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西方化”倾向比较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西方化”倾向比较

时间:2022-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化”是影响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倾向之一 。因此,西方化的倾向,俄国、印度比中国更甚。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西方化”倾向比较_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 中、印、俄发展模式比较

东方社会中、俄、印三国的发展道路之所以呈现出激进、渐进、妥协等面相,除了受历史环境、制度安排、发展理念、发展方法论等因素影响外,还受普遍化、特殊化(或“民粹化”)、特色化思想影响。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中所谓的“西方化”倾向,就是对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持“历史虚无主义”的否定态度,而把西方一个或几个典型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当成人类社会普遍的、一般的、共性的“现代化”发展样板和唯一道路,并以将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贯彻到本国为最高准则。“西方化”是影响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倾向之一 。

1.“西方化”倾向产生时间差异比较

(1)俄国

与欧洲接壤这种特殊地缘位置,使俄国与西方世界的交往要早于中国和印度。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把基督教定为俄罗斯国教,拉开了俄国融入西方的序幕。17世纪末,彼得一世率团考察荷兰和英国,开启了俄国“西方化”的大门,俄国在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打败后,军事失利倒逼俄国工业化改革,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化”战略。

“西方化”这一思路在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中一度中断,在20世纪80~90年代兴起。1991年夏初,叶利钦宣称,“俄国已经做出了自己最终的选择。它不会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会走共产主义道路,它将走美国及其他西方文明国家走过的那条文明之路。”[9]叶利钦实行全盘西化的“休克疗法”,使俄罗斯回到“西方化”的道路上。至今,俄罗斯“西方化”影响已逾千载,整个俄罗斯有着浓浓的“西方化”情结,长期保持着“西向”的历史惯性。

(2)印度

印度与西方的交往源于西方的殖民侵略:15世纪末期,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船队经好望角抵达印度西海岸,叩开印度的门户。1757年普拉西战役后,英国正式将印度设为皇家殖民地,这也是西方世界深刻影响印度的起始。到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使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印度可谓是近代遭受西方文化渗透和冲击最早且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亚洲国家。”[10]西方文明对印度的影响随着殖民地建立、改良主义式的独立得到延续,至今已经200多年。

(3)中国

中国与西方的大范围的交往也是在西方的殖民侵略之后:1848年鸦片战争,西方文明全面影响中国。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才逐渐褪去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强制性影响。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影响有一百年左右。

由此可见,西方文明对东方社会中、俄、印的影响时间,俄国、印度要早于并长于中国。因此,西方化的倾向,俄国、印度比中国更甚。

2.“西方化”倾向影响范围的比较

(1)俄国

俄罗斯文明发源时间晚于中、印,俄罗斯文化形成时受东方文明影响很大。13世纪蒙古军队占领俄罗斯,建立钦察汗国,在斯拉夫文化、维京文化、拜占庭文化、蒙古文化,特别是在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俄罗斯文化。从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农奴制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已经充分显露出俄国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特征。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专制集权制度再次得到强化性延续。

从彼得一世开始,俄国主动学习西方,列宁指出,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11]。但俄罗斯对西方世界的崇拜主要集中在经济、军事、科技等层面。

叶卡捷琳娜二世推行开明专制,试图把西方社会的启蒙思想引入俄国,但西方的政治制度一直没有成为俄国的官方主导意识形态。19世纪60年代,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的农奴制改革,乃至20世纪初期斯托雷平改革使俄国走向自由市场的道路,所延续的都是“西方化”的发展思路,但俄国一直坚守着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叶利钦的“自由民主主义”道路,实行三权分立、普选制,将俄罗斯引向“西化”发展道路上,增添了更多的西方社会特征,但对中央集权的崇拜仍旧是俄罗斯社会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

俄罗斯有着经济“向西”与政治管理“向东”的二元性,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内在统一性,使俄罗斯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性存在的结合体。

(2)印度

印度历史上曾受到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的入侵,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元太祖成吉思汗和突厥人帖木儿以及莫卧儿开国皇帝巴卑尔都曾进入印度,在被征服过程中,印度文明实现了北亚、西亚、中亚、东亚和南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了多样化的非西方文化存在。

西方殖民印度时,印度文化已经形成,英国殖民者通过政治统治,对印度进行系统的政治、教育的“西方化”改造,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实现了分领域内在交织性共存,而没有存在明显的文化冲突与对立。

(3)中国

中国通过民族迁徙和大杂居实现民族大融合,16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因为多个西方列强共同掠夺中国,使得它不可能对中国进行系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西方化”改造。中国对西方世界的崇拜瞄准的是经济、军事、科技等某一方面,而不是文化崇拜。因此,西方世界对东方社会的影响强度,俄国强于印度、印度又强于中国。

3.“西方化”倾向存在程度的差异比较

(1)俄国

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废除农奴制等都是俄罗斯在民族压力下仿效西方的经典案例,俄国变成一个强国,成功经历使俄罗斯民族“西化”倾向比较强烈。在俄罗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是一种排斥性的体制外的对抗性较量。

(2)印度

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统治者在印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西方文明通过西式教育机制“涓滴效应”成功地贯彻到政治治理中,西方政治治理的系统引进为印度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培养了负载着西方文明气质的历史主体。伴随着印度殖民化过程的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印度原有统治系统的解构。印度独立后的历代领导人以及政治精英都受过西方式的教育,是受过资本主义教育的政治家,西方社会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政治生活中,印度对西方社会的推崇,主要体现在统治阶级的政治生活中。所以,当印度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很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印度社会发展道路是相容性的体制内并存较量。

(3)中国

即便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中国政府没有进行过大范围的“西方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意识更加强烈,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封锁和打击,“西方化”思想遭到中华民族的批判乃至反对,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在中国一直没有市场,因此,中国的历史主体依然负载着东方文明气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尚不足以对中华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起到决定性影响。所以,社会中的数次“西化”思潮,上世纪80年代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虽然甚嚣尘上,但是,东方社会的深层精神底蕴使之难以形成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中国,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不相容的体制外的较量。

东方文明中,俄国表现出官方自上而下的“西化”倾向、印度表现出殖民统治下政治治理“西化”路径倾向、中国表现出民间、小范围的“西化”鼓动倾向。

在东方社会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与欧洲现代化的巨大差距,给予东方社会的西方崇拜足够的滋长空间,只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然执世界经济之牛耳,“西化”就会在东方社会有着充分的市场。“西化”威胁就不会消除,因此,东方社会采取反“西方化”的发展道路——不管它是走资本主义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都无法铲除“西方化”思潮影响,特别是东方社会探索自身发展道路过程中遭遇挫折,更容易使“西方化”思潮抬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