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否定方法论”比较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否定方法论”比较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方社会发展的“否定方法论”应当是坚持东方社会“本体方法论”基础之上的自我否定,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叶利钦的“休克疗法”实行的全面私有化,没有遵照“社会发展否定方法论”,而是遵照了社会发展的“西方本体方法论”,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彻底的西方化改造。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否定方法论”比较_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 中、印、俄发展模式比较

不管是苏俄、中国选择社会主义,还是印度选择资本主义,都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二元性社会。东方社会发展的“否定方法论”应当是坚持东方社会“本体方法论”基础之上的自我否定,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

东方社会中、印、俄三国中,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坚持社会发展的“本体方法论”的起始:

列宁对战争结束后仍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种种困难进行反思,跳出了纯粹的意识形态视野,深入到生产力维度,“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17]列宁清醒认识到,“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18],列宁指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列宁有着“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20]思路,列宁努力统一全党认识,苏俄不再继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追求“纯粹所有制结构”、非“公”即“灭”的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思路,实行大踏步的“退却”,着手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十分符合的基本矛盾。

“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大力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大胆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等中间的途径、方法、手段,将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转变沟通的中间环节,租借制、租让制、合作制壮大了社会主义活力,通过对商业和货币流通的总调节,使商品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部分不适合的矛盾,寻找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方法。“新经济政策”在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面前探索苏俄发展道路,实现了向非“公”亦“益”的辩证方法论转化,出现亦“公”亦“私”、“公”为导引的并存状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但是,斯大林全面消灭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20世纪50年代,手工业合作社已经全部合并到国营企业,1957~1970年,苏联农村中有27%的集体农庄改为国营农场。”[21]只留下了公有制,出现了单一所有制,在社会发展否定性辩证法方面犯了非“公”即“资”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叶利钦的“休克疗法”实行的全面私有化,没有遵照“社会发展否定方法论”,而是遵照了社会发展的“西方本体方法论”,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彻底的西方化改造。

普京改革,从生产力现实发展、从资本主义制度平台出发,寻找适合自身的规律,建立起“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复合经济结构,回归到“社会发展否定方法论”上。

印度的拉奥改革以后,选择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复合经济结构,更加关注自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坚持“社会发展否定方法论”。

中国农村问题突出,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个体经营、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我国“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农村见了成效,我们才有勇气进行城市的改革。”[22]并且,“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23]中国改革坚持“社会发展否定方法论”,坚持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从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平台出发,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规律,选择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复合经济结构,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由此可见,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样性成为东方社会的普遍特征,东方社会必须贯彻社会发展的本体方法论,建立起“主体-补充型”复合生产关系,从而适应生产力多样化的需求,而以何为主体则是由东方社会所选择的根本制度所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