.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企业在研发中的主体地位依然不够突出。

2.专利方面存在的问题

专利是衡量产业自主研发能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通过这个指标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自主研发的状况。

(1)专利申请的结构不合理。发明专利是专利的三种类型中技术含量最丰富的类型,也是最重要的专利类型。发明在专利中所占比重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而我国制造业在专利申请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过低,导致专利申请结构不合理。如表7-4所示,2002年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共计有5571项,占专利申请总数的27.2%。而目前国外的情况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例如,在1985~2001年国外申请专利的类型比例中,发明专利占到65%,而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比例仅仅占到31%和4%,发明专利占据绝对多数。[3]

表7-4 2002年大中型制造企业科技项目与专利

img108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

(2)在专利结构中,国内发明专利明显少于国外。中国制造业的专利在专利的总数上要高于国外,如表7-5所示,从专利授权的情况看,1990年国内授权量是19304项,国外是3284项,国内是国外的近6倍;2003年国内授权量是14.96万项,国外是3.26万项,国内是国外的4.8倍。[4]但是,有决定性意义的发明专利国内却远低于国外,而且这种差距在2000年以后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数据上看,1990年国外授权的发明专利为2689项,而国内为1149项,国外是国内的2.3倍;在此后经历了一个差距缩小的阶段,2000年国内授权量是6177项,国外是6507项,基本持平,差距已经不大。然而,2000年以后这个差距又开始拉大,2002年国外的授权量是国内的近3倍,这个差距已经超过了1990年的水平。

表7-5 专利申请授权量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3.企业缺乏知识产权意识

国内制造业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够、意识淡薄是目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国内企业对知识产权出现新的特点,如在全球范围的知识产权客体扩大、知识产权内容强化、知识产权方式的变革、知识产权期限延伸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了解,不懂得利用专利制度。[5]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热衷于对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技术的模仿,侵犯了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第二,国内企业对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很多知识产权受到侵害。例如,我国很多的专利技术就受到国外的侵害。截止到2001年就至少有3000多个专利流失在境外,其中仅传统中草药产业就有900项专利在境外被人抢注,这些专利产品的销售额为10亿美元。除了中医药技术,石油化工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也受到境外侵害的威胁。[6]

二、几个典型行业的状况

1.汽车行业

随着外资的进入,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但技术和品牌一直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很少,发展缓慢。

(1)技术取得了一定进步,专利申请持续增长。我国汽车行业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进步,例如,基本具备了中型货车的自主开发能力,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也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了汽车零件工业的发展,巩固并发展了一批汽车底盘和总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适合我国的货车、客车专用车,采用先进技术完成了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系统在一些车型上的应用、车用汽油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等一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7]在大型汽车企业中建成的大型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自动线、涂料生产线、焊接生产线、总装配线、产品检测线等已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国产机器人已经在汽车行业中开始应用,包括国产化的轿车车身钢板、铝和铝镁合金在内的新材料技术取得很大的进展。[8]在核心的零部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2005年3月,奇瑞公司的“奇瑞动力”发动机点火成功,结束了我国在汽车发动机方面不能自主生产的局面。

我国汽车工业在专利申请方面也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如表7-6所示,从1990~2002年,我国汽车工业专利申请由753件上升到2525件,虽然其中有些年份数量出现下降,但是整体上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表7-6 1990~2002年汽车工业专利申请统计

资料来源:赵鹏飞:《中国汽车工业专利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知识产权》2004年第3期。

