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报业的发展与转型

美国报业的发展与转型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发行第一份报纸开始,美国的报纸业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报业一直受到殖民当局的严格控制。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是美国新闻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美国的新闻自由权利从法律上得以确立,此后走上了摆脱政府控制、独立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报纸的爆炸式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是紧密相关的。便士报的兴盛使得美国报业的发展进入繁盛时期

从发行第一份报纸开始,美国的报纸业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两百多年中,美国报纸经历了政府管制、高额印刷税、广播和电视出现、互联网大潮和金融危机等种种磨难。作为一个报纸行业领世界之先的国家,美国的报业发展及其变迁对于深入了解报业发展历程、汲取经验教训以推动中国报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报业的起始阶段:鲜明的政治色彩

美国的第一份多页报纸《国内外公共事件》在1690年9月发行于波士顿,当时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份报纸由伦敦的一位书商本杰明·哈里斯担任主编,计划每月发行。但由于当时殖民地总督的阻挠,这份报纸仅仅发行了一期就停刊。一直到1704年,才由波士顿的邮政局长约翰·坎贝尔创立了美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报纸《波士顿新闻通讯》,这是美国第一份连续出版的报纸。由于当时的美国还不是一个独立国家,《波士顿新闻通讯》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英国政府的补助,因此,其报道范围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限制。其报道的内容大多直接摘自英国的报纸,内容基本上是关于英国的政治新闻和欧洲的战事,以及一些布道、政治会议等琐碎新闻。总体来看,这份报纸与具有监督和舆论责任现代报纸相差甚远,但却能鲜明地体现出美国报业最初的发展理念:传播政见、争取舆论支持而非以公平公正的新闻为价值载体赚取利润。这种局面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独立战争之前,美国的报业一直都处于殖民政府的严格管辖之下。

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报业一直受到殖民当局的严格控制。1735年曾格事件后,殖民政府对报业的控制有所让步,美国的新闻自由有所发展。但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的报业并没有朝着现代报业发展,而是一直处于“政党报纸”时期。所谓政党报纸,是指报纸作为政党的机关报,主要目的是讨论政治经济问题而不是刊登新闻。依附于党派的报纸,公开宣扬所归属党的主张,为自身利益辩护,而不同阵营的报纸互相攻击、谩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党报纸的本质:与其说是新闻传播媒介,不如说是舆论宣传的工具。对一个政党而言,报纸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武器,是谋求政权改革目标的重要力量。当时比较著名的报纸有《美国公报》、《箭猪公报》、《纽约晚邮报》、《纽约独立新闻报》等,这些报纸大都秉持着不同政见,经常发表一些政治色彩浓厚的新闻和评论。由于与政治紧密相关,这一时期报纸的读者群主要是精英阶层,平民阶层则没有阅读报纸的需求。

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是美国新闻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美国的民主先驱杰斐逊彻底推翻了之前由政府决定报纸内容的制度,提出“宁愿要一个没有政府的报纸,也不愿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国会于1789年通过了对宪法的第一次修正案,这次的修正案增加了有关人权的10项补充条款,因此也被称为“人权法案”,在法案中明确规定了国会不得“指定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美国的新闻自由权利从法律上得以确立,此后走上了摆脱政府控制、独立发展的道路。然而,美国建国初期,相对保守的联邦党和比较开明的民主共和党就国家未来政治等问题争论不休,美国的商业报刊卷入到各种政治、社会问题的论战中,形成新的两大党派报刊论争的局面。

二、美国报纸的发展阶段:普及的平民报纸

虽然美国报业在建国后经历了一段由政治左右的黑暗时期,但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深入人心,使得美国报业走上正轨成为可能,再加上19世纪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印刷技术也大大提升,到了19世纪30年代,创办一份针对平民阶层的报纸的时机已经来到。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了《太阳报》,在短短的六个月里,它的发行量便达到了8000份左右,几乎是与之最为接近的报纸的两倍,《太阳报》遂成为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

《太阳报》的创刊及其成功,标志着美国的廉价报纸开始走向兴盛的道路。但是具有明显党派倾向的报纸仍然居于主导地位。19世纪30年代以前,只有少部分报纸以广告为主要经营内容,其他则主要是政治内容,因为办报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党党内派系或有志竞选公职的候选人。所以这些幕后的资助人理所应当主导了报纸的社论,他们要求报纸应明确表达某种立场而非保持中立。

