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社会负能累积”比较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社会负能累积”比较

时间:2022-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方社会中、俄、印的“发展的社会负能累积”,选择了贫困人口比例、社会贫富分化、五等分社会结构、农村贫困率、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6个维度。[32]在东方社会中、印、俄三个国家中,中国贫困人口比例下降幅度最大,中国的减贫工作富有成效。可见,总体上中、印贫困问题较俄罗斯更严重。从平均数据来看,最高收入10%占有的收入份额中,印度低于中国,中国低于俄罗斯,但是,三国均在30%左右。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社会负能累积”比较_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 中、印、俄发展模式比较

东方社会中、印、俄三个国家现代化程度不同,但都面临着社会转型和深度现代化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经济发展与民生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关系、经济增长与区域均衡关系等等问题,很难突破瓶颈,容易陷入“现代化陷阱”。

东方社会中、俄、印的“发展的社会负能累积”,选择了贫困人口比例、社会贫富分化、五等分社会结构、农村贫困率、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6个维度。

(1)贫困人口比例

世界银行通常把世界各国分成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分组标准随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仅220美元,印度是270美元,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按世界银行2010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1005美元及以下为低收入国家、1006~3975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3976~12275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12276美元及以上为高收入国家)。2012年,俄罗斯人均国民总收入14037美元,已经跨入高收入国家,中国6091美元,跻身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印度1503美元,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按每天1.25美元衡量的(PPP)占人口的百分比计算,中、印、俄的贫困人口比例(如下图):

贫困人口比例(单位:%)

中国的贫穷人口比例,从1980 年的 97.8%大幅减少到 2009年的27.2%左右,降低幅度达到70.6%。“中国经济30年增加了18倍以上,提前12年实现联合国2015年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31]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6日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32]在东方社会中、印、俄三个国家中,中国贫困人口比例下降幅度最大,中国的减贫工作富有成效。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直接的减贫和福利效应,也给世界扶贫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中国的贫困人口总量依然庞大。

印度的贫困人口比例,从1983年84.8%下降到2010年68.8%,降低幅度为16%。按2010年数据计算,印度有8.3亿贫困人口,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处于贫困之中。无论贫困人口比例、相对贫困人口数量还是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印度贫困人口是三个国家中最多的。

俄罗斯联邦的贫穷人口从1993年的8%一度上升到1999年的10.5%,随后开始回落,2009年达到0.1%,贫困人口所占人口的比例平均值为3.79%。俄罗斯联邦的贫困人口的绝对量为0.01亿,无论从相对数还是绝对数而言,俄罗斯的贫困人口数量是三个国家中最少的。

从俄罗斯有记录的1993年开始到2010年,中、俄、印有数据记载的贫困人口比例平均值分别为58.5%、3.79%、75.37%。如果以俄罗斯贫困人口比例为1,中国、印度与俄罗斯的比值分别为:15.4、19.89。可见,总体上中、印贫困问题较俄罗斯更严重。如果国家的减贫措施不到位、减贫力度不够强,游离于现代化之外的庞大的绝对贫困人口将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大隐患。

在测量贫困问题上,还有一个“国家贫困率”指标。“国家贫困率”是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的百分比,如果按照国家贫困线衡量贫困人口比例,贫困人口率大大降低,东方社会中、印、俄三个国家的“国家贫困率”情况(如下图):

国家贫困率(单位:%)

我国扶贫办指出,“我国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一是贫困人口多,按照国家的标准,到2013年底还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参考国际标准,还有两亿多人。二是贫困程度还比较深,贫困人口不仅收入水平低,一些地方还面临着吃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贷款等诸多困难。三是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大部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的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方的贫困问题是难啃的硬骨头,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短板,所以必须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打一场新的扶贫攻坚战”。[33]

印度的国家贫困率数据不多,但也能整体反映出印度的国家贫困率变化情况,印度的国家贫困率明显降低,但是,其比率仍旧在三个国家中是最高的。俄罗斯的国家贫困率是三个国家中最低的。

(2)社会贫富分化

①最高10%占有的收入份额

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在1981~2011年间有记录的数据中,中、印、俄三国最高10%占有的收入份额(如下图):

最高10%占有的收入份额(单位:%)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最高收入10%占有的收入份额从1984年开始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在2005年达到了32%,而后逐渐减少到30%。1981~2011年有记录的数据平均值为27.45%。

苏联解体前,最高收入10%占有的收入份额占19.5%,而俄罗斯最高收入10%占有的收入份额在1996年达到35.5%,2001年以后有所下降,但是在2006年以后又反弹,一直在30%左右波动。1996~2011年俄罗斯有记录的数据平均值为31.38%。

