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求学海外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求学海外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时间:2022-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求学海外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求学海外◎翠亨村现存冯氏宗祠旧址孙中山十岁了,他终于有了上学的机会。孙中山一生怀念这位对他启蒙的老师。经孙中山再三恳求,父亲终于同意他随母亲一同前往。求知若渴的孙中山十分想看看这神奇的地图,但终究没有如愿。孙中山毕生没有放弃对自己祖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当1882年7月孙中山在意奥兰尼学校毕业时,他英文考试获文法全校第二名。而孙中山出色的成绩,成为当地华人的骄傲。

求学海外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求学海外

◎翠亨村现存冯氏宗祠旧址

孙中山十岁了,他终于有了上学的机会。他的哥哥孙眉在檀香山帮佣、垦荒已有好几年,孙眉耐劳勤俭,小有积蓄,不时寄点钱回家帮补家用,因此孙中山也可以读书了。村中的有钱人请先生到家中办“家塾”教子弟读书,孙中山还只能和一般村民子弟到翠亨村所设的村塾去读书。村塾设在村中的冯氏宗祠。先生教的无非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本,间或也会选读儒家典籍四书五经的一些篇章。但当时的教育,先生只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本,却从不讲解内容。聪颖好思的孙中山对这种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很不满意。一天,他要求老师解释什么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师非但不作解答,反而认为孙中山冒犯了他的尊严,拿起戒尺就要打手心以示惩戒。孙中山很不服气,他认为书中所说的一定有道理,终有一天要把这道理找出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纵使现在背得滚瓜烂熟,将来总会忘记。后来他曾对友人说过,“我亦尝效村学生,随口唱过四书五经者,数年以后,已忘其大半。”后来,村塾另聘学识渊博且具有民族气节的程君海先生为老师。据孙中山回忆:程先生除“诲人于学术传授”外,还“尤注意于思想之启迪与德性之培养,每对吾人讲授满清入寇中原,残杀汉人,兴文字狱,以及丧权辱国诸史实,实意气慷慨,使听者民族思想油然而生,民族气节为之激发”。孙中山一生怀念这位对他启蒙的老师。

◎铜雕——少年孙中山(廖慧兰作)

孙中山13岁那年,他的母亲要随乡亲去檀香山看望离别数年的大儿子。经孙中山再三恳求,父亲终于同意他随母亲一同前往。从此,孙中山踏上了海外求学之路。

1879年6月,孙中山告别家乡,跟随母亲到了澳门,在那儿登上英国轮船“格兰诺曲”号,向着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驰去。当他伫立甲板上,浩瀚无边的海洋展现在眼前,被船头劈开的海浪澎湃汹涌,引起了他联翩的浮想。小时候当他牧牛至金槟榔山的山顶,坐在树荫下向南放眼望去,宽广而平静的唐家湾有时会停泊着几艘外国商轮。天气晴朗时,似乎影影绰绰看到澳门半岛的房屋。翠亨村有些乡亲到澳门谋生,孙中山的父亲就曾在那里当学徒,当鞋匠十几年。听父亲和村中老人们讲,那片土地虽然是中国的,但远道而来的洋人“租占”了那里,并且在那里作威作福,欺负中国人。那些外国人长得奇怪,他们金发碧眼,胡须浓密,可是头上却没有辫子;他们吃东西时用的是刀子而不是筷子;遇有喜庆事他们会唱歌并跳一种奇怪的舞……总之,那是一些异类,孙中山早就想亲自去看看。他又曾听说石岐镇有位洋人牧师,收藏有一张地图,通过那张地图可以看到全世界。求知若渴的孙中山十分想看看这神奇的地图,但终究没有如愿。现在,他终于向着他渴望了解的未知世界走去,一想至此,孙中山兴奋莫名。他对船上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蒸汽涡轮、螺旋桨、瞭望塔等等。尤其引起他注意的是那船台上的铁梁。他想,这么大而重的铁梁要多少人才能把它装配到船上?他又想既然能发明如此之大的铁梁,那一定能同时发明安装它的办法。进而想到“外国人所做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不能做,吾立刻觉得中国总有不对的地方了”。