(2)关键核心技术仍然被国外企业掌握,自主开发能力仍然很弱。我国汽车工业在研发上投入虽然持续增长,但是投入依然不足。我国汽车行业的研发投入数量是不断在增加的,如表7-7所示,在1999~2003年研发支出由57.4亿元增长到107.3元,增长了87%。但是,从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来看,却出现了整体下降的趋势,从1999年的1.84%减少到2003年的1.32%。这种下降反映了我国汽车工业在研发上投入仍然相对不足。与国外大型汽车生产企业相比,我国整体汽车行业的研发投入还远远低于国外一家大型汽车企业的投入,不仅如此,在相对于销售收入的比率上,也要大大低于国外企业。如表7-8所示,在戴—克、福特通用、丰田、大众五家大型汽车公司中,即使是研发投入最低的大众,在1997~2001年中最低的投入年份2001年的数额为24.61亿美元,这个数字比我国整体汽车行业在研发投入最高的年份2003年的107.3亿元还要高。在相对数字上,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比率,五家国外企业在绝大多数年份中都保持在3.5%~5%,个别年份甚至更高。这要高于我国的投入比例,例如五家企业中,比例最低的是戴—克在1997年的2.80%,这个数字也比我国最高年份的1.90%高很多。[9]

表7-7 1999~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研发投入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4)。

表7-8 国外大型汽车公司研发费用

img112

注:①为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比率。

资料来源:冯刚琼等:《国内外汽车技术研发的现状与趋势》,《汽车工业研究》2003年第4期。

研发投入过低阻碍了我国汽车工业在技术上的创新。虽然我国汽车工业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在整体技术创新上却仍然处于落后的境地,关键的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在汽车车型开发方面,虽然能够在原有车型上做某些局部的改进,使产品更适应本土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升级改进,但是仍然缺乏整体平台开发能力,不能够独立完成完整的轿车开发设计。在零部件方面,虽然国产化比率不断上升,但是这些零部件多为低附加值的、非关键的部分,即使在一些关键零部件上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其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尤其如发动机这种核心零部件。从专利申请的角度看,虽然我国汽车工业专利申请在数量上增长较快,但是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较低。1994~2001年我国汽车工业的专利申请总计为14808件,发明专利为1893件,发明专利仅占专利申请总数的12.8%,而同期国外汽车公司在国内的专利申请却以发明专利为主,1994~2001年国外汽车公司在国内申请专利共5154件,发明专利为4618件,占申请总量的89.6%。[10]我国汽车工业在核心技术方面依然处于落后局面,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公司。

(3)缺乏民族品牌。缺乏民族汽车品牌,是我国汽车工业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的民族轿车品牌仅有红旗、中华、奇瑞、吉利、松花江等。虽然这些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的重要性,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发展民族品牌,力图走自立的发展道路。例如,奇瑞、吉利、长安在2004年就推出多款具有自行设计研发的全新概念车,并在核心技术上有一定突破。奇瑞推出一款拥有3项世界顶级技术的2.0L汽油发动机和一款着眼于获得高度强化的结构和满足欧III排放标准的1.9L柴油发动机,并且使用多项新技术。这两款与AVL公司合作开发的发动机,创造了10多项国内第一和国际先例,达到现代国际先进水平。吉利也推出了达到欧III排放标准的1.6L和1.8L发动机,这也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这些企业在与国际企业合作过程中,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如奇瑞与外国公司合作开发采取“以我为主”的原则,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沈阳金杯客车完全拥有委托意大利设计师参与设计的“中华轿车”的外观设计专利,而哈飞与意大利平尼法瑞纳设计公司共同拥有“哈飞赛豹”的知识产权,并拥有修改其设计的权利。但是,这些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小,除了一汽的红旗外,其他都来自中小企业,产量不足整个轿车产量的10%。[11]同时,由于多为新兴企业,研发水平低,自主开发能力弱。

2.电子通信产业

我国的电子通信产业发展很快,截至2003年10月,中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12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2.55亿户,移动电话用户为2.57亿户。截至2003年11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7800万,介入互联网的计算机超过3000万台,拥有WWW网站超过50万个、cn域名28.6万个,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达到20G。截至2003年6月,我国宽带用户达到980万,并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12]另外,我国电子通信工业的生产能力也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显示器、打印机、彩电手机等产量已经居于世界首位。

