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创建共和制度__中华民国的成立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创建共和制度__中华民国的成立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时间:2022-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创建共和制度__中华民国的成立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创建共和制度——中华民国的成立◎熊秉坤 ◎金兆龙在全国武装反清斗争的浪潮中,经过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组织发动,武汉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以新军为主力发动起义。为保证“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民主原则,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国家宪法的

创建共和制度__中华民国的成立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创建共和制度——中华民国的成立

◎熊秉坤 

◎金兆龙(www.guayunfan.com)在全国武装反清斗争的浪潮中,经过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组织发动,武汉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以新军为主力发动起义。1911年10 月10日晚,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首先率众在武昌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经过激烈战斗,迅速夺取楚望台军械所,新军各营奋起响应,义军相继攻占凤凰山、蛇山等炮台重地。第八镇工程营左队队官、日知会会员吴兆麟被推举为起义临时总指挥,然后分三路进攻总督署,总督瑞澂仓惶逃跑,11日晨,总督府被攻陷,武昌光复。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夜光复汉阳,12日光复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随即成立湖北军政府,时任清军陆军暂编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的黎元洪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义军胁迫推举为军政府都督。

◎军政府发布的安民告示

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发布檄文号召全国各地响应。在革命党人策动下,各省纷纷先后宣告独立。12月2日,南京光复。至12月底,全国24省中已有17省脱离清政府宣告独立。独立各省的代表随即举行会议,倡议组织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风雨飘摇的清政府覆亡已成定局。

然而,武昌起义以后,国内形势十分复杂:义军没有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虽然黄兴受孙中山命驰援武汉,并被湖北军政府任命为总司令,但受到诸多掣肘,面临清廷的大兵压境,军事连连失败。领兵镇压武昌起义的袁世凯出于个人野心,一方面率大军围攻武汉,另一方面又向军政府表示:若让他出任大总统,他将不反对共和并可胁迫清帝退位。独立的各省群龙无首,步调不一。以南京为中心的革命军政府派伍廷芳为代表开始与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进行“南北议和”。在革命高潮中混入革命队伍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伺机活动,以“独立”为手段,窃夺了部分省的领导权,他们支持袁世凯,以图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更严重的是革命党人意见分歧,甚至连黄兴等孙中山的亲密战友也没有认识袁世凯的真面目,认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并能使清帝退位,即可举其为临时大总统……

就在这混乱的局势中,在同盟会战友的盼望与催促下,在欧美筹款和进行外交活动争取支持的孙中山,于12月25日从海外归来到达上海。翌日,孙中山在寓所召开同盟会骨干会议,讨论组织政府及关于政府体制等问题。孙中山认为就目前混乱的局势,宜采取总统制,以统一革命号令与步调,而宋教仁等则极力主张内阁制,辩论十分激烈,黄兴及多数与会者支持孙中山意见,总统制得以通过。27号,孙中山又会见独立各省代表,商议组织临时政府问题。12月29日,已宣告独立的17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临时大总统,每省一票,孙中山众望所归,以16票当选。

1912年1月1日上午,孙中山乘专车离开上海赴南京就临时大总统职。民众热烈欢迎这位为推翻清朝帝制出生入死奋斗多年的传奇英雄,聚集在列车经过的车站附近,期望一睹他的风采,以致“道途为塞”。列车过苏州,“‘共和万岁’之声闻于数里”。过常州、镇江,“欢迎者均及万人”。在南京,各省代表、文武官员和男女学生代表四五万人等待在下关码头,欢迎孙中山的到来。当天下午5时左右,孙中山到达南京,随即于晚上11时许在前清两江总督署举行了庄严简朴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面对各省和各方面的代表,孙中山举起左手庄严诵读大总统誓词: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宣誓完毕,即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等文件,再次表达“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的决心。宣言书并进一步说明中华民国的对内对外政策:对内要实现民族统一,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治统一,财政统一;对外则坚持和平主义,发展外交,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后又发表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国旗。从此,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全新的篇章,任何的复辟与倒退,都不过是短暂的历史闹剧。

◎孙中山手书大总统誓词

◎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马上组建临时政府,设立了各政府部门,任命了各部部长,人选中包括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种势力,但领 导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手中,黄兴担任陆军总长兼参谋部总长,成为孙中山主持政府工作的主要助手。孙中山反对任人唯亲,当时广东省各界推举他的兄长孙眉为广东都督,孙中山了解自己的兄长,虽然他是革命元老并倾尽家财支援革命,但他毕竟不熟悉政治,而更擅长于工商实业。于是孙中山分别致电广东各界,并说服孙眉,请他负责办理安置民军和举办实业之类的工作。

在孙中山建议下,1912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参议院由17省都督派代表组成,这是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拥有立法、制宪、财政预决算、选举临时大总统和副总统、弹劾、咨询等职权。参议院选举林森为议长。

南京临时参议院最重要的贡献,是制定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大法,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创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在孙中山的提议和坚持下,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写入约法总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大气磅礴,决然否定了数千年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君主专制的王权法则和理念,以法律规定:全体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正是这一条,明确体现了辛亥革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同时根据这一原则,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具有人身、保有财产、言论、信仰、出版、集会、结社、陈诉、请愿等自由;有选举与被选举等权利;有纳税和服兵役等义务。为保证“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民主原则,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国家宪法的形式规定了中华民国“主权在民”的国体和共和制的政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它本质上反映了中国新兴的、正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精神和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诉求。它所蕴含的革命民主主义,对统治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主义给予了彻底的否定,在全国进行了一次近代民主主义的启蒙;同时也成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一切开历史倒车的反革命派斗争的武器。