印度最高收入10%占有的收入份额一直比较稳定,在2010年也达到了28.8%。1981~2011年有记录的数据平均值为27.16%。

选取中、印、俄三国1993~2011年的数据来看,中、俄、印最高10%占有的收入份额平均值分别是29.93%、31.38%、27.7%。从平均数据来看,最高收入10%占有的收入份额中,印度低于中国,中国低于俄罗斯,但是,三国均在30%左右。如果以印度27.7%为基数1,中、俄分别为中国的1.08、1.13倍。

②最低10% 占有的收入份额

最低10% 占有的收入份额(单位:%)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最低收入10%占有的收入份额从1990年开始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在2009年达到了1.7%。1981~2009年有记录的数据平均值为2.81%。

印度最低收入10%占有的收入份额一直比较稳定,1983~2010年有记录的数据平均值为3.84%。

苏联解体前的最低收入10%占有的收入份额占4.2%。俄罗斯时代,最低收入10%占有的收入份额在1993年降至1.5%,在2002年以后反弹,且在2.6%左右波动。1993~2009年有记录的数据平均值为2.42%。

选取中、印、俄三国1993~2010年的数据来看,中、俄、印最低10%占有的收入份额平均值分别是2.37%、2.42%、3.83%。从平均数据来看,最低收入10%占有的收入份额中,中国低于俄罗斯,俄罗斯低于印度。如果以中国2.37%为基数1,俄罗斯、印度分别为中国的1.02、1.62倍。

③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世界公认的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其值在0~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34]东方社会中、俄、印三国在1981~2010年的有记录的基尼系数(如下图):

基尼系数(单位:%)

首先,中国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国家统计局也对我国的基尼系数有一个更为详细的统计。从1978~2012年基尼系数变化,可以看出我国贫富分化情况[35](如下图):

1978~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伊始,基尼系数低于0.2,我国基尼系数从1978年带有绝对平均色彩的0.18到1996年的0.424警戒值只用了短短的18年,2002年以后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4以上徘徊,2008年达到0.491,此后逐步回落,2013年回落到0.473,但一直在0.4以上徘徊。

雷默指出,“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均衡发展的愿望可以视为中国最近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及年增长率达到10%的巅峰后的一件奢侈品”。[36]坊间也有各种各样的基尼系数版本,相互间都有出入。但我国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收入绝对平均的财富分配状态成为长时间在0.4警戒线以上徘徊的世界上贫富差距大的国家却是不争的事实。《人民日报》2014年1月23日称,贫富差距已有稳定性,形成代际转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显示,“1995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财产不平等程度近年来呈现升高态势,明显高于收入不平等”。[37]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实教授指出,“未来几年,我国的收入差距可能仍会处在高位徘徊状态,既不会出现明显扩大也不会出现明显缩小的趋势,基尼系数预计将在0.45~0.50之间波动”。[38]这些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数充分说明我国现代化成果的社会享用带有明显不平衡的迹象,存在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情形,社会底层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伸张,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积聚,潜在着引发整个社会失控与崩溃的危险,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诱因,为社会底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搭建必要的发展平台、促进社会阶层正常稳态流动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底线。

其次,俄罗斯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俄罗斯基尼系数在1993年甚至达到了0.48,之后逐渐降低。2000~2005年,俄罗斯基尼系数分别为0.397、0.398、0.398、0.40、0.407、0.404,基尼系数略有回弹,但也超过了国际警戒线。1990、1991、1992、1993、1995、2002、2003、2004年10%的富人的收入比10%的贫困人群的收入高3.4、4.5、7.5~8、11、13.5、13.3、13.5、13.8倍[39],俄罗斯贫富分化加剧,情况不容乐观。

再次,印度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印度的基尼系数一直波动不大,1983、1988、1994、2005、2010年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11、0.319、0.308、0.334、0.339,基本上在0.3偏右徘徊,属于在“收入相对合理”的区间,但是,近年也有增长趋势。并且,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基尼系数低就意味着社会发展质量高,因为,从社会群体的总体生活来看,“印度仍然缺乏干净的饮水和充足的食物,基础教育不完善,医疗保障不健全,住房条件差”。[40]居民生活质量整体比不上中国。

在东方社会共有数据的1991~2010年间,中、俄、印的基尼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4、0.406、0.327,中国、俄罗斯都已经超过了0.4,在贫富差距警戒线上。