19世纪30年代的报业革命后,便士报作为一种新的报纸类型在美国出现了。便士报又被称为美分报,是由《纽约太阳报》所发起的报纸类型,因售价是货币的最小单位而得名,每份报纸仅售1便士,而在此之前,纽约的报纸售价都在6便士左右。便士报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读者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从而改变了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报纸的情况,使得报纸在其余媒介不发达的年代成为了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这就使得报纸有可能接触到最广泛的受众,为后来报纸广告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因此,报纸也就有可能作为一种能够支持企业自负盈亏的媒体而存在,从此摆脱了对资助者的依赖。

便士报出现后,报纸有了新的经营之道,所报道的内容不再限于资助者的要求,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因此能够更加自主地表达出编辑的个性。从具体内容上来看,它所报道的内容更加迎合大众的品位,不带任何党派色彩,反映出一个多彩的世界,甚至使日常生活、丑闻、家庭纠纷成为了新闻发表于报纸。内容上的调整使它扩大了读者源,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也是在19世纪30年代后,报纸才真正成为了销售给一般读者的商品,而不再专属于商界精英和政界人士。到1880年,全国报纸增至7000家,销量也在惊人地发展着,报刊经营逐渐全面转上商业化轨道。自此,美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等的时代——“杰克逊民主时代”。

这一时期报纸的爆炸式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是紧密相关的。当时美国的政治民主化、市场经济扩张、城市中产阶级崛起为报纸大众化提供了合适的土壤,社会中产阶级的兴起呼吁着政治平等和经济机遇的平等。这与“便士报”提倡民主的社会环境不谋而合。由此可见,便士报作为与传统精英大报截然不同的一类新颖报纸,具备一些能够迅速融入民众生活特点:政治立场的独立性、经营方式的合理性、对新闻的重视以及对读者群的重新定位都是其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所在。

便士报的兴盛使得美国报业的发展进入繁盛时期,也为美国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技术的运用革新,让媒体深入到日常生活中,使私生活和公共领域的界限趋于模糊;更重要的是,便士报确立了报纸“第四权力”的地位,使其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只独立力量。在此之后,即使相继出现了电视、广播等在媒介技术上更加先进的媒体,也没有撼动报纸在美国的地位。

三、新媒体时代的美国报业:艰难的转型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传媒行业正面临着一场无法躲过的变革——由互联网带来的数字技术革命。毫无例外的,美国报业也必须得面对这场给传统媒体带来重重压力的变革。而且,由于美国互联网行业较其他国家更为发达,这场变革更早、更明显地出现在了美国的媒介生态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化技术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接受消息的方式和习惯。这对传统媒体行业有利也有弊,从一方面来说,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传媒业的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改变了传媒业传统的商业模式。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也改变着社会大众的阅读习惯和消费习惯,传统的媒体必须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以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而报纸作为传媒行业最传统的一种媒体,在内容载体、广告资源和读者市场等方面都受到来自新媒体技术的巨大挑战。

美国纸媒行业近30多年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这场变革带来的影响。回顾美国报业在过去30多年中,先后经历了飞速扩张的20多年和急速收缩的10多年。在上世纪末期,美国报业以实力雄厚的大报为中心,通过兼并收购、购买股权等方式实现迅速扩张,以实现跨媒体、集团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以报业为核心业务的大型传媒集团一时风光无量。然而,到了2005年左右,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新媒体浪潮初现端倪,传统报业强势的发展劲头逐渐停止,众多大型传统传媒集团规模不断缩小甚至被拆分。仅在2007年到2011年这四年间,美国就有三百多家报社停止经营。从行业整体发展情况来分析,美国报业近30多年的波动不是由于金融危机、经济周期导致的短期衰退,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不善,而是新技术带来的整个行业的萎缩。就如同电话的出现导致了电报行业的消失,互联网技术革命已然在全方面地挑战传统报业的生存模式。

传统的美国报业遵循着一套标准的流程,各地的记者将收集到的新闻送到报社,再由总编和各部门的执行主编确定报纸的主题,之后由印刷厂将报纸印出后再投递给客户。不难看出,一整套流程下来,新闻的发生时间和顾客阅读到新闻的时间之间必然会有一段非常明显的时间差,而新媒体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客户群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及时有效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报业经受了严重的冲击。据美国报纸协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美国报业总营收比2012年下滑2.6%,达到376亿美元,而2012年的降幅则为2%。在这其中,广告营收的疲软是导致报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数据表明,尽管在2013年中,报纸发行量营收比往年增加了3.7%,而且报纸的电子付费业务也帮助抵消了部分亏损,但整个报业的亏损却仍因广告营收下滑而继续存在,各大报业集团的股票价格普遍下跌。

