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州报业的复苏与上海报业的问世

广州报业的复苏与上海报业的问世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广州报业的复苏与上海报业的问世鸦片战争后,广州、上海、宁波、福州、厦门5个东南沿海城市被迫对外开放,随着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境内的不断拓展,外国人在中国出版的近代报刊,在当时被称为“外报”,在中国境内绝迹五六年后于1845年卷土重来。1.广州报业复苏广州由于在战前已是对外开放口岸,且密迩香港,因而成为外报“渐行于中土”的第一站。

一、广州报业的复苏与上海报业的问世

鸦片战争后,广州、上海、宁波、福州、厦门5个东南沿海城市被迫对外开放,随着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境内的不断拓展,外国人在中国出版的近代报刊,在当时被称为“外报”,在中国境内绝迹五六年后于1845年卷土重来。

1.广州报业复苏

广州由于在战前已是对外开放口岸,且密迩香港,因而成为外报“渐行于中土”的第一站。1845年5月,原在广州创刊的著名英文报纸《中国丛报》重新迁回广州出版。由于时过境迁,上海等5个口岸城市的对外开放已经使广州不再是外国侵略者的青睐之地,因而《中国丛报》重回广州后,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力不大,至1851年时只有300家订户。1851年12月底,《中国丛报》自行停刊,使广州再度成为一个无报之城。直至19世纪60年代后,广州报业才开始发展起来。1860年10 月13日,台仁特主编的《中国之友》从香港迁往广州。1865年2月2日,中文周刊《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由英国传教士湛约翰(John Chalmers)主编,16开本,报头右有“广州城”,左有“远人采”字样。创刊号刊有《小引》称:“我侪传耶稣教者,忻忻而创是新闻录,非欲借此以邀利也,盖欲人识世事变迁而增其闻见,为格物致知之一助耳。”该报所刊内容有新闻、科学、宗教、杂俎等,出至1870年停刊,共出版了152期。同年,《广州新报》创刊,小型周刊,由美国传教士、医生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创办,出至1871年停刊。

2.上海报业问世

正当广州报业举步维艰之时,上海报业一问世就出现了迅猛发展之势,其原因是上海坐落在东海之滨的江浙富庶之地,又有长江流域作为其发展腹地,因而为来华外国人所青睐。

1850年后,上海继广州之后成为战后外报“渐行于中土”的第二站。1850年8月3日,英文周刊《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创刊,每逢星期六出版,揭开了上海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图3.1)。该报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Henry Shearman)创办并担任主编,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北华捷报》初创时每期仅出对开一张4页(版),内容大多是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该报创刊号不仅刊有大量广告,还将当时侨居上海的59个西方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名字全部刊诸报端。在政治上,《北华捷报》站在英国在华商人的立场上,其新闻、言论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华捷报》对太平军与上海小刀会起义持反对态度。1854年10月21日,《北华捷报》发表社论,主张对占领上海县城的小刀会武装力量进行包围和封锁,后为租界当局所采纳。1856年后,随着商业广告的日益增多,北华捷报馆开始增出英文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Daily Shipping News),1862年后改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Daily Shipping and Commercial News,一译《航务商业日报》)。自1859年起,该报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得到优先刊载上海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机构———工部局的文告和付费广告的特权,从此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Official British Organ)。

img5

图3.1 《北华捷报》

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这时,该报馆组织已改组为字林洋行,因而当时的中国人将这份名叫“North China Daily News”的英文日报译作“字林西报”。《字林西报》在创刊后虽仍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文字,但十分重视并不断加强新闻报道工作,曾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还曾一度获得独享刊登英国路透社电讯的特权。《字林西报》对言论也十分重视,经常对中国政局与中外关系发表意见,但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但从总体上说,《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日渐增强,后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字林西报》创刊后,《北华捷报》转而成为《字林西报》的星期附刊继续出版,其地位与影响日益下降,1867年4月8日后增加商情并易名为《北华捷报与市场报道》(North China Herald and Market Report)继续出版。1870年1月4日,《北华捷报与市场报道》增出期刊《最高法庭与领事公报》(The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不久后两报合并,改名《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馆杂志》(North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继续出版。

1857年后,近代中文报刊开始在上海诞生。1957年1月26日,上海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六合丛谈》创刊,系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宗教性报刊,由墨海书馆印行。该刊的主编是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伟烈亚力,中国早期的杰出报人王韬等曾参与编辑。《六合丛谈》月出16开本16页1册,售价12文,其内容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是一份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多种内容、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该刊主编伟烈亚力在创刊词中阐述其办刊主旨说:“今予著《六合丛谈》一书,亦欲通中外之情,载远近之事,尽古今之变。见闻所逮,命笔志之,月各一编,罔拘成例。务使穹苍之大,若在指掌;瀛海之遥,如同衽席。”由于上海是当时最重要的外贸集散地之一,因而该刊上还有不少“水脚单”、“进出口之货价与交易单”等商情信息。《六合丛谈》的发行量很小,因而仅出版了一年多即自行宣告停刊。

1861年11月19日,《上海新报》创刊,为以北华捷报馆为主体的字林洋行创办与出版的周刊,自1862年5月7日起改为周三刊,每星期二、四、六出版。《上海新报》创刊号上刊有发刊词,宣称其编辑方针是:“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行印此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因此,该报初创时为两个版面,第1版为商业信息和新闻,第2版全部为商业性内容,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位。1868年2月1日后,《上海新报》革新版式,每期出版1张4版,第1版广告,第2版中外新闻,第3版广告、船期及行情表,第4版论说及杂著,其中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仍占多数。自是日起,该报还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并重新编号,称新式第1号。自1870年3月24日起,《上海新报》在国内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标简明题目,用头号字排标题,4号字排正文,一改当时报纸仅有“中外新闻”、“选录某报”等新闻栏题的旧规。1872年7月,《上海新报》改为日刊。该报主笔先后是伍德(M.F.Wood)、傅兰雅(J.Fryer)、林乐知(Y.J.Allen)等英美来华的传教士,担任助编的有中国人董明甫等。

《上海新报》所刊载的新闻,大多译自沪、港等地出版的外文报纸,有时也摘登一些“京报”信息。另辟有“苏省日报”专栏,刊登“辕门抄”发布的江苏政界消息。《上海新报》初创时,正值太平军席卷江南、意欲进军上海之际。为了满足上海市民、特别是慑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威力而纷纷逃入上海租界避难的江南一带的财主、乡绅了解太平天国最近动态的需求,该报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经常通过外国侨民及教会团体,探得官军及太平军双方的消息,很受读者重视。偶尔也刊登一点有关言论,持反对太平天国革命的政治态度,曾长篇连载吹捧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外国雇佣军“常胜军”“功绩”的文章,并为清政府最终消灭太平军出谋划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