经过二十多天的航行,孙中山和他的母亲终于到达夏威夷群岛的檀香山。二十多天的海上观察,孙中山眼界大开,使他“贫困之农家子”的思维境界有了提升。他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描述这次旅途的感受说:“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孙眉在檀香山的寓所,孙中山也在这里居住过

孙中山到达檀香山后,最初在哥哥孙眉于茂宜岛茄荷蕾埠开设的商店当学徒,帮哥哥打理店务。虽然孙中山聪颖勤奋,很快学会记账、出纳等业务,但严如父亲、慈如父亲的孙眉深知弟弟求学心切,觉得弟弟是个可造之才,有心培育他成长。是年9月,便送孙中山进入檀香山由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这是一 所正规的男子中学,最初只收夏威夷子弟,后来随着移民人口增加,才兼收东亚人。孙中山入学时,同学中只有他和同乡钟工宇等三四名华人子弟。学校参照英国正规的中学设置课程,开设数学、地理、自然科学和英国历史等学科。因为是教会学校,圣经讲授是重点科目。教科书全是英文,老师也全部以英语授课。

刚进学校时,孙中山甚至连英文字母也不认识,更不用说听课了,老师有时只好用手势向他表达意思。开始他很苦恼,但凭着一股不畏难、不服输的韧劲,努力研究学习英语的方法。不久,他发现英语千变万化,变来变去,不外乎由26个字母不同组合,这些组合,又有规律可循。当孙中山掌握了学习英语的规律和方法,学习又刻苦努力,成绩便迅速提高。课余,他不与同学聊天嬉戏,而是独自找个地方静静地阅读,有时还边读边做笔记。孙中山更多阅读的是有关美国历史的书籍,如美国独立战争史,林肯、华盛顿等人的传记等。他如饥似渴地吸纳一切新鲜的知识,活泼开朗的农村小男孩很快变成一个用功而沉着多思的少年学子。他的英语水平也大大提高。孙中山当时的华人同学唐雄曾忆述他刻苦学习的情景:孙公在檀读英文时,他的中文根底颇深,西文(英语)课余有暇,常不喜与同学游戏,自坐一隅,辄读古文,吟哦不绝,有时笔之于纸,文成毁之,不知所书为何。且为人沉默,不苟言笑,好读史乘,故英文进步甚速。而所读的书,多为“华盛顿林肯诸先进的革命过程史乘”。同时,孙中山还到当地华侨开办的华文夜校补习中文及国学知识。孙中山毕生没有放弃对自己祖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当1882年7月孙中山在意奥兰尼学校毕业时,他英文考试获文法全校第二名。在毕业典礼上,夏威夷国王架喇鸠亲自向他颁奖,奖给他一册内容有关中国的英文书籍。当时有位华侨与人打官司,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翻译。孙中山自告奋勇出庭代为翻译,他流利、准确的翻译为这位华侨打赢官司提供了帮助。而孙中山出色的成绩,成为当地华人的骄傲。孙中山的美国友人林百克评价孙中山的英语水平时说:他“终身应用英语,非常流利,非常正确,发音是美国式的。英文中有几个字母,广东人很难读正确,但他读得一点儿都不差。他在数十年中,尽力于建造民国,所用的大半是粤语、国语,他的英语使用得不多,但是仍然很好,没有一点儿错误。”

1882年秋,孙中山进入檀香山奥阿厚书院继续学习。这是一所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开办的近代新式学校,是夏威夷当时的最高学府。

孙中山在檀香山读书时,接触到许多前所未见的新鲜事物。比如,意奥兰尼学校开设体育课,学生每天要做体操。到了第三学年,更有兵式体操课。孙中山认为这课程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学到军事技能,因此很积极地参加学习。学校还设有救火会以防火灾和进行灭火救助,孙中山对这很感兴趣。他想到故乡一遇火灾,乡亲们就惊慌无措,感到在这件事情上外国人比中国人优胜一筹。他还看到檀香山有发达的邮政事业,社会秩序良好,办事按照法律进行,这些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想到家乡乡亲们常遭兵痞强盗劫掠却不能自保,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法律,只按长官或强权者意志办事。因此他相信“中国所急需的,就是美式的法律”。