在孙中山主持南京临时政府大致短短的两个月中,面临各种矛盾和困难,勉力陆续颁布了39项法令。法令规定在经济方面,保护和鼓励工商业和农垦业的发展,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和兴办实业。在文化教育方面,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开办技术学校、师范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提倡男女同校,奖励创办女校。规定教学内容不得有悖“民国精神”,禁止“小学读经”等等。在革除封建陋习陈规方面,要求剪发辫,禁缠足,禁止贩卖人口和拐骗华工,取消奴婢卖身契约,取缔封建等级制度,废除体罚刑讯等等。总之,在社会风习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除旧布新。虽然在当时社会动荡的形势下,这些法令大多流于具文,但却表明了孙中山始终忠实于革命民主主义的原则。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许多小事都表现了孙中山以实际行动贯彻民主平等的原则,率先垂范。他当选临时大总统后,保持了一贯的简朴生活:在临时大总统府,孙中山在一所小平房内办公。不大的总统办公室只摆放了一张办公桌,一张沙发,两把木椅子,一个小书橱,墙上挂着中国和世界地图。他居住的小楼房也很简陋。不少人向他建议在总统府内另建一座总统办公楼,都被孙中山婉言谢绝。他说“民国刚成立,经济十分困难而各方面用度甚多,在平房里办公并不影响我工作”。在总统府内,基本人人平等,平日里同事仍称孙中山为“先生”,极少称他总统。孙中山教育工作人员:人民才是民国的主人,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在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这是破天荒的“颠覆”,是意识形态的革命。孙中山在生活中衣着朴素饮食节俭,不抽烟不喝酒。当时总统府内一般人每餐菜金在三元以上,而孙中山每餐大约只花四毛钱,常食的只是豆腐青菜之类。据说有一天,南北议和代表伍廷芳、唐绍仪到总统府谒见孙中山,他们议事直至晚饭时分,孙中山留他们二人共用晚餐。当时餐桌上只有普通饭菜,并无佳肴珍馐。唐绍仪过去生活一向奢靡,每天光烟钱就需二三十元,面对粗劣的饭菜无法下咽,只好托辞今天是他的“斋日”,免吃了。而孙中山则随吃随谈,也不勉强。孙中山一生奔走革命,不治家产,直至去世,也只留下一所华侨集资捐赠的房子和一些书籍给夫人宋庆龄作为纪念。孙中山胸襟博大,与人从无私怨。民国元年二月某日,副官通报有位姓邓的客人求见孙中山。一打听,原来是十六年前在伦敦诱捕孙中山的邓廷铿,他因为孙中山当了大总统,前来想求一官半职。副官等知道他曾陷害孙中山,欲治他以汉奸之罪,特向孙中山请示。孙中山想了想,说:“事情已经过去多年,当年他也是奉命行事,不必追究了吧。他来求官,不任用就是了。”然后令副官护送邓廷铿出总统府,以免他发生危险。这事足见孙中山人格的伟大,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孙中山是“平民总统”。

◎孙中山照于临时大总统府内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困难。在国内,首先是袁世凯感到大总统的位置难以到手,立即撤走和议代表,造成谈判破裂的形势,并以大兵压境,逼迫革命势力妥协。在革命高潮中混入革命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在不少独立省份中占据重要地位,此时全力制造“虚位待袁”的局面,并且影响拉拢了不少革命党人。他们对南京临时政府多方掣肘,特别是在财政支持方面几乎不作为,造成临时政府的巨大困难。仅以军费为例:当时要维持南京及各地近20万军队的费用,每月最低需要500万元,而政府在最困难的时候,国库仅存有10元钱。欠饷欠薪使军队哗变时有发生,人心亦逐渐涣散。同时,由于同盟会本身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或囿于认识问题,或出于个人私心,意见分歧,步调不一,甚至连孙中山的主要战友如黄兴、汪精卫等也力主只要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在国际上,帝国主义列强以“中立”为幌子,暗中支持袁世凯,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实施经济封锁,并且以保护在华利益为借口实行军事恫吓。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孙中山为了共和大业和国家统一早日实现,决定以满清皇帝退位,袁世凯公开宣布赞成共和为条件,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由袁世凯以代。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在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朝皇帝终于接受了中华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宣告退位。2月13日,袁世凯向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即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呈并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了保存辛亥革命仅存的成果,孙中山提出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三个条件: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二、新总统要亲自到南京就职;三、新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临时参议院所颁布的一切法规章程。这三个条件的提出,表明孙中山一方面期望袁世凯能促进共和大业早日实现,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的疑虑。果然,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即一笔勾销所有的承诺,并且以后又演出了帝制复辟的丑剧。孙中山后来总结这时期的斗争时说:“曾几何时,已为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指中要害。

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它推翻了清朝260多年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尽管新生的共和国只是民主制度的雏形,但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虽然以后还经历了帝制复辟、军阀割据与混战……在实现真正民主共和的道路上充满曲折、坎坷甚至倒退,但民主共和已成潮流不可逆转,它是我们的祖国发展至今天的伟大开篇。

孙中山从青年时代开始,为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奔走革命,他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提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首先发动了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武装斗争,亲手首先在中国乃至亚洲创建了共和制度,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尔后,他又以后半生投入捍卫新生的共和制度的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无愧于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