中、俄是东方社会贫富差距大的国家,也属于当今世界收入不平等程度很高的国家之一。总的看,俄罗斯的基尼系数高于中国,印度为最低。如果以印度的平均值为1,中国、俄罗斯与印度的比值分别为:1.22、1.24。

(3)五等分社会结构

依照收入或消费,五等分划分的各人口组别,其收入或消费所占的比例份额(四舍五入)分布如下:

①最高(第一档)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

最高 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单位:%)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最高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中国从1984年的36.6%上升到2002年的48.6%,后逐渐下降,2010年达47.1%。俄罗斯从1988年的33.6%上升到1993年的53.3%,后逐渐回落,2009年达47%。印度从1983年的40.1%到1988年的44.1%,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苏联解体后,中、俄、印三个国家,最高 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平均值分别为45.6%、46.5%、41.8%。如果以印度为基数1,中、俄分别是印度的1.09、1.11倍。

②第二档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

第二档 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单位:%)

从上图可以看出,第二档 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中国持续下降,俄罗斯在1993年和1996年有所下降,但随后所占份额逐渐增加,基本保持在11%左右。印度的变动不是太大,基本保持在12%左右。

③第三档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

第三档 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单位:%)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第三档 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从1987年之后略有走低趋势,现在一直保持在15%左右。俄罗斯的从1989年之后有走低趋势,现在基本保持在15%左右。印度一直保持在16%左右。

④第四档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

第四档 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单位:%)

从上图可以看出,第四档 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中国从1987后开始走低,1999年以后逐渐增大,2010年达到23.2%。俄罗斯也存在一个波动,从1989年开始下降,但在1993年达到23.2%之后逐渐增加,现在基本保持在21%左右。印度基本在21%左右徘徊。

⑤最低(第五档)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

最低 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单位:%)

从上图可以看出,最低 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中国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达4.7%。俄罗斯数据现在基本稳定在6%左右,印度一直在9%左右徘徊。

由于中、俄、印这一部分数据不完整,本研究以俄罗斯成立后至今的这一段时间的数值为测算对象,取平均值。中、俄、印最高 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分别为45.6%、46.5%、41.8%;第二档 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分别是10.5%、10.5%、12.4%;第三档 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分别为15.3%、15%、16%;第四档 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分别是22.5%、21.8%、21%;最低 20%的收入或消费份额分别为6.1%、6.2%、8.7%。中、俄、印前三档的收入或消费份额分别占71.4%、72%、70.2%。

中、印、俄五等分收入份额横向比较(单位:%)

学界一般认为,社会各阶层结构中,极富、极穷的“两极”很小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的“橄榄型”或“纺锤型”社会结构,这种社会比较稳定。

分析社会结构,离不开中产阶级。所谓的中产阶级,是居于社会中间水平的群体,但是,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中产阶级的界定也就不一样。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教授认为,“中产阶级是一个职业概念,经济学家提出中等收入者这个概念,是不对的。中产不是某一个阶层,是若干个阶层的总和。所谓中产,是指你拥有的收入、声望、文化这三者的综合情况,根据你占有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多少来划分是否属于中产……现在的社会结构总体来说还是洋葱型,但是中产阶级在变大,洋葱的底部变小了中间变大了。1999年中产阶级大致占15%,2008年是22~23%,大致是每年增加1%。首先是私营企业主在扩大,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是中产;其次知识分子扩大了,白领扩大了”。[41]王立新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仍然是一种底层大、中间小的‘金字塔形’的结构,而不是两头小、中间打‘橄榄形’的结构,中产阶层尚未完全形成”。[42]

我国中产阶级是否形成,通过社会结构中各阶层收入布局来看是一种方法。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社会结构中,高收入阶层财富所占比例过大,最低20%的收入份额在变小,中产阶层已经发育。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明确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表明我国已经把建设中产阶层、优化社会阶层结构当作发展的主要目标,寻找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对策。

印度独立之前,基本上不存在中产阶级这一阶层,到了20世纪末,中产阶级崛起,林承节认为,印度“独立后,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由中等企业家、公司中上层技术、管理人员和各种自由职业者组成的强大的中产阶级,此时人数约在1亿以上”。[43]“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是印度中产阶级标准的制订和发布者,依据凡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美元对卢比的比价为1∶48.5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标准,认为印度现有3亿的中产阶级人口。[44]印度中产阶级标准明显偏低。

如果按最高前两档的收入或消费份额之和为例,中、俄、印分别占56.1%、57%、54.2%,都存在着社会财富集中于社会上层的情形。如果以印度的作为基数1,中、俄分别为印度的1.03、1.05倍。