孙中山刚到檀香山时,当地的同学看到他穿着长褂,脑后还拖着一条小辫,觉得十分怪异,常常拿他取乐。孙中山忍无可忍时,会激烈反抗,但他对比他年幼的同学却从不动手,因为他认为伤害弱小不符合他的天性。友善的朋友问他“你为什么不把辫子剪掉呢?”孙中山总是显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深思,回答说:“我以为剪辫最后的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中国人都可剪辫时,才把辫子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

孙中山在檀香山学习的年代,正是美国越来越插手夏威夷事务,意欲侵占并吞夏威夷的时候,也是夏威夷人民反对美国侵略斗争不断高涨的年代。许多檀香山华侨与争取民族独立的夏威夷人民站在一起,意奥兰尼学校不少师生也是民族独立自由的支持者,据说该校成为“反美和反吞并主义情绪的堡垒”。孙中山耳闻目睹了夏威夷人民的正义事业,对他们的斗争勇气深为敬佩。联想到受西方列强侵略欺凌的祖国,夏威夷人民的斗争无疑是他后来走上改良和拯救祖国的道路的最初启蒙。

孙中山就读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均为基督教教会开办的学校,《圣经》是学生的必修课,日常也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在孙中山入读意奥兰尼学校时,校长韦礼士主教对他特别关怀,亲自给他讲授圣经。孙中山对教义中宣扬的博爱精神和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十分神往,认为“满清皇帝自命为天子,而我们是天子脚下的虫蚁”是不对的。他每天笃诚地背诵圣经,热心参加宗教活动。当时大部分华人同学已经是基督徒,孙中山也很想受洗入教,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哥哥。可是孙眉认为只有中国的教化最好,其他一切都是异端邪说,坚决反对弟弟加入基督教。兄弟俩为此多次争论。孙眉认为自己对弟弟负有监管的责任,对不听话的孙中山斥责甚至责打,但都没能改变孙中山的意愿。最后孙眉不得已,只好中断孙中山在奥阿厚书院的学业,将他送回家乡,由双亲对他进行管教。于是孙中山结束了在檀香山近五年的学业,于1883年夏天回国。

那时,香山籍的华侨从檀香山回乡探亲,一般是乘坐外国轮船到香港,然后换乘中国的沙船回乡。从香港到香山,约百里水路,但必经过一个叫汲水门的地方,中国的税关设在汲水门的一个小岛上。途中,清朝官吏不但征收各种关税、釐金,还常以查缉鸦片、火油等违禁品为借口,对乘客进行多次勒索。富有经验的船主往往预先提醒船客不要得罪这些贪官污吏,以免船只被扣押。孙中山也是走这条路回国的。当他抵达香港换乘沙船回乡时,果然不例外地也遇到四次勒索。船主为了顺利通关,劝告旅客交出“买路钱”,孙中山虽然极不情愿,但顾及全船人急切归乡的心情,也不得不一次次地打开行李,任由那些污吏恶棍“检查”并一次次交出所谓关税釐捐。当那些恶棍以查缉火油(柴油)为名,第四次上船再行勒索时,孙中山忍无可忍,与他们争辩起来,说:“你看我们的行李的件数和包裹的形状,就可知道我们的行李不可能藏匿火油。”不管恶棍谩骂恐吓,还是船主乘客劝说,孙中山就是不肯打开行李让他们检查,还打算到港口时向官厅控告。结果沙船果真被污吏无理扣押。一天后,经船主贿赂,污吏才给船放行。这件事使孙中山深受刺激,痛感清朝统治的黑暗腐败,改良祖国的愿望愈加深切。在沙船驶向家乡的归途中,他不断向同船的乘客宣传中国政治改良的必要,说:“中国在这些腐败万恶的官吏掌握之中,你们还坐视不救么?”

孙中山在檀香山学习了五年,得以在启蒙教育之初,就开始接受正规的近代教育,从打基础开始,学习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哲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眼界为之大开。耳濡目染以及亲身感受,使他发现近代西方在许多方面优于满清的封建专制统治。这个时期正是孙中山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他常常将学到的新知识,看到的新事物与家乡的事情作比较,思索着向先进的西方学习改造家乡和国家的事情。向西方学习改良落后的祖国,使同胞免除苦难人人共享幸福快乐的朦胧理念开始产生。日后他曾追述当时的心路历程:“忆吾幼年,从学村塾,仅识之无。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

◎孙中山十七岁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