(1)技术取得一定进步,自主开发能力有所增强。在电子通信技术方面,我国实施了包括数字电视、数控机床平台、家庭网络平台、新一代数字音频系统、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新一代完全可控综合信息网络技术平台、40Gb/s SDH等光通信系统与关键器件、新元器件等“十五”国家和信息产业部产业化及863项目,促进了我国电子通信工业的结构升级。[13]在通信技术方面,863项目将高性能Ipv6路由器、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技术、基于10Gbit/s的城域以太网技术、WDM超长距离光传输技术、基于千兆以太网的宽带无源光网络系统、光突发交换技术与实验系统、自动交换光网络关键技术与系统、后三代(B3G)总体技术、B3G无限传输链路技术、新型天线与分集技术及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技术等重大课题作为突破重点,并取得很大进展。[14]我国电子通信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也取得了不少突破,如华为公司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W-CDMA基带处理芯片,中兴开发了一套高性能的、具备前瞻性的CDMA3G基站平台,华为、中兴等企业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路由器。[15]在高性能计算机方面,浪潮于2003年4月16日发布了其产品浪潮天梭TS20000,此款计算机的基本配置系统计算能力超过2000亿次,最高峰值计算能力达到4万亿次,代表了我国高端服务器领域的最高水平,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其性能不弱于IBM的SP/2和SUN的SUN Fire 15k等先进机型。[16]电子通信工业的技术创新和进步,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很多技术上的垄断,提升了我国电子通信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但是,我国电子通信工业在核心技术上仍然处于落后局面,很多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例如,在高性能计算机方面,虽然我国已经有神威、银河和曙光等几个产品系列,但是系统的国产化程度并不高,一些关键部件如处理器、高速网络等仍然依赖于国外。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在刻蚀机等关键设备上基本没有自主开发能力,多数设备、仪器、原材料和辅助材料依靠进口,在CPU和DRAM等高端IC产品方面没有竞争能力。[17]

(2)专利申请数量少,专利结构不合理。我国电子通信产业专利申请数量少,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差距。由表7-9可以看出,1997~2001年五年间,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的部分重点技术共申请专利4225件,而同期国外申请的数量为16586件,国外是国内申请数量的近4倍。在移动通信等8个重点技术领域中,国外与国内在计算机及外设和电子测量两个领域的差距比较小,国外与国内申请数量的比率分别是1.36倍、1.86倍,国内与国外差距不大。但是,在诸如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等方面普遍差距比较大,尤其数字电视领域国外申请数量是国内的17.28倍,差距十分明显。这说明我国在一些应用技术领域内发展比较快,但是在涉及基础技术领域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

表7-9 1997~2001年信息技术领域部分重点技术国内外申请情况

img113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工业年鉴》(2003)。

我国电子通信产业在专利结构上也存在着问题,发明在三项专利中所占的比重过低。例如,2002年我国的电子信息百强的部分企业中,除了深圳华为和深圳中兴等高科技企业其发明专利申请占到企业专利申请总数的50%左右外,很多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例都很低,如国内非常知名的海尔集团这个数字不足2%,联想也不过5%左右。[18]由于相对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往往是关键和核心技术,因此发明专利所占比例过低,说明专利总体质量不高。

(3)技术标准方面薄弱。技术标准是电子通信工业十分特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产权。控制了技术标准,不但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还可以通过收取专利费用等形式获得收益,并凭借对技术标准的垄断有效削弱竞争者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控制技术标准是目前电子及通信企业追求的目标。