在中、印、俄三个国家中,与社会的高收入阶层相比,中间阶层所拥有财富的量、稳定的社会结构所需的中间阶层的量,依然明显不足。整个东方社会中、印、俄中产阶层均呈现出不成熟状态,达到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还有一定的距离。

(4)农村贫困率

农村贫困率是生活在国家农村贫困线以下的农村人口的百分比。

中国在2011年达到12.7%,2012年为10.2%。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向农村进行政策倾斜,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低保等基本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这些举措都有助于进一步消解城乡“双轨制”带来的后果,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印度农村贫困率从1994年的50.1%,到2005年降到41.8%,2010年为33.8%,2012年为25.7%,逐年呈下降趋势。但印度的农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要比中国要高一倍多。俄罗斯的农村贫困率无相关记录(如下图):

农村贫困率(单位:%)

(5)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大是中、印社会的普遍特征。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相当于农村的2.36倍,后由于农村改革而差距缩小,1984年缩小到1.71倍。随着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城乡差距又迅速拉大,2002年达到3.14倍。2013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公布了过去十年中国城乡差距:“城乡差距大概有3倍。按照城镇工资统计,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大概有4倍以上的差距。”[45]《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认为,如果扣除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再把城镇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也考虑进来,城乡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1~6:1。[4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非常大。1978~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如下图):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改革的重心。随着新一轮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城乡差距大的情形正在得到有效扭转。“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实际增长9.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实际增长6.9%。有关部门表示,农民收入将实现‘十一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望缩小到3:1以内。”[47]

印度的城乡差别也很惊人,农业人口数量庞大,有70%的印度人生活在农村,印度的工业大都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如马哈拉施特拉邦86%的注册工厂都集中在孟买等少数城区,旁遮普邦达95%。西孟加拉邦,集中在胡格利县的工业达70%”[48],印度城乡差距高达60:1[49],卢斯认为,“印度的经济呈现出一幅分裂的画面,一边是中世纪的穷困,一边则拥有21世纪的高科技。”[50]有着“现代而繁荣的服务业与广泛而落后的农业”[51],中国、印度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6)区域差距

中国经济增长呈典型的东部沿海——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条带状梯级分布,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王莹等认为,“改革开放以后的17年间(1978~1995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87%,而西部地区只9.26%。尤其是在1992~1995年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93%,而西部地区分别只有11.40%。由此导致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52]

印度地区差别也很显著,“印度发达和较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印度半岛沿海的边缘地区、主要铁路干线走廊地带,落后地区主要分布在半岛内陆腹地、喜马拉雅山区。”[53]印度的西北部,自然环境差,资源缺乏,导致印度地区之间贫富差距的扩大,印度的南北差距甚至达到1:6。

俄罗斯主要经济区集中在西部,而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远不如西部,区域差异也呈现出从西向东逐渐拉大的趋势。俄罗斯地区间社会差距急剧拉大,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在89个联邦主体中10个最大的地区生产着全国GNP的44%,17个地区占该项总值的58%。1990年10个最不发达地区的人均工农业产值和10个最发达地区的相应指标相比,前者是后者的57%,到1996年已经只能达到22%左右。”[54]并且,按人口平均,1994~1996年79个联邦主体地区产品总量规模的差异幅度迅速拉大:“1994年为11.4倍,1995年为17.7倍,1996年为20.4倍,这些指标的变异系数的变化也是直线上升的:1994年为0.488,1995年是0.489,1996年是0.562”[55]。区域差距大是东方社会中、印、俄的普遍特征。

综合上述数据生成东方社会发展负能量累积雷达图(如下图):

发展的社会负能量累积雷达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的负能量累积中,选取的绝对贫困人口总数、基尼系数、最高10%占有的收入份额、最高20%占有的收入份额、“最高前两档占有的收入份额之和”等参量可以看出:印度在绝对贫困人口总数1项是三个国家中最高的,俄罗斯在基尼系数、最高前两档的收入份额之和、最高20%占有的收入份额、最高10%占有的收入份额4项是3个国家中最高的。印度在基尼系数、最高前两档的收入份额之和、最高20%占有的收入份额、最高10%占有的收入份额4项是最低的。但是,中、印、俄三国在这4项方面的差距都并不是太大。在“绝对贫困人口总数”方面,印度虽然是最高的,但,中国与印度的差距不十分大,都属于绝对贫困人口总数大的国家。在“发展的社会负能量累积雷达图”中,印度的发展的社会负能量累积大于中国的,中国的大于俄罗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