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定位再定位

定位再定位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在2002年出版的《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一书中,就曾反复论证过城市竞争中的资本问题。如某个城市定位为“投资者的沃土”,这就是一种“城市文化资本”的建构,就是从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发展优惠待遇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定位论证,专门针对投资者推出自己的城市产品。通过定位,可以构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城市文化资本”。
定位再定位_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城市竞争需要什么?——或许是定位、定位再定位

在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突出地表现为城市间的竞争。竞争的成败既取决于城市对外的辐射力,即城市的对外影响范围;也取决于城市向内的凝聚力,即城市吸引企业、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的能力。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城市更需要什么?城市竞争需要城市定位,城市必须把自己的综合实力整合起来,通过对自身资源和所处环境的SWOT分析,确定自己最优的发展空间和功能定位,从而塑造自己的城市品牌,形成特色的竞争力,实现城市经济文化的区域性发展突破。

城市竞争的核心武器是营造一种差异化,即城市特色与个性。特色与个性是城市品牌的核心,有特色的城市对外才有吸引力,对内才有凝聚力,才能承担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一个城市的特色,标志着它的社会能力和发展水平。城市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形象不应“千城一面”,而应是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寻求城市的特色和差异化就需要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城市竞争。如果没有竞争,城市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展。这就好像一个农民,当他在农村经营自己的农田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需要与其他人竞争。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农民都失去土地,不得不到城市打工,于是就产生了与其他相类似的人之间的竞争,他们必须要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

城市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都在努力获得城市发展的资本。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曾说过:“游戏者的形象就好像是面对一大堆不同颜色的符号标志,每一种颜色都对应一种他所拥有的特定资本,与此相应的是他在游戏中的相对力量,他在游戏空间中的位置,以及他对游戏所采取的策略性取向,这些都是我们在法语中称他‘参加游戏’的意思;他所采取的每一步行动,不论是不惜冒点风险还是多少有些小心谨慎,是颠覆还是守成,都既取决于他手里符号标志的总数,也取决于这堆符号标志的组成状况,这也就是说,取决于他拥有的资本的数量和结构。”(88)城市也一样,城市能否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主要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本数量及资本的结构。

资本不仅包括自然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笔者在2002年出版的《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一书中,就曾反复论证过城市竞争中的资本问题。以往,很多城市在城市定位中更多关注的是货币资本的引进和竞争,应该说货币资本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最重要,而且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货币资本的竞争层面,最大限度地引进货币资本是实现城市发展的捷径之一,但是,本书所论“城市定位”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是把眼光仅仅盯在货币资本层面,而是在合理操作货币层面部分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发“城市文化资本”,包括城市形象、城市投资环境和城市宜居环境等。我们都知道货币资本在本质上具有自由流动性和赢利性,总是会流向城市形象好、城市品牌知名度高和升值空间大的区域,而城市品牌、城市知名度、城市人文环境,都是“城市文化资本”的构成要素,因此,城市定位最终的目的是创造城市能够生产资本的前提和土壤,让城市能够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城市文化资本”。(89)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又有着与香港和澳门毗邻的独特的自然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部资本流向珠江三角洲,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但有很多城市,由于缺乏区位和历史文脉等先天性优势,造成竞争优势的缺乏。这类城市为了能在竞争中取得城市发展的资本,必须努力营造投资的环境和优惠条件,必须针对投资者的目标市场进行城市定位。如某个城市定位为“投资者的沃土”,这就是一种“城市文化资本”的建构,就是从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发展优惠待遇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定位论证,专门针对投资者推出自己的城市产品。

城市竞争的另一个争夺对象是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品牌。任何人都会承认,城市品牌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一流的品牌是由一流的群体创造并完成的。”(90)人是最有活力、最有创造性、最有价值的资本,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客观世界。没有人,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所以,城市之间也在争夺人力资本,特别是各类高级人才。人力资本的竞争是一个比资本竞争更复杂、更综合的竞争,它不仅要求城市具备资本竞争的条件,还要求城市能提供优美的人居环境和优良的创业环境。很多城市为了吸引人才,都在努力改善自己的环境条件,进行城市形象建设。比如,杭州为了吸引旅游者和创业者,提出了“住在杭州”、“玩在杭州”的营销口号,希望通过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落户杭州,把杭州打造成人才战略高地。

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城市如何避免走弯路、走错路?如何在21世纪的全球化和产业大分工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呢?这是每个城市政府都要认真思考的大课题,进行科学准确的城市定位则是一个很好的战略选择。只有通过准确的城市定位,才能探求城市的灵魂,才能挖掘城市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城市很难进行差异化的竞争。通过定位,可以构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城市文化资本”。在城市定位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营销,以塑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强吸引力的城市形象,吸引投资者和外来者安家落户。

【注释】

(1)参见: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5

(2)引自:王成.企业最优市场定位.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3

(3)张鸿雁等.企业形象设计新概念——CIS设计与导入的文化整合.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9

(4)John Berger.Ways of Seeing.London:Penguin Press,1973:129

(5)[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焱等译.第三次浪潮.北京:三联书店,2004:229