目前,我国已经在技术标准的制订方面有所突破,例如,TD-SCDMA就是由我国提出并被国际接纳的一个第3代移动通信标准,打破了国外对技术标准的垄断。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在技术标准方面仍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例如,在W-CDMA和CDMA 2000中中国几乎没有专利,这些专利主要被欧美的一些企业控制。例如,高通、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共占据CDMA 2000专利总数的60%,诺基亚和爱立信占据了WCDMA专利总数的67%。即使是TD-SCDMA,拥有专利数量最多的是诺基亚、爱立信和西门子,三者拥有的专利数量占据总数量的66%,而我国的企业大唐电信仅仅占到7.3%。同时,由于TD-SCDMA的最核心技术是基于高通公司2.5G的CDMA技术,大唐公司虽然拥有了TD-SCDMA的核心专利,但是仍然要受到高通公司的控制。另外,TD-SCDMA相对于W-CDMA和CDMA 2000,竞争力并不强,产业基础薄弱,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3.医药制造业

(1)技术取得一定进步。我国的医药工业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以生物医药技术为例,到2000年年底我国就已经累计开发出21种基因药物和疫苗,其中包括3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Ⅰ类新药;目前在世界上销售收入最高的10种疫苗我国已经能够生产其中的8种。另外,一些重要的技术正处于研发阶段,并取得一些技术突破,如我国研发的新型抗艾滋病疫苗在动物实验方面已经取得成功,抗乙肝马铃薯也取得了技术上的进展。在医药技术的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如我国针对肝癌、胃癌、肺癌等实体瘤及白血病的靶向药物和高效“弹头”药物进行研究,Ⅰ标记的肝癌单抗用于肝癌的放射免疫显像和治疗也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已经进入Ⅱ期临床研究;在工程抗体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进步,如从嵌合抗体到利用噬菌体抗体技术设备成功获得了HbsAg的全分子人源性抗体;在基因的技术进展方面也取得进步,如对B型血友病、恶性脑胶质瘤、恶性肿瘤、梗塞性外周性血友病的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19]

(2)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但是与国外相比研发投入比例依然偏低。我国医药工业的研发投入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在增长。例如,在研发投入资金与销售额的比例上,我国医药制造业大型企业的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从2000年的2.40%提高到2.99%;而同期技术人员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2000年的6.36%提高到2002年的10.20%。这两组数据都比制造业的平均情况要好,尤其是在技术开发人员的比重上,制造业的平均比例在2002年仅为2.58%,医药工业的比例是制造业的平均数字的近4倍。[20]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工业的研发投入依然偏低。例如,在研发投入的绝对数字上,2002年我国的325家大型医药制造企业总的研发投入仅仅为32.81亿元,这与国外的大型医药制造企业相比,差距很大,例如,辉瑞公司在2003年的研发投入就达到71亿美元,是我国这325家企业总的研发投入的18倍。同时,即使是我国的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大型医药制造企业,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很低,如哈药集团的比例仅为1.5%,而华药更低,还不足1%。[21]在研发投入的相对比例上,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医药工业的数字也很低。1999年,我国医药产业中22.36%的大中型企业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仅仅为2.2%,而同期美国的这个比例达到21.1%,日本达到21.2%,法国更是达到了28.6%。与国外相比,我国医药产业在研发投入上明显偏低。[22]

(3)专利申请数量有所增长,但是国内企业的专利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专利申请数量有所增长,例如,在2001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为735件,其中发明专利为152件,而2002年这两个数量分别达到1000件、317件,[23]分别增长了36%和108%,增长速度非常高。

但是,我国医药制造业目前在专利形势上是十分不利的。据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生产的西药90%以上都是通过仿制别人的产品进行生产的,同时在专利申请中有89%以上都来自于国外企业。另外,国外的企业也纷纷进入我国的传统医药行业——中药,目前在世界上已经有124个国家建立了中药研究机构,而且世界医药制造业的前20名大企业也都进入了中医药生产领域。[24]例如,美国已经在相关研究机构设立了“替代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每年拨款1000万美元,从事中医药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利用中药治疗癌症、疼痛、艾滋病等疾病,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5]同时,国外企业纷纷到国内申请中药的专利,目前已经有40多个品种的药物在国内注册,这些企业的国别数目达到了12个,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内的企业则很少到国外申请专利。[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