在这场危机中,许多美国报纸宣布破产倒闭:在2007年的最后一天,美国俄亥俄州的两家地方性报纸——《辛辛那提邮报》和《肯塔基邮报》关门谢客;2008年2月23日,新墨西哥州报纸《阿尔布开克论坛报》宣布停刊;2008年7月底,有着185年历史的新罕布什尔州的美国元老级周报《守护卫士》关门大吉;至2009年1月,报刊记录报业公司陆续关闭了其下属的34家报纸。面对如此严峻的传媒生存危机,美国报纸不得不开始寻求战略转机,报业数字化被提上议事日程。

美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分为两种:其一,纸质版彻底消亡,完全以网络版取而代之,以《西雅图邮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为典型代表;其二,在依然保留纸质版的基础上增加网络版,二者共同发展,实现从“报网合一”到“报网互动”。《纽约时报》就是第二种模式的先驱和典范。早在1996年1月,纽约时报公司就建立了自己的报纸网站,提供《纽约时报》在线阅读。在发展的初期,纽约时报采取了较为简单的运营模式,仅仅是将报纸的内容同步放在网络上呈现,网站只是作为一个附属部门来运营。这一情况持续到了1999年,纽约时报公司将New York Times Digital作为独立核算的部门来运营,这一新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旗下包括纽约时报网站在内的40多个网站的正常运行。这样一来,《纽约时报》的网络版与纸质版一样,成为了拥有独立编辑和管理团队的部门,使得它能够在享有更大自主权的基础上,根据网络时代的媒体发展规律来运作。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纽约时报》网络版的内容更加个性化和精细化,服务和营销也更加贴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了与纸质版时报的共同发展。

《今日美国》是另一个报网融合的典型例子。现在的《今日美国》头版消息最长的也仅有三五百字,有些新闻甚至没有正文内容,只有标题和副标题。读者想要阅读哪条新闻,需要点击文章结尾处的链接,以获得包括文字、音频和视频在内的详细内容。为了增加与读者的互动性,《今日美国》还鼓励记者开设博客,上传无法在报纸中呈现的采访札记等内容。在这种运营模式下,《今日美国》通过减少纸质版面降低了成本,也使得新闻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呈现和使用。

另一家著名报纸《华尔街日报》也在2005年进行了改革,欧洲版和亚洲版同时大幅缩小了版面。借着这次转型,《华尔街日报》正式推出筹备已久的网站,希望实现网站与纸质版的一体化运营。

从美国这些著名报纸的转型之路不难看出,使用数字化技术对报业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但这种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将报道内容转移到网络上,而是需要从行业布局的高度出发,实现高度协调的全面转型。

四、美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一)应对产业格局变化

在数字化普及的背景下,媒体行业的竞争不再仅限于行业内部的同业竞争,而是面临着更为激烈、更为多变的跨界竞争,可以说,媒体行业与互联网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竞合,是报业发展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怎样将纸媒行业的原有优势和资源与各种终端设备的生产商、通讯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的能力整合起来,游刃有余地应对新形势下的竞争。在互联网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欧美地区,许多报业公司试图通过并购或者合作等方式进入到互联网产业中,从而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已经习惯传统行业的报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主导互联网产业。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使得原有的行业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从美国报业的整体情况来看,无论是全国性的大城市报纸还是地方小城市报纸,所有纸质报纸的发行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在数字报纸方面,地方性小城市报纸读者的增长率则超过了全国性大报纸,曾经在报业占据绝对领先地位的全国性大报纸在数字化时代被甩在了后面。这一趋势说明,在未来的报业竞争格局中,更加符合当地居民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地方小报纸,可能会成为一个有力的增长点。因此,美国的报业集团可以从这一趋势出发,利用数字技术为特定区域的读者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从而在数字化时代提供更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

(二)内容转向数字化

印刷术的出现和流行导致了报业的繁盛发展,使得报纸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主流媒介。从某种意义来说,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对于报纸行业的意义和影响,丝毫不亚于印刷术对报业的意义。在现阶段,美国的主流报纸基本都实现了将原有的纸质内容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出来。各种移动终端的客户端、专业的新闻网站、电子邮件订阅、RSS订阅等已经是美国国内较为流行的报纸数字化方式。

从美国报业数字化的进程上来看,美国报业早期的数字化主要是将印刷版报纸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主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和现代化的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美国新闻内容的数字化向着融合多种媒体、与读者实现全方位互动的方向发展。从实践中来看,美国报业采取了与各种新闻媒介特点相契合的措施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在发展时间比较久的新闻网站上,考虑到网站的容载能力和计算机的大屏幕,重大新闻往往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和事件阐述,并辅以图表、音乐、照片、视频等引导读者进一步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此外,新闻网站的互动性也使得众多的读者能够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通过这些措施,网站编辑能够将繁多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方便读者阅读和跟进报道。