(6)[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著;王恩冕,于少蔚译.定位.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6

(7)[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焱等译.第三次浪潮.北京:三联书店,2004:231

(8)EnzoMingione.Urban Sociology Beyond the Theoretical Debate of the Seven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6.Vol.11,No.2

(9)引自:陈章旺.我国城市营销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城市经济,2006(3)

(10)张鸿雁.我们正面临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城市社会的来临.中国城市评论(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康少邦,张宁编译.城市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45

(12)[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7

(13)[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4

(14)[法]潘什梅尔著;叶闻法等译.法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8

(15)转引自:彭兴业.首都城市功能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16)张鸿雁.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6-8

(17)[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242-243

(18)列宁.列宁全集(第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42

(19)[法]布罗代尔著;顾良等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569

(20)[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66

(21)[美]理查德·瑞杰斯特著;沈清基,沈贻译.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22)[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586

(23)张鸿雁.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5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0

(25)[苏联]阿·弗·斯捷潘年科著;姜典文等译.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城市.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12

(26)[美]沃纳·赫希著;刘世庆等译.城市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6

(27)H.Tisdale Eldridge.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A].J.Spengler(ed.).Demographic Analysis[C].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2:338

(28)[法]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

(29)[美]曼纽尔·卡斯特著;杨友仁译.全球化、信息化与城市管理.国外城市规划,2006(5)

(30)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60

(31)简新华,刘传江.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世界经济,1998(4)

(32)[美]德怀特·H.珀金斯.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学家提出的挑战.中国经济问题,2001(5)

(33)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27

(34)[美]苏珊.城市反思.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63

(35)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

(36)Paul N.Balchin,Jeffrey L.Kieve.Urban and Economics.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6:1

(37)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63

(38)韩强.绿色城市.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23

(39)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5

(40)Doxiadis,C.A.Man’s movement and his settlements,Ekistizs,vol.29,No.174,1970

(41)美日城市圈发展镜鉴.国际先驱导报,2004-12-14

(42)参见:郁鸿胜著.崛起之路:城市群发展与制度创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5-26

(43)张鸿雁.“大上海国际化都市圈”整合建构新论——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创新研究.社会科学,2007(5)

(44)闻哲.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绿色环保环境正在逐步形成.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9-27 http://www.ce.cn/cysc/cysczh/200709/27/t20070927_13057394.shtml

(45)[英]彼得·霍尔著;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译.世界大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

(46)[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38

(47)[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久,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96-497

(48)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62

(49)谢守红,宁越敏.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城市问题,2005(1)

(50)[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0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00

(52)[美]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0-121

(53)[美]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

(54)王文元.主要发达国家城市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城市问题,1989(4)

(55)[英]迈克尔·詹克斯等编著;周玉鹏等译.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

(56)[英]迈克尔·詹克斯等编著;周玉鹏等译.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40

(57)[英]理查德·罗杰斯等著;仲德崑译.小小地球上的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8

(58)张韶华.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82

(60)[美]莱斯特·布朗著;余慕鸿等译.环境经济革命.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55

(61)Wirth.L.Urbanism as A Way of Liv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9)

(62)Edward K.Spann.The New Metropolis.New York City,1840~1857.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317

(63)[美]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09

(64)[英]埃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

(65)张鸿雁主持完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课题总字数有120万字。

(66)[美]莱斯特·瑟罗著;周晓钟译.资本主义的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2

(67)[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13-214

(68)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14

(69)[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久,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0

(70)里斯本小组著;张世鹏译.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41

(71)转引自:姜杰,张喜民,王在勇.城市竞争力.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245

(72)转引自:[美]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著;曾茂娟,任远译.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2

(73)[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94

(74)[美]阿尔温·托夫勒著;孟广均等译.未来的冲击.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5

(75)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43-344

(76)[法]伊夫·格拉夫梅耶尔著;徐伟民译.城市社会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11

(77)尹继佐.世界城市与创新城市——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7

(78)[美]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著;曾茂娟,任远译.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1

(79)[美]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著;曾茂娟,任远译.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9

(80)张鸿雁.“合法化危机”:中国城市化社会问题论.探索与争鸣,2006(2)

(81)[英]约翰·伊特韦尔,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577

(82)[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3

(83)Harvey,David.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Oxford UK:Basil Blackwell Ltd,1985:45-53,213-221,260

(84)[法]伊夫·格拉夫梅耶尔著.徐伟民译.城市社会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0

(85)[美]菲利普·科特勒等著;罗汉等译.科特勒看中国与亚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53

(86)Ashworth,G.J.&Voogd,H.Selling the City:Marketing Approaches in Public Sector Ur-ban Planning.London:Belhaven Press,1900

(87)张鸿雁.中国沿海城市群与内地城市“嵌入性结构关系”论——一个关于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安全发展的重大战略.城市问题.2007(11)(本文是张鸿雁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化发展战略》(课题项目批准号:05JZD0038)阶段性成果之一。)

(88)[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局,1998:136

(89)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79

(90)同上,第38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