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构建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思考

构建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思考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一所学校的发展不是独立的,它是社会对学校发展的要求、学校自身发展的现实状态和学校管理对学校发展的理性思考结果。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发展不仅需要借助多方面的合力,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取得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也需要自身不断地发现问题,团结攻关,逐步完善,在反思与改进中使学校文化的建设更有生命力。从2004年起,教育局领导视察各个学校时,多次在讲话中提出要加快学校的文化建设,促进秦淮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所学校的发展不是独立的,它是社会对学校发展的要求、学校自身发展的现实状态和学校管理对学校发展的理性思考结果。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发展不仅需要借助多方面的合力,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取得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也需要自身不断地发现问题,团结攻关,逐步完善,在反思与改进中使学校文化的建设更有生命力。

(一) 需要行政部门的支撑

秦淮区区委、区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都在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各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加快学校文化的建设。从2004年起,教育局领导视察各个学校时,多次在讲话中提出要加快学校的文化建设,促进秦淮教育的快速发展。在2005年教育系统负责干部会议中明确提出,“‘人文秦淮’对教育的需求,要从秦淮文化中凝练出更多的文化内涵。此后在历次教育系统负责干部会议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教育局长均多次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议题,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教育局整体工作,写入秦淮教育发展规划及相关文件。区教育局还于2005年通过了《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专家引领,多方联动的推进策略。学校文化建设要体现以秦淮地域文化为主导,以学校自身文化积淀为基础,充分体现既有共性与个性互相包容,又有秦淮地域文化特征与学校个性呈现相互交融的、和谐共生的学校文化。既要注重统一认识,和谐发展;又要倡导百花齐放,个性发展。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长、中层领导、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都主动参与,同时,邀请相关高校专家和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进行指导,以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发展。”

教育局在《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区域性推进秦淮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弘扬秦淮文化。经过教育局的统一协调与促进,各所学校的文化着眼点不同,但都让秦淮文化走进校园的环境建设;让每一个秦淮的学生都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到自豪,能亲近和理解自己的故乡,在秦淮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二) 需要专业人士的引领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校文化特色的形成,一方面需要学校自己的挖掘与开发,另一方面也需要专业人士的梳理与引领,这两方面的因素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我区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邀请了一批专家、文化学者、民间艺人等,他们成为了共同体文化建设的智囊团,在他们的引领、指导下,各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视野与深度,更好地彰显出个性与特色。

南师大教科院副院长傅宏教授、全国知名心理学专家南师大郭亨杰教授、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南师大谭顶良教授、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省规划办彭钢主任、省基教所王一军所长、《江苏教育》杂志主编张俊平先生等等,他们是共同体特聘的常驻专家,定期到共同体来,带领大家学习,启迪大家思考,为各校的文化建设方案进行论证,参加活动、参与研讨,为秦淮区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专家支撑。

此外,共同体还根据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从需要出发,菜单式的邀请了一些专家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如赵炜、高振甫、周国镇等一批著名的学者与文化名人等,他们对解决我区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凸显专业,追求突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专业人士的引领下,各校逐步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在不同的层面上,多角度地进行了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三) 需要社会资源的支持

好的学校文化必然将影响、辐射周边地区。学校工作社会化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今后发展的方向,它的推进必须充分关注社区,切实依托社区,发挥好社区对学校工作社会化的重要载体作用;要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生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学校文化和社区文化的联动与互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社区青少年的需求、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社区教育的需求所决定的,因而,共同体的建设,必须借助社会资源的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校和社区的相互了解,将社区吸纳到共同体的建设中,彼此增进友谊,统一认识,形成合力,构建全新的和谐的文化建设大家庭,共同推进学校文化和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我区七桥小学每年从各级团委、妇联、关工委联系的社会公益资助中获得数十万元的教育援助,每学期均有青年志愿者到学校来带领学生们一起开展公益活动,学校利用社会各界的帮助,扩建了图书馆、购置了体育器械、建立了饮用水工程、开设了环境保护课等,快速的改善了办学环境,提升了教学质量,扩大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四) 通过协作解决问题

区域性学校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先进的理念,但缺乏操作性;有丰富的文化活动,但缺乏实效性;有健全的制度文化,但缺乏群众性;有完善的规划,但缺乏个性等等。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更是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集众人之智,于文化建设的情境中,发现“真问题”;聚各方之力,分工协作,集体攻关,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将批判性的借鉴吸收与区域化、校本化的研究相结合,推进秦淮文化的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在研究中,发现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专题督导与评估是个难题,文化建设需不需要评估,如何评估,与其他评估有何不同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共同体成员们。为了攻克这个难关,共同体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聆听专家学者的建议,各个学校代表畅所欲言,思维碰撞,形成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专题督导与评估的初步认识,制定了督导的内容和评估标准。共同体还深入成员学校,实地进行文化督导调研,以检验督导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方案,最终形成了具有秦淮特色的校本化的《学校文化建设督导方案》,引领和指导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日臻完善。

(五) 通过分享促进创新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以创新为发展动力,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又以分享促进了创新。首先,在区域内各自学校文化建设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共同体的分享;其次,区域内学校的分享又反向促进了新一轮的共同创新,最后形成了创新与分享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区域文化建设共同体。可以说是基于创新的分享,分享后的创新,是升华的创新;创新后的分享,分享的是精华。在创新的同时分享,在分享的同时创新,帮助学校寻找到文化发展的内涵,并在这种力量的引领下,促进学校文化的重构与发展。

小西湖小学真正实现生活与数学相通、相融的学校文化可以说正是分享后的再创新,是不断创新与分享的成果。当时小西湖小学在分享交流会后,又聆听了专家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专家们对已经以六个分册呈现的“身边的数学”校本教材持不肯定态度,认为目前的研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提出了诸如“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的逻辑线索不清等一些建设性意见。小西湖小学结合专家的意见,钻研相关理论,客观地审视已有的研究,理性地思考实践的得失,渐渐地寻找到“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对原先的整个研究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一步一个脚印地展开了又一次的创新。分享后的创新,方向更明确了,整个研究重新回到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愿景”“建构符合学校教育哲学和愿景的课程观”“编制‘身边的数学’课程纲要”“建立基于有机伙伴关系的专家指导方式”“重建学校的校本教研系统”等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使他们对“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提高了,能以更加高位、全面地去审视实践,审慎而又富有创见地采取新的行动计划,“身边的数学”所承载的“普育文化”的实践价值也进一步彰显。当夫子庙小学、小西湖小学、凤游寺小学、考棚小学、武定新村小学等又一次相聚时,邓校长快乐地将《人民教育》2009年22期上登载的《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及对策》与大家分享。大家纷纷表示祝贺,并热切地期待全新的《身边的数学》的校本教材早日出版。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需要通过分享促进创新,在这样的过程中,区域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收获新的喜悦。

构建秦淮区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以学校个体自身文化创新、成长为基点,围绕学校在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交流分享、团队合作等,使学校借助个体和集体的智慧将秦淮文化转化为个性的学校文化,并以学校个体的丰富性来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建设,从而达到学校个体与共同体一起成长,最终有力地推进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方涛.学校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J].教书育人,2008,(23).

[2]张康之,张乾友.对共同体演进的历史考察——兼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体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2008,(4).

[3] 王攀峰.“学习与生活共同体”的建构原则初探[J].人教期刊,课程教材教法,2006,(6)(刘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