在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设备上提供新闻时,报纸业则需要以不同的切入点来满足读者的需求。由于手机、平板的便携性,许多读者习惯于利用零碎时间在这些设备上阅读新闻,因此简明的内容排版、简单的操作方法、符合读者审美的背景设置等能够提升读者客户体验的内容,是报纸转向移动设备这一载体时需重点注意的问题。以新闻集团旗下的The Daily iPad客户端为例,这一客户端被誉为最好的新闻客户端之一。The Daily每天为读者提供海量新闻,但在排版设置中,醒目的导航箭头、横竖屏随意切换、随登录时间变化的背景光效等使得读者在阅读新闻时,不仅能够高效地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还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纸质报纸无法提供的阅读乐趣。方便的信息互动,如分享感兴趣的新闻、发表评论等,使得读者能够在使用The Daily的过程中发掘更多的价值。

(三)调整组织架构 迎接数字化时代

面对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海量信息,读者更加关注本地化和有深度的报道。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条线式记者分布明显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具有前瞻眼光的各家媒体集体开始从组织架构入手,调整部门设置,以更高的运作效率迎接数字化革命给报纸业带来的挑战。早在2000年,媒介综合集团就投入巨资兴建了一座新型的办公大楼,并以其总部所在地坦帕市为名,将这座新大楼命名为坦帕新闻中心。媒介综合集团旗下的《坦帕论坛报》、电视台和新闻网站坦帕湾网全部在这座新大厦内办公,以更好地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体融合在一起。较早开始调整组织结构的媒介综合集团一直是美国新闻行业媒体改革的杰出代表,也因此获得了“未来新闻编辑部模型”的美称。以媒介综合集团为榜样,美国的各大媒体集团也纷纷对自身的组织架构进行改革,将电视、广播、报纸、新闻网站等多个新闻媒介整合起来,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高效沟通和资源利用。

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是甘尼特公司,为实现公司在数字化时代的战略转型,甘尼特公司将公司的资源设置改变为以新媒体为中心,将报纸放在辅助地位,各家报纸都成立新的“信息中心”,取代以往的编辑部。在部门设置上,为了迎合数字化时代的需要,信息中心被划分为公共服务部、数字部、本地新闻部、数据部和多媒体部门等。通过这样的机构设置,各家报社的新闻资源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利用,同一个新闻素材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到达不同的新闻终端,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可以根据各自终端的需要制作出不同的内容格式,这在保证新闻内容丰富性的同时,也节省了人力资本。

(四)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适应转型需要

近几年来,随着报业数字化程度的加深,大部分的美国报纸都开始对记者队伍进行改革。仅在2008到2010年,美国就有2.5万名的专职记者被裁员,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媒体类型的改变,传统的媒体依赖专业的记者采集、编辑新闻,再将新闻稿由专业人员排版后印刷发行。然而,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与成熟改变了这一传统,在Facebook、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流传的热点新闻有时也会成为报纸的新闻来源之一,这就使得报纸对记者的要求有所改变,报社可以通过招聘兼职记者来供稿,也可以邀请自由撰稿人等为报纸提供新闻。这样一来,报纸就不再是新闻的采集和生产中心,而是转变成了新闻挖掘中心。在这一趋势下,报社对记者的职业素养要求有所改变,同时也有所提高。“背包记者”已成为新闻行业对记者的现实要求。面对这一趋势,许多报社通过培训、奖励等鼓励原有的记者学习新技能,同时在招聘时也倾向于对新媒体有更强适应能力的应聘者,这些记者往往在写作、熟练运用多媒体、与读者交流互动方面拥有更强的能力。

在报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报业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数字报业的主体自然是报业,而数字报纸并非独立于传统报业而存在。相反,报业数字化应该建立在传统报业既有的核心竞争力之上,即长期以来树立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特色。如此,报业数字化不是要放弃传统报业的优势,而是要充分凸显传统报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挖掘传统报业的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实现数字化转型。而盲目与传统报业“划清界限”,盲目进入自身之前尚未涉猎过的新的空间进行开发,盲目将报纸的同质化竞争带入新媒体领域,可能既无法在数字媒体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又失去了已有的传统报业的优势。因此,在数字化转型中,传统报业应该树立强烈的创新观念,在互动性、扩展性、开放性等方面积极创新,生产出更多“新闻之外”的内容以吸引